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局与动力

Posted lq19980501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局与动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8—2009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当今经济学家与政、商界领导不能遗忘的重大事件,有人把它与上世纪30年代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萧条相比。今天的人们可能不关心2000年的网络科技泡沫,不关心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不关心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但不能不牢记这场让每个人深受影响的严重危机。

    危机到来的时候,金融市场岌岌可危,信贷紧缩,企业家信心指数一落千丈,工业生产和销售快速下滑,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好像所有企业在同一时间都犯了错误,让人无法理解。我们知道,企业家的本职工作就是预测市场,判断未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成功的企业家就是因为比一般人更能把握市场未来的趋势,失败的企业家则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力,但如果说大部分企业家在同一时间出现错误,那就不是企业家素质的问题了。

    在预测个别市场的变化趋势方面,企业家比经济学家更在行,但要他去判断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是困难的,恰恰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又非常重要。好比你要在墙上挂一幅画,你可以把位置找得很准,钉子钉得很牢,画也挂得很漂亮,但如果这个墙根基不稳,哪天突然塌下来,你的画挂得再漂亮,钉子钉得再牢,最后还是没有用。所以,企业家要关注宏观形势,就像钉钉子的人要关心那面墙一样。

    预测宏观经济走势的任务应该由经济学家承担,但这次危机的出现,表明经济学家不能胜任这一点。很多人都问,包括2008年11月英国女王访问伦敦经济学院的时候也问:为什么没有人预测到这次危机?后来一批经济学家对此表示道歉,他们说当前的经济学理论不足以对经济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做出预测和判断。可见,这次危机也是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危机,会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危机也会影响改革的进程。这次危机发生后,有人认为自由市场又失败了,一些极端的观点说:“美国垮了,市场经济失灵了,中国为什么还要自由化?”“中国之所以没有出大问题,是因为金融体制没有自由化。”这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提出了挑战。如果认为危机是市场失败的结果,我们就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反之,我们就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对危机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

    出于上述种种考虑,2010年1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主题确定为“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我们希望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展望未来的经济前景和产业趋势,使各界人士在防范新的危机。

从长期来看,中国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创新的方向在哪里?新能源,生命科学,以及信息、生物、航天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综合,将构成未来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这一切,又与低碳环保的世界潮流密切相关。为此,第十一届光华新年论坛邀请国家发改委领导对世界气候大会和中国的低碳发展规划进行介绍,并组织“新能源与中国经济”专场讨论,希望帮助有关各方认清发展趋势,洞察行业状况,及早采取行动,在未来的国家与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汽车业是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重点之一。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1300万,增长超过40%,这是非常惊人的速度。在未来的10到15年,按照参加本届论坛的业界人士保守估计,汽车市场的平均增速至少能达到15%,它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如何创建自主品牌,使中国从一个“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依然是一个的巨大挑战。其实不光是汽车业,整个中国产业界都面临着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问题。

    无论技术创新,还是品牌建设,最终要由企业来完成。事实上,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来自企业,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可谓任重道远。撇开体制环境不谈,企业家的出现和生长取决于人类的创业、创新精神。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描述,那是一种追求“有创造的快乐,把事情办成的快乐”的秉性。在本届新年论坛中,能看到很多演讲嘉宾不仅体现出创业的激情,还有创业的智慧。如果这种精神在社会中发扬光大,中国经济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

    在企业创业、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的支持至关重要。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竞争机制的形成,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他们之间有了差异化的定位,一部分银行的服务慢慢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并开始尝试国际化的经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本届光华新年论坛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业的领导就国际化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与各界听众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不仅为其他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也让我们看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希望。

以上是关于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局与动力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思考 | 认清大数据四大误区:大数据终将消除经济自由是最大谬误

大局观01—什么样的技术创新会出现在中国

中国继续称霸动力电池市场,但日本正试图弯道超车

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新机遇:银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欧洲试图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却发现产业链掌控在中国手里

加速数字经济发展,2022更需要云上创新的稳定器与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