Chapter 20_1 table库

Posted daiker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Chapter 20_1 table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able库是由一些辅助函数构成,把table作为数组来操作,所有的函数都忽略传入参数的那张表中的非数字键

  无论如何,若一个操作需要取表的长度,这个表必须是一个真序列,或是拥有__len元方法

  提供了这样一些功能:从列表中插入和删除元素、对元素排序、连接一个数组中所有字符串。

  • 插入和删除

  函数table.insert用于将一个元素插入到一个数组指定位置,然后移动后续元素。

  例如数组t = {10,20,30},当调用table.insert(t,1,15)后,t = {15,10,20,30}

  如果insert函数没有指定位置参数,则会自动添加到数组末尾

  下面示例逐行读取输入,并将所有的行保存在一个数组中:

t = {}
for line in io.lines() do
    table.insert(t , line)
end
print(#t)        -->读入的行数

  在Lua5.0的老版本中,这样写很正常,但是在最新的版本中,作者建议这样写:

t[#t+1] = line    --替换insert

 

  函数table.remove会删除(并返回)数组指定位置上的元素,然后后面的元素前移。

  当没有指定位置参数时,会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通过这两个函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栈、队列、双向队列。可以用t = {}来初始化这种结构。

  table.insert(t, x )等价于压入操作。

  table.remove(t) 等价于弹出操作。

  table.insert(t , 1 ,x )在结构的另一端插入一个新元素。

  table.remove(t , 1 )会从这一端删除一个元素。

  后两个操作不是很高效,因为必须移动元素。针对较小的数组可以这样使用。

  • 排序

  另一个有用的数组函数table.sort,之前在高阶函数中提到过。它可以对一个数组进行排序,可以指定一个可选的排序函数。

  这个排序函数必须是一个可以接收两个列表内元素为参数的函数,如果希望第一个参数在排序结果中位于第二个参数值前,就应当返回true。

  再次重现之前的例子:

network = {
        {name = "arauna",    IP = "210.26.20.30"},
        {name = "brraial",   IP = "210.26.45.33"},
        {name = "lua",       IP = "210.45.34.56"},
        {name = "derain",    IP = "210.26.23.76"},
}
table.sort(
             network,
             function (a,b)    --这里的a,b参数分别是列表里的两个元素
               return (a.name < b.name) -- "arauna" < "brraial" 为真,所以下面打印是按照name的升序打印
             end
          )
for k,v in pairs(network) do
    print(k,v.name)
end
-->1       arauna
-->2       brraial
-->3       derain
-->4       lua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试图对一个table的索引进行排序。在table中,索引是一个无序的集合。

如果对它进行排序,则必须将它们复制到一个数组中,然后再对它进行排序。

下面演示一个示例:假设要读取一个源文件,并构建一个table记录每个函数并定义它的行号,table如下 :

lines = {
    luaH_set = 10,
    luaH_get = 24,
    luaH_present = 48,
}

现在要按照字母次序打印这些函数名。如果用pairs来遍历table,结果是无序的。由于这些名称是table的key,因此不能对她们进行直接排序。

应该先放在一个数组中排序:

a = {}
for n in pairs(lines) do 
    a[#a+1] = n
end
table.sort(a)            --对数组排序,按照默认的小于操作,结果为假,所以打印的是升序排列
for i , n in ipairs(a) do
    print(n)
end    
--> luaH_get
--> luaH_present
--> luaH_set

对于Lua来说,数组也是无序的,它们本质也是table。然而用户知道如何计算索引,因此在访问数组时,只要使用有序的索引,就可以顺序地访问数组。

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要使用ipairs而不是pairs来遍历数组的原因。因为前者使用1、2、3....的顺序,后者采用table的原始顺序。

  另一个更高级的方法,写一个迭代器,使它根据table key的次序来进行遍历。同时,还有一个可选的参数f,用于指定某种特殊次序:

function parisByKeys(t ,f )
    local a = {}
    for n in pairs(t) do a[#a + 1] = n end
    table.sort(a,f)
    local i = 0          --迭代器变量
    return function()    --迭代器函数
        i = i + 1
        return a[i],t[a[i]] --返回原table中的key和value,即函数名和行号
    end
end

该函数先将key 排序到一个数组中,然后迭代这个数组,每步返回原table中的key和value。

通过这个函数就可以很容易地按照字母次序来打印那些函数名了:

for name , line in pairsByKeys(lines) do
    print(name,line)
end
  • 连接

  之前也用到过table.connect,它接受一个字符串数组,并返回这些字符串连接后的结果。

它有一个可选参数,用于指定插到字符串之间的分隔符。

这个函数另外还接受两个可选参数,用于指定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连接的字符串索引。

下面这个函数是table.connect的一个扩展,它能处理嵌套的字符串数组:

function rconcat( t )
    if type(t) ~= "table" then return r end
    local res = {}
    for i = 1 , #t do
        res[i] = rconcat(t[i])  --递归调用自己,以此来连接所有可能嵌套的字符串数组。
    end
    return table.concat(res)
end

最后调用concat来连接这些结果:

print(rconcat{{"a",{" nice"}} , " and",{{" long"}, {" list"}}})
--> a nice and long list
  • 扩展两个有用的函数

  table.pack(...)函数返回一个新表,以1、2、3...为key,参数为值的新表。并将“n”这个域设置为参数的总和。

  这个新表不一定是一个序列。

  table.unpack(list)函数返回列表中的元素,可以加两个参数i ,j 表示要返回的起始索引对应的值。

  等价于:

return list[i],list[i+1]......,list[j]

  所以,如果不设置i 和j ,就表示默认从1到#list

以上内容来自:《Lua程序设计第二版》和《Programming in Lua  third edition 》 和 Lua参考手册

以上是关于Chapter 20_1 table库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chapter 14_1 环境

chapter 13_4 跟踪table的访问

Chapter 17_1 弱引用table

chapter11_3 字符串缓冲

chapter8_3 c代码和错误

chapter11_1 Lua数组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