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初学Flask的同学(包括我自己),在阅读官方文档或者Flask的学习资料时,对于它的认识是从以下的一段代码开始的: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Hello World!"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
运行如上代码,在浏览器中访问http://localhost:5000/
,便可以看到Hello World!
出现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Flask的应用。
然而,这段代码怎么运行起来的呢?一个Flask应用运转的背后又有哪些逻辑呢?如果你只关心Web应用,那对这些问题不关注也可以,但从整个Web编程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非常有意义。本文就主要针对一个Flask应用的运行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后续文章还会对Flask框架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本文采用 Flask 0.1版本 的源码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
一些准备知识
在正式分析Flask之前,有一些准备知识需要先了解一下:
- 使用Flask框架开发的属于Web应用。由于Python使用
WSGI
网关,所以这个应用也可以叫WSGI
应用; - 服务器、Web应用的设计应该遵循网关接口的一些规范。对于
WSGI
网关,要求Web应用实现一个函数或者一个可调用对象web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服务器或网关中要定义start_response
函数并且调用Web应用。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wsgiref包——符合WSGI标准的Web服务实现(一)。 - Flask依赖于底层库
werkzeug
。相关内容可以参考:Werkzeug库简介。
本文暂时不对服务器或网关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只需对服务器、网关、Web应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如何调用有一个了解即可。
一个Flask应用运行的过程
1. 实例化一个Flask应用
使用app = Flask(__name__)
,可以实例化一个Flask应用。实例化的Flask应用有一些要点或特性需要注意一下:
- 对于请求和响应的处理,Flask使用
werkzeug
库中的Request
类和Response
类。对于这两个类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Werkzeug库——wrappers模块。 - 对于URL模式的处理,Flask应用使用
werkzeug
库中的Map
类和Rule
类,每一个URL模式对应一个Rule
实例,这些Rule
实例最终会作为参数传递给Map
类构造包含所有URL模式的一个“地图”。这个地图可以用来匹配请求中的URL信息,关于Map
类和Rule
类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Werkzeug库——routing模块。 - 当实例化一个Flask应用
app
(这个应用的名字可以随便定义)之后,对于如何添加URL模式,Flask采取了一种更加优雅的模式,对于这点可以和Django的做法进行比较。Flask采取装饰器的方法,将URL规则和视图函数结合在一起写,其中主要的函数是route
。在上面例子中:
@app.route(‘/‘)def index():pass
这样写视图函数,会将‘/‘
这条URL规则和视图函数index()
联系起来,并且会形成一个Rule
实例,再添加进Map
实例中去。当访问‘/‘
时,会执行index()
。关于Flask匹配URL的内容,可以参考后续文章。 - 实例化Flask应用时,会创造一个
Jinja
环境,这是Flask自带的一种模板引擎。可以查看Jinja文档,这里先暂时不做相关介绍。 - 实例化的Flask应用是一个可调用对象。在前面讲到,Web应用要遵循
WSGI
规范,就要实现一个函数或者一个可调用对象web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以方便服务器或网关调用。Flask应用通过__call__(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可以让它被服务器或网关调用。
def __call__(self, environ, start_response):"""Shortcut for :attr:`wsgi_app`"""return self.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注意到调用该方法会执行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应用正式处理请求之前,可以加载一些“中间件”,以此改变Flask应用的相关特性。对于这一点后续会详细分析。 - Flask应用还有一些其他的属性或方法,用于整个请求和响应过程。
2.调用Flask应用时会发生什么
上面部分分析了实例化的Flask应用长什么样子。当一个完整的Flask应用实例化后,可以通过调用app.run()
方法运行这个应用。
Flask应用的run()
方法会调用werkzeug.serving
模块中的run_simple
方法。这个方法会创建一个本地的测试服务器,并且在这个服务器中运行Flask应用。关于服务器的创建这里不做说明,可以查看werkzeug.serving
模块的有关文档。
当服务器开始调用Flask应用后,便会触发Flask应用的__call__(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其中environ
由服务器产生,start_response
在服务器中定义。
上面我们分析到当Flask应用被调用时会执行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可以看出,wsgi_app
是真正被调用的WSGI
应用,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在应用正式处理请求之前,wsgi_app
可以被一些“中间件”装饰,以便先行处理一些操作。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先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例子一: 中间件SharedDataMiddleware
中间件SharedDataMiddleware
是werkzeug.wsgi
模块中的一个类。该类可以为Web应用提供静态内容的支持。例如:
import os
from werkzeug.wsgi import SharedDataMiddleware
app = SharedDataMiddleware(app, {
‘/shared‘: os.path.join(os.path.dirname(__file__), ‘shared‘)
})
|
Flask应用通过以上的代码,app
便会成为一个SharedDataMiddleware
实例,之后便可以在http://example.com/shared/
中访问shared
文件夹下的内容。
对于中间件SharedDataMiddleware,Flask应用在初始实例化的时候便有所应用。其中有这样一段代码:
self.wsgi_app = SharedDataMiddleware(self.wsgi_app, {
self.static_path: target
})
|
这段代码显然会将wsgi_app
变成一个SharedDataMiddleware
对象,这个对象为Flask应用提供一个静态文件夹/static
。这样,当整个Flask应用被调用时,self.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会执行。由于此时self.wsgi_app
是一个SharedDataMiddleware
对象,所以会先触发SharedDataMiddleware
对象的__call__(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如果此时的请示是要访问/static
这个文件夹,SharedDataMiddleware
对象会直接返回响应;如果不是,则才会调用Flask应用的wsgi_app(environ.start_response)
方法继续处理请求。
例子二: 中间件DispatcherMiddleware
中间件DispatcherMiddleware
也是werkzeug.wsgi
模块中的一个类。这个类可以讲不同的应用“合并”起来。以下是一个使用中间件DispatcherMiddleware
的例子。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from werkzeug import DispatcherMiddleware
app1 = Flask(__name__)
app2 = Flask(__name__)
app = Flask(__name__)
@app1.route(‘/‘)
def index():
return "This is app1!"
@app2.route(‘/‘)
def index():
return "This is app2!"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This is app!"
app = DispatcherMiddleware(app, {
‘/app1‘: app1,
‘/app2‘: app2
})
if __name__ == ‘__main__‘:
from werkzeug.serving import run_simple
run_simple(‘localhost‘, 5000, app)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三个不同的Flask应用,并为每个应用创建了一个视图函数。但是,我们使用了DispatcherMiddleware
,将app1
、app2
和app
合并起来。这样,此时的app
便成为一个DispatcherMiddleware
对象。
当在服务器中调用app
时,由于它是一个DispatcherMiddleware
对象,所以首先会触发它的__call__(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然后根据请求URL中的信息来确定要调用哪个应用。例如:
- 如果访问
/
,则会触发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注意: 此时app是一个Flask对象),进而处理要访问app
的请求; - 如果访问
/app1
,则会触发app1(environ, start_response)
,进而处理要访问app1
的请求。访问/app2
同理。
3. 和请求处理相关的上下文对象
当Flask应用真正处理请求时,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被调用。这个函数是按照下面的方式运行的:
def 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with self.request_context(environ):
...
|
请求上下文
可以看到,当Flask应用处理一个请求时,会构造一个上下文对象。所有的请求处理过程,都会在这个上下文对象中进行。这个上下文对象是_RequestContext
类的实例。
# Flask v0.1
class _RequestContext(object):
"""The request context contains all request relevant information. It is
cre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quest and pushed to the
`_request_ctx_stack` and removed at the end of it. It will create the
URL adapter and request object for the WSGI environment provided.
"""
def __init__(self, app, environ):
self.app = app
self.url_adapter = app.url_map.bind_to_environ(environ)
self.request = app.request_class(environ)
self.session = app.open_session(self.request)
self.g = _RequestGlobals()
self.flashes = None
def __enter__(self):
_request_ctx_stack.push(self)
def __exit__(self, exc_type, exc_value, tb):
# do not pop the request stack if we are in debug mode and an
# exception happened. This will allow the debugger to still
# access the request object in the interactive shell.
if tb is None or not self.app.debug:
_request_ctx_stack.pop()
|
根据_RequestContext
上下文对象的定义,可以发现,在构造这个对象的时候添加了和Flask应用相关的一些属性:
app
——上下文对象的app
属性是当前的Flask应用;url_adapter
——上下文对象的url_adapter
属性是通过Flask应用中的Map
实例构造成一个MapAdapter
实例,主要功能是将请求中的URL和Map
实例中的URL规则进行匹配;request
——上下文对象的request
属性是通过Request
类构造的实例,反映请求的信息;session
——上下文对象的session
属性存储请求的会话信息;g
——上下文对象的g
属性可以存储全局的一些变量。flashes
——消息闪现的信息。
LocalStack和一些“全局变量”
注意: 当进入这个上下文对象时,会触发_request_ctx_stack.push(self)
。在这里需要注意Flask中使用了werkzeug
库中定义的一种数据结构LocalStack
。
_request_ctx_stack = LocalStack()
|
关于LocalStack
,可以参考:Werkzeug库——local模块。LocalStack
是一种栈结构,每当处理一个请求时,请求上下文对象_RequestContext
会被放入这个栈结构中。数据在栈中存储的形式表现成如下:
{880: {‘stack‘: [<flask._RequestContext object>]}, 13232: {‘stack‘: [<flask._RequestContext object>]}}
|
这是一个字典形式的结构,键代表当前线程/协程的标识数值,值代表当前线程/协程存储的变量。werkzeug.local
模块构造的这种结构,很容易实现线程/协程的分离。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可以在Flask中访问以下的“全局变量”:
current_app = LocalProxy(lambda: _request_ctx_stack.top.app)
request = LocalProxy(lambda: _request_ctx_stack.top.request)
session = LocalProxy(lambda: _request_ctx_stack.top.session)
g = LocalProxy(lambda: _request_ctx_stack.top.g)
|
其中_request_ctx_stack.top
始终指向当前线程/协程中存储的“请求上下文”,这样像app
、request
、session
、g
等都可以以“全局”的形式存在。这里“全局”是指在当前线程或协程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当处理请求时:
- 首先,会生成一个请求上下文对象,这个上下文对象包含请求相关的信息。并且在进入上下文环境时,
LocalStack
会将这个上下文对象推入栈结构中以存储这个对象; - 在这个上下文环境中可以进行请求处理过程,这个稍后再介绍。不过可以以一种“全局”的方式访问上下文对象中的变量,例如
app
、request
、session
、g
等; - 当请求结束,退出上下文环境时,
LocalStack
会清理当前线程/协程产生的数据(请求上下文对象); - Flask 0.1版本只有“请求上下文”的概念,在Flask 0.9版本中又增加了“应用上下文”的概念。关于“应用上下文”,以后再加以分析。
4. 在上下文环境中处理请求
处理请求的过程定义在wsgi_app
方法中,具体如下:
def wsgi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with self.request_context(environ):
rv = self.preprocess_request()
if rv is None:
rv = self.dispatch_request()
response = self.make_response(rv)
response = self.process_response(response)
return response(environ, start_response)
|
从代码可以看出,在上下文对象中处理请求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在请求正式被处理之前的一些操作,调用
preprocess_request()
方法,例如打开一个数据库连接等操作; - 正式处理请求。这个过程调用
dispatch_request()
方法,这个方法会根据URL匹配的情况调用相关的视图函数; - 将从视图函数返回的值转变为一个
Response
对象; - 在响应被发送到
WSGI
服务器之前,调用process_response(response)
做一些后续处理过程; - 调用
response(environ, start_response)
方法将响应发送回WSGI
服务器。关于此方法的使用,可以参考:Werkzeug库——wrappers模块; - 退出上下文环境时,
LocalStack
会清理当前线程/协程产生的数据(请求上下文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