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文谈科研:自信与谦虚并行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洪小文谈科研:自信与谦虚并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9月,又是一个新学年的开始,无数的学子再次回到校园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活。新的学年往往意味着新的改变,如何调整方向,让自己的学习、科研之路走得更远,是许多同学正在思考的问题。对于那些大四、研二的同学来说,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的选择则正摆在他们的面前。到底什么才是更适合自己的选择,通往更高深领域的科研之路又有着怎样的风景,这些问题困惑着许许多多年轻的学子们。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人才学院(pre-PHD项目)的同学们,也同样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科研,也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8月末,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来到研究院创新人才学院的同学当中,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亲自为大家答疑解惑。下文是对此次圆桌内容的整理。

 

谈科研:什么是科研?

对于刚刚开始一窥科研之路门径,或者还在踌躇是否该选择这条道路的同学们来说,什么是科研是他们首先需要理清的问题。洪小文博士便在一开始分享了自己对于做计算机研究的理解和建议。

研究很大程度上等于技术的创新

在洪小文博士看来,做科研有两个根本的特征。

第一条特征是non-trivial(复杂度),因此科研是有门槛的,不会随随便便就能想出来。第二条特征是impact(影响力),即你的研究成果应该有影响力,能让很多人受益。

科研有几个必经的历程。首先你要选择一个问题,要知道自己研究什么。接下来要做的是Literature survey,在调研中得出自己的方向。接着是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来证明你的假设。在学术界,发表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最后,当你的论文在大会上发表时,你就可以和同仁们交流各自的进展和想法,脑力激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科研中的巨大突破,往往都是沿着前人的足迹,从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中积累而来的。

科研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小文博士认为,科研需要始终对自己保持严格的要求

第一点是knowledgeable(博学),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现状,对于研究的不同的方向都应该了如指掌。第二点就是拥有好的idea(想法)。因为不管是做研究还是出产品,最后比的都是想法,比谁想的快。当然,光有想法还不够,最后一点就是执行。所有科研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求证的方法很多样,比如去编程,做样品,收集数据,然后验证假设,通过反馈细化假设,再继续求证,最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希望大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创新,不断做出好的研究成果。

技术分享

?

谈入行:工业界与学术界,该如何选择?

大家对科研有所了解之后,有的同学就会发问,那么我到底适不适合做科研?为了在工作上有更好的发展,是否拥有更高的学位就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力?工业界和学术界,求职和继续深造,应当如何进行选择?

PHD是入技术的行,加入公司是入产品的行

从统计数字上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毕业生,包括PHD在内,都会进入工业界工作。正如我刚刚提到的,科研最直观的特点是困难,门槛很高,但工作也是有门槛的。如果是你做的工作别人都能做,那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会竞争力不足。所以无论你做不做科研,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去证明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面对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选择,要不要读研读博的问题,更多要看个人兴趣,这里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答案。如果你加入大公司,从这个公司的产品学起,也是一种入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了解产品,也可从中创新。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想深入钻研,那么PHD是值得念的。念博士学位会把你带入一个更细分的领域,相比于其他学位的人,你更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而进入公司后,有可能你恰恰接触不到你最感兴趣的技术。

所以说,念PHD是入技术的行,加入公司是入产品的行。

 

谈挫折:科研中如何保持好心态?

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正因为要持续不断地追寻答案,甚至重复尝试,科研这个词才拥有了“re-search“的名字。正因如此,科研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种失败,挫败感更是研究者们都曾经历过的。究竟应当如何面对可能充满坎坷起伏的科研之路,也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科研首先是困难的,但任何一行都是不容易的 

有的同学还没开始真正做科研,或是科研刚入门,就会问我关于科研的心态问题。

我更鼓励你们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来搞研究。我觉得做研究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挫败感,因为做任何一行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万事开头难,事实上入行是最不容易的。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是从通识教育到逐步深入为专业教育的过程,我称之为入行。入行你就要做这一行的专家,你必然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在这行上。所以与其说是科研的挫败感,不如说是入行不容易,成为某一行的专家肯定是不容易的。

挫败感来源于缺少兴趣

但是我更担心的是你入行以后发现你对这一行不感兴趣而带来的挫败感。挫败感和丧失兴趣的相关性很大,有时候你的挫败可能不是挫败,而是你不喜欢你研究的内容,或者说你的兴趣发生了改变。因此,入行最重要的是:你研究的东西是你真正喜欢的东西。

?

谈创新:科研如何做到创新?

有些同学担心,和行业大牛比,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胆量还不够,那么如何能够做到真正有价值地创新呢?对此,洪小文博士是这样鼓励大家的。

“量”与“质”的关系

现阶段,发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被当成衡量科研的标准。其实提到发论文,是一个“质”与“量”的问题。创新更看重品质的提高,而非仅仅有数量的堆砌。比量很容易,但比质工作量却大得多,而且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主观,所以说求质是不易的。

但各位同学,当你们做科研的时候,会慢慢发现,只要质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保证让自己和他人有所区分,就能获得许多了不起的成就。“质”和“量”的关系是变化中发展的,中国的科研有着独特的优势,前期在量的慢慢积累之后也会朝质的方向去进步,我们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自己诚实:极度自信,同时极度谦虚

我们时常会感觉自己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好像有一点成就了。但当你回到家后,需要扪心自问,这些东西真正价值几何。大多数情况,只有你自己清楚自己做了什么,要诚实面对自己,意识到还有哪些需要进步的地方。

这就不仅是刚才提到的发论文、创新等问题了,真正成功的人应该极其自信,同时又极其谦虚。自信就是,我有一个想法,虽然可能很难实现,但我要有能把这件事情做好的信心,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极其谦虚就是诚实地告诉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不应该自大、自妄、自狂。“极其自信、极其谦虚”这条要求已经不限于研究者,而是大部分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素质。

技术分享

?

谈研究环境:该如何选择研究环境?

平衡:工业与学术,国内与国外

小文博士说,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其实是一个很独特的平台。

首先,学校的在读研究生或者博士都是跟着导师做项目,暑期的时候去其他的公司实习。通常你在公司当实习生的工作内容跟在学校做研究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不相关的。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接受联合培养,能将你在学校学的知识跟在研究院做的研究紧密相连。

第二个是能够近距离接触工业界。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会去工业界,那么越早接触和了解工业界就会越好。就算对于在高校做科研的同学,我也鼓励你们,如有机会一定要去公司实习,因为这对将来的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点是,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了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科研中,理论和实际结合越来越紧密。理论需要真实有效的数据验证,而这些数据一定是来自于产品和用户的。所以很多试验只能在工业界做,核心问题就在数据上,这也是为什么学校要跟企业合作的重要原因。能够接触真实大量的实际数据,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一个重要优势。

 

说在最后

在九月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很多事情可能会让你们应接不暇。但是重要的是make a big decision first(先做决定),真正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理想做出决定。大家正站在自己独立思考和选择的十字路口,需要深思熟虑。希望每个人都能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为之不懈努力,真正学有所成。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dc7a0102vuqd.html

以上是关于洪小文谈科研:自信与谦虚并行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科研方法

图灵奖大佬吐槽中国高校「重科研,轻教育」怪象!

科研--目录

浅谈语音测试方案(一)

浅谈中国培训学校的本质意义

请详细描绘如何使用latex 模版撰写科研论文,在论文中如何插入图片、公式和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