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构建之法》有感

Posted zsh15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读《构建之法》有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事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多年,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适合时代和学生的教材,因此几年前在我看到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第2版的时候就非常欣喜的购买了一本,如此欣喜的主要原因是这本书对于内容的组织方式非常符合我对工科普通高校学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认知,就是要想让学生能够懂得工程的原理和做法,首先要从程序的构建开始,因此我曾想过一种教学方法,即“逆向工程+正向工程”教学法。然而,由于构建之法这本书与按照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组织的教材相比差异性较大,所以当年并没有选作教材,只是作为参考书目提供给学生。今年,看到邹老师又进行了改版,出版了《构建之法》第3版,感觉到了邹老师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热爱,同时也越发感到,要想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过,我这么说,并不是完全否定其他软件工程教材,传统的软件工程教材有它的优势,即知识体系的完备、理论性较强、软件工程方法与流程的内容组织和讲解更有体系,但是真正想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切实提高工程能力,个人认为教材按照知识的逻辑进行组织不如按照学习者的认知层次进行组织会更好。因此,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的软件工程教学中选用了《构建之法》。所以很显然,我在之前的半年就已经阅读了全书,除了刚刚提到了令我欣喜的内容组织方式,书中有很多邹老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事例,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以说故事的形式来讲解枯燥的理论也令我非常欣喜,书中使用了一些生活和其他领域中好懂的例子来类比软件工程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推崇的做法。不过,在阅读完全书并进行了一轮教学之后,有一些疑问和问题:第一,这本书用了两章来介绍敏捷和MSF,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就是邹老师比较喜欢或赞同敏捷流程的做法,我对敏捷方法只了解一点儿皮毛,就我当前的认知,我认为敏捷流程比较适合高能团队,就是团队中每个人的技术能力都很强,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可以独立承担技术工作,但是对于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太合适。第二,就是邹老师提出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不过对于根本不懂工程从未有过工程实践的大二学生来说,我想“错中学”可能也是必要的,因此,我想教材中是否多增加一些相关的好坏对比的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怎样是好的做法,怎样是不好的做法。第三,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关于需求调研部分,出于真正让学生掌握需求调研(例如问卷调查法)的方法,体会需求调研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调研,可是效果并不好,一是学生没有认真思考问卷题目的设计,多数就按照我给出的示例进行模仿,而没有从问题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二是实地调查基本没有开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动力,只是想获得学分即可,并不是真正想学会这门知识,所以就应付了事,另外学生没有做过任何项目,的确对需求也缺少认知,很茫然。另外,学生的课程很多,课余时间能够用于完成本门课程的时间有限,如何更好地平衡时间分配,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另外,第四,教材是否能够基于一种限定的需求与相关限制,给出一个完整的案例,让学生对工程做法有一个感性认识,从实际项目的层面对工程实践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而不是完全的“做中学”,我想这样做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五,就是学生团队的管理,怎样来考核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分工合作,每个同学是否都进行了编程实践?

    总体来说,图书本身非常好,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地用于教学,还望邹老师给予指导。

以上是关于读《构建之法》有感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读《构建之法》有感

读《构建之法》前三章有感

软件测试——读《构建之法》有感

第五次博客作业——读《构建之法》有感

读《构建之法》第11,12章有感

读构建之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