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生涯总结

Posted eufisky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研究生生涯总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 GeekPlux

距离上次的总结,已经时隔两年,其实早就想花时间认真总结一下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虽然断断续续写了很久,但一直没有一个身心皆静的时间来梳理。今天得空,坐在西湖边的长椅上,思绪纷飞,将其整理成文。时间跨度比较大,不免有些啰嗦,其中每一个小标题都能写篇小议论文了。

如果说高中奠定了我的兴趣,大学塑造了我的三观,那么我对研究生学习的 期待 是能让我找到一个 想深入且值得研究的方向,像一片肥沃的土壤能让我这颗小苗扎根于此。两年半的青年时光,是个很大的成本,比起那些没有工作就直接升入研究生的同学,我内心多了些许压力。所幸我没有太荒废,毕业之时细数躺在 wunderlist 里的几个小目标,也实现的七七八八,对于我这个善于自我满足的人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我的研究生时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程在杭师大,浑浑噩噩,后半程在浙大,马不停蹄。

1. 前半程

研一的一年,学校里是有课程的。工作过的我,对自己需要学什么非常明确,所以刚开始我觉得学校里的课程正好能加深我对软件工程的理解,蛮不错的。但看后来的实际情况,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甚至让人失望。这些情况我在入学之前都预想过,自己的选择也没必要后悔,但有时还是忍不住抱怨,退学的念头几乎是每周出现两三次。

无奈,毕竟是一所很一般的大学,我也不能强求什么。当初父母的建议历历在目,上司的劝导声声在耳,为了不让自己放弃工作而读研的决定显得愚蠢,我只好另找机会另辟蹊径。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生涯,我要感谢这些当初劝我不要去的人,是你们的劝诫时刻警醒着我,让我不要就此沉沦。哈哈,开个玩笑,其实是我自己一直坚信一句话“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让选择变得正确” ,我觉得一定有一条出路既能抹平我内心的失望,又能让自己有所成长。坎坷都只是暂时的,只要不停去探索,即使走错也没关系,让自己知道这是一条错路也挺好。总之我带着这个信念一直坚持着。

1.1 为自己负责

“要为自己负责“这句话,每个人都听过无数遍了,但据我观察周围的人看,真正理解的人很少。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比如自己某个技术不会,是怪老师没教;自己简历不过关,是怪学校名头不够响;事情没做好,是怪别人的安排有误。这些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却把责任推给了外界。

任何窘境的出现都是因为当事者能力的不足。   ——《东京喰种》

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是我的人生准则。这里的做好不是说达到别人的标准,是达到自己的标准。主人翁思维很重要,任何事情只要你经手,就不是为别人做的,是为自己做的。要想清楚自己从这件事情中能得到什么,从而制定相应的执行标准。这是做事的方法,也是为自己负责的表现。比如收益特别小的事情,可以做到 60 分及格就好,而像影响自己口碑、信誉的事情必须做到满分 100 分,最好超出期望。

1.2 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有很多,刚才提到的把责任推给其他人,就是学生思维中的一种。还有一种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为地球是绕自己转的,这在学生中也很普遍。不知道是不是我工作过的原因,所以导致我有时候会觉得同学们的想法有些幼稚,而我跟他们沟通,他们也理解不了我,反而觉得我是个异类。其实研究生在我看来已经不算是学生了,应该把它当作一份工作。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有两种好处:

  • 一有助于给自己增加危机感。比如在学校里被安排一份任务,你一直拖着不做,最后草草交差是没什么负担的,但在工作中这样可能会让你丢了饭碗。

  • 二有助于自己放开手脚。很多时候学生容易被人唬住,也容易被规则套住。比如学校经常会说“后果自负”、“记过”、“让你没法毕业”、“开除”、“写进你的档案”等等。听到这些“威胁”的时候要仔细思量一下这些事是否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些人是否有这么大的能量。学校很擅长把本该是学校的份内之事推给学生,所以每次听到一些“放之皆准”的规则的时候,都应该先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它,不要盲目从众,要凌空跃起看看有没有捷径,甚至都没必要服从。

类似这样的对话:“这个文件必须要交” “为什么要交?” “学校规定!” “我在《学生手册》里从来没见过。” 在我身上发生过很多次,熟悉学生手册和学校的明文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1.1 和 1.2 都是我与导师相处得出的宝贵经验,希望有类似情况的同学可以参考,懂的同学应该懂。

1.3 规则与约定

像《学生手册》这样的明文规定在我看来是规则,像口口相传的规定在我眼里看来都是约定,我们应该遵守规则,而不应该盲目遵从约定。做事的时候也是这样,要形成白纸黑字的文件,而不是口头上的承诺。白纸黑字的文件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在事情进行过程中溯源,另一方面能防止契约精神差的人违约。

而且,任何的规则都有漏洞。在不违背规则的基础上利用漏洞来完成一些有利自己的事情在我眼里是很合情合理的,比如很多企业合法避税。但总有部分人把违背规则的“捷径“和这个混淆。这类人常常忽视规则还理直气壮,口头禅是“你看谁不是这么做的?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比如企业偷税漏税,比如人行道过马路闯红灯。不遵守规则的同时,还反污你不遵守约定。类似的情况很多,往大里说,就是法律和道德的问题。越是不理性的人越依赖于道德,而不是依赖法律。我觉得规则意识差是根深蒂固的,需要我时常自我反思。扯远了。


所以研一的生活,除了上课,我会接一些外包,顺便学习点新技术。后来连课也不怎么上了,实验室也很少去,天天窝在宿舍。独处对我来说效率更高一点,每天宿舍里就我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有种自己在“偷偷进步”的错觉。每个周末我会去西湖溜达一下,或者找个咖啡馆、肯德基,一呆就呆一天,写写代码,看看书,约朋友聊聊天,挺好。杭州市的地图就像魔兽争霸里的战争迷雾一样,一点点被我打开。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关于研究方面,第一学期对 VR/AR 粗浅了解,第二学期对复杂网络浅尝辄止,都没有形成结构性的知识框架,可以说和没学没什么区别。

2 后半程

研一最后的一个月,在导师的引荐下,我鬼使神差地进入了浙大 CAD 实验室可视分析小组。这个机会让本已激情丧失殆尽的我,重新燃烧了起来。数据可视化,也成了我最终认定的方向。

2.1 谦虚与平庸

年少的时候,我总在自负与自卑中循环徘徊。后来我认识到,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是因为我接触的样本(人)太少,认识的人足够多,样本足够大的时候,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会趋于稳定客观的水平,从而达到自信,这是我对自信的定义。我还发现越优秀的人越谦虚。就和“知识越学越少”一样,懂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知之甚少,接触的优秀的人越多越觉得自己平庸至极。连说话都变得谦恭起来,因为不小心嘚瑟的后果总是被无情碾压。所以每次听到大神说“这个我只是略懂”的时候我很能理解他们,他们是真的认为自己略懂,而不是装 X。

人生而平等,智商却不等。我在高考完之后就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我觉得我的智商应该是个正常人水平。来到浙大之后,我对自己的平庸更加坦然,但充满了自信。一方面,我在面对大神碾压的时候,我会想他一晚上学会的东西,我可能需要一周,这没什么,多花点时间罢了,没必要气馁,这是基因决定的。另一方面,当我有所膨胀时,我会想可能是因为我当前所处的圈子让我没有危机感,一定有在未知地方的大神能碾压我。

2.2 执行力、激情与领导力

执行力很强的人,我只遇到过两个,几乎是上一秒思考,下一秒就行动。有想法只要经过简单思考就先去实践,他们和我说“根本没有完美的计划,不如在实践中迭代”。我正好相反,我是那种喜欢等准备好一切再行动的人,行动必须按部就班,学习必须从底至上,这就导致了我在很多时候迟迟无法启动项目或效率迟缓。我还在想这个功能该怎么实现更好的时候,他俩已经把初版代码都写完了。

执行力强的人,也是我见过最有激情的人。他们的激情表现在方方面面,也有可能是对方方面面都感兴趣。无论是跑步打球还是代码弹琴,就连想吃一个东西都是说走就走,毫不迟疑,这让我非常折服。我很容易被这样的人感染、调动。而且由于他们的执行力强,效率很高,导致很多事情他们都优先完成,能有余力帮助其他人,兼顾全局。所以无论从个人魅力还是整体效应上,这类人都很想让人追随,具备了天生的领导力。

研二忙碌的日子从 17 年 1 月 7 号开始,我印象特别深。当时 W 老师说 ZT 7 号一到我们就 kick off。结果 6 号晚上 ZT 一下飞机就把我和 TC 找来 meeting。走进会议室,看他一大堆行李都还带在身边,那是我们三个人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后没有寒暄没有询问直接进入正题,ZT 打开 PPT 就讲。“这可能是个极其注重效率的人”,这是当时我对 ZT 的第一印象,之后的日子也印证了这点。很多任务 ZT 分配好之后,都是毫不犹豫先开始做,非常快,快到每次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做完了,执行力之强让我佩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效率高就能不停试错,不停的看阶段性成果从而对下一步计划进行 revise。和 ZT 一起工作的这一段经历让我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说干就干,毫不犹豫,没有铺垫,没有说得先上个厕所回来正襟危坐才能开干,没有说得先划出一大块时间才能正式启动,就是立刻、马上,就是现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都能回想起 ZT 放下草稿提起键盘就写的样子。

2.3 压力与焦虑、效率与拖延症

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我真的是很忙,一方面要应对学校里的任务,一方面自己也有些 side project。身体超负荷运转的时候,心理上的问题就很容易爆发出来,我曾经写过一篇《压力、焦虑和拖延症》就是在我 17 年经历过最忙碌那段时间的感想。总结下来就这几点:

  • 我喜欢压力,我喜欢把一件工作当作另一件工作的休息

  • 超负荷的时候,学会放空自己(这点我太擅长了。。)

  • 及时发现自己的焦虑,重启自己

  • 享受拖延症,学会安排任务

如果把上面几点比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话,就是超频、宕机、重启和多级调度序列,哈哈 :)

2.4 靠谱

我以前对靠谱的理解是答应别人就要做到,把事情做完就OK了,现在的理解是:要让对方心里有底。做完了,你要跟别人说一声做完了,完成的效果怎么样。没做完,你要说清楚原因是什么,接下来的补救方案。不仅在事情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要打招呼,还要在事情进行中也不停告知对方自己的进度,让对方知道事情进行到哪一步了,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顺利到什么程度。这是对别人和自己都负责的表现。

这么看来,靠谱几乎等于汇报,定时的汇报可以让对方在事情上有宏观的把控,你遇到的挫折说不定是对方的举手之劳,你的进展顺利说不定能帮助对方更有效推进其他项目。

2.5 积累

知道的教授和博士大牛越多,越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写!有的博士,一年大大小小发几篇论文,个人博客还洋洋洒洒几十篇,精力旺盛到令人发指。后来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都特别擅长积累,无论是一闪而过的想法,还是长篇累牍之后的感想都扎实地记在自己熟悉的笔记工具中。然后定期梳理,融会贯通,再进行输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人生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现在的成就几乎就是你之前人生的累加。跬步至千里,小流汇江海,只有不停的积累,不停的总结输出才能厚积薄发。我到研究生的后期还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也不是每天都写,就有感而发的时候唠叨几句。每每回看,除了有物是人非之感,也常感叹自己观念的转变。


如果把我研究生后半程做的事以时间线列一下的话,几乎可以发现大部分时间都是有两个或以上的任务在并行的,不知为何,我自己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投稿月的时候还兼职远程工作,写论文的时候还兼职 Google Summer of Code,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又有了新的 side project。零零散散的任务中间还利用琐碎时间开源了一个项目帮助自己找工作。虽然代码水平没什么质的飞跃,学术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成就,但还算充实。

3 业余生活

3.1 健身、音乐与放空

我有时候发现我这个人特别擅长自己给自己解闷,一个人久了,你自然而然会学会很多东西。忙碌的日子里我会放空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咖啡馆(西湖边有很多),坐在窗边看着来往的行人发呆,或者看看那种完全不需要动脑的影视作品。独处是我恢复精力的方式。偶尔会拿出 Ukulele 来弹唱几首歌,大多数的歌都是那几个简单的和弦,所以两年来我的水平也没什么进步。健身是 16 年 11 月份开始的,我记得当时没有下很大的决心,因为怕自己坚持不下来半途而废。买了《施瓦辛格健身全书》,把知乎的所有健身回答看了一遍,YouTube 上看了几个系列视频就办了健身卡(这充分体现了我万事都要做好准备才开始的特性)。没想到通过科学的方法锻炼和吃,肌肉长得很快,我自己也通过经验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动作和节奏,两个月长了10斤,体重达到人生新高,非常兴奋,连朋友都说我看起来壮了一圈。然而健身房后来卷款跑路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你回到家觉得空落落,打开收音机听个响;孤独是你打开所有社交软件都插不进他们的话题;孤独是你一个人的时候饭都是随便吃的。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孤独是人生的伴侣。任何让自身进步的事情,都注定是孤独的、痛苦的、反人性的,所以我有时候很享受孤独,这会让我踏实。

3.2 投资

投资可能是我除编程外的第二大兴趣,% 前面的数字让我着迷。我也是从 15 年 5000 点入市的老韭菜了,经历过股灾 1.0 到 4.0,对跌跌涨涨有了自己的判断,仓位控制也比以前稳重了很多,看了不少相关的书,也形成了适合自己性格的投资理念。投资是一辈子的事,越早开始越受益,这里我要感谢余额宝,它的出现为我这种工薪家庭的孩子打开了投资理财之门。

3.3 概率

一切都是概率,这一点是我微信好友数突然变成几千之后才认识到的。以前觉得身边有个这样那样的人,真是奇葩,现在发现这样的人其实大有人在。当样本足够大的时候,任何事物的比例会趋近于他出现的概率。经常听到的一些刻板印象如“射手座都很花心”,这是因为他身边的射手座恰好都花心;买了几只股票全涨了,是因为你恰巧买到了那几只最近在涨的股票,把投资的基数增大或者时间拉长,收益率就会趋近于你的投资水平;每次出现一个新闻热点比如变态杀人案,大家总会觉得怎么能有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可能世界上无时不刻在发生这种事,只是恰好这件事被报道了出来。这种事太平常了,很多人把运气当作能力,把偶然当作铁律,这都是没有认识到概率的问题

当你了解到一切都是概率这点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至少在理论上能找到解法,具体操作可能取决于实际情况。比如解决单身问题,我发现了一个“10 % 定律”:10000 个人里只有 1000 个人对你有好感,1000 个人里只有 100 个人愿意跟你聊天,100 个人里可能只有 10 个人跟你聊得来,10 个聊得来的人里,最后聊成的可能只有一个。所以你单身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是因为你认识的异性太少,要想有对象,先去认识 10000 个人?哈哈。

3.4 把自己看作一家公司

我忘记我是读了哪本书之后,有了这个想法。把自己当作一家公司,你需要设计(外形穿着)、营销(博客)、文案(个性签名)、推广(在社交网络曝光)、财务。你甚至需要一个品牌,你要有这个意识,才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尽管这两年我没有致力于此,但了解一些手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类似的类比很多,把自己当做一款操作系统等等,总之是对自己的方方面面要有个把控,从而进行优化。

总结

在文章的最后我特别想感谢这一路帮助过我、陪伴过我的所有人,就像奥斯卡领奖台上的致辞一样:感谢父母对我一贯的支持,感谢我的几位恩师对我从做人到做学问的教导,感谢实验室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共度的时光,感谢从本科毕业之后认识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微信好友激增的那段时间,我的眼界丰富了许多,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谢谢你们。

未经历而难以彻悟

听了很多道理我们都过不好一生,就是因为很多道理不经历是不会懂的。不管是别人告诉你,还是你从哪里读到,都不算你真正的理解。只有经历过感受过,你才会把这些道理刻在脑回路上,像一个个函数,针对特定的生活场景(参数),调用特定的道理(函数)。函数多了之后,你面对什么样的场景都能应对自如,从而给人留下成熟、淡定自如的印象。

所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丰富自己函数库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去经历,经历自己不曾经历的,体验自己不敢体验的,才能让自己的心脑体都更强大。而且,体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不是吗?

谨以此文献给自己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以上是关于研究生生涯总结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从Java小白到收获BAT等offer,分享我这两年的经验和感悟

Geoffrey Hinton:我的五十年深度学习生涯与研究心法

机械985硕士毕业想从事专利代理行业,求专业人士说一下职业生涯建议?

博士生研究动力的5个阶段

做程序员的第八个年头——2021年个人工作总结

做程序员的第八个年头——2021年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