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废掉的?

Posted 码农翻身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是怎么废掉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很多码头城市都有“早酒文化”,也就是在早上喝几杯白酒,搭配高碳高脂的早餐,吃完以后再回家睡觉。形成这种文化的主要原因是,码头城市有很多以卸货为生的工人,而卸货通常是在晚上进行,在苦熬了一个通宵之后,已经身心俱疲,为了能睡个好觉,只好在早餐时喝点高度白酒,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文化。

这种生活是很伤身体的,这一点码头工人肯定也知道,但喝早酒的习惯却根深蒂固。原因也很简单,不这样做日子是要过不下去的。在充满苦的环境中,早上的几杯劣质白酒是唯一可以确定的甜,是生活唯一的“正反馈”来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劝他们戒酒,他们就会来一句“这是我唯一的爱好,戒了活着还有什么劲”。

其实我们和码头工人也没什么区别,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没有“正反馈”可言的,基本上就是枯燥任务的反复循环,犹如被惩罚的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地推石头上山。人如果长期待在这种“负反馈”的环境之中,生命力很快就会耗尽,不得不依靠“低级娱乐”来输入"正反馈"。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下班以后,选择看综艺、刷短视频、打游戏,而不是学习的原因。

但问题是,当工作中的“负反馈”和业余时间“低级娱乐”带来的正反馈,达到某种平衡以后,所有尝试打破这种平衡的行为,都会变得难以忍受。

比如你打算摒弃低级娱乐,尝试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或者做一个副业,就会导致工作中的“负反馈”无法消解。与此同时,进入陌生领域也会带来新的“负反馈”,两者叠加在一起,人就很难坚持下去。大多数人自我提升计划的失败,基本上都是这个原因。

身处这样的状态,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怎么着都不行”。学习,学不进去;创业,找不到门路。就好像困在玻璃罩的苍蝇,看起来到处都是出口,但就是飞不出去。

长期如此,人就会被环境“体制化”,也就是身体、大脑、认知,甚至是性格,都会往融入当前环境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让自己痛苦,但又无法逃离的生活。而适应的代价就是灵气的消失,以及学习能力的退化。

就像老年闰土的麻木,本质上就是被生活捶打以后,产生的自我保护。如果他一辈子都是那个勇敢灵动的少年,在严酷的旧社会是生存不下去的。无论是粗粝的神经,还是唯唯诺诺的性格,其实都是生存适应的结果。

还有前面提到的喝早酒的码头工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肯定也不习惯这种生活,但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早上来一斤劣质白酒,就能洗刷掉一夜的疲劳,睡一觉后又能继续苦熬。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觉得这种生活也行,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但人生就怕这个“也行”,因为真的行。在你看来这种日子也许很苦,但习惯了这种生活以后,他们大脑分泌的“痛苦激素”未必有熬夜做PPT的白领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被“体制化”好像也没什么不好,最起码痛苦的感受没那么强烈了。但人所有的行为都是被情绪驱使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对当下的不满。如果痛苦的不再让你感到的痛苦,难受的不再让你难受,就会选择安于现状,人生的可能性也就消失殆尽了。

当你的认知、心态、技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之后,不管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其实都是你的舒适区,任何主动或被动的改变都会造成不适。

影史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对“体制化”有很精彩的阐述:起初你恨这些高墙,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时间久了,你反而变得离不开它们

很明显,如果你不幸被“体制化”了,人基本也就废了,因为这是一个很深的泥潭,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次,你周围的人大概率也被“体制化”了,他们也不可能有多余的力量把你拉出来。所以我们只能在掉进“体制化”的泥潭之前做点什么。

首先,要尽量避免没有前途的工作,消耗自己的“生命力”。

稍微有点悟性的人,在工作两年以后都会认识到,上班这件事就是个“骗局”,用某位大神的话来说就是“青年无利,壮年无名,终极无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大概率人到中年,性价比下降,沦为失业高危人群。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你运气好,进了发展迅速的独角兽公司,老板用期权换你的努力,否则没有任何工作值得你投入超过50%的精力。

因为上班的投入产出比太差了,除了在前两年可以提升一点工作技能,后面基本上就是对自己生命力的无意义消耗。因此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和职场上的蝇营狗苟,显然是不划算的。

当然,为了避免没有前途的工作消耗自己,贸然辞职也是不划算的,因为当下的工作就是你资源、技能、人脉的最好体现,短期内不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所以,对付没有前途的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低功耗维持工作运转。具体来说就是,把工作当成工具而不是目的,在心理上与工作脱节,不主动辞职,但也不追求进步,更不和同事争抢。把老板、上司、同事在内心“NPC化”,也就是不把他们当人看,无论他们多么傻x,都不与他们发生冲突,但也不多干活。

总结一下就是,不说硬话,不做软事,姿态拉满,但绝不让任何没有前途的工作内容和人际关系消耗自己。然后把节省出来的精力,专注于提升自己和扩展“弱联系”

弱联系,顾名思义就是微弱的联系。

大家逢年过节肯定都收到过,一些小老板或者销售群发的祝福信息。而群发这种行为,人们多少都有点反感,以生意人的精明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但他们依然长年坚持群发,执着的与你保持一种很微弱的联系。这就说明群发祝福信息一定是有“正反馈”的,不然坚持不下去。

其实这就是“弱联系”的妙用,“弱联系”可以理解为朋友圈的点赞之交,也就是互相知道对方是做什么的,但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来往。然而这种关系的作用,往往比生活中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要大得多。

这些生意人可能没有读过什么社会学著作,但都从实践中发现了“弱联系”的价值。

我有一个律师朋友,他从入行开始,就想法设法蹭各种行业大会,结交各行各业的人。他维护人脉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朋友圈点赞+评论+逢年过节群发祝福。

别看这一招很简单,很多人一有法律上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而且在很多时候,他就是客户朋友圈里唯一的律师。就是靠着这一手,他执业三年以后,就从授薪律师,开始自己单干,收入比很多入行十几年的老律师都高。

我还有一个程序员朋友,他的性格与大家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完全相反,非但不宅,反而热衷于参加各种同城活动,这让他认识了很多IT圈子以外的人,成了很多人朋友圈里唯一个程序员。而这又让他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就是有人需要定制开发软件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找他咨询。这让他私活不断,自己做不过来,还会转包给其他人,以至于私活收入,甚至比本职工作还要高。

我常说,很多事情很多道理,年纪到了都能懂,但早懂和晚懂是不一样的命运。年轻人对社交,对搞人脉的反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早点认识到社交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人脉才是有效人脉,会领先同龄人好几个身位。

这些年大家都在说拒绝无效社交,这当然是对的。然而很多人以此为借口,心安理得的待在小圈子里,其实压根就没搞明白什么是无效社交。

其实反常识的一点是,熟人社交反而是无效社交

按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弱联系概念的人)说法,人们通常只能从“强联系”中获得表达性支持,简单来说就是熟人只有情绪价值,你不开心了,能抚慰你,并和你一起吐槽让你不开心的人;而从“弱连接”中则更容易获得工具性支持,能产生更多实质性的价值。

比如在找工作的这样的场景中,弱联系通常比强联系更有用。前面提到的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为了写他的博士论文,专门研究了一批专业人士、技术人员、经理人是怎么找工作的。他发现超过半数的人,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而真正发挥作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样的“强联系”,而是一年也见不到一次的“弱联系”。比如联系不多的老同学、老同事,甚至是社交场合结识的泛泛之交。

原因也很简单,整天混在一起的熟人小圈子,做的事和信息渠道也都差不多,该共享的信息和资源,都共享的差不多了,你不知道的工作机会,你的朋友自然也不太可能知道。

而稍微待遇好点的公司,职位内推的占比都是很大的,像阿里、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厂,内推的占比都在50%左右。所以,如果平常不对“弱联系”进行有意识的维护和扩展,无形之中就会落后于人,当你还在四处盲投简历的时候,别人的简历已经直达部门Leader。

“弱联系”还有一个重大好处,就是扩大见识。熟人小圈子对世界的认知也都趋同,很难带给你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所以在与“强联系”的交往中,很难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更不可能提升认知。

有句话说“你现在的生活源于三年前的选择”,而选择通常是从得到一个信息开始的。这世上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生意和商业模式,多认识一个人,就有可能多了解一个事物的存在。而多了解一个新事物,就等于为生活加入了一些新变量,人生才不至于一潭死水。

(完)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

以上是关于人是怎么废掉的?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知乎2000万浏览:人,是怎么一步步废掉的

微软收购Xamarin,你怎么看?

长期不上班,人会废掉吗?

美国人是怎么生产汉堡的?全自动机械化

美国人是怎么生产汉堡的?全自动机械化

人是怎么荒废的?闲着闲着就荒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