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数据结构系列11)

Posted 奶油酒窝✧٩(ˊωˋ*)و✧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堆(数据结构系列11)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1.优先级队列概念

2.堆的概念

3.堆的存储方式

4.堆的创建

5.创建堆的时间复杂度

6.堆的插入和删除

6.1堆的插入

6.2堆的删除

结束语:


前言:

上一次博客中小编主要与大家分享了 二叉树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和一些练习题,下面继续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堆的知识吧!本次博客中小编会主要分享一些堆的基础知识。

 

1.优先级队列概念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优先级队列,我们在前面的博客中提到了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操作的数据可能会带有优先级,一般出队列的时候可能会需要优先级高的元素先出队列,那么显然我们的队列是无法做到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结构应该提供两个最基本的操作,一个是返回最高优先级对象,一个是添加新的对象,这种数据结构就是优先级队列。


2.堆的概念

如果有一个关键码的集合K = k0, k1, k2, ..., kn - 1,把他的所有元素按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方式存储在一个一维数组中,并满足:ki <= k2i + 2且ki <= k2i + 2(ki >= k2i + 1 且 ki >= k2i + 2) i = 0,1,2,...,则称为小堆(或者是大堆)。将根结点最大的堆叫做最大堆或大跟堆,根结点最小的堆叫最小堆或小根堆。

如下图所示:
 

小根堆示意图 

大跟堆示意图

堆的性质:

  • 堆中某个结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结点的值。
  • 堆总是一颗完全二叉树。

 

3.堆的存储方式

从堆的概念我们知道堆是一颗完全二叉树,因此可以层序的规则采用顺序的方式来高效存储。

注意:
对于非完全二叉树,则不适合使用顺序方式进行存储,因此为了能够还原二叉树,空间中必须要存储空结点,就会导致空间利用率比较低。

将元素存储到数组中后,可以根据二叉树章节的性质对树进行还原,假设i为结点在数组中的下标,则有:
如果i为0,则i表示的结点为根节点,否则i结点的双亲结点为(i - 1)/ 2。

如果2 * i + 1小于结点个数,则结点i的左孩子下标为2 * i + 1,否则没有左孩子。

如果2 * i + 2小于结点个数,则结点i的右孩子下标为2 * i + 2,否则没有右孩子。

如上图所示:其中结点的个数为6,那么对于下标为5的结点来说它的父亲结点就是(5 - 1)/ 2。

对于下标为2的结点来说,由于(2 * 2) +  1  <  6,所以她的左孩子就是(2 * 2)+ 1,由于(2  * 2)+ 2 > 6 ,故它没有右孩子。


4.堆的创建

堆的创建是由向下调整来完成的,那么什么是向下调整呢?

向下调整:
我们直接以创建一颗大跟堆来举个例子。

 

这颗二叉树我们应该怎么用向上调整的方式来进行调整为一颗大跟堆或者是小根堆呢?

首先我们下调整都是从二叉树的最后一个结点开始调整的如下图所示:

 

步骤:

1.让parent标记需要调整的结点,child标记parent的左孩子(注意:parent如果有孩子一定先是有左孩子)。

2.如果parent的左孩子存在,即:child  < size ,进以下操作,直到parent的左孩子不存在。

  • parent右孩子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找到左右孩子中最大的孩子。
  • 让parent与child进行比较,如果parent大于较大的孩子child,调整结束,否则:交换parent与较大的孩子child,交换完之后,parent中小的元素向下移动,可能导致子树不满足对的性质,因此需要继续向下调整,即parent = child,child = parent * 2 + 1;然后继续2。 

注意:

在调整以parent为根的二叉树时,必须要满足parent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已经是堆了才可以向下调整。 

代码实现:

核心代码:

package 堆;

public class Heap 
    public int[] elem;
    public int usedSize;

    public Heap() 
        this.elem = new int[10];
    
    //初始化堆
    public void initElem(int[] array)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elem[i] = array[i];
            usedSize++;
        
    

    //创建堆
    public void createHeap() 
        //从最后一个结点所对应的父亲结点开始调整
        //由于最后一个结点的下标值为usedSize - 1,故parent的下标值就是最后一个结点的下标值 - 1再除以2。
        //即:parent = (usedSize - 1 - 1) / 2
        //直到调整到parent = 0为止。
        for (int parent = (usedSize - 1 - 1) / 2; parent >= 0; parent--) 
            shiftDown(parent,usedSize);
        
    
    //向下调整
    public void shiftDown(int parent, int len) 
        //知道parent所在的位置之后就先确定要调整的child的结点的位置,首先要调整就是左孩子结点
        int child = 2 * parent + 1;
        //至少要有一个左孩子,否则的话就不做调整。
        while (child < len) 
            //判断是否存在右孩子,并且右孩子结点大于左孩子结点的值
            //将child++,保证child指向的左右孩子的最大的那一个
            if (child + 1 < len && elem[child] < elem[child + 1]) 
                child++;
            
            //判断最大孩子结点的值与父亲结点的值的大小
            //如果child所在的位置的值比parent所在位置的值大就将两者互换
            if (child + 1 < len && elem[child] < elem[child + 1]) 
                child++;
            
            //判断最大孩子结点的值与父亲结点的值的大小
            //如果child所在的位置的值比parent所在位置的值大就将两者互换
            if (elem[child] > elem[parent]) 
                //互换
                int tmp = elem[child];
                elem[child] = elem[parent];
                elem[parent] = tmp;
                //换完之后在继续向下调整
                //让parent指向孩子结点的位置
                //child指向现在parent所在位置的左孩子结点
                //继续重复上述的循环,直到不满足条件就说明这课树就已经调整完毕了
                parent = child;
                child = parent * 2 + 1;
            else 
                break;
            
        
    


测试代码:
 

package 堆;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Heap heap = new Heap();
        int[] array = 27,15,19,18,28,34,65,49,25,37;
        heap.initElem(array);
        heap.createHeap();
    

结果展示:

创建小根堆和上述代码差不多,只是在比较parent 和child的大小部分与其不同,大家可以下来自己实现一下。 


5.创建堆的时间复杂度

为了简化我们此处使用满二叉树来给大家证明一下。

如下所示:

 

推理如下所示:
 


6.堆的插入和删除

6.1堆的插入

堆的插入需要两步:

  1. 先将元素放入到底层空间中(注意:空间不够需要扩容)
  2. 将最后新插入的结点向上调整,直到满足堆的性质。

向上调整:向上调整就是我们直接拿这个结点和根结点进行比较即可。

示意图如下所示,以大跟堆为例:

核心代码入所示:

//插入一个元素
    public void offer(int val) 
        //判满
        if (isFull()) 
            //扩容
            elem = Arrays.copyOf(elem,2 * elem.length);
        
        //将新元素放置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elem[usedSize++] = val;
        //向上调整
        shiftUp(usedSize - 1);
    
    private void shiftUp(int child) 
        int parent = (child - 1) / 2;
        while (child > 0) 
            if (elem[child] > elem[parent]) 
                //交换
                int tmp = elem[child];
                elem[child] = elem[parent];
                elem[parent] = tmp;
                //重新赋值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else 
                break;
            
        
    
    public boolean isFull() 
        return usedSize == elem.length;
    


结果展示:

6.2堆的删除

堆的删除一定是删除堆顶元素,具体步骤入下:

  1. 将堆顶元素与堆中的最后一个元素互换。
  2. 将堆中有效数据减一
  3. 对堆顶元素进行向下调整

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删除堆顶元素
    public void pop() 
        //1.将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互换
        int tmp = elem[0];
        elem[0] = elem[usedSize - 1];
        elem[usedSize - 1] = tmp;
        //2.有效长度减一
        usedSize--;
        //3.将堆顶元素向下调整
        shiftDown(elem[0],usedSize);
    

结果展示:


结束语:

好啦这节有关于堆的基本知识点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啦!如果想要继续深入了解的同学继续跟着小编一起走吧!下一次小编将会和大家继续分享一些有关于堆的知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学习的同学记得关注小编和小编一起学习吧!如果文章中有任何错误也欢迎各位大佬及时为小编指点迷津(在此小编先谢过各位大佬啦!)

算法系列之--Javascript和Kotlin的堆排序算法(原)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希尔排序算法,这一节来学习堆排序算法算法系列文章目录在这里

介绍


        堆排序算法是基于 这种数据结构设计的算法,理解了堆的概念就明白了堆算法的原理,因此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堆的数据结构。         堆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堆是由一个个小堆构成的,每个堆中, 父节点都大于两个子节点,但是两个子节点的大小没有要求,既可以左子节点>右子节点,又可以右子节点>左子节点         2. 堆可以由数组来模拟,对于某个节点来说,他的父子关系与数组索引的关系如下:             父节点i的左子节点在位置(2*i+1);             父节点i的右子节点在位置(2*i+2);             子节点i的父节点在位置floor((i-1)/2);         3. 由于堆顶就是当前数列的最大值,因此可以依次拿出堆顶的方法来实现排序         利用堆排序的步骤如下:         1. 建立最大堆的模型         2. 将 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位元素交换位置         3. 重新建立列表0到len-1之间的最大堆模型         4. 重复步骤2、3,这样的话最大的元素就会以此放在整个堆的最后面,从而实现排序

特点


        平均、最好、最坏都是O(n log n), 但是时间常数大于快排,所以效率会稍微低于快速排序

效率


        平均时间复杂度O(n log n)         最坏时间复杂度O(n log n)         最优时间复杂度O(n log n)

源码


Js源码


let list = [123456, 4, 8, 23, 5, 13, 323, 1, 9, 2, 3]
let swap = function (x, y) 
    let temp = list[x]
    list[x] = list[y]
    list[y] = temp

let max_heapify = function (start, end) 
    if (start >= end) 
        return
    
    let dad = start
    let son = dad * 2 + 1
    if (son >= end) 
        //儿子索引已经超过数组最大索引
        return
    
    if (son + 1 < end && list[son] < list[son + 1]) 
        //说明两个儿子之间右边的更大
        son++
    
    if (list[dad] <= list[son]) 
        //交换父子
        swap(dad, son)
        //因为父子交换了,因此该分支下面所有堆都要重排
        //并且索引从当前换位的son开始直到该分支最后一位元素
        max_heapify(son, end)
    


let len = list.length
for (let i = Math.floor(len / 2) - 1; i >= 0; i--) 
    //这一步的作用就是建立最大堆模型
    //这里选出来的i,就是当前堆的最后一个三角的单位中的爸爸,也就是说从最后一个单元开始向上递增构建最大堆
    max_heapify(i, len)

for (let i = len - 1; i > 0; i--) 
    //依次拿出堆顶元素放在数列最后
    swap(0, i)
    //对剩余的0-->i的堆重拍,即可找到剩余数列中的最大值
    max_heapify(0, i)


Kotlin源码


private var ARRAY_COUNT = 100000
/*
 * 获取随机数列
 */
private fun getSortList(): IntArray 
    var sortList = IntArray(ARRAY_COUNT)
    var ra = Random()
    for (i in sortList.indices) 
        sortList[i] = ra.nextInt(ARRAY_COUNT * 10)
    
    return sortList

/*
 * 交换数列元素
 */
private fun swapByIndex(list: IntArray, x: Int, y: Int) 
    var temp = list[x]
    list[x] = list[y]
    list[y] = temp


/*
 * 建立最大堆模型
 */
private fun loopForDui(list: IntArray, start: Int, end: Int) 
    if (start >= end) 
        return
    
    var dad = start
    var son = dad * 2 + 1
    if (son >= end) 
        //儿子索引已经超过数组最大索引
        return
    
    if (son + 1 < end && list[son] < list[son + 1]) 
        //说明两个儿子之间右边的更大
        son++
    
    if (list[dad] <= list[son]) 
        //交换父子
        swapByIndex(list, dad, son)
        //因为父子交换了,因此该分支下面所有堆都要重排
        //并且索引从当前换位的son开始直到该分支最后一位元素
        loopForDui(list, son, end)
    

private fun dui() 
    var sortList = getSortList()
    var len = sortList.size
    for (i in len / 2 - 1 downTo 0) 
        //这一步的作用就是建立最大堆模型
        //这里选出来的i,就是当前堆的最后一个三角的单位中的爸爸,也就是说从最后一个单元开始向上递增构建最大堆
        loopForDui(sortList, i, len)

    
    for (i in len - 1 downTo 1) 
        //依次拿出堆顶元素放在数列最后
        swapByIndex(sortList, 0, i)
        //对剩余的0-->i的堆重拍,即可找到剩余数列中的最大值
        loopForDui(sortList, 0, i)
    


        下一节我们来学习一种非比较思想设计的高效的排序算法----基数排序算法
        各个算法的Kotlini版本性能测试结果请看算法系列之--Kotlin的算法实战比较》 

以上是关于堆(数据结构系列11)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JVM系列第11讲:JVM参数之堆栈空间配置

jvm系列-04精通运行时数据区共享区域---堆

纯数据结构Java实现(6/11)(二叉堆&优先队列)

Java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011:数组实现的优先级队列PriorityQueue

Java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011:数组实现的优先级队列PriorityQueue

Java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011:数组实现的优先级队列PriorityQue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