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毁灭——《无声告白》的读后感作文3000字

Posted dushublog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被爱毁灭——《无声告白》的读后感作文3000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被爱毁灭——《无声告白》的读后感作文3000字: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莉迪亚已经死了,他们只清楚一个无伤大雅的事实:莉迪亚来不及吃早餐了。”
这开篇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加缪《局外人》的经典开篇,“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看到开篇不禁猜想,这难道是一本悬疑小说?读后发现,有推理的味道,但全书囊括的东西还挺多,涉及种族歧视、女权问题、混血后裔、家庭教育、梦想自由、师生恋、同性恋、婚外情,等等。这本书是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一度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美国亚马逊网站2014年度最佳图书,可谓是一书成名。
莉迪亚死了,她是一个16岁的女孩。从她的死,铺展开一个家庭人物的成长画卷。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小时候移民到美国,现在是大学老师,从小因为肤色外貌不同,他始终想着如何融入人群。母亲玛丽琳出生于美国一个平凡的家庭,学习成绩优秀,喜欢物理和化学,一心想着特立独行,梦想当一名医生(她的母亲是一个家政老师,每天都在教女学生如何照顾家庭,希望女儿上大学找一个哈佛男人)。哥哥内斯,与莉迪亚在同一个学校,成绩优异,同样受着黄皮肤的歧视。妹妹汉娜,一个需要爱而未被重视的女孩,从小养成了躲在一边冷静观察家人的习惯。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是孩子的上帝,孩子在什么样的家庭成长,由什么样的父母抚养长大,会决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朋友“星海心岛”公众号里有写家庭关系的文章用了这个动画,欢迎大家关注)

技术图片

现在来看看,莉迪亚之死与父母有什么关系。也许原因,在父亲詹姆斯认识母亲玛丽琳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俩是师生恋,玛丽琳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一眼就看上了讲课的詹姆斯,当时詹姆斯是上历史课,教室的学生几乎都溜完了,可他一点不为所动地讲完课,因为他只想普普通通的过好每一天。而一心追求特别的玛丽琳,却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个黄种人,他是那样的特别。就这样,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阻结婚了。婚后,本该到哈佛任教的詹姆斯被顶替掉了,本该完成学业的玛丽琳怀孕了,就这样詹姆斯重新找工作养家,玛丽琳留在家里照顾孩子。
故事如果这样延续下去,平平淡淡,却也不乏幸福。可玛丽琳那颗追求自由梦想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她在家里看到了母亲的影子,她变成了母亲一样的女人,这是她一辈子要挣脱的牢笼,一辈子要逃离的生活方式,她拿出从死去母亲的那本烹饪书,反复告诫自己“你的人生不止如此”。此时,她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哥哥内斯和莉迪亚。为了梦想,她一声不吭地留下一张字条后,收拾行囊离家出走了,重返学校准备完成学业。
玛丽琳的出走,让我想起了“娜拉出走”(挪威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坚强的少妇,可以为了丈夫和家庭忍辱负重、牺牲一切;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笔记但她更是个渴望独立自由,在看清真相后勇敢地冲出牢笼寻求自由的高尚女性),想起了“思特里克兰德出走”(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为了绘画离开家庭走上艺术之路,虽穷困潦倒而百折不回,献身于绘画。原型是著名画家高更)。
她离开3个月,杳无音信,詹姆斯兼顾起养家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可以想见,孩子们每天与电视呆在一起,以面包、牛奶充饥。3个月后,玛丽琳发现自己怀孕了,肚子里的小汉娜让她回归了家庭。
回到家里那一刻,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莉迪亚的内心里有了裂痕和阴影,她始终怀着失去母亲的恐惧生活着,为此她极力地迎合母亲,生怕再次失去她。而玛丽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不,也许她没有,她把这一切寄托到了莉迪亚身上,从小为她买医学的书籍。莉迪亚不负重望,也不敢负重望,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只要她母亲让她学的,她都强迫自己学得很好。
还有她的父亲,那个永远担心无法融入人群的男人,他不关心莉迪亚的成绩,生怕女儿也像他小时候那样被隔离、被漠视,永远无法找到朋友,所以他经常会强迫女儿交朋友。为了父亲,莉迪亚会时常拿起电话,表演与同学聊天的情景,经常应付父亲对朋友的盘问。她强迫自己装着像有朋友,可现实里她没有朋友,只有他的哥哥每天坐校车帮她占座位,她只有他。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莉迪亚被爱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哥哥内斯同样十分优秀却始终得不到关注,他每天想着就是如何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在他考上哈佛时,父母的喜悦也只是一阵礼花闪过。那个可怜的小汉娜就更别提了,她默默的躲在一边,连争夺被爱的勇气都几乎没有。作者这样描述她的处境,“多年来对爱的渴求让她变得敏锐,她就像一条饥饿的狗,不停地翕动鼻孔,捕捉着哪怕是最微弱的食物香气。”
莉迪亚在爱中挣扎着,如溺水一般。以前还有哥哥的理解和同情,内斯虽然无法得到父母的持久关注,可他却能够理解妹妹被爱捆绑得窒息感,这常常成为莉迪亚的心理和精神安慰。可当哥哥迫不急待的准备前往哈佛开始新学业,她觉得自己变得一无所有,在此之前甚至不惜把哥哥的几封录取通知书都藏起来。
“很久以前的那天,就是坐在这个码头上的这个位置时,她已经开始感觉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
莉迪亚在学习成绩下滑、哥哥即将离开的情况下,无处宣泄的她,选择与学校公认的坏男孩(也是邻居)交往,学他抽烟甚至想要发生性关系,却被拒绝了,从这时起她已经开始走上毁灭的道路。她死后,哥哥一直认为,是因为与这个坏男孩的交往,才导致了妹妹的死亡。只有小妹妹汉娜发现,那个坏男孩爱的人是他的哥哥。
“她不会弄错的。她一看到就认出了它。那是爱,是一厢情愿的深切渴慕,只有付出,得不到回报;是小心翼翼而安静的爱恋,却无所畏惧,无论如何,都会执着地进行下去。”
莉迪亚在深夜走到小湖边,那是她从小一直玩耍的地方,一次她被哥哥推了下去差点淹死,哥哥把他救了上来。她懂得那份窒息的感受,与被期待的爱一模一样。她把船推进湖里,一直划到湖心,那一刻,她明了了,再也不愿意为谁活着;那一刻,她勇敢了,决心为自己而活;那一刻,她跳进了湖中,因为她相信自己能游回去……
人非生而为人,需要花费一生成为人。同样,我非生而为我,需要花费一生成为自己。玛丽琳为了挣脱她的母亲而变得特立独行,最后却走上了母亲的老路,以爱的名义把那副镣铐套在了女儿身上,只不过她母亲的是“家庭和哈佛男人”,她的则是“梦想和医生”。
我以为,人的独立自由,最根本的是体现在选择权上。每一个自主的选择,都是自我的体现,一个个选择构成了人的一生,放弃了选择,也就是放弃了自我。好听的话是“我的人生我做主”,不好听的话是“我的人生我糟蹋”。父母都想让孩子过得好一点,可怕的是每一个父母都以为自己参透了人生、洞悉了生活、掌握了幸福的密码,可那样的人生、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幸福是孩子想要的吗?我也为人父了,深知这种为孩子好的心理,可有时候放手才是真爱和大爱。
当然,对子女来说,成长是一种经历,独立是凭本事干出来的,自由是靠斗争争取过来的。父母永远是子女面前的一座大山,翻过这座大山是我们的成人礼。独立有独立的资本,能养活自己的时候,独立的底气就足了,没断奶还是巨婴的时候,喊独立顶多是嫌奶水不够。
想着娶媳妇,可张口问父母要房子;想着当公务员,却要求父母找关系;想着当老板,又让父母拿存款投资,这样的话,乘早还是乖乖坐在桌子上,父母做啥吃啥吧。自由意志坚如磐石的时候,那斗争的锐气就任谁无法阻挡,青年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与父亲的斗争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意志和“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雄心壮志,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要自由那就据理力争,以死抗争,有不怕死的决心,还怕什么不能自由,不能自由的活,还不能自由的死!
人的一生,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再近的血缘连不成一个人,再好的感情也融不成一个人,我有我的目标,你有你的目标,他有他的目标,相伴一生一起走,能够相互懂得、相互欣赏、相互慰藉就挺好的,不必非捆在一条绳上纠扯着,费力不讨好,还闹个不欢而散。看来,爱也是个技术活,起码要让人舒服才行吧!

以上是关于被爱毁灭——《无声告白》的读后感作文3000字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作文3500字

《精进》的读后感作文2600字

我眼中的《芳华》读后感作文2500字

《远见》的读后感作文1000字范文

《蒙福人生》读后感作文2900字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作文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