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篇-你不知道的HFile
Posted uncledata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HBase篇-你不知道的HFile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日五分钟搞定大数据】系列,HBase第四篇
这一篇你可以知道,
HFile的内部结构?
HBase读文件细粒度的过程?
HBase随机读写快除了MemStore之外的原因?
上一篇中提到了Hbase的数据以HFile的形式存在HDFS, 物理存储路径是:
NameSpace->Table->Region->CF->HFile
这一篇我们来说下这个HFile,把路径从HFile开始再补充一下
HFile->Block->KeyValue.
顺便科普一下,HFile具体存储路径为:
/hbase/data/<nameSpace>/<tableName>/<encoded-regionname>/<column-family>/<filename>
如何读取HFile的内容:
hbase org.apache.hadoop.hbase.io.hfile.HFile -f /上面的路径指定某个HFile -p
这是我做的一个思维导图,这里面的内容就是我这章要讲的东西,有点多,大家慢慢消化。
HFile的逻辑分类
Scanned block section:扫描HFile时这个部分里面的所有block都会被读取到。
Non-scanned block section:和相面的相反,扫描HFile时不会被读取到。
Load-on-open-section:regionServer启动时就会加载这个部分的数据,不过不是最先加载。
Trailer:这个部分才是最先加载到内存的,记录了各种偏移量和版本信息。
HFile的物理分类
物理分类和逻辑分类对应的关系,可以在上面的图中看到
HFile有多个大小相等的block组成,Block分为四种类型:Data Block,Index Block,Bloom Block和Meta Block。
- Data Block
用于存储实际数据,通常情况下每个Data Block可以存放多条KeyValue数据对; - Index Block和Bloom Block
都用于优化随机读的查找路径,其中Index Block通过存储索引数据加快数据查找,而Bloom Block通过一定算法可以过滤掉部分一定不存在待查KeyValue的数据文件,减少不必要的IO操作; - Meta Block
主要存储整个HFile的元数据。
Data Block
保存了实际的数据,由多个KeyValue 组成,块大小默认为64K(由建表时创建cf时指定或者HColumnDescriptor.setBlockSize(size)),在查询数据时,以block为单位加载数据到内存。
KeyValue 的结构
- key
由这些内容组成:rowkey长度、rowkeyColumnFamily的长度、ColumnFamily、ColumnQualifier、KeyType(put、Delete、 DeleteColumn和DeleteFamily) - key length
固定长度的数值 - value
二进制数据 - value length
固定长度的数值
Index Block
- data block index(Root Index Block )
Data Block第一层索引 - Intermediate Level Data Index Block
Data Block第二层索引 - Leaf Index Block
Data Block第三层索引
这三层索引我举个栗子放在一起说,第一层是必须要的,也是最快的,因为它会被加载到内存中。二三根据数据量决定,如果有的话在找的时候也会加载到内存。实际上就是一步步的缩小范围,类似B+树的结构:
a,b,c,d,e
f,g,h,i,j
k,l,m,n,o
Root Index Block 第一层:a,g,l
Intermediate Level Data Index Block 第二层:a,c,e || f,h,j || k ,m,o
Leaf Index Block 第三层(部分):a,b || c,d || e,f
- 假设要搜索的rowkey为bb,root index block(常驻内存)中有三个索引a,g,l,b在a和g之间,因此会去找索引 a 指向的二层索引
- 将索引 a 指向的中间节点索引块加载到内存,然后通过二分查找定位到 b 在 index a 和 c 之间,接下来访问索引 a 指向的叶子节点。
- 将索引 a 指向的中间节点索引块加载到内存,通过二分查找定位找到 b 在 index a 和 b 之间,最后需要访问索引b指向的数据块节点。
- 将索引 b 指向的数据块加载到内存,通过遍历的方式找到对应的 keyvalue 。
上面的流程一共IO了三次,HBase提供了一个BlockCache,是用在第4步缓存数据块,可以有一定概率免去随后一次IO。
相关配置:
hfile.data.block.size(默认64K):同样的数据量,数据块越小,数据块越多,索引块相应的也就越多,索引层级就越深
hfile.index.block.max.size(默认128K):控制索引块的大小,索引块越小,需要的索引块越多,索引的层级越深
Meta Block (可选的)
保存用户自定义的kv对,可以被压缩。比如booleam filter就是存在元数据块中的,该块只保留value值,key值保存在元数据索引块中。每一个元数据块由块头和value值组成。可以快速判断key是都在这个HFile中。
meta block index (可选的)
Meta Block的索引。
File Info ,Hfile的元信息
不被压缩,用户也可以在这一部分添加自己的元信息。
Trailer (记录起始位置)
记录了HFile的基本信息、偏移值和寻址信息
Trailer Block
- version
最先加载到内存的部分,根据version确定Trailer长度,再加载整个Trailer block - LoadOnOpenDataOffset
load-on-open区的偏移量(便于将其加载到内存) - FirstDataBlockOffset:HFile中第一个Block的偏移量
- LastDataBlockOffset:HFile中最后一个Block的偏移量
- numEntries:HFile中kv总数
另外:Bloom filter相关的Block我准备专门写一篇文章,因为Bloom filter这个东西在分布式系统中非常常见而且有用,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它是用来快速判断你需要查找的rowKey是否存在于HFile中(一堆的rowKey中)。
重点来了!
看完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解决文章开始提出的问题了:
HBase读文件细粒度的过程?
HBase随机读写快除了MemStore之外的原因?
这两个问题我一起回答。
0.这里从找到对应的Region开始说起,前面的过程可以看上一篇文章。
1.首先用MemStoreScanner搜索MemStore里是否有所查的rowKey(这一步在内存中,很快),
2.同时也会用Bloom Block通过一定算法过滤掉大部分一定不包含所查rowKey的HFile,
3.上面提到在RegionServer启动的时候就会把Trailer,和Load-on-open-section里的block先后加载到内存,
所以接下来会查Trailer,因为它记录了每个HFile的偏移量,可以快速排除掉剩下的部分HFile。
4.经过上面两步,剩下的就是很少一部分的HFile了,就需要根据Index Block索引数据(这部分的Block已经在内存)快速查找rowkey所在的block的位置;
5.找到block的位置后,检查这个block是否在blockCache中,在则直接去取,如果不在的话把这个block加载到blockCache进行缓存,
当下一次再定位到这个Block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进行一次IO将整个block读取到内存中。
6.最后扫描这些读到内存中的Block(可能有多个,因为有多版本),找到对应rowKey返回需要的版本。
另外,关于blockCache很多人都理解错了,这里要注意的是:
blockCache并没有省去扫描定位block这一步,只是省去了最后将Block加载到内存的这一步而已。
这里又引出一个问题,如果BlockCache中有需要查找的rowKey,但是版本不是最新的,那会不会读到脏数据?
HBase是多版本共存的,有多个版本的rowKey那说明这个rowKey会存在多个Block中,其中一个已经在BlockCache中,则省去了一次IO,但是其他Block的IO是无法省去的,它们也需要加载到BlockCache,然后多版本合并,获得需要的版本返回。解决多版本的问题,也是rowKey需要先定位Block然后才去读BlockCache的原因。
以上是关于HBase篇-你不知道的HFile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HBASE中HFile结构-你真的知道Hbase怎么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