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认知三部曲

Posted ncdxlxk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悦读 | 认知三部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技术分享图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分析问题直击根本,值得反复读;《和时间做朋友》作者观察犀利,有非常多的干货点等待挖掘;《精进》是知乎大神采铜的作品,因是提问回答合集,系统性较前两本差,但干货也很多,尤其是作者旁征博引,有很好引导作用。        

 

把看的三本书打包做个记录,一本是公司入职时推荐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另两本分别是《把时间当做朋友》和《精进》。我把它们合起来称作“认知三部曲”,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能提供给读者很多独到、新颖、颠覆、细微的观察视角,促进更好的认知我们本身以及外界。

有个概念叫“元知识”,可以通俗理解为知识的爸爸,它有很多小孩,叫做“热知识”。元知识能帮助更好地认识和生产知识,它的作用正如“举一反三”中的那个“一”的作用一样。热知识也许会随着时间、环境、主体等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元知识却能历久弥新。这三本书中就包含着大量的元知识,非常值得多看几遍。

 

产能与产出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要想持续获得产出,就要不断提供产能,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朴素道理。问题在于,多数时候我们看不清事物间产出与产能的对应关系,于是急于想要得到产出,而忽视产能的供给。这样的例子随处都是,比如不舍昼夜地工作,忽视休息、营养等身体机能的供给,最终身体怠工,效率也随之下降;又比如父母之于孩子,一昧要求小孩听命于自己的意见,但由于平时不注意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倾注时间和真正的关爱,导致关键沟通中孩子的叛逆……

 

关注圈与影响圈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和无法控制的,积极主动的人都是从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如果只把心思放在关注圈内,沉溺于寻求生命的抽象意义,那就等于放弃自己的责任,听任环境或他人来主宰自己的命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把时间当做朋友》

关注圈里是个人所关注的事物,影响圈里是个人所能影响到的事物,关注圈和影响圈的讨论,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技术分享图片

 

 

当个人的关注圈远大于影响圈,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量时间被影响圈外的事物占用;二是由于无法影响自己所关注的事物,便怨天尤人,一昧把自己当受害者,产生消极情绪。结果就是错误的焦点产生消极能量,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造成影响圈日益缩小。

另一种情况就是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能量是积极的,渐渐能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段话,用于说明关注圈和影响圈的问题再好不过。如此也能理解为什么古人会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顺序反过来。

如果修齐治平会让人觉得鸡汤,那在你我的的生活中,有没有关注圈和影响圈的真实误区呢?随意举几个例子:过分关注行业趋势而不做好本职工作;学习马云爸爸却不学好专业知识;离买房十万八千里却时刻预测房价走势……嘿嘿,不要太多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拎出来单独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过于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想解决办法 ”。

不久前一次我打快车,和睿智的快车师傅聊了一路,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不要关心时政,我国的很多政策思路还是很不稳定”。是噢,我又不是人大代表!

曾在知乎上有位作者说:“不管别人用什么态度对待你,你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修养。“不尊重”是他的属性,而“不卑不亢地对待每一个人”是我的属性。 ”当时我看了,真是感到说不出的妙!另一句异曲同工的话是:“如果你和一个人相处让你觉得舒服,那不能说明你很优秀,是对方很优秀”。试问谁能左右他人的态度? 那些优秀的人心里大概非常清楚,不管面对谁,能确定保持的只有自己的修养。

 

猴子的红屁股

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蹲在地上——《把时间当做朋友》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把时间当做朋友》

这段要讲的是“忙人是非多”的生活现象,越是每天在前线处理很多事务的人,我们看他出错的机会就越多。那么,因为他们经常犯错,就应该觉得此人能力不行或者嘲讽不行别上吗?其实更接近事实的情况是,人都会有一定基数的出错概率,做的事情多了,我们看他出错的总数就多了。天真的是,看到别人的错误就忍不住要嘲讽一番,并且觉得自己来做肯定不会像他那样,然后心安理得的说:“我只是懒得上 ”。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常以一则故事教育示人:

一家子,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一早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但时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正挑着菜担,在水田塍上与一个挑京货担子的人对峙着,彼此皆不肯让。老翁赶上前婉言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就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以过去,岂不是两便吗?”

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站在水田里,恐怕担子会浸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大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其人曰:“你这担内,不过是蔬菜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但我担中是京广贵货,万一进水,便是一文不值,安能叫我让避?”老翁见劝让不过,乃挺近就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如何?”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过意不去,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执就此消解。

“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这被称为是曾国藩为人为事的“挺”字诀。回头来看曾国藩的一生,他做成的事何其之多,起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但在他功名双收的晚年,却依然因主持“天津教案”一事的处理而惨遭国人唾弃。凡人欲有所作为,所遇无不苦厄,唯有“挺”字可以帮人渡过难关。

联系到曾国藩的“挺”,并不是说人人都该像他那样寻求建立事功,普通的我,至少可以不去过分关注那爬在树上的猴子的红屁股。

 

编程为什么?

编程语言是用来帮助思考程序的,而不是用来表达你已经想好的程序。它应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一支钢笔——《精进》

在编程中,过早优化是一件危险的事——《精进》

当然,采铜大大没有直接在书里说这段话,它出现在讲“知识迁移”章节的引用中。看的时候以上的观点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对编程敏感或许是码农的天然属性。于是我也顺着这些观点思考了下自己在编程时的感觉,之后便深以为然。编程时,事先做好框架规划、流程图设计当然还是必要的,但往往很多程序中的设计细节,依然只有在实际编程的时候才会灵感迸发,所以也就经常能体会到越编程越high,思路也越清晰的感觉。

 

智慧从愚笨中来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把时间当做朋友》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把时间当做朋友》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把时间当做朋友》

曾经看到一个有关“愚笨蠢”三个字的有意思的解释:愚,上禺下心,禺就是墙角,所以愚的意思也很清楚了,脑袋不会拐弯,一根筋的叫愚,例如愚公;笨,上竹下本,就是竹子的本体,它的特点是缺少弹性,所以笨就是迟钝反应慢。蠢,春天的虫子,而且是好多虫子,结果就是乱动。

解释它们的意思,是想说明,这里的愚笨,本意是指一股有耐心的执着的韧劲。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中讲了他自己父亲的一个例子,他父亲原来是学俄语,后来转学英语。当时并没有什么诸如词根词缀、记忆曲线等辅助学习手段,但他就是靠着有时间就学,坚持学的简单方法,在不久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

如今的社会干什么事情都追求“短平快”,聪明的技巧往往被众人追捧,而日复一日的耐心重复则会被视为愚笨。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还是说大家更容易看到的是别人聪明的那部分,却忽视了其背后是靠着怎样的一份坚持来实现最终被我们看到的成绩?

审视我身边那些最终走上了他们想要走向的那条道路的前辈和朋友们,我无一例外地都看到他们都带有那股“愚笨”的劲儿。做好一件事情,策略固然要紧,但和坚持相比,策略显然暗淡多了。

前段时间听《开讲啦》,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华裔科学家杨培东作了主讲,他给到同学们的一句留言是:不要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规划明天的远景,最好在太阳升起时立即开始工作。正如荀子在《劝学》中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想那么多真的可以想的足够清楚吗?倒还不如开始行动,也许智慧就在其中呢。

 

知难行也难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杀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把时间当做朋友》

有段时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疑问让很多人困惑,包括我。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有足足六百余条之多,很多人都说,你听过很多道理,但你就是不去做,当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本身无可批判,而这里我想重点说另一个方面的想法,就是“知也难”。

人们往往说“知易行难”,心里清楚了,但做起来还很难。但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候,做到“知”就真的那么容易吗,或者说我们所认为的我知道,仅仅只是我知道这句话本身而已呢?比如,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用“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来攻击别人,粗俗点的意思就是让别人好好撒泡尿照照自己,不要太得意忘形。那我们心中当然会认为我已经懂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这个道理,实际情况又是不是如此呢?从我自己来看,我也只在不久以前才渐渐开始明白如何才算得了解自己,而且现在也不能说完全明白。

如此看来,知易吗?那些我所认为的道理,是仅仅放在了嘴里,还是真的放到了心里?我越来越觉得,知一点都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觉得什么话很鸡汤,那是因为以当下的心智,我们根本做不到去足够理解它罢了。

顺带讨论下“成功学”。我个人是坚定反对那种宣扬“人人都能成功”的肤浅成功学的,原因就是我认为知难行也难。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想要达到清晰的认知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实际做的时候,它也是很难的。这个行难的关键在于,多元的因素阻碍着我们达成目标,而个体又是差异化的,这个不是简简单单的要积极,要坚持等等单一因素,就能保证人人都能达成目标。好的思想,不该是让人热血沸腾不顾一切的,而应该是能让人冷静,理性地看待自身和环境的关系。

说知难行也难,也许让人觉得悲观,但这个时候请回到第二条“关注圈和影响圈”的讨论,争取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岁月神偷

高晓松在歌词中写“那时的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是啊,几年前我也一度觉得时间真的一点都不缺,把课上好了,还能玩玩游戏,睡觉睡到自然醒。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时间它突然就没有了,一天里要做比以前多几倍的事情,但时间依然不够,想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效率太低?是因为不会规划?这些都不能解释效率和规划比以前都要好的情况下,紧迫感却提升了。唯一靠谱的解释就是想要做的事情增多了,也就是说那些事情在现在看来更重要了。这未见得不是件好事,说明个人意志正在上升,那些想做的事啊,我真的感受到你们的魅力;那些想见的人们啊,我真的很享受和你们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反复提醒自己,耐心,耐心,耐心。如《和时间做朋友》里讲的 :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

记录几条这三本书中和时间有关的tips:

  • 以周为单位做计划最合适

  • 目标导向型授权,而不是指令型授权——《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感知时间,感受事情的快慢节奏,如此便不焦虑

  • 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不做脆弱的完美主义者

  • 效率低下的根源是回避困难——《把时间当做朋友》

  • 流水线作业,类似的程序放在同一级流水线处理——《精进》

 

参考文献/资料

【1】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采铜,精进[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END·

 

想进一步跟踪本博客动态,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订阅号:信号君

 

信号君:寻求简单之道

技术成长 | 读书笔记 | 认知升级

技术分享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信号君

  

 

以上是关于悦读 | 认知三部曲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认知升级三部曲读后感想

傅盛认知三部曲之一: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读书摘要] 学校的英文阅读教学错在哪里?--经验主义和认知科学的PK

创业公司做数据分析开篇

Lifecycle+liveData+DataBinding三部曲

何伟的中国三部曲,哪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