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镜随心转
Posted antiel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转识成智,镜随心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乘佛教有两大主干,一是般若中观,另一就是法相唯识。
八识四智
道破人心至深义谛
八识
说的是人有八层意识,由浅到深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对照心理学,这八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前五识就是感官,第六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第七识就是人的潜意识,第八识则是宇宙识——就好像所有物质还原到微观层面都是由相同的微观元素组成,并联系为一个整体,人的精神还原到最深幽处而与天地宇宙连接的地方,就是第八识。
按照这种说法,人的心灵结构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形——越往深了去越博大深沉,越往浅了去越细小轻薄。这就是为什么一切关于修为和境界的说法,都指向欲望的减少和降低,因为这个金字塔的塔尖浅表处正是五识所在,五识关系的则正是欲望。
而大多数人的心灵结构是怎样的呢?——不断地向外逐求,不断地扩张欲望,往下的格局却越来越小,越来越狭隘逼仄,于是成为一个倒金字塔。于是人的前五识落在了欲望,第六识落在了局限,第七识落在了执着——所谓“我执”,第八识落在了混沌,全乱了。《心经》告诫我们“远离颠倒梦想”,啥叫颠倒梦想?这就是。正如《庄子》所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第六识发展好了叫理性,第七识发展好了叫修养,第八识发展好了叫境界。
四智
人生的四重至高境界
唯识学在佛家理论中最为严谨透彻,透彻在哪里?就透彻在真正讲明白了什么是“烦恼即菩提”——八识本身没有错,错在人自己。它告诉我们只需要完成一“转”,“八识”就会成为“四智”,得四智就是大彻大悟,就是立地成佛。
这四智,堪称人生最高明的四种境界。
第八识会转化为“大圆镜智”,心灵就如一面大圆镜,清净明澈,能够如实照见一切,却任何事物都任其来去,不拒不应、不喜不悲。也如《庄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第七识会转化为“平等性智”。第七识以第八识为根基和依靠,既然第八识已经和天地宇宙打通为一片,在通达于无极之中使一切都化于渺小无常、微不足道,第七潜意识里那些得失之类的执着,自然也就疏通化解了。这时的潜意识就是一片不起波澜的大宁静,是谓平等性。佛家讲众生平等,庄子讲“齐万物,一生死”,在平等性的境界下才能真正理解是何种意蕴。
第六识会转化为“妙观察智”。对于平常人,理性就已经是可贵的,而理性是通过思考,思考是借助于有限的材料、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所以永远脱离不开局限,永远难免落入狭隘极端。而在大圆镜和平等性的心性之下,意识所要做的只是观照和观察世间的一切,不存任何私心杂念的干扰,那么世间的真相和万事万物的规律,就会在这种观察里自然清晰浮现出来,所以叫妙观察。
前五识会转化为“成做作智”。什么意思?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官,有了下面几层的心性基础,这时才真正成为人的工具,而不再左右影响人心,不再束缚于人。在这种情况下,人做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更容易成功,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以叫“成所作”。
说白了,当人心是颠倒的倒金字塔时,心灵结构就是八识;扶正为正金字塔时,心灵结构就成为四智。整体看,八识是潜在的四智,四智是通达的八识,两者本是不二,区别只在正还是反、通还是塞。所谓烦恼即菩提,所谓只在一念间。
以上就是唯识最核心和根本的东西——“转识成智”。那么问题来了,这“一转”的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便是那个关键的枢纽,和对于每个人第一等重要的东西所在。
转识成智
暗藏世间第一真谛
转识成智,便是圆满成佛,其中理论复杂精深。成佛,对于我们每个人太过遥远了,但是转识成智的原理,却实实在在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巨大、深刻而不可或缺的启迪。
如上所说,人在迷时,心灵结构是倒金字塔;在悟时,才会扶正为正金字塔。既然八识是每个人都有的,四智也是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那到底是什么在决定和左右着这正与反呢?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只能活在前五层,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能够自知的部分,只在这个表层;理性的人之所以能活到第六层,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能够自知的部分,已经拓展到了第六层;有修养的人之所以能活到第七层,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开始了自知;有境界的人能活到第八层,是因为他们心灵的自知已经打通到最深一层。
是的,这个关键点和第一等重要的东西,正是“自知”,太多人把这一点看得太浅、太轻了。人的恐惧源于未知,人的受制也往往源于不知道或不了解制约自己的东西。《道德经》言尽天道,却特别强调“自知者明”。
自知是方法,其真正指向的则是另一个东西——“自主”。在八识的心灵结构里,人能活到第几层,才能作这层及以上几层的主;但凡没有活到最深一层,就得受困于当前所在这层的局限和束缚;活到了最深一层,完完全全能做自己的主了,就是所谓解脱和自在,这便是自由的真谛。世间有哪个强者,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独立的灵魂?
否则,活在前五识就受制于外境的左右,活在第六识就同时受制于外境影响和潜意识里的我执指使,活在第七识就只能停留在自我——看似自主,终是困在小格局里,成为自缚和画地为牢,比如很多艺术家,跟真正的觉悟者一比就知道差别所在。
要完全做到转识成智,唯识学给出了完整、严密的修行方法。但对于我们这些不是以成佛为目的的普通人,领受其中最受用的人生启迪,也就够了。这便是——要自由,须自主;要自主,须自知;要自知,须自强——多反省改过以加强修养,多读书阅历以加强底蕴,多遵循王阳明指出的方向——遵从自己的良知、事上磨练,等等都是。
人只有在读书、做事中才能催动思维局限与心中执念,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自知这种局限和执念,进而不断获得更多、更深、更大的自知,并在这份自知和心性磨炼之下不断实现更大的自主,这便是自强的真谛。但要循序渐进、慢慢来,没有任何好东西不是慢慢沉淀来的,速成的东西永远不上档次、靠不住。这便是人生的修行。
所以出世修行与世间修行,或有深浅之别,原理上却是一样的。所谓大道至简。我们普通人所要懂得的,也不过就是一句最平实的话——好好活,努力活,便就是在修行。
佛家言“境随心转”,你的心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又言“共业”,因为人人的心颠倒,受这样的心支配而做颠倒之事,这些事共振起来,便造成了人世的险恶。常有人愤怒于世间黑白颠倒,那是因为人心是颠倒的。
所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最便捷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和自己的心变得更美好。如果每个人的心都能转变,被这样的心指引而做清白良善之事,共振之下自然也能实实在在让世间变好。
这便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谛。昔日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所叹的也只是一句:“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故,不能证得。”
以上是关于转识成智,镜随心转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