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负载CPU内存磁盘IO网络IO状态分析详解

Posted wespten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Linux负载CPU内存磁盘IO网络IO状态分析详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Linux系统状态概述

1、Linux系统状态分析工具

和上面图是同一个链接:

Linux 性能观测工具:

Basic Tool有如下:

uptime、top(htop)、mpstat、isstat、vmstat、free、ping、nicstat、dstat。

 高级的命令如下:
sar、netstat、pidstat、strace、tcpdump、blktrace、iotop、slabtop、sysctl、/proc。

Linux 性能测评工具:

 

Linux 性能调优工具: 

 

linux性能观测工具:

原文链接如下:

Linux Performance

系统运行状态分析工具大体如下:

  • 静态代码检测工具或平台:cppcheck、PC-lint、Coverity、QAC C/C++、Clang-Tidy、Clang Static Analyzer、SonarQube+sonar-cxx(推荐)、Facebook的infer
  • profiling工具:gnu prof、Oprofile、google gperftools(推荐)、perf、intel VTune、AMD CodeAnalyst
  • 内存泄漏:valgrindAddressSanitizer(推荐)、mtrace、dmalloc、ccmalloc、memwatch、debug_new
  • CPU使用率:pidstat(推荐)、vmstat、mpstat、top、sar
  • 上下文切换:pidstat(推荐)、vmstat
  • 网络I/O:dstat、tcpdump(推荐)、sar
  • 磁盘I/O:iostat(推荐)、dstat、sar
  • 系统调用追踪:strace(推荐)
  • 网络吞吐量:iftop、nethogs、sar
  • 网络延迟:ping
  • 文件系统空间:df
  • 内存容量:free、vmstat(推荐)、sar
  • 进程内存分布:pmap
  • CPU负载:uptime、top
  • 软中断硬中断:/proc/softirqs/proc/interrupts
  • 确定哪些进程正在使用一组给定的文件:lsof

很多的监控工具 Ubuntu/CentOS 都不自带,需要手动安装,在开始前我们最好先把所有可能用得上的监控工具都装上。(它们都很小,基本不占空间)

# ubuntu/debian
sudo apt-get install \\
    sysstat iotop fio \\
    nethogs iftop

# centos
# 需要安装 epel 源,很多监控工具都在该源中!
# 也可使用[阿里云 epel 源](https://developer.aliyun.com/mirror/epel)
sudo yum install epel-release
sudo yum install \\
    sysstat iotop fio \\
    nethogs iftop

2、大一统的监控工具 

下面介绍两个非常方便的大一统监控工具,它们将一台服务器的所有监控数据汇总到一个地方,方便监控。

多机监控推荐用 prometheus+grafana,不过这一套比较吃性能,个人服务器没必要上。

NetData: 极简安装、超详细超漂亮的 Web UI。

这里只介绍单机监控。NetData 也支持中心化的多机监控,待进一步研究。netdata 也可以被用作 prometheus 的 exporter.

NetData 我要吹爆!它是 Github 上最受欢迎的系统监控工具,目前已经 44.5k star 了。
CPU 占用率低(0.1 核),界面超级漂亮超级详细,还对各种指标做了很详细的说明,安装也是一行命令搞定。相当适合萌新运维。

默认通过 19999 端口提供 Web UI 界面。

sudo apt-get install netdata
# 然后修改 /etc/netdata/netdata.conf,绑定 ip 设为 0.0.0.0
sudo systemctl restart netdata

现在就可以访问http://<server-ip>:19999查看超级漂亮超级详细的监控界面了!

Glances: 同样极简安装、方便的命令行 UI

netdata 只以 Web 服务器的方式提供 Web UI,因此必须常驻后台。
如果只是想要临时在 ssh 控制台进行监控,可以使用 Glances,安装命令如下:

sudo apt-get install glances
sudo yum install glances

启动命令:glances,可提供 CPU、RAM、NetWork、Disk 和系统状态等非常全面的信息。(只是不够详细)

glances 同样提供中心化的多机监控,还有 Web 界面,但是和 netdata 相比就有些简陋了。

3、Linux主要性能指标说明

一台 Linux 服务器的四类指标如下:

  1. CPU:使用率、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2. RAM:used | free | buffer/cache | avaliable
  3. Disk:空闲容量大小、IO 状态
  4. Network:网速、延迟、丢包率等

1)CPU指标

1. CPU 使用率

CPU 使用率即 CPU 运行在非空闲状态的时间占比,它反应了 CPU 的繁忙程度。使用 top 命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Cpu(s):  0.0 us,  2.3 sy,  0.0 ni, 97.7 id,  0.0 wa,  0.0 hi,  0.0 si,  0.0 st
  • us(user):表示 CPU 在用户态运行的时间百分比,通常用户态 CPU 高表示有应用程序比较繁忙。典型的用户态程序包括:数据库、Web 服务器等。
  • sy(sys):表示 CPU 在内核态运行的时间百分比(不包括中断),通常内核态 CPU 越低越好,否则表示系统存在某些瓶颈。
  • ni(nice):表示用 nice 修正进程优先级的用户态进程执行的 CPU 时间。nice 是一个进程优先级的修正值,如果进程通过它修改了优先级,则会单独统计 CPU 开销。
  • id(idle):表示 CPU 处于空闲态的时间占比,此时,CPU 会执行一个特定的虚拟进程,名为 System Idle Process。
  • wa(iowait):表示 CPU 在等待 I/O 操作完成的时间占比,通常该指标越低越好,否则表示 I/O 可能存在瓶颈,需要用 iostat 等命令做进一步分析。
    • iowait 只考虑 Synchronous File IO,It does NOT count time spent waiting for IPC objects such as sockets, pipes, ttys, select(), poll(), sleep(), pause() etc.
  • hi(hardirq):表示 CPU 处理硬中断所花费的时间。硬中断是由外设硬件(如键盘控制器、硬件传感器等)发出的,需要有中断控制器参与,特点是快速执行。
  • si(softirq):表示 CPU 处理软中断所花费的时间。软中断是由软件程序(如网络收发、定时调度等)发出的中断信号,特点是延迟执行。
  • st(steal):表示 CPU 被其他虚拟机占用的时间,仅出现在多虚拟机场景。如果该指标过高,可以检查下宿主机或其他虚拟机是否异常。

2. 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top命令的第一行输出如下:

top - 21:11:00 up 8 min,  0 users,  load average: 0.52, 0.58, 0.59

其中带有三个平均负载的值,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1 分钟(load1)、5 分钟(load5)、15 分钟(load15)内系统的平均负载**。

平均负载(Load Average)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处于 可运行状态(Running / Runnable) 和 不可中断态 的平均进程数,也就是 平均活跃进程数。

我们知道实际上一个 CPU 核只能跑一个进程,操作系统通过分时调度提供了多进程并行的假象。所以当平均负载(平均活跃进程数)不大于 CPU 逻辑核数时,系统可以正常运转。
如果平均负载超过了核数,那就说明有一部分进程正在活跃中,但是它却没有使用到 CPU(同一时间只能有 1 个进程在使用 CPU),这只可能有两个原因:

  1. 这部分进程在排队等待 CPU 空闲。
  2. 这部分 CPU 在进行 IO 操作。

不论是何种状况,都说明系统的负载过高了,需要考虑降负或者升级硬件。

理想状态下,系统满负荷工作,此时平均负载 = CPU 逻辑核数(4核8线程 CPU 有8个逻辑核)。但是,在实际生产系统中,不建议系统满负荷运行。通用的经验法则是:平均负载 <= 0.7 * CPU 逻辑核数。

  • 当平均负载持续大于 0.7 * CPU 逻辑核数,就需要开始调查原因,防止系统恶化;
  • 当平均负载持续大于 1.0 * CPU 逻辑核数,必须寻找解决办法,降低平均负载;
  • 当平均负载持续大于 5.0 * CPU 逻辑核数,表明系统已出现严重问题,长时间未响应,或者接近死机。

除了关注平均负载值本身,我们也应关注平均负载的变化趋势,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 load1、load5、load15 之间的变化趋势;二是历史的变化趋势。

  • 当 load1、load5、load15 三个值非常接近,表明短期内系统负载比较平稳。此时,应该将其与昨天或上周同时段的历史负载进行比对,观察是否有显著上升。
  • 当 load1 远小于 load5 或 load15 时,表明系统最近 1 分钟的负载在降低,而过去 5 分钟或 15 分钟的平均负载却很高。
  • 当 load1 远大于 load5 或 load15 时,表明系统负载在急剧升高,如果不是临时性抖动,而是持续升高,特别是当 load5 都已超过 0.7 * CPU 逻辑核数 时,应调查原因,降低系统负载。

日常运维时,应该重点关注上述三个负载值之间的关系。

3. CPU 使用率与平均负载的关系

CPU 使用率是单位时间内 CPU 繁忙程度的统计。而平均负载不仅包括正在使用 CPU 的进程,还包括等待 CPU 或 I/O 的进程(前面讲过平均负载过高的两种情况)。

因此 CPU 使用率是包含在平均负载内的。这两个参数有两种组合需要注意:

  1. 两个参数值都很高:需要降低 CPU 使用率!
  2. CPU 使用率很低,可平均负载却超过了CPU逻辑核数:IO 有瓶颈了!需要排查 内存/磁盘/网络 的问题。
    1. 最常遇到的场景:内存用尽导致负载飙升。

2)RAM内存指标

free # 单位 kb
free -m  # 单位 mb
free -g  # 单位 gb

不考虑 Swap 时,建议以 Avaliable 值为可用内存的参考,因为 buffer/cache 中的内存不一定能完全释放出来!因为:

  1. OS 本身需要占用一定 buffer/cache
  2. 通过 tmpfs 等方式被使用的 cache 不能被回收使用
  3. 通过 cgroups 设置的资源预留无法被别的进程回收利用。(容器资源预留)

内存泄漏

内存泄漏有多种可能,通过监控能确定的只有内存是否在无上限地上升。很难直接通过监控排查。

3)Disk 磁盘指标

Disk 的性能指标主要有:

  1. bandwidth 带宽,即每秒的 IO 吞吐量
    • 连续读写频繁的应用(传输大量连续的数据)重点关注吞吐量,如读写视频的应用。
  2. IOPS,每秒的 IO 次数
    • 随机读写频繁的应用需要关注 IOPS,如大量小文件(图片等)的读写。

我们是 Web 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主要是随机读写,更关注 IOPS。

1. IO 基准测试

要监控磁盘的指标,首先得有个基准值做参考。

方法一:对整块磁盘进行测试

首先安装磁盘测试工具 fio(安装命令见文章开始),然后将如下内容保存为fio-rand-rw.fio(Web 服务器/数据库更关注随机读写):

; https://github.com/axboe/fio/blob/master/examples/fio-rand-RW.fio

; fio-rand-RW.job for fiotest

[global]
name=fio-rand-RW
filename=fio-rand-RW
rw=randrw
rwmixread=60
rwmixwrite=40
bs=4K
direct=0
numjobs=4
time_based=1
runtime=900

[file1]
size=4G
ioengine=libaio
iodepth=16

现在运行命令fio fio-rand-rw.fio以启动测试,可根据情况调整 .fio 文件中的参数,最后记录测试结果。

方法二:使用 dd 进行磁盘速度测试

使用 dd 测试的好处是系统自带,而且也不会破坏磁盘内容。

# 写入测试,读取 /dev/zero 这个空字符流,写入到 test.dbf 中(就是只测写入)
# 块大小为 8k,也就是说偏向随机写
dd if=/dev/zero of=test.dbf bs=8k count=50000  oflag=dsync  # 每次写完一个 block 都同步,伤硬盘,不要没事就测

# 读取 /dev/sda1 中的数据,写入到 /dev/null 这个黑洞中(只测读取)
# 块大小还是 8k,即偏向随机读
dd if=/dev/sda1 of=/dev/null bs=8k

日常监控的数值远低于上面测得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基本就可以确定磁盘没有问题。

2. 使用率

通过df -h查看磁盘的使用情况。

磁盘不足会导致各种问题,比如:

  1. ElasticSearch 自动将索引设为只读,禁止写入。
  2. k8s 报告 "Disk Pressure",导致节点无法调度。
  3. shell 的 tab 补全无法使用,会报错。

3. IO 带宽(吞吐量)以及 IOPS

使用 iostat 查看磁盘 io 的状态(需要安装 sysstat):

# 每个磁盘一列,给出所有磁盘的当前状态
iostat -d -k 3  # 以 kb 为单位,3 秒刷新一次
iostat -d -m 3  # 以 mb 为单位,其他不变

# 每个进程一列,可用于排查各进程的磁盘使用状态
iotop

将监控值与前述测试得到的基准值进行对比,低很多的话,基本就可以确认磁盘没问题。

4)Network网络指标

和 IO 指标类似,网络指标主要有:

  1. socket 连接
    • 连接数存在上限,该上限与 Linux 的文件描述符上限等参数有关。
    • 广为人知的 DDOS 攻击,通过 TCP 连接的 ACK 洪泛来使服务器瘫痪,针对的就是 TCP 协议的一个弱点。
  2. 网络带宽(吞吐量)
  3. PPS(Packets Per Second) 数据包的收发速率
  4. 网络延迟:一般通过 ping 来确定网络延迟和丢包率
  5. 丢包率等等
  6. DNS 解析

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整条网络链路的任何一部分出现故障或配置不当,都可能导致上述的监控参数异常,应用无法正常运行。典型的如交换机、负载均衡器、Kubernetes 配置、Linux 系统参数(sysctl/ulimit)配置不当等。

1. 网络带宽监控

  1. nethogs: 每个进程的带宽监控,并且进程是按带宽排序的
    • 使用:sudo nethogs
    • 快速分析出占用大量带宽的进程
  2. tcpdump/tshark/mitmproxy: 命令行的网络抓包工具,mitmproxy 提供 Web UI 界面,而 tshark 是 wireshark 的命令行版本。
    • tcpdump -i eth0 -w dump.pcap: 使用 tcpdump 抓 eth0 的数据包,保存到 dump.pcap 中。之后可以通过 scp/ssh 等命令将该 pcap 文件拷贝下来,使用 wireshark 进行分析。

2. Socket

Socket 的状态查看方法:

# 查看 socket 连接的统计信息
# 主要统计处于各种状态的 tcp sockets 数量,以及其他 sockets 的统计信息
ss --summary
ss -s  # 缩写

# 查看哪个进程在监听 80 端口
# --listening 列出所有正在被监听的 socket
# --processes 显示出每个 socket 对应的 process 名称和 pid
# --numeric 直接打印数字端口号(不解析协议名称)
ss --listening --processes --numeric | grep 80
ss -nlp | grep 80  # 缩写
ss -lp | grep http  # 解析协议名称,然后通过协议名搜索监听

## 使用过时的 netstat
### -t tcp
### -u udp
netstat -tunlp | grep ":80"

# 查看 sshd 当前使用的端口号
ss --listening --processes | grep sshd
## 使用过时的 netstat
netstat -tunlp | grep <pid>  # pid 通过 ps 命令获得

# 列出所有的 tcp sockets,包括所有的 socket 状态
ss --tcp --all

# 只列出正在 listen 的 socket
ss --listening

# 列出所有 ESTABLISHED 的 socket(默认行为)
ss

# 统计 TCP 连接数
ss | grep ESTAB | wc -l

# 列出所有 ESTABLISHED 的 socket,并且给出连接的计时器
ss --options

# 查看所有来自 192.168.5 的 sockets
ss dst 192.168.1.5

# 查看本机与服务器 192.168.1.100 建立的 sockets
ss src 192.168.1.5

# 查看路由表
routel

3. 网络延迟、丢包率

通过 ping 命令进行测试,使用 pathping (仅 Windows)进行分段网络延迟与丢包率测试。

4. DNS故障排查

dig +trace baidu.com  # 诊断 dns 的主要工具,非常强大
host -a baidu.com  # host 基本就是 dig 的弱化版,不过 host 有个有点就是能打印出它测试过的所有 FQDN
nslookup baidu.com # 和 host 没啥大差别,多个交互式查询不过一般用不到
whois baidu.com # 查询域名注册信息,内网诊断用不到

TCP 连接数受 Linux 文件描述符上限控制,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查看已用文件句柄的数量。

# 已用文件描述符数量
lsof | wc -l
# 文件描述符上限
ulimit -n 

Docker 容器有自己的 namespace,直接通过宿主机的 ss 命令是查看不到容器的 socket 信息的。

比较直观的方法是直接通过 docker exec 在容器中通过 ss 命令。但是这要求容器中必须自带 ss 等程序,有的精简镜像可能不会自带它。

因此用的更多的方法,有两种:

1. 通过 nsenter 直接在目标容器的 namespace 中使用宿主机的命令。

这个适合单机 docker 的网络诊断,用法如下:

# 1. 查询到容器对应的 pid
PID=$(docker inspect --format .State.Pid <container_name_or_ID>)

# 2. nsenter 通过 pid 进入容器的 network namespace,执行 ss 查看 socket 信息
nsenter --target $PID --net ss -s

nsenter 这个工具貌似是 docker 自带的,只要装了 docker,ubuntu/centos 都可以直接使用这个命令。

2. 使用专用的网络诊断镜像进行容器网络诊断(SideCar)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容器集群的诊断,K8s 社区提供了一个工具 kubectl-debug,以这种 SideCar 的方式进行容器诊断。

5)其他

如果服务器出现问题,但是上述四项参数都没有明显异常,就要考虑是不是系统配置或者应用配置的问题了。

1. 僵尸进程

僵尸进程过多,可以在上述指标都非常正常的情况下,使系统响应变得特别慢。
如果通过 top 命令观察到存在僵尸进程,可以使用如下命令将僵尸进程查找出来:

ps -ef| grep defunc

2. sysctl/ulimit 参数设置

sysctl/ulimit 设置不当,可以在上述指标都非常正常的情况下,使系统响应变得特别慢。

案例:为了方便,我在系统的初始化脚本 configure_server.py 里一次性将 redis/elasticsearch/网络 等 sysctl/ulimit 参数全部配置好。结果 elasticsearch 需要设置的 vm.max_map_count 参数导致 redis 服务器在长时间运行后响应变慢。

4、Linux性能优化

高并发和响应快对应着性能优化的两个核心指标:吞吐和延时。

  • 应用负载角度:直接影响了产品终端的用户体验

  • 系统资源角度:资源使用率、饱和度等

性能问题的本质就是系统资源已经到达瓶颈,但请求的处理还不够快,无法支撑更多的请求。性能分析实际上就是找出应用或系统的瓶颈,设法去避免或缓解它们。

  • 选择指标评估应用程序和系统性能

  • 为应用程序和系统设置性能目标

  • 进行性能基准测试

  • 性能分析定位瓶颈

  • 性能监控和告警

对于不同的性能问题要选取不同的性能分析工具。下面是常用的Linux Performance Tools以及对应分析的性能问题类型。

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平均负载"

平均负载:单位时间内,系统处于可运行状态和不可中断状态的平均进程数,也就是平均活跃进程数。它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CPU使用率并没有直接关系。

其中不可中断进程是正处于内核态关键流程中的进程(如常见的等待设备的I/O响应)。不可中断状态实际上是系统对进程和硬件设备的一种保护机制。

平均负载多少时合理

实际生产环境中将系统的平均负载监控起来,根据历史数据判断负载的变化趋势。当负载存在明显升高趋势时,及时进行分析和调查。当然也可以当设置阈值(如当平均负载高于CPU数量的70%时)

现实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混淆平均负载和CPU使用率的概念,其实两者并不完全对等:

  • CPU密集型进程,大量CPU使用会导致平均负载升高,此时两者一致

  • I/O密集型进程,等待I/O也会导致平均负载升高,此时CPU使用率并不一定高

  • 大量等待CPU的进程调度会导致平均负载升高,此时CPU使用率也会比较高

平均负载高时可能是CPU密集型进程导致,也可能是I/O繁忙导致。具体分析时可以结合mpstat/pidstat工具辅助分析负载来源。

CPU上下文切换

CPU上下文切换,就是把前一个任务的CPU上下文(CPU寄存器和PC)保存起来,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位置,运行新任务。其中,保存下来的上下文会存储在系统内核中,待任务重新调度执行时再加载,保证原来的任务状态不受影响。

按照任务类型,CPU上下文切换分为:

  • 进程上下文切换

  • 线程上下文切换

  • 中断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切换

Linux进程按照等级权限将进程的运行空间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从用户态向内核态转变时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

一次系统调用过程其实进行了两次CPU上下文切换:

  • CPU寄存器中用户态的指令位置先保存起来,CPU寄存器更新为内核态指令的位置,跳转到内核态运行内核任务;

  • 系统调用结束后,CPU寄存器恢复原来保存的用户态数据,再切换到用户空间继续运行。

系统调用过程中并不会涉及虚拟内存等进程用户态资源,也不会切换进程。和传统意义上的进程上下文切换不同。因此系统调用通常称为特权模式切换。

进程是由内核管理和调度的,进程上下文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因此相比系统调用来说,在保存当前进程的内核状态和CPU寄存器之前,需要先把该进程的虚拟内存,栈保存下来。再加载新进程的内核态后,还要刷新进程的虚拟内存和用户栈。

进程只有在调度到CPU上运行时才需要切换上下文,有以下几种场景:CPU时间片轮流分配,系统资源不足导致进程挂起,进程通过sleep函数主动挂起,高优先级进程抢占时间片,硬件中断时CPU上的进程被挂起转而执行内核中的中断服务。

线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上下文切换分为两种:

  • 前后线程同属于一个进程,切换时虚拟内存资源不变,只需要切换线程的私有数据,寄存器等;

  • 前后线程属于不同进程,与进程上下文切换相同。

同进程的线程切换消耗资源较少,这也是多线程的优势。

中断上下文切换

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涉及到进程的用户态,因此中断上下文只包括内核态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所必须的状态(CPU寄存器,内核堆栈,硬件中断参数等)。

中断处理优先级比进程高,所以中断上下文切换和进程上下文切换不会同时发生。

CPU上下文切换(下)

通过vmstat可以查看系统总体的上下文切换情况:

vmstat 5         #每隔5s输出一组数据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1  0      0 103388 145412 511056    0    0    18    60    1    1  2  1 96  0  0
 0  0      0 103388 145412 511076    0    0     0     2  450 1176  1  1 99  0  0
 0  0      0 103388 145412 511076    0    0     0     8  429 1135  1  1 98  0  0
 0  0      0 103388 145412 511076    0    0     0     0  431 1132  1  1 98  0  0
 0  0      0 103388 145412 511076    0    0     0    10  467 1195  1  1 98  0  0
 1  0      0 103388 145412 511076    0    0     0     2  426 1139  1  0 99  0  0
 4  0      0  95184 145412 511108    0    0     0    74  500 1228  4  1 94  0  0
 0  0      0 103512 145416 511076    0    0     0   455  723 1573 12  3 83  2  0
  • cs (context switch) 每秒上下文切换次数

  • in (interrupt) 每秒中断次数

  • r (runnning or runnable)就绪队列的长度,正在运行和等待CPU的进程数

  • b (Blocked) 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

要查看每个进程的详细情况,需要使用pidstat来查看每个进程上下文切换情况:

pidstat -w 5
14时51分16秒   UID       PID   cswch/s nvcswch/s  Command
14时51分21秒     0         1      0.80      0.00  systemd
14时51分21秒     0         6      1.40      0.00  ksoftirqd/0
14时51分21秒     0         9     32.67      0.00  rcu_sched
14时51分21秒     0        11      0.40      0.00  watchdog/0
14时51分21秒     0        32      0.20      0.00  khugepaged
14时51分21秒     0       271      0.20      0.00  jbd2/vda1-8
14时51分21秒     0      1332      0.20      0.00  argusagent
14时51分21秒     0      5265     10.02      0.00  AliSecGuard
14时51分21秒     0      7439      7.82      0.00  kworker/0:2
14时51分21秒     0      7906      0.20      0.00  pidstat
14时51分21秒     0      8346      0.20      0.00  sshd
14时51分21秒     0     20654      9.82      0.00  AliYunDun
14时51分21秒     0     25766      0.20      0.00  kworker/u2:1
14时51分21秒     0     28603      1.00      0.00  python3
  • cswch 每秒自愿上下文切换次数 (进程无法获取所需资源导致的上下文切换)

  • nvcswch 每秒非自愿上下文切换次数 (时间片轮流等系统强制调度)

vmstat 1 1    #首先获取空闲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
sysbench --threads=10 --max-time=300 threads run #模拟多线程切换问题

vmstat 1 1    #新终端观察上下文切换情况
此时发现cs数据明显升高,同时观察其他指标:
r列: 远超系统CPU个数,说明存在大量CPU竞争
us和sy列:sy列占比80%,说明CPU主要被内核占用
in列: 中断次数明显上升,说明中断处理也是潜在问题

说明运行/等待CPU的进程过多,导致大量的上下文切换,上下文切换导致系统的CPU占用率高:

pidstat -w -u 1  #查看到底哪个进程导致的问题

从结果中看出是sysbench导致CPU使用率过高,但是pidstat输出的上下文次数加起来也并不多。分析sysbench模拟的是线程的切换,因此需要在pidstat后加-t参数查看线程指标。

另外对于中断次数过多,我们可以通过/proc/interrupts文件读取:

watch -d cat /proc/interrupts

发现次数变化速度最快的是重调度中断(RES),该中断用来唤醒空闲状态的CPU来调度新的任务运行。分析还是因为过多任务的调度问题,和上下文切换分析一致。

某个应用的CPU使用率达到100%,怎么办?

Linux作为多任务操作系统,将CPU时间划分为很短的时间片,通过调度器轮流分配给各个任务使用。为了维护CPU时间,Linux通过事先定义的节拍率,触发时间中断,并使用全局变了jiffies记录开机以来的节拍数。时间中断发生一次该值+1.

CPU使用率,除了空闲时间以外的其他时间占总CPU时间的百分比。可以通过/proc/stat中的数据来计算出CPU使用率。因为/proc/stat时开机以来的节拍数累加值,计算出来的是开机以来的平均CPU使用率,一般意义不大。可以间隔取一段时间的两次值作差来计算该段时间内的平均CPU使用率。性能分析工具给出的都是间隔一段时间的平均CPU使用率,要注意间隔时间的设置。

CPU使用率可以通过top 或 ps来查看。分析进程的CPU问题可以通过perf,它以性能事件采样为基础,不仅可以分析系统的各种事件和内核性能,还可以用来分析指定应用程序的性能问题。

perf top / perf record / perf report (-g 开启调用关系的采样)

sudo docker run --name nginx -p 10000:80 -itd feisky/nginx
sudo docker run --name phpfpm -itd --network container:nginx feisky/php-fpm

ab -c 10 -n 100 http://XXX.XXX.XXX.XXX:10000/ #测试Nginx服务性能

发现此时每秒可承受请求给长少,此时将测试的请求数从100增加到10000。在另外一个终端运行top查看每个CPU的使用率。发现系统中几个php-fpm进程导致CPU使用率骤升。

接着用perf来分析具体是php-fpm中哪个函数导致该问题。

perf top -g -p XXXX #对某一个php-fpm进程进行分析

发现其中sqrt和add_function占用CPU过多, 此时查看源码找到原来是sqrt中在发布前没有删除测试代码段,存在一个百万次的循环导致。将该无用代码删除后发现nginx负载能力明显提升

系统的CPU使用率很高,为什么找不到高CPU的应用?

sudo docker run --name nginx -p 10000:80 -itd feisky/nginx:sp
sudo docker run --name phpfpm -itd --network container:nginx feisky/php-fpm:sp
ab -c 100 -n 1000 http://XXX.XXX.XXX.XXX:10000/ #并发100个请求测试

实验结果中每秒请求数依旧不高,我们将并发请求数降为5后,nginx负载能力依旧很低。

此时用top和pidstat发现系统CPU使用率过高,但是并没有发现CPU使用率高的进程。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时我们分析时遗漏的什么信息,重新运行top命令并观察一会。发现就绪队列中处于Running状态的进行过多,超过了我们的并发请求次数5. 再仔细查看进程运行数据,发现nginx和php-fpm都处于sleep状态,真正处于运行的却是几个stress进程。

下一步就利用pidstat分析这几个stress进程,发现没有任何输出。用ps aux交叉验证发现依旧不存在该进程。说明不是工具的问题。再top查看发现stress进程的进程号变化了,此时有可能时以下两种原因导致:

  • 进程不停的崩溃重启(如段错误/配置错误等),此时进程退出后可能又被监控系统重启;

  • 短时进程导致,即其他应用内部通过exec调用的外面命令,这些命令一般只运行很短时间就结束,很难用top这种间隔较长的工具来发现

可以通过pstree来查找 stress的父进程,找出调用关系。

pstree | grep stress

发现是php-fpm调用的该子进程,此时去查看源码可以看出每个请求都会调用一个stress命令来模拟I/O压力。之前top显示的结果是CPU使用率升高,是否真的是由该stress命令导致的,还需要继续分析。代码中给每个请求加了verbose=1的参数后可以查看stress命令的输出,在中断测试该命令结果显示stress命令运行时存在因权限问题导致的文件创建失败的bug。

此时依旧只是猜测,下一步继续通过perf工具来分析。性能报告显示确实时stress占用了大量的CPU,通过修复权限问题来优化解决即可。

系统中出现大量不可中断进程和僵尸进程怎么办?

进程状态

  • R Running/Runnable,表示进程在CPU的就绪队列中,正在运行或者等待运行;

  • D Disk Sleep,不可中断状态睡眠,一般表示进程正在跟硬件交互,并且交互过程中不允许被其他进程中断;

  • Z Zombie,僵尸进程,表示进程实际上已经结束,但是父进程还没有回收它的资源;

  • S Interruptible Sleep,可中断睡眠状态,表示进程因为等待某个事件而被系统挂起,当等待事件发生则会被唤醒并进入R状态;

  • I Idle,空闲状态,用在不可中断睡眠的内核线程上。该状态不会导致平均负载升高;

  • T Stop/Traced,表示进程处于暂停或跟踪状态(SIGSTOP/SIGCONT, GDB调试);

  • X Dead,进程已经消亡,不会在top/ps中看到。

对于不可中断状态,一般都是在很短时间内结束,可忽略。但是如果系统或硬件发生故障,进程可能会保持不可中断状态很久,甚至系统中出现大量不可中断状态,此时需注意是否出现了I/O性能问题。

僵尸进程一般多进程应用容易遇到,父进程来不及处理子进程状态时子进程就提前退出,此时子进程就变成了僵尸进程。大量的僵尸进程会用尽PID进程号,导致新进程无法建立。

磁盘O_DIRECT问题:

sudo docker run --privileged --name=app -itd feisky/app:iowait
ps aux | grep '/app'

可以看到此时有多个app进程运行,状态分别时Ss+和D+。其中后面s表示进程是一个会话的领导进程,+号表示前台进程组。

其中进程组表示一组相互关联的进程,子进程是父进程所在组的组员。会话指共享同一个控制终端的一个或多个进程组。

用top查看系统资源发现:1)平均负载在逐渐增加,且1分钟内平均负载达到了CPU个数,说明系统可能已经有了性能瓶颈;2)僵尸进程比较多且在不停增加;3)us和sys CPU使用率都不高,iowait却比较高;4)每个进程CPU使用率也不高,但有两个进程处于D状态,可能在等待IO。

分析目前数据可知:iowait过高导致系统平均负载升高,僵尸进程不断增长说明有程序没能正确清理子进程资源。

用dstat来分析,因为它可以同时查看CPU和I/O两种资源的使用情况,便于对比分析。

dstat 1 10    #间隔1秒输出10组数据

可以看到当wai(iowait)升高时磁盘请求read都会很大,说明iowait的升高和磁盘的读请求有关。接下来分析到底时哪个进程在读磁盘。

之前top查看的处于D状态的进程号,用pidstat -d -p XXX 展示进程的I/O统计数据。发现处于D状态的进程都没有任何读写操作。在用pidstat -d 查看所有进程的I/O统计数据,看到app进程在进行磁盘读操作,每秒读取32MB的数据。进程访问磁盘必须使用系统调用处于内核态,接下来重点就是找到app进程的系统调用。

sudo strace -p XXX #对app进程调用进行跟踪

报错没有权限,因为已经时root权限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检查进程状态是否正常。ps命令查找该进程已经处于Z状态,即僵尸进程。

这种情况下top pidstat之类的工具无法给出更多的信息,此时像第5篇一样,用perf record -d和perf report进行分析,查看app进程调用栈。

看到app确实在通过系统调用sys_read()读取数据,并且从new_sync_read和blkdev_direct_IO看出进程时进行直接读操作,请求直接从磁盘读,没有通过缓存导致iowait升高。

通过层层分析后,root cause是app内部进行了磁盘的直接I/O。然后定位到具体代码位置进行优化即可。

僵尸进程

上述优化后iowait显著下降,但是僵尸进程数量仍旧在增加。首先要定位僵尸进程的父进程,通过pstree -aps XXX,打印出该僵尸进程的调用树,发现父进程就是app进程。

查看app代码,看看子进程结束的处理是否正确(是否调用wait()/waitpid(),有没有注册SIGCHILD信号的处理函数等)。

碰到iowait升高时,先用dstat pidstat等工具确认是否存在磁盘I/O问题,再找是哪些进程导致I/O,不能用strace直接分析进程调用时可以通过perf工具分析。

对于僵尸问题,用pstree找到父进程,然后看源码检查子进程结束的处理逻辑即可。

CPU性能指标

  • CPU使用率

    • 用户CPU使用率, 包括用户态(user)和低优先级用户态(nice). 该指标过高说明应用程序比较繁忙.

    • 系统CPU使用率, CPU在内核态运行的时间百分比(不含中断). 该指标高说明内核比较繁忙.

    • 等待I/O的CPU使用率, iowait, 该指标高说明系统与硬件设备I/O交互时间比较长.

    • 软/硬中断CPU使用率, 该指标高说明系统中发生大量中断.

    • steal CPU / guest CPU, 表示虚拟机占用的CPU百分比.

  • 平均负载

    理想情况下平均负载等于逻辑CPU个数,表示每个CPU都被充分利用. 若大于则说明系统负载较重.

  • 进程上下文切换

    包括无法获取资源的自愿切换和系统强制调度时的非自愿切换. 上下文切换本身是保证Linux正常运行的一项核心功能. 过多的切换则会将原本运行进程的CPU时间消耗在寄存器,内核占及虚拟内存等数据保存和恢复上

  • CPU缓存命中率

    CPU缓存的复用情况,命中率越高性能越好. 其中L1/L2常用在单核,L3则用在多核中。

性能工具

  • 平均负载案例

    • 先用uptime查看系统平均负载

    • 判断负载在升高后再用mpstat和pidstat分别查看每个CPU和每个进程CPU使用情况.找出导致平均负载较高的进程.

  • 上下文切换案例

    • 先用vmstat查看系统上下文切换和中断次数

    • 再用pidstat观察进程的自愿和非自愿上下文切换情况

    • 最后通过pidstat观察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情况

  • 进程CPU使用率高案例

    • 先用top查看系统和进程的CPU使用情况,定位到进程

    • 再用perf top观察进程调用链,定位到具体函数

  • 系统CPU使用率高案例

    • 先用top查看系统和进程的CPU使用情况,top/pidstat都无法找到CPU使用率高的进程

    • 重新审视top输出

    • 从CPU使用率不高,但是处于Running状态的进程入手

    • perf record/report发现短时进程导致 (execsnoop工具)

  • 不可中断和僵尸进程案例

    • 先用top观察iowait升高,发现大量不可中断和僵尸进程

    • strace无法跟踪进程系统调用

    • perf分析调用链发现根源来自磁盘直接I/O

  • 软中断案例

    • top观察系统软中断CPU使用率高

    • 查看/proc/softirqs找到变化速率较快的几种软中断

    • sar命令发现是网络小包问题

    • tcpdump找出网络帧的类型和来源, 确定SYN FLOOD攻击导致

根据不同的性能指标来找合适的工具:

在生产环境中往往开发者没有权限安装新的工具包,只能最大化利用好系统中已经安装好的工具. 因此要了解一些主流工具能够提供哪些指标分析: 

先运行几个支持指标较多的工具, 如top/vmstat/pidstat,根据它们的输出可以得出是哪种类型的性能问题. 定位到进程后再用strace/perf分析调用情况进一步分析. 如果是软中断导致用/proc/softirqs。 

CPU优化

  • 应用程序优化

    • 编译器优化: 编译阶段开启优化选项, 如gcc -O2

    • 算法优化

    • 异步处理: 避免程序因为等待某个资源而一直阻塞,提升程序的并发处理能力. (将轮询替换为事件通知)

    • 多线程代替多进程: 减少上下文切换成本

    • 善用缓存: 加快程序处理速度

  • 系统优化

    • CPU绑定: 将进程绑定要1个/多个CPU上,提高CPU缓存命中率,减少CPU调度带来的上下文切换

    • CPU独占: CPU亲和性机制来分配进程

    • 优先级调整:使用nice适当降低非核心应用的优先级

    • 为进程设置资源显示: cgroups设置使用上限,防止由某个应用自身问题耗尽系统资源

    • NUMA优化: CPU尽可能访问本地内存

    • 中断负载均衡: irpbalance,将中断处理过程自动负载均衡到各个CPU上

  • TPS、QPS、系统吞吐量的区别和理解

    • QPS(TPS)

    • 并发数

    • 响应时间

      QPS(TPS)=并发数/平均相应时间

    • 用户请求服务器

    • 服务器内部处理

    • 服务器返回给客户

      QPS类似TPS,但是对于一个页面的访问形成一个TPS,但是一次页面请求可能包含多次对服务器的请求,可能计入多次QPS

    • QPS (Queries Per Second)每秒查询率,一台服务器每秒能够响应的查询次数.

    • TPS (Transactions Per Second)每秒事务数,软件测试的结果.

    • 系统吞吐量, 包括几个重要参数:

内存

Linux内存是怎么工作的

内存映射

大多数计算机用的主存都是动态随机访问内存(DRAM),只有内核才可以直接访问物理内存。Linux内核给每个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并且这个地址空间是连续的。这样进程就可以很方便的访问内存(虚拟内存)。

虚拟地址空间的内部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两部分,不同字长的处理器地址空间的范围不同。32位系统内核空间占用1G,用户空间占3G。64位系统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都是128T,分别占内存空间的最高和最低处,中间部分为未定义。

并不是所有的虚拟内存都会分配物理内存,只有实际使用的才会。分配后的物理内存通过内存映射管理。为了完成内存映射,内核为每个进程都维护了一个页表,记录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页表实际存储在CPU的内存管理单元MMU中,处理器可以直接通过硬件找出要访问的内存。

当进程访问的虚拟地址在页表中查不到时,系统会产生一个缺页异常,进入内核空间分配物理内存,更新进程页表,再返回用户空间恢复进程的运行。

MMU以页为单位管理内存,页大小4KB。为了解决页表项过多问题Linux提供了多级页表和HugePage的机制。

虚拟内存空间分布

用户空间内存从低到高是五种不同的内存段:

  • 只读段 代码和常量等

  • 数据段 全局变量等

  • 堆 动态分配的内存,从低地址开始向上增长

  • 文件映射 动态库、共享内存等,从高地址开始向下增长

  • 栈 包括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的上下文等,栈的大小是固定的。一般8MB

内存分配与回收

分配

malloc对应到系统调用上有两种实现方式:

  • brk() 针对小块内存(<128K),通过移动堆顶位置来分配。内存释放后不立即归还内存,而是被缓存起来。

  • **mmap()**针对大块内存(>128K),直接用内存映射来分配,即在文件映射段找一块空闲内存分配。

前者的缓存可以减少缺页异常的发生,提高内存访问效率。但是由于内存没有归还系统,在内存工作繁忙时,频繁的内存分配/释放会造成内存碎片。

后者在释放时直接归还系统,所以每次mmap都会发生缺页异常。在内存工作繁忙时,频繁内存分配会导致大量缺页异常,使内核管理负担增加。

上述两种调用并没有真正分配内存,这些内存只有在首次访问时,才通过缺页异常进入内核中,由内核来分配

回收

内存紧张时,系统通过以下方式来回收内存:

  • 回收缓存:LRU算法回收最近最少使用的内存页面;

  • 回收不常访问内存:把不常用的内存通过交换分区写入磁盘

  • 杀死进程:OOM内核保护机制 (进程消耗内存越大oom_score越大,占用CPU越多oom_score越小,可以通过/proc手动调整oom_adj)

echo -16 > /proc/$(pidof XXX)/oom_adj

如何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free来查看整个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

top/ps来查看某个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

  • VIRT 进程的虚拟内存大小

  • RES 常驻内存的大小,即进程实际使用的物理内存大小,不包括swap和共享内存

  • SHR 共享内存大小,与其他进程共享的内存,加载的动态链接库以及程序代码段

  • %MEM 进程使用物理内存占系统总内存的百分比

怎样理解内存中的Buffer和Cache? 

buffer是对磁盘数据的缓存,cache是对文件数据的缓存,它们既会用在读请求也会用在写请求中。

如何利用系统缓存优化程序的运行效率

缓存命中率

缓存命中率是指直接通过缓存获取数据的请求次数,占所有请求次数的百分比。命中率越高说明缓存带来的收益越高,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就越好。

安装bcc包后可以通过cachestat和cachetop来监测缓存的读写命中情况。

安装pcstat后可以查看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以及缓存比例。

#首先安装Go
export GOPATH=~/go
export PATH=~/go/bin:$PATH
go get golang.org/x/sys/unix
go ge github.com/tobert/pcstat/pcstat

dd缓存加速:

dd if=/dev/sda1 of=file bs=1M count=512 #生产一个512MB的临时文件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清理缓存
pcstat file #确定刚才生成文件不在系统缓存中,此时cached和percent都是0
cachetop 5
dd if=file of=/dev/null bs=1M #测试文件读取速度
#此时文件读取性能为30+MB/s,查看cachetop结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读都落在磁盘上,读缓存命中率只有50%。
dd if=file of=/dev/null bs=1M #重复上述读文件测试
#此时文件读取性能为4+GB/s,读缓存命中率为100%
pcstat file #查看文件file的缓存情况,100%全部缓存

O_DIRECT选项绕过系统缓存:

cachetop 5
sudo docker run --privileged --name=app -itd feisky/app:io-direct
sudo docker logs app #确认案例启动成功
#实验结果表明每读32MB数据都要花0.9s,且cachetop输出中显示1024次缓存全部命中

但是凭感觉可知如果缓存命中读速度不应如此慢,读次数时1024,页大小为4K,五秒的时间内读取了1024*4KB数据,即每秒0.8MB,和结果中32MB相差较大。说明该案例没有充分利用缓存,怀疑系统调用设置了直接I/O标志绕过系统缓存。因此接下来观察系统调用。

strace -p $(pgrep app)
#strace 结果可以看到openat打开磁盘分区/dev/sdb1,传入参数为O_RDONLY|O_DIRECT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读32MB数据那么慢,直接从磁盘读写肯定远远慢于缓存。找出问题后我们再看案例的源代码发现flags中指定了直接IO标志。删除该选项后重跑,验证性能变化。

内存泄漏,如何定位和处理?

对应用程序来说,动态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是核心又复杂的一个逻辑功能模块。管理内存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

  • 没正确回收分配的内存,导致了泄漏

  • 访问的是已分配内存边界外的地址,导致程序异常退出

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虚拟内存分布从低到高分别是只读段,数据段,堆,内存映射段,栈五部分。其中会导致内存泄漏的是:

  • 堆:由应用程序自己来分配和管理,除非程序退出这些堆内存不会被系统自动释放。

  • 内存映射段:包括动态链接库和共享内存,其中共享内存由程序自动分配和管理

内存泄漏的危害比较大,这些忘记释放的内存,不仅应用程序自己不能访问,系统也不能把它们再次分配给其他应用。 内存泄漏不断累积甚至会耗尽系统内存.

如何检测内存泄漏

预先安装systat,docker,bcc:

sudo docker run --name=app -itd feisky/app:mem-leak
sudo docker logs app
vmstat 3

可以看到free在不断下降,buffer和cache基本保持不变。说明系统的内存一致在升高。但并不能说明存在内存泄漏。此时可以通过memleak工具来跟踪系统或进程的内存分配/释放请求:

/usr/share/bcc/tools/memleak -a -p $(pidof app)

从memleak输出可以看到,应用在不停地分配内存,并且这些分配的地址并没有被回收。通过调用栈看到是fibonacci函数分配的内存没有释放。定位到源码后查看源码来修复增加内存释放函数即可。

为什么系统的Swap变高

系统内存资源紧张时通过内存回收和OOM杀死进程来解决。其中可回收内存包括:

  • 缓存/缓冲区,属于可回收资源,在文件管理中通常叫做文件页

    • 在应用程序中通过fsync将脏页同步到磁盘

    • 交给系统,内核线程pdflush负责这些脏页的刷新

    • 被应用程序修改过暂时没写入磁盘的数据(脏页),要先写入磁盘然后才能内存释放

  • 内存映射获取的文件映射页,也可以被释放掉,下次访问时从文件重新读取

对于程序自动分配的堆内存,也就是我们在内存管理中的匿名页,虽然这些内存不能直接释放,但是Linux提供了Swap机制将不常访问的内存写入到磁盘来释放内存,再次访问时从磁盘读取到内存即可。

Swap原理

Swap本质就是把一块磁盘空间或者一个本地文件当作内存来使用,包括换入和换出两个过程:

  • 换出:将进程暂时不用的内存数据存储到磁盘中,并释放这些内存

  • 换入:进程再次访问内存时,将它们从磁盘读到内存中

Linux如何衡量内存资源是否紧张?

  • 直接内存回收 新的大块内存分配请求,但剩余内存不足。此时系统会回收一部分内存;

  • kswapd0 内核线程定期回收内存。为了衡量内存使用情况,定义了pages_min,pages_low,pages_high三个阈值,并根据其来进行内存的回收操作。

    • 剩余内存 < pages_min,进程可用内存耗尽了,只有内核才可以分配内存

    • pages_min < 剩余内存 < pages_low,内存压力较大,kswapd0执行内存回收,直到剩余内存 > pages_high

    • pages_low < 剩余内存 < pages_high,内存有一定压力,但可以满足新内存请求

    • 剩余内存 > pages_high,说明剩余内存较多,无内存压力

      pages_low = pages_min 5 / 4 pages_high = pages_min 3 / 2

NUMA 与 SWAP

很多情况下系统剩余内存较多,但SWAP依旧升高,这是由于处理器的NUMA架构。

在NUMA架构下多个处理器划分到不同的Node,每个Node都拥有自己的本地内存空间。在分析内存的使用时应该针对每个Node单独分析:

numactl --hardware #查看处理器在Node的分布情况,以及每个Node的内存使用情况

内存三个阈值可以通过/proc/zoneinfo来查看,该文件中还包括活跃和非活跃的匿名页/文件页数。

当某个Node内存不足时,系统可以从其他Node寻找空闲资源,也可以从本地内存中回收内存。通过/proc/sys/vm/zone_raclaim_mode来调整。

  • 0表示既可以从其他Node寻找空闲资源,也可以从本地回收内存

  • 1,2,4表示只回收本地内存,2表示可以会回脏数据回收内存,4表示可以用Swap方式回收内存。

swappiness

在实际回收过程中Linux根据/proc/sys/vm/swapiness选项来调整使用Swap的积极程度,从0-100,数值越大越积极使用Swap,即更倾向于回收匿名页;数值越小越消极使用Swap,即更倾向于回收文件页。

注意:这只是调整Swap积极程度的权重,即使设置为0,当剩余内存+文件页小于页高阈值时,还是会发生Swap。

Swap升高时如何定位分析:

free #首先通过free查看swap使用情况,若swap=0表示未配置Swap
#先创建并开启swap
fallocate -l 8G /mnt/swapfile
chmod 600 /mnt/swapfile
mkswap /mnt/swapfile
swapon /mnt/swapfile

free #再次执行free确保Swap配置成功

dd if=/dev/sda1 of=/dev/null bs=1G count=2048 #模拟大文件读取
sar -r -S 1  #查看内存各个指标变化 -r内存 -S swap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memused在不断增长,剩余内存kbmemfress不断减少,缓冲区kbbuffers不断增大,由此可知剩余内存不断分配给了缓冲区
#一段时间之后,剩余内存很小,而缓冲区占用了大部分内存。此时Swap使用之间增大,缓冲区和剩余内存只在小范围波动

停下sar命令
cachetop5 #观察缓存
#可以看到dd进程读写只有50%的命中率,未命中数为4w+页,说明正式dd进程导致缓冲区使用升高
watch -d grep -A 15 ‘Normal’ /proc/zoneinfo #观察内存指标变化
#发现升级内存在一个小范围不停的波动,低于页低阈值时会突然增大到一个大于页高阈值的值

说明剩余内存和缓冲区的波动变化正是由于内存回收和缓存再次分配的循环往复。有时候Swap用的多,有时候缓冲区波动更多。此时查看swappiness值为60,是一个相对中和的配置,系统会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选去合适的回收类型.

如何“快准狠”找到系统内存存在的问题

内存性能指标

系统内存指标

  • 已用内存/剩余内存

  • 共享内存 (tmpfs实现)

  • 可用内存:包括剩余内存和可回收内存

  • 缓存:磁盘读取文件的页缓存,slab分配器中的可回收部分

  • 缓冲区:原始磁盘块的临时存储,缓存将要写入磁盘的数据

进程内存指标

  • 虚拟内存:5大部分

  • 常驻内存:进程实际使用的物理内存,不包括Swap和共享内存

  • 共享内存:与其他进程共享的内存,以及动态链接库和程序的代码段

  • Swap内存:通过Swap换出到磁盘的内存

缺页异常

  • 可以直接从物理内存中分配,次缺页异常

  • 需要磁盘IO介入(如Swap),主缺页异常。此时内存访问会慢很多

内存性能工具

根据不同的性能指标来找合适的工具:

内存分析工具包含的性能指标: 

如何迅速分析内存的性能瓶颈

通常先运行几个覆盖面比较大的性能工具,如free,top,vmstat,pidstat等

  • 先用free和top查看系统整体内存使用情况

  • 再用vmstat和pidstat,查看一段时间的趋势,从而判断内存问题的类型

  • 最后进行详细分析,比如内存分配分析,缓存/缓冲区分析,具体进程的内存使用分析等

常见的优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