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总把 “工作主动性” 挂在嘴边的创业者,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幼稚与荒唐...

Posted dotNET跨平台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那些总把 “工作主动性” 挂在嘴边的创业者,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幼稚与荒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是头哥侃码的第258篇原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最近关于裁员、降薪的消息简直是满天飞。

再加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身边有不少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节律都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有些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及心理波动。

创业者,这个特殊的群体,原本就承受着压力却无处倾诉,这些年又赶上 “百年难遇” 的疫情,让很多人游离在崩溃的边缘,每天抱怨不断。

有的创业者,开始抱怨老天不公,甚至生不逢时。

有的创业者,每天骂骂咧咧,动不动就吐槽恶性低价竞争频现,行业 “混战”。

有的创业者,和谁聊天都会把矛头指向自家员工,什么工程能力弱,什么缺乏主动性,什么不积极主动,什么执行力低下等等……

说起管理,无论是工程项目还是组织效能,从2010年开始至今,我的灵魂似乎已和这些东西战斗了12个年头了。在此期间,我管理过的项目大大小小加在一起也有几十个了,甚至还有一些项目为公司带来了短期、长期的可观效益。

有人说,看把你拽的,看这架势你又要开始畅谈什么经验之道了吧?

不,我想说的是,这里并没什么高深的经验可以吹嘘。

因为在我看来,什么执行力啊、精细化管理啊、用人之道啊……无论是 “职场愣头青” 还是 “管理老司机”,只要你平时翻过几本管理类书籍,这些大道理相信你多多少少都能说出个 “一二三” 来,但为什么在相同的规模、行业与发展阶段的客观环境下,不同的公司/团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这跟项目负责人的运气有关。

当然,“七分运气、二分努力、一分贵人” 的理论是永恒的,但在我看来,尤其在管理不规范、制度、流程还在建立期,且前期野蛮成长给管理带来很大压力的创业公司,CEO的认知往往决定一家公司能走多远、瓶颈有多大。

那句话咋说来着?当不好项目经理的CEO,似乎真的危险了。

1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资金断链,我当时任职的这家软件公司宣布解散。

“不要过于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大家都往前跨一步,工作主动性再强一点,我相信这个项目绝对是能够扭转我们当下困境的!”

“现在,一切都太迟了……希望大家未来一切顺利!”

在收拾东西的当天,当时的CEO和我们仅剩的二十多位员工说了很多话,这是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是啊,在团队凝聚力遭遇 “土崩瓦解” 且公司投资方宣布 “断供” 的客观情况下,最后一个百万级项目也在前一个月宣告失败,这样的打击对一位CEO来说是致命的。

哭泣也好,大叫也罢,甚至指着员工的鼻子骂祖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扯到 「工作主动性」上就让我非常的不理解。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理由很简单,咱们先来聊聊 “工作主动性,它到底是个什么鬼?”

在上海疫情居家期间,有位正行走在创业路上的朋友向我抱怨:“这年头搞家公司不容易,融点钱就更不容易了……我手下这些人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苦衷呢?每个人都TM像蜡烛一样,不点不亮,不推不动!”

“难道就不能积极主动一点吗?遇事多站在公司的角度想一想会死吗?”

“你之前带过不少团队,也有创业公司的经验,那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我听完他的话,笑了,回他:“你怎么知道我解决了呢?”

他一愣,有点尴尬地说:“看过你写的东西,也听过你在这方面的分享,感觉你很有一套……难道不是?”

我苦笑着摇了摇头:“哥,你醒一醒!在我看来,凡是创业者开始抱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差,多数都是他自己的认知出了问题。

| 啥叫工作主动性?

说白了,就是让员工主动地去做某件事,在Boss的眼里似乎这样就能比被迫工作成果要好。

我觉得,这样的想法主要来源于那些贴着 “创业公司” 的企业,比如规范、制度、流程还在建立期……大致的意思是说,Boss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控制、去释放权威,也不想 “强迫” 下属去努力工作,因为他们也明白,这种方式会让工作成果收效甚微。

一个真正聪明的管理者能够善于发现下属的内在动力,激发员工自身的内在动力,从而形成员工的内在工作动力。只有真正找到下属的内在动力,员工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工作,主动承担责任。

|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了吗?

几年前,我曾在一场领导力培训中听过这么一句话。

“领导者也好,管理者也罢,怎么称呼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要学会知人善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与主观能动性”。

说白了,只要你手下管着几名虾兵蟹将,那你就一定要努力找到他们擅长的的工作方向,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毕竟团队中的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技能特点。

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不应该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如何改进自己的弱点上,而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

把每个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给他们最合适的任务,会使他们的工作更容易。

如果你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那就不应该对下属太苛刻,总是抱怨小张不努力,小李不积极主动,而是仔细想想,你给他安排的工作是否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他在这项工作中是否真正获得了认同感?

什么?你不知道?你懒得和他们聊这些?

嗯,那就不奇怪了。

2

读到这里,相信有的创业者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冲着屏幕怒怼道:“站着说话不腰疼!”

“照你的说法,他们拿了工资,工作散漫、懈怠还有理了?”

“纸上谈兵!只要达不到我的用人要求就给我滚蛋!三条腿的蛤蟆没处找,两条腿的活人有的是!”

“我这里是公司,不是学校,没什么合适不合适,爱干干,不爱干,我不拦着!”

……

你们瞧,是不是发泄完就舒服多了?是不是穷人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很不错?

好了,您也别生气,也别激动,听我慢慢解释。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

这是中国民间的一个谚语,大致意思是说不要太执着而不能自拔,要懂得放弃和重新选择。

与大公司相比,创业公司无论是资源、时间还是金钱都是严重不足的,所以企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创员工的战斗力。正因如此,激发这些人的积极性就非常的重要,作为公司创始人就必须要看清他们的需要是什么,并且想办法满足。

什么?你说这些人都是来赚钱的,你已经支付了与他们能力对等的薪资,所以他们就应该为你卖命?

你真这么想?哥们,你真逗。

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见过不少有这种想法的创业者,他们喜欢把引导员工的行为与薪酬管理、激励理论这些概念混为一谈,以为它们都是一回事,甚至还有一些 “自负狂” 认为 “高薪 = 高积极主动性,只要钱给够,那么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将随之而来。”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他们从兜里掏出的钱远远低于市场预期,但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相当慷慨了。

几年前,我曾跟一位新媒体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一起吃饭,他的公司经营着十几个社交媒体账号,同时也帮其他企业做一些设计。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他的团队成员达到了三十多人,小日子过得也还算滋润。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开始向我说起了自己的难处,甚至开始抱怨起自己的员工。

用他的话说,现在公司的员工非常缺少那种积极主动、创新、创意的动力。他经常和大家强调 “咱们是一家创业公司”,但公司内大部分人的状态犹如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

说白了,大家只关注完成工作任务,不去想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做得更好。

听完他的诉苦,我问他有没有咨询过一些有经验的朋友,或许可以在他们的出谋划策之后得到改善。

他苦笑,说这有什么好咨询的?不就是嫌弃在小公司上班,社会地位低,说出去没面子,工资也不高吗?

似乎在他眼里,为什么员工缺乏创意?因为他们缺少动力,所以我要刺激他们,我要给他们涨工资,但我是创业公司,无法跟大公司相比,所以你们爱干就干,不爱干就滚,老子不伺候!

说实话,这是我跟这位朋友第一次谈起类似的问题,尽管他的逻辑很有问题,在饭桌上我也并没有发表任何观点。毕竟这是别人家公司的事,如果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允许,给员工涨工资对员工本人来说也是件好事,对公司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只不过在我看来,想要通过涨工资达到提升 “工作主动性” 的目的,恐怕是不现实的。

另外,从他的言谈中能看出他是个很强势、敢尝试的人,创业初期的成绩应该也与他的这种性格有关。他能认准这样能达到他的目的,直接否定他不让他尝试,恐怕也是件难事。

一年之后,在一次互联网大会的现场我们俩又相遇了,我略带调侃地问他:“给员工涨工资了吗?”

他很直接,说:“第二个月就涨了,而且还涨了不少。”

我更好奇了,接着问:“哦?涨完之后,效果如何?”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说:“这帮家伙高兴了几天之后,还跟以前一样。我一怒之下,把他们都开除了!”

我很惊讶,说:“啊?开除了?那么招来的新人又如何?能达到你的预期吗?”

他说,没想到招人是那么难,而且新人似乎还不如之前的人,他正在为这件事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一次,我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冲动,把他拉到会场的咖啡馆,准备认认真真地跟他说个明白。

首先,我跟他说明了,他逻辑的问题。

如果你的下属没有创新意识,且工作主动性差,请你不要抱怨,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想要他们有这方面的动机,你应该想办法通过某种方式,为大家创造具备这种动机的环境。

当然,涨工资不一定是坏事,也是一种常用的刺激手段,但是人的主观能动行为源于 「动机」

说白了,「动机」决定了人是不是能从内心出发,心甘情愿的为某件事全心全意的付出。

“动机?你别逗了,这些大道理咱又不是不懂,能不能具体讲一讲该如何实践?”

在我看来,对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说,想要在薪资、福利上 “战胜” 大公司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好买财富任职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与团队小伙伴们探讨三个问题:

  • 你想在这里待多久?

  • 离开这里之后,你想去哪里?

  • 当你离开这里的时候,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们瞅瞅,为啥我要把这三个问题挂在嘴边?

很简单,你想让张三去做一件事,他在主动产生某种行为之前,一定会习惯性的判断做这件事可能会让自己得到的“利”,或者做与不做这件事,可能会给自身带来的“弊”。

无论是否心甘情愿,你作为团队老大、公司BOSS,必须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

咱们拿员工创新和创意举例子,我觉得可以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假如我这样做了,对我会有什么好处?如果我做了创新或者创意的事情,对组织确实是有贡献的,但是我个人能得到了什么呢?我的领导会认可吗?会当着大家的面表扬我吗?我的年终绩效会是A吗?这项工作,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吗?

另一方面,假如我没有创意、怠于创新,会对我有什么坏处吗?上级领导会因此批评我吗?公司的同事会因此看不起我吗?公司会因此而罚我的钱吗?我会因为没有做出创新和创意的行为而感受到挫败感吗?

不,你不要推卸责任。

难道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事业紧紧揉合在一起,在员工中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得事业取得成功,不是创业者的重要职责吗?

你自己没做好,怪员工干嘛呢?

再说了,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只要工作就一定需要付出劳动的,需要耗费一定的脑力、精力和时间。

那问题来了,这样就存在一个风险,也就是个体在付出了这些努力之后,多大的可能性会获得他想要的回报?这里可以是一次Hello World,也可以是一段代码链接数据库之后的喜悦。

什么?你说这太容易了?

不好意思,可能许多员工曾经也试图尝试过,但发现这件事 “太难了”,不仅失败的概率太高,而且旁边的小胖还不配合。

很不巧,这位小胖还是你的侄子,咱也得罪不起,那就干脆不做了,而你却后知后觉,不分青红皂白就来一杆子。

别说积极主动了,不躺平、不离职就很不错了。

听到这里,他似乎茅塞顿开,不仅给我点了杯咖啡,还站起来拍着我的肩膀连声道谢。

就在这时,我瞬间感觉一股虚情假意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非常反感,于是我喝了口咖啡之后,就转身离开了。

走之前,他说他已经想明白该怎么办了。

当然,这句话是真是假,我已经不太关心了,希望他的认知能在这次谈话之后有所改善,再也不要在酒后吐槽员工的 “工作主动性” 了。

讲在最后

好了,文章写到这里,本该结束了。

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见过不少经常抱怨员工的创业者,也见过只知道埋头苦干,沟通能力很差的Header,甚至喜欢抬杠和挑刺员工的技术总监。

在他们的眼里,员工不仅是他们升官发财的 “工具”,完成KPI的 “道具”,而且还处处不如意,怎么看都不顺眼。

在我看来,这些创业者(或管理者)真的很可笑,也很可悲。

回想下,只要你稍微关注一下世界著名企业的人才观、用人观、团队观,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企业的文化基因都源于企业的创始人。

那句话咋说来着?老板的认知决定组织的价值观?

嗯,有道理。

虽然不同的老板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企业团队、性格、气质、文化上的差异,但所有优秀的企业在构建团队上都有着相同的逻辑,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才能发挥他的最大功效。

听我一句,如果你是创业者,那就别再把 “工作主动性” 挂在嘴边了,因为你的这种碎碎念,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幼稚与荒唐。

-----------------------

为了方便进行探讨和交流,我为大家建立了一个读者群,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欢迎大家加我微信(备注:公众号),我拉大家入群。

以上是关于那些总把 “工作主动性” 挂在嘴边的创业者,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幼稚与荒唐...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币点学堂:一直挂在嘴边的哈希算法你真的了解吗?

通信人每天挂在嘴边的“网管”,到底是个啥东东?

你对天天挂在嘴边的高并发,怕是有什么误解吧?

最常用的6种原型文件格式对比

我的开源项目被科技巨头拿去做产品了,只不过注释中删掉了我的名字

为啥弄不到jav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