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独立阅读者:内心的小声音

Posted oldataraxi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信息时代的独立阅读者:内心的小声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不管是进入什么领域,精读和细读都是我会首先做的事情,从03年开始写博客(http://mindhacks.cn)直到现在,我把很多业余时间花在了泛心理学领域(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亲子关系、心理咨询,等等)。

但比阅读更重要的,其实是阅读中的思考,带着脑和心去阅读,我把这个称为「独立阅读」。

在独立阅读中,我们对知识进行再次的深度加工,和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去对照、印证,去碰撞,去对比,去分辨,然后破立、融合、存疑、延展、细化。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的阅读,看起来我们是阅读一篇文章,但其实我们代入了自己整个身心、思维、切身经验中的第一手素材。

在这样的阅读中,一篇文本可能会帮助纠正我们知识体系中有问题的结论或预设,可能会为我们已经相对确立的结论提供更深刻的佐证,可能会帮助弥补我们知识体系中的短板,可能帮助我们去进一步反思我们的知识体系中那些含糊、泛而泛之的初步结论,可能打开了另外一条新的知识分支。

而另一方面,即便是文章本身看上去毫无逻辑,观点极端,论证偏颇,结构松散,也未必就对我们的思维成长没有益处,因为一篇文章并不是一个整体,如果打散了看,可能它在某一句话上提出了一个你从未去关注的视角,在某个极端上述说了一个你从未设想过的体验,在某一个论证上掰开了你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隐含节点,甚至某个(你认为是)谬论激发了你去整理和疏离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去进行反驳,这些对我们的思维和心智的成长都是善莫大焉的。

因此,我喜欢看论证严谨,立论端正的科学类文章,但同样也很喜欢看论证松散、经验主义、论点奇峰的文章。因为对我来说,真正没有太大意义的噪音不是这些,而是那些人云亦云,一知半解,浅尝则止的文本。

在「独立阅读」中,我们的思维才得以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成为他人的声音的跑马场,东边说打雷西边说下雨,无所适从。

「独立阅读」刚开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无意识的过滤掉不符合我们既有的知识和心智结构的知识,会无意识的以我们情感所钟意的方向去对事实和观点进行「再解释」,对不合我们立场、预期和情感诉求的文本弃之如敝履,对合我们立场、预期和情感诉求的文本则不假细究其论证过程。

常常,我们看上去在阅读思考,然而内心的情感探照灯其实只是在字里行间寻找认同感,寻找评判中的自尊加持,寻找(只)吻合自己期许、令自己心安的断言结论。当我们内在的视线因为这样的心理诉求而聚焦在文章中的结论性语句上时,文中的逻辑、视角、材料便都成为了一片模糊的光点。

所以说,独立思考也是独立阅读的前提。而独立思考,更多是一种人格,不是一门技术,思考其实人人都会一些,但独立,则需要敢于在汹涌的外部声音中站定,并仍然听得到内心的小声音。敢于在逻辑、事实、观点冲突的湍流中抚摸逻辑链中最微妙的环节,品咂思维和情感的纹路,逆流而上,在因果链的最深处寻找幽暗但无可置疑的光亮。并敢于对各种信息保持开放的心智,而不是急于寻找安全的高地。这样的阅读和学习,就超出了对错和评价,也超出了文章本身的价值。

但独立思考并不是充分条件,缺乏材料、知识、和经验的思考常常会成为空泛的无源之水,在阅读之外的调查、实践、观察功夫也是独立阅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成分。

缺乏独立精神的阅读,其实很多时候,和看电视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我们的指尖划过屏幕,文字一行行流淌过我们的大脑,正如一帧帧画面,而内心的固着的东西仍然固着,无视的东西依然无视,模糊的东西依然模糊,经验和知识之间的鸿沟仍然长存,于是再好的文章,也是道理穿肠过,执念心头坐。稍微好一点的,则也常常是留脑不留心,因为缺乏深度介入的阅读,只不过是符号记忆,并没有和内心的深层结构整合,一到临事,还是原来的一套自动模式。

那这么痛苦和复杂的阅读,有必要吗?如果你的阅读的目的只是消遣,而不是希望令自己的思维变得更丰富、清澈、灵活和成熟的话,那么的确没有必要。如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成长,那么,没有什么路是躺着走出来的。

愿我们都成为信息时代的独立阅读者。

 

转载自http://mindhacks.cn/,作者刘未鹏.

以上是关于信息时代的独立阅读者:内心的小声音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信息时代的“煎饼人”

新时代的渗透思路!微服务下的信息搜集

新时代的渗透思路!微服务下的信息搜集

多快好省!基层医疗SAAS信息化革新时代来了!

算术编码的原理与分析

专业的声音 | 创建智能推荐系统 发挥信息撮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