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漫谈》读后感
Posted wys-373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架构漫谈》读后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架构漫谈共分为了九篇,我认为他是先从架构的概念开始介绍,然后解释了架构的作用即所解决的问题,最后是从架构的角度去理解,写好代码。
在第二篇文章中,作者以桌子为例,解释了架构,说明了人们常进入的误区,要做好架构所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能够正确的认识概念,能够发现概念背后所代表的问题,进而才能够认识目标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做好架构打好基础。同时掌握好架构概念并应用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可能就会效率更高,正确的解决问题。
在第三篇中,主要是告诉我们要正确的认识问题,因为作为一名软件的开发人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用户的需求,但是更多的时候,用户自己对想要的也描述不清楚,这就造成了用户对产品不满意。而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问题的主体,找到主体之后便能准确的确定边界问题,找到问题之后便可以很快的去解决。
第四篇介绍的是架构的切分,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分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与负责人的承载能力相符合,根据实际情况切分。实际上切分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每次对大问题的切分都会生成很多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就形成了不同的概念。最终结果都会体现在组织架构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架构落地并推进。架构也是分层的过程,层数越多沟通越多,效率越低,分层要越少越好。尽可能变成一颗平衡树,才能让整个系统的效率最大化。
第五篇介绍的是用架构的思维,更好的设计和实现软件。软件的架构出现过程,和之前的架构出现的过程也是一样的,先是从一开始懵懂的写软件,到后来慢慢的学会切分,再后来就成为了架构。这个背后的动力也是一样的,就是提升参与的人的利益,降低成本。软件工程师的职责在这个浪潮中,不堪重负,自然而然就分拆为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架构体系。这一切的背后,仍然是为了提升人类自己的利益,解决人类自己的问题。
第六篇这篇的内容就是将架构与软件结合起来,这就是软件比较复杂的地方,涉及到软件本身的业务体系,和所虚拟的业务体系。软件因为流量增大而分拆成不同的运行单元,在不同的机器上部署所形成的架构,属于软件架构。每个运行单元为了让不同角色的人,比如前端,业务,数据存储等能够并行工作,所分成的代码架构,也属于软件架构。架构的意义就是不管怎么分拆,所达到的目标没有任何变化,就是完成业务在计算机中的虚拟化。
第七篇介绍了架构师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架构师要解决的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完成工作的问题。架构师必须是一个组织的领导人,有权利调动这个组织的架构,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架构师的作用,更好的把利益的调整落到实处。我认为一名架构师,在技术上需要有足够的自信,这样才能够去领导别人去做软件,同时也会受到信服。当遇到问题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成本最低的方案,就是一名架构师应该做的。
作为软件从事的人员,还是要着手于代码方面,所以在第八篇中,就是说的从架构的角度写好代码,在写代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方面的问题,不合理的逻辑结构,都会导致架构无法快速的横向扩展和分拆,并且增加了修改的成本,这些是不符合开发人员以及业务的利益的。写代码的时候让该出现逻辑的地方出现逻辑,让不该出现的地方不能出现。一旦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逻辑,那么要马上意识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坑,这个问题一定和业务的分析不透彻有关系。
最后,我认为也是关键的一点就,就是理清技术,业务,架构这三者的关系,技术是为了解决业务的问题而产生的,有了技术之后才出现了架构的概念,
所以,准确识别采用什么技术的能力,也是架构师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长期的成本和收益。
所以,结合当前自己所处的阶段,我认为应该多阅读这方面的内容,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认识架构,这样之后才能独立解决问题。
以上是关于《架构漫谈》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