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基百科的来源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伪基百科的来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

伪基百科最初的灵感是来自于英语维基百科的Wikipedia:Bad Jokes and Other Deleted Nonsense(坏笑话和已删除的胡话)页面而衍生构想,建立于2005年1月5日,并在2005年5月26日正式成为Wikia网站的一部分,但网域名称不变,而其内容是根据创作共享的非商业性、相同方式分享而发布。
伪基百科于第一个成立的是英语版,接口程式为MediaWiki,与维基百科相同,而且同样开放大众自由编辑。伪基百科约半数版本架设于Wikia网站上。

物理-分子力:百科

ylbtech-物理-分子力:百科
分子力(molecular force),又称分子间作用力、范得瓦耳斯力,是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当二分子相距较远时,主要表现为吸引力,这种力主要来源于一个分子被另一个分子随时间迅速变化的电偶极矩极化而引起的相互作用;当二分子非常接近时,则排斥力成为主要的,这是由于各分子的外层电子云开始重叠而产生的排斥作用。
实验表明,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把各为50立方厘米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立方厘米;高温下碳原子可渗透到钢制表面。这些都说明都说明分子和原子之间仍保留一定距离。相隔一定距离的固体和液体分子仍能聚集在一起不分散,是因为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由吸引力和排斥力组成。吸引力对抗拉伸,排斥力对抗压缩。
1.返回顶部
1、
中文名:分子力
外文名:molecular force
别    称:分子间作用力
意    义:是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2.返回顶部
1、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存在引力:

1.分子间虽然有间隙,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2.用力拉伸物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拉伸的弹力,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3.两个物体能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间存在斥力:

1.分子间有引力,却又有空隙,没有被紧紧吸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2.用力压缩物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变化情况:

技术图片分子间作用力关系图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且斥力减小或增大比引力变化要快些。
1.当r=ro(ro=10^-10米)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平衡,分子力为零,此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2.当r<r0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3.当r>ro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当r≥10ro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十分微弱,分子力为零;
5.当r由ro→∞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先增大后减小。
 

分类

分子间作用力实际上是一种电性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力:
 

取向力

发生在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的电性分布不均匀,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形成偶极。因此,当两个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它们偶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二个分子必将发生相对转动。这种偶极子的相互转动,就使偶极子的相反的极相对,叫做“取向”。这种由于极性分子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取向力
 

诱导力

发生在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之间以及极性分子之间。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由于极性分子的影响,会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诱导偶极,与原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相互吸引,这种诱导偶极间产生的作用力叫诱导力。同样地极性分子间既具有取向力,又具有诱导力。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每个分子的电子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经常发生电子云和原子核之间的瞬时相对位移,产生瞬时偶极。而这种瞬时偶极又会诱导邻近分子也产生和它相吸引的瞬时偶极。由于瞬时偶极间的不断重复作用,使得分子间始终存在着引力,因其计算公式与光色散公式相似而称为色散力
2、
3.返回顶部
 
4.返回顶部
 
5.返回顶部
 
 
6.返回顶部
 
技术图片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是关于伪基百科的来源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伪基百科的创建

汉语-词语-的说:百科

算法:约瑟夫问题:01 来源:百度百科

汉语-词语-中观:百科

汉语-词语-慧根:百科

GoldenDict词典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