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概要
Posted wood-life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通心理学概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绪论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人的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为了实现目的人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人有着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信念和理想。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气质迥异,性格独特。这些属于心理现象,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个体心理(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心理动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支配下进行的,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动机 -> 需要(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认知(cognition):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感觉(sensation):对事物的大小、形状、气味、颜色、轻重等个别熟悉的认识
知觉(perception):对事物的整体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感觉的有机综合
记忆(memory):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取知识并保持和积累经验不忘记
表象(image):见过的人、经历的情景时隔多年历历在目
概念(conception):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和规律,能够形成关于事物概括性的知识
思维(thinking):能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言语(verbal act):运用语言来概括自己的思维成果并同他人交流传递自己的认知经验
想象(imagination):对头脑中储存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
创造(creation):利用认知经验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是人类认知和智力的最高表现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人在认知的过程中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爱、恨等体验
意志(will):人不仅能认知客观事物,对事物产生情感体验,还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改造世界,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通过组织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使之实现的过程
心理特性(人格):稳固的、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ability)、气质(temperament)、性格(character)
心理动机 -> 认知世界 -> 情绪情感体验 -> 付出意志努力 -> 形成人格
只有经过艰苦卓越的认知,人才能卓越的能力;只有在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基础上,人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
3、行为(behavior):有机体的反应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外化
4、意识(consciousness)和无意识
5、群体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 -> 对问题进行定义 -> 提出假设 -> 检验假设 -> 建构理论 -> 发表
心理学研究领域
1、普通心理学
研究心理和行为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论,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情感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2、个体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动物和人的心理进行比较,确定联系和差别,为理解的心理和行为提供参考,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依据。促进仿生学产生和发展。
发展心理学(狭义:儿童发展心理学 广义:毕生发展心理学)
性别差异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人际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犯罪心理学
4、心理统计学
5、生理心理学
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
为其他学科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意义
有助于教育和教学
有助于产生劳动
有助于心理健康
有助于管理工作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模拟法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唯物主义笛卡尔Descartes、经验主义洛克Locke)
实践生理学的影响(心理学之父冯特、神经能量说穆勒、色彩听觉理论赫尔姆赫兹、费希纳)
生物学影响(《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
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结构、分析意识(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应该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解剖学华生),环境决定论
格式塔心理学:批判构造主义,反对分解意识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
精神分析: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临床实践,人的异常行为,精神分析法
当代心理学发展
新行为主义:个体的一切行为的产生和改变都源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心理过程和机制关系环境对人心理影响(班杜拉)
新精神分析: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范性论力比多生本能死本能,荣格分析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霍尼、埃里克森、弗洛姆
人本主义:人有意志自由追求自我实现
认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
1、大脑
脑干:脊髓和大脑之间信息传递(延脑、脑桥、中脑、网状结构)
小脑:协助大脑参与躯体平衡和鸡肉张力
间脑:丘脑、下丘脑
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回、额叶
左半球:优势半球,支配语言、文字、数字加工处理、认知功能,逻辑思维
右半球:图形、音乐、色彩、方位,空间知觉、艺术欣赏
2、神经元
人脑:1000亿神经元,1400g,细胞体(cell body)、树突(dendrite)、轴突(axon),一个神经元有30000个突
感觉神经元(内导):感觉神经元将感觉器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脊髓和大脑
运动神经元(外导):运动神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号传到运动器
中间神经元(联络):联系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回路
神经冲动传导:静息状态 -> 刺激 -> 活跃状态,传递给相邻神经元(内部生物电变化)
根据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可将突触兴奋性突触(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抑制性突触(多巴胺、甘氨酸)
神经回路:发散式、聚合式、环式
核磁共振(NMR):利用某些物质的原子在强磁场中向一定方向旋转而发生射电波的原理研究脑工作时的物质变化;如用一种射电频率的波通过脑时,脑内某些物质的原子会放出自己的射频波,不同的原子发射的频率不同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基于核磁共振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1、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
单细胞动物:最低等动物,无专门的神经系统,变形虫
低等多细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水母
无脊椎动物:链状或节状神经系统,感觉阶段,蚯蚓、节肢动物
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体型左右对称,分头部、躯干、尾部,脊椎管神经
高等脊椎动物: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和分化(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
2、人类心理的产生(劳动分工、语言)
3、染色体
男女各23对染色体,22对相同,男xy 女xx
社会生物学
男性不能容忍妻子和别人发生性关系,女性不能容忍丈夫移情别恋
三、学习
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
学习的标志是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由经验引起
学习产生的行为改变时间比较长久
1、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规律:
获得、泛化和分化、消退和恢复、延缓和调整
2、桑代克“联结-试误说”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在某种情况下能够唤起特定反应不能唤起其他反应)
学习的本质是尝试与淘汰错误
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规律:
任何反应如果跟随着强化(奖励)就会有重复出现的趋势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联结-试误说的区别:
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结果不对行为学习起作用,刺激本身就是强化;联结-试误说在于强化学说,凡是能过强化行为的都是强化物,行为结果也是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个体经过痛苦折磨形成的绝望心态(动机缺失、认知缺失、情绪缺失)
3、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
教学模型:
激发动机 -> 把目标告诉学生 -> 指导注意 -> 刺激回忆 -> 提供学习指导 -> 增强保持 -> 促进学习迁移 -> 做作业提供反馈
4、建构主义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如何用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四、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特性
并非大脑的全部操作都与意识有关;意识涉及某种形式的记忆;意识与注意有着密切联系
2、无意识知觉
无意识和意识的区别:情绪反应、主导编码、指导语影响
无意识行为:人的一些本能不受意识控制
3、生物节律
生物钟、褪黑素、激素的分泌、体温、血压
4、睡眠与梦
成人睡眠:5~9小时;儿童期:9~10小时;老年:5~7小时
动物睡眠时间:蝙蝠19.9 猫14.5 人9.0 牛3.9 羊3.8 马2.9
猫、狗时睡时醒,人需要连续睡眠
睡眠过程
α波:在人们休息或昏昏欲睡时产生,频率比处于注意时低但比睡眠状态时高
第一阶段(浅睡阶段):轻度睡眠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短暂爆发的、高频率的脑电波,睡眠者很难被唤醒
第三阶段:肌肉逐渐变得放松,脑电波持续更低大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睡眠者很难被唤醒,波幅大频率低△波
快速动眼阶段(REM):脑电波与个体处于清醒并放松的状态时类似,多梦
失眠(insomnia):个人无法自主地控制睡眠
情境性失眠(个体生活压力造成)、假性失眠(当事人是心理上有失眠感)、失律性失眠(生物钟)、药物性失眠、窒息性失眠
梦(Dream):在睡眠某一阶段中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意象活动
a、所有人都做梦
b、第一个梦睡眠后90分钟,梦持续10分钟,一夜4~6个梦
c、梦的遗忘,梦属于短暂记忆的内容;梦多属于不愉快的记忆不愿回忆;梦之间相互干扰
d、梦与人的需要和愿望有一定的关系
e、梦的特征:事物之间不协调;不确定性;不连续;缺乏批判性对梦深信不疑;
f、剥夺梦将导致梦更多地发生
梦的理论
a、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实质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展现,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c、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的活动,梦是这些活动的主观体验
d、认知功能说,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排序、整合,这些活动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在梦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梦的功能:维持、调适、激发、暗示
催眠
a、催眠的生理学解释:视神经疲劳说、脑部缺血说
b、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c、角色扮演说
d、意识分离说(接受暗示、被掩蔽的当时难以察觉的意识经验)
类催眠现象:由个体深度地自我卷入的情况,表现出很强的依从性,个体主动放弃自我掌控能力(宗教信仰、政治活动、医疗活动、自我催眠)
注意: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和意识区别: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心理内容或体验;例如意识包含节目的内容,注意是选择节目的过程
注意分类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对活动目的的认识
对事物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对活动本身;间接兴趣:对事物结构)
智力活动的组织性和积极性
知识经验
意志品质
c、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文化差异
东方人整体加工,倾向于注意背景信息,更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归类时根据事物之间的整体相似而不是事物的内在差异;西方人局部加工,倾向与注意目标物体,了解目标物体的特性根据属性归类;
场独立性 & 场依存性
五、感觉(sensation)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实对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肤觉、嗅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缪勒 -> 客观事物的不可知论,人的感觉是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你的感觉取决于你的神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阀限
视觉:看到晴朗夜空下48km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的情况下听到6m外手表的滴答声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阀限(两种以上的刺激的辨别)
费希纳定律(最小可觉差):原有刺激强度不同,要引起相同的感觉变化需要的刺激改变量也不同。S(感觉大小) = K(常数)logI(刺激强度)+C(常数);
感觉适应性:刺激水平提高感受性降低
连觉(痛感):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了另一种感觉
视觉
太阳光是混合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以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这种现象叫做色散,经过色散后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
棒体细胞:细而长,1.2亿,中央窝以外,夜视器官,感受物体的明暗
锥体细胞:短而粗,600万,昼视器官,在中等、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用于感知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中包含不同的感光物质,细胞内的感光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释放能量能激发感光细胞发生神经冲动
视觉色素: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
夜盲症:缺乏维生素A
视网膜的双极细胞 -> 视神经节细胞 -> 大脑枕叶
明度(brightness):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受光源和物体反射系数影响
亮度(lightness):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决定与照度无关
饱和度(saturation):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饱和的,黑白灰根本没有色调(黑白灰不管怎么调整颜色多少都是黑白灰)
彩色:红、绿、蓝 非彩色:黑、白、灰
红(700纳米)、橙(620)、黄(580)、绿(510)、蓝(470)、紫(420)
色调(hue):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性反射,长波呈红色短波呈蓝色
颜色混合:补色律、间色律、代替律
色觉缺陷:色盲、色弱
三色说:c = r + g + b
四色说:颜色现象总是以红-绿、黄-蓝、白-黑成对发生关系
色觉机制在感受器水平是三色的,在视传导水平是四色的,最后在皮层中枢产生颜色的感觉
明度的对比效应:物体所在明度受所在环境明度的影响
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在亮区看到更亮,在暗区看到更暗
视觉适应:当刺激物持续作用,人的视力感受性发生变化(视力疲劳)
听觉
声波:空气331m/s 水1440m/s 钢铁5000m/s,频率、振幅、波形
次声波<20Hz 超声波>20000Hz 0~140dB
声波传入人耳,使耳中的空气做疏密相间运动,产生听觉
音调:人对声音高低的主管感受,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响度(音量):声音强弱的主观属性,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音色(音品):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主观因素
声音感知过程:当声音低于400Hz时,单个听觉神经元的神经冲动发放频率与声音频率对应;等频率升高时单个神经元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神经元之间合作“齐射”
肤觉
触觉
温度觉
痛觉
嗅觉
男性是视觉动物,女性是触觉动物(前额、面颊、口唇、臀部、肩部、手指)
六、知觉(perception)
人通过感觉了解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人脑加工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
知觉的特性
晕轮效应:对某人或群体的偏见影响到对其他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a、知觉的选择性:把注意的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把其他的当做背景;观察的焦点对知觉的影响
b、知觉的整体性:部分对整体的依赖关系;先整体水平加工再局部水平加工
c、知觉的理解性:通过经验认知对象并用词汇将它表示出来或理解对象的意义
d、知觉的恒常性:无意识推论理论(将背景考虑进去);生态理论(参照物对比)
e、知觉适应:偏光镜 快速地自我调整知觉认知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轮廓和图形
轮廓和图形: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临近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的轮廓影响;轮廓显示了图形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想象出图形(临近、相似、连续、封闭、对称、简单、方向、共同命运)
大小知觉: a(视网膜投影的大小)= A(物体大小)/ D(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临近物体、体态变化
深度知觉: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依赖于主客观条件(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范围不同)、眼睛的调节
双眼线索:精确的深度知觉需要双眼提供距离深度信息对比(视轴辅合、双眼视差)
平面知觉产生(平面图形):观察物体时若两眼视像完全相同且落在两眼视网膜对称点上
深度知觉产生(双眼视差):观察三角形锥体,左眼看到左侧面多一些又眼看到又侧面多一些,两个视像不能完全重合,经过皮层分析综合产生立体知觉
3D电影:拍下两幅稍有差别的影像,一张稍向左偏,一张稍向右偏;放映时两幅影片分别通过两个镜头同时投射在银幕上,放映镜头和观众都要带上偏光镜,左眼只能看到投射左侧影像有眼只能看到投射右侧影像 -> 双眼视差 -> 立体知觉
听觉方位定向:单耳线索、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相位差)
时间知觉:自然界的周期现象、机体的生理节律、周期性的社会活动、计时工具
运动知觉:没有专门的感觉器官,是通过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实现
运动知觉产生来源:网状运动系统、头-眼运动系统、运动物体其他特征的影响
错觉(illusion):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知觉
白色有扩散作用,黑色有收缩作用;白衣服显胖黑衣服显瘦
产生错觉的原因:刺激取样的误差(眼动理论)、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现象(神经抑制理论)、认知理论神经科学(神经关联重叠机制,正确的知觉和错觉作用于同一神经元)
七、记忆(memory)
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a、突触联系说:学习与训练能够导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发生变化,蛋白质分子能够参与突触联结的构建,增强长时记忆;抑郁症患者接受电痉挛治疗不会干扰长时记忆但会抹掉最近的记忆
b、记忆的生化说:记忆由神经元内部的DNA分子机构,注射嘌呤素和抗生素可以消除记忆,因为阻碍了神经元内部蛋白质的合成
感觉记忆:记忆时间短 <2s
工作记忆:经过暂时性的加工存储 15~30s(同中心模型)
长时记忆:陈述性记忆(知道什么…)、程序性记忆(知道如何做)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记忆得不到强化)、干扰说(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
加强保持记忆的方法:复习策略、组织策略(选择和重组、划重点、思维导图)
元记忆(Meta Memory):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和对记忆过程的监控
七、表象和想象
表象(Image):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视觉表象(颜色、形状、大小…)
听觉表象(音调、响度、音色、旋律…)
动作表象(各种运到技能…)
触觉表象(温度、轮廓、重力、压力…)
表象的功能:知识的重要表征方式、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促进问题解决和语言理解
想象(Imagination):对表象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如小说电影能想象出画面
想象过程: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联想
想象的功能:补充认知、超前认知、创造性、唤醒情绪、调节、替代
八、思维(Thinking)
1、思维的特征
a、概括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b、间接性:人能借助于知识经验认识事物
c、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比感知觉更深入
2、东、西方文字及其思维方式差异
东:天人合一、主客体统一,思维形象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意象;将特定思想寄寓于具体物象之中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汉子的结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偏重具象思维的结果,体现中国传统中正和谐的美学原则
西:天人对立、主客二分,以客观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通过对事物整体加以分析来达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的目的;英语民族思维方式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思维的作用
a、思维是个体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b、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c、思维是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3、思维分类
根据思维任务性质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进程: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4、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5、思维的生理机制
思维在大脑皮层处理,左半球主管抽象逻辑思维(思想家型,把现实分割、肢解并重新组合起来),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艺术家型,作家、音乐家、画家,善于完整地全面地从整体上把握现实)
6、概念: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属性;内涵是概念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7、推理:由具体事例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有知识推出新结论
推理的心理学研究: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概率推理,归纳推理
Question:人为什么要穿衣服?
a、御寒说(远古人类有毛可以御寒为何要进化成无毛动物?)
b、羞耻说(远古人类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羞耻的概念,不同民族对身体遮挡部位有差异)
c、自我表现说
分析:女性着装的主要动机是在同性之间比较,而不是女为悦己者容,因为男性对女性的着装不是很感兴趣,男性更多地关注女性的脸庞和身材,男性为妻子买衣服是间接地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力
8、专家解决问题的特征
a、具有大量丰富的图式,包括许多领域的陈述性知识
b、图式中具有良好组织的高度联系的知识单位
c、决定怎样表征一个问题比搜寻和执行解决问题的策略化更多时间
d、依据问题之间的结构相似性发现出复杂的问题表征
e、通常采用以问题解决策略为主,将手段目的分析策略为辅
f、在问题解决中许多连续的步骤已自动化
g、能准确的预言解决特殊问题的困难
h、能仔细监控自己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过程
九、语言
1、语言产生过程
准备阶段、概念阶段、语素编码、语音编码、声学编码、发声 自我监控闭环
2、语言与认知科学
语言体验论、互动论;语言不是天赋的不能离开人的感知体验和互动认知,句法不是自治的不能离开语义;人类心智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意义是一种体验性的心理现象,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
3、语言隐喻认知理论
隐喻不同明喻,不使用like或as而是一种比较的修辞手段;隐喻帮助人们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隐喻根植于人类的概念结构
十、动机(motivation)
1、本能(instinct):不学而能;同一种属的个体行为表现方式完全不同,人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和团体差异;本能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不足以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原因
2、平衡作用(homeostasis):个体为了生存,生物体具备某些先天的调节机制(体温调节、乐极生悲);个体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到了某种程度会自动恢复平衡的内在力量
3、驱力(drive):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唤起的并使有机体的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原始驱力、获得驱力
4、诱因(incentive):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正诱因、负诱因
5、需要理论
马克思的需要分类
心理性的
生 |
发展需要 |
社 |
物 |
享受需要 |
会 |
性 |
生存需要 |
性 |
生理性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归属与爱的需要 -> 尊重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并没有将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绝对对立起来,在人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需部分满足就行;人的需要结构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理想至上、爱情至上…)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意义:
改变了精神分析(过分强调本能)和行为主义(通过动物来寻找人的本性)对人需要的片面理解;物质激励原理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也要激励人们发挥创造的潜力;
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需要,没有考虑到社会实践对人的需要的制约性和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需要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6、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
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复杂性(动机产生的社会效果)
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强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动机与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表现形式: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决定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
7、同性恋(homosexulity)
男同性恋中通常被动型的一方往往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女同性恋中主动型的一方是真正同性恋者;同性恋的假说:遗传、激素、内分泌,童年期性心理发育
8、社会性动机(价值观决定)
价值观:人根据事物或行为对自身和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原则和标准,价值观是人社会性动机的核心
经济的价值观:从经济的角度看待事物,生活目标是财富;拜金主义、商人…
理论的价值观:有强烈的认知需求,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哲学家、科学家…
政治的价值观:有强烈的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追求权力甚至不择手段;政客…
社会的价值观: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致力于增进社会福利活动;社会活动家、慈善者…
审美的价值观:以感受事物的美为最高价值,对美的事物执着迷恋;艺术家、画家…
宗教的价值观:注重来世,超脱现实追求理想;完美主义者、传教士、僧侣…
9、社会性动机种类
a、兴趣(interest):人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的指向性、兴趣的广度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但不利于认知的深入、兴趣的稳定性、兴趣对人推动作用)
b、信念(belief):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认知的正确性,并调节个体行为的心理倾向;是在独立思考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生活准则坚定不移(转化为实际行动)
c、交往动机(affiliattion):交往需要的满足使人感到安全愉快,对生活产生希望,社会赞许动机,否则会产生抑郁(depression)导致人格障碍;
d、成就动机(achievement):达成目标的内驱力;自我投入的心理倾向;逆境中坚持;
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一是追求工作成功,而是自我成长(失败是成功之母)
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通过工作成功博得他人赞许
成功恐惧:人际恐惧、家庭恐惧、学业恐惧、事业恐惧
10、动机归因理论
能力(内控)、努力、任务难度(外控)、机遇、身心状况、别人反应
归因于内控则会迫使自己更加努力,归因外控因素可能自暴自弃
11、自我效能论:个人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
十一、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
产生过程:主观体验 -> 生理唤醒 -> 外部表现
产生基础:人的需要(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积极的情绪)
产生原因:对情境的认知
情绪三维说
椭圆周边是不同的情绪,两级相对;锥体是睡眠,表达情绪不同的程度
情绪思维说(罗素)
采用情绪词评价和归纳法
坐标四象限点阵组成环形结构
六种基本情绪
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厌恶
爱情种类
浪漫爱(romantic):理想化的,追求肉体和心灵融合为一的境界
游戏爱(game-playing):只要求个人需要的满足,不承担责任,玩玩
占有爱(possessive):占有欲,强烈排他性
伴侣爱(companionate):温情>热情,信任>嫉妒,平淡而深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奉献爱(altruistic):付出不求回报包括生命
现实爱(pragmatic):将爱情视为生活,合伙过日子规避风险,各有分工
爱情三因论(斯滕伯格)
动机:性驱力,爱情以性为基础,没有性欲是恋爱而不是爱情
情绪:除了爱以外还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认知:爱情成分的理性层面
爱情关系成分
亲密(intimacy) -- 动机为主
热情(passion) -- 情绪
承诺(commitment)-- 认知
1、情绪识别
生理模式:肌电图、血压信号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
语调表情
2、情绪表达和识别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
a、种族进化:各种族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一致的;对生存具有重要价值;具有信号功能
b、发展心理学:不需要学习即能表达情绪,遗传
c、跨文化研究:人类拥有一套相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d、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的面部表情表达及识别能力低于西方人
e、表情习得性
f、亚洲人关注眼睛线索;美国人关注嘴巴;欧洲人关注整个面部
g、中国人识别厌恶正确率低,善于识别识别低强度表情(中国传统中庸之道使人们形成一种谦虚、不善于表达情绪)
h、社会建构理论: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三观)
3、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
a、大脑皮层是情绪最高调节者和控制者,负责情绪的认知、体验、控制
b、左半球为正性情绪半球,体验积极情绪;右半球体验消极情绪
4、情绪认知理论
a、沙赫特和辛格“认知-激活”理论
外部环境 -> 知觉分析 -> 认知比较器(化学激活、神经激活)-> 认知加工 -> 记忆
b、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个体需要不断低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厉害关系
发怒:对我及我的所有物的贬低或攻击
焦虑:面对不确定的存在条件
害怕:一种直接的、真实的、巨大的危险
内疚:道德上的违反,过错归于自己(区别于羞耻)
悲伤:体验到不可挽回的丧失
羡慕:渴望别人所有的东西
嫉妒:憎恨他人得到别人的爱,希望他失去进步
厌恶:从事或接近令人讨厌的物体、人、思想
高兴:向着一个真正的目标
骄傲:由于自己的成就得到他人认可使自我增强
放松:沮丧的情境得到明显改善
希望:期望一个更好的结果
爱:经常渴望的情感而不求回报
同情:对他人的遭遇而感动并愿意帮助他
5、情绪进化理论
a、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b、情绪是动机;人格是由体内平衡、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构成
c、情绪具有适应功能,使有机体对环境事件更敏感
d、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过程、感觉反馈激活、情感激活、认知激活
e、人类在适应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等方式形成多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子系统,情绪是平衡调节面对复杂环境众多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冲突关系
6、情绪智力测量
EQ-i量表、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工作能力量表(EI)
十二、意志(will)
1、意志: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知识+技能 -> 做正确的事
2、意志的作用
a、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推动人从事达到目的的行动、制止与目的不相干的行动)
b、意志与学习:在需要克服困难的情况下效率会提高,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
c、意志与身心健康:意志坚强者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d、意志与人格:意志对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3、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a、认知指导意志:认知越清楚,目的越明确;认知越深入,为实现目的而制定的计划就越有效;克服困难
b、意志主导认知:认知一旦确定标志着决定的形成和采取,结束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
c、情感激励意志: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d、意志控制情感:理智战胜情感,压制不良情绪;认知不能控制情感
3、意志的行动过程
需要 -> 动机 -> 意志 -> 采取决定 -> 执行决定
4、动机冲突理论
a、社会文化冲突:竞争、成功、欲望 -- 友爱、谦卑、资源
b、驱力冲突:心理不平衡
c、观念冲突:价值观冲突
d、自我不一致冲突:现实我(个体认为自己所具有的人格特质总和)、理想我(希望…)、应该我(应该承担…责任)
5、确定目的
a、以正确的动机为基础,不要患得患失
b、面对现实,分析目标的远近主次
c、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d、通过意志努力增强自信,果断决定并立即行动
6、挫折的行为反应
a、理智反应:保持冷静态度减少焦虑和紧张,客观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
b、过渡焦虑、攻击、退化、逃避、麻木
c、冷漠(将愤怒和痛苦暂时压抑):长期受挫;无力改变;心理产生攻击与压抑冲突
7、影响受挫承受能力的因素
a、生理条件
b、认知因素: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信念引起的,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时,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种情绪取向(价值观导致冲突),用辩证思想看问题。经典案例:母亲生儿子的气,她认为是儿子不听话使她生气,但实际上是她持有“儿子应该无条件听妈妈的话”这一不合理的理念造成的
c、人格因素:个性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开朗自信>悲观自卑,多血质>抑郁质
d、过去经验: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训练,掌握处理挫折的技巧;挫折和艰苦生活的磨炼;生活阅历丰富饱经风霜 > 一帆风顺涉世未深
e、挫折的强度和频率
f、社会支持
g、父母的教养方式
8、提高受挫能力途径
a、争取对待挫折:心理准备,归因自我改变自我不极端
b、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
c、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卫机制:转移情绪、补偿抵消、合理化(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压抑、升华(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冲突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幽默
9、意志品质的培养
a、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
b、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c、运用集体的力量
d、加强自我锻炼
e、正确对待逆境与顺境
十三、能力(ability)
定义:为完成某活动所必须的、影响活动结果的心理特征
智力(intelligence):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综合,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西方观点:智力是在其社会文化中能够成功的特质,智力包含能力
中国观点:能力包含智力
1、能力、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间的关系
a、他们都是在从事活动中所必备的心理资源,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b、一定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能力提升
智力三元论(斯滕伯格)
a、成分子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活动成分)
b、经验子理论:运用既有经验处理问题时综合不同观念创造性解决问题
c、情境子理论: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新环境
斯滕伯格智力分类
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创造性智力
能力的个体差异: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不同个体间的身心特征的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类型、性别差异)
a、智商超长:IQ > 140 观察事物仔细准确,注意集中而稳定,记忆迅速准确而巩固,富于想象力,思维灵活
b、智力障碍:IQ < 70 心理能力的整体低下,智力落后和社会适应不良
4、能力性别差异:数学能力(男),言语能力(女),空间能力(空间知觉,心理旋转,空间想象)
女性保持有意注意且稳定,视觉感受(男),听觉、嗅觉、痛觉、触觉,指尖触觉(女),逻辑记忆(男),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女),识别他人情绪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女)
5、智力与文化的关系理论
a、缺陷理论:非欧洲人在人种上是劣等的,歧视黑人
b、文化进化论:殖民主义者、种族主义者
c、人类心理统一性理论:认识能力差异是由特定文化背景中更专注于特殊的认知操作所造成的
d、人类学理论:文化因素决定了人在什么年龄改学习什么
e、社会学理论:在某一文化中社会化如何影响智力发展,贫困文化影响智力发展
6、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a、遗传
b、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和早期营养、早期经验、学校教育)
c、实践活动
d、人的主观能动性(勤奋、热心、自信、谦虚、坚持)
十四、人格(personality)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文的特有综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点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四个方面:个体的外显行为、个体情感体验、稳定的动机、生理生化反应模式
2、人格特征
a、独特性(个体/群体差异)和共同性
集体主义:个体倾向于关注他们的行为对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人际关联)
个人主义:行为如何影响到他个人目标
共同性:人类相同的生理基础、积极向上、追求普世价值的文化取向
b、综合性和适应性
综合性:个体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及调控思想和行为(人格分裂、多重人格);
适应性:适应社会,人格觉得个体的生活方式,影响三观
c、稳定性和可塑性
d、生物性和社会学(社会环境->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人格结构:气质+性格
气质(temperament):心理活动(知觉速度、注意集中时间…)速度/强度/稳定性/遗传性;气质不决定个体的社会价值;抑郁质、多血质、胆汁质…
性格(character):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做什么?)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怎样做?)社会评价意义(价值判断)
性格的结构:态度(三观)、认知(智力)、情绪(乐观悲观)、意志(自觉性)
4、单一类型理论:T型人格(好冒险、求刺激)
T+型(积极、创造性)、T-型(消极、暴力)、体格T+、智力T+
5、对立类型理论:内倾--外倾、优越--自卑、独立--顺从、A-B型
6、自我决定理论:人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潜能;在充分认识自我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作出的自由选择;
基本需要理论
动机分类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正性的社会事件 -> 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
有机整合理论:能力知觉、自主性体验、归属感 -> 外在动机内化
因果定向理论
7、认知风格
a、场独立--场依存
b、冲动--沉思
c、具体--抽象
d、整体--细节
e、聚合--发散
f、直觉--理智
8、人格评估
a、在活动中的表现:游戏、学习、劳动
b、在语言中的表现:外向、内向
c、在表情、姿势、服饰上的表现
9、通过测验评估人格
a、MMPI 测量人格病理倾向,重视主观感受
b、EPQ 埃克森人格问卷
c、情境测验:在设计的情境中观察分析行为反应(CEI品格教育测验、情境压力测验)
10、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a、遗传因素
b、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和气氛
父母教养方式:专制型(消极服从)、放任型(自我中心)、民主型(尊重并积极引导)
出生顺序:父母对还在的态度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独生子女)
c、社会文化因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性别角色)
西方:男性(自我控制、竞争性、理智) 女性(温和、自然、情绪化)
东方:男性(独立、进取、坚强、责任) 女性(温柔、贤惠、家庭观念)
择偶:男性(相貌和性格),女性(事业心和才能)
d、教育因素
5~11 岁 人格形成期
12~17岁 人格定型期
教师的人格 -- 榜样、潜移默化
e、自然物理因素
地区的生态环境、文化形态 -> 塑造行为方式 -> 适应环境
儒家思想:集体主义,自我意识被集体目标、社会目标冲淡表现出“中庸”
日本民族主义:忧患意识
西方:个人主义,追求自由
f、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普通心理学》
以上是关于普通心理学概要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