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一颗扔向云计算市场的氢弹

Posted chuangye95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产业互联网:一颗扔向云计算市场的氢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下一个二十年的焦点,所有玩家都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作为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玩家,将成为第一波受益者,云计算玩家都在变阵。

技术分享图片

 

云计算巨头调兵遣将

许多云计算平台都嗅到了产业互联网的机会,正在加速布局,作为公有云的三大代表玩家,BAT已经不约而同地动了起来。

  • 9月,腾讯进行七年来首次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强化to B业务,腾讯云成为重要抓手;
  • 11月,阿里在一年一度的架构大调整中将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由集团CTO张建锋兼任事业群总裁,阿里巴巴官方给阿里云盖章定位:“阿里云智能平台是阿里巴巴集团中台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目标是构建数字经济时代面向全社会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施。”
  • 12月,百度谋定而后动,将ABC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人工智能To B业务和云业务,这表明百度云计算业务得到强化,与AI深度结合。
技术分享图片

 

BAT都在拥抱产业互联网,从to C向B/C混搭的模式转变,而且不难发现,每一家都将“云”作为这一转型的抓手。

不只是BAT三大巨头,UCloud这样的中立云服务商也在行动。12月21日,在UCloud用户大会暨Think in Cloud(TIC)大会上海站上,其发布了包括UCloudStack新一代轻量级IaaS平台在内的多个云计算/大数据和AI产品,明确将为不同行业定制FSDI-CBA企业级一体化云计算方案,UCloud认为:

“随着以流量为中心的消费互联网,转入以价值为中心的产业互联网,云计算成为中国供给侧改革中最为核心的驱动力量。”

技术分享图片

 

在这一判断下,UCloud将延续CBA(Cloud、Bigdata、AI)三位一体的技术发展战略,基于UCloud平台的云能力,提供大数据技术平台、AI、PaaS服务平台等,助力各行各业的企业上云,这释放出已在云计算领域深耕多年的UCloud,趁势而上拥抱产业互联网浪潮的信号。

产业互联网成为氢弹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云计算。正是因为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发现自身计算资源出现冗余想将其分享时,才出现了云计算这一模式。不过,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引爆云计算的原子弹,那么产业互联网对于云计算来说,将是威力大之数倍的氢弹——原子弹只是氢弹的引线。

技术分享图片

 

首先,产业互联网跟互联网+的最大不同是,从产业基础设施上技术赋能的重要性,而云计算是最佳满足形式。

互联网+只是渠道层面的线上线下结合,强调从线上导流。产业互联网则是基于互联网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新技术最核心的就是CBA三大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AI,堪称产业互联网的三大基础设施。

云计算则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因为先有云计算才有大数据的汇集,有了大数据AI才有学习资料,云计算本身已经发行剧变,成为一个交叉技术应用。

技术分享图片

 

今天没有云计算平台会去强调自己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是SaaS、PaaS还是IaaS模式,甚至也不强调云计算本身,而是强调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AI诸多技术能力,围绕客户场景进行个性化的计算需求满足。不论是BAT等巨头还是UCloud这样的中立平台,都拥有IaaS、PaaS、AI、大数据等综合技术能力,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在内的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这与产业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不谋而合。

其次,产业互联网的桥头堡就是云计算,云计算平台将成产业互联网的关键推动者。

AI、大数据、IoT等技术要落地到各行各业,一定要通过云计算,云计算不只是计算的中心化,也是技术资源的中心化,开放平台也好、数据平台也罢,底层都是云计算平台。与此同时,云计算平台已在各行各业耕耘多年,对行业和企业的痛点、现状和特性有深刻理解,基于此可以有的放矢地提供产业互联网方案。可以说,云计算是产业互联网的桥头堡,云计算平台是产业互联网落地的关键推动者。

正是因为此,在云计算上有领先优势的阿里巴巴掌握着产业互联网的先机,虽然不谈这一战略,但2015年就在布局,在零售、金融、物流、制造、城市诸多行业占据先机;腾讯一直在强调互联网+战略,落地抓手同样是腾讯云,在娱乐、金融等行业占据优势;UCloud这样的中立云服务商,自成立以来,就在与巨头的竞争中贴地成长,积累了扎实的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在产业互联网的爆发中,UCloud瞄准了一些特别的行业,比如对数据私密性要求高的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

技术分享图片

 

最后,产业互联网将驱动行业信息化,进而加速企业上云进程,做大市场蛋糕。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这一要求本质上点出了云计算对产业互联网的价值:催生新产业、重塑旧产业。不论什么产业,在拥抱产业互联网后,不可避免地要实现信息化,要实现信息化,上云是关键一步,事实上,今天就连曾经对云计算排斥的金融行业,都在纷纷上云了。

我国云计算市场近年来也高速发展。工信部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不过,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巨大,中国电子学会《2018中国企业上云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上云率为30.8%,反观美国这一数字是80%,对比之下,虽然我国云计算市场高速增长,但远未达到饱和状态,随着产业互联网的落地,更多企业上云,我国云计算市场增速有望再上台阶。

在产业互联网进一步引爆云计算的过程中,云计算市场格局也有望被重塑。

云计算市场将被重塑

蛋糕变大的过程,分法也会发生变化。

IDC报告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上,阿里云市场份额高达43%,处于领军地位;腾讯云第二,份额11%;中国电信排名第三,份额8%;AWS、金山和UCloud份额在5%左右,分别位列第四到第六位。在全球云计算市场,Gartner数据显示前五名总计占据了70.9%的市场份额,这似乎已经对云计算的终局盖棺定论:少数寡头掌握多数市场,原因也不难找到:云计算本身就是一个基于规模效应的商业模式,规模越大,计算成本越低,强者恒强就难以避免。

然而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首先,IDC报告统计的是公有云IaaS市场,这只是云计算的一部分(当然不用怀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云计算市场远不止于此。

正如前文所言,我国云计算市场2015年就已达到1500亿元,2019年将达到4300亿,公有云IaaS市场只是冰山一角,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公有云IaaS也仅有15亿美元的规模。随着云计算本身的内涵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变化,我倾向于认为马太效应只会在公有云IaaS市场发生,而不是整个云计算市场。

其次,云计算本身是一个长链条的产业,群雄逐鹿一直是常态。

云计算市场从云的部署特性来看有公有云、专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等,而且一直在变化,比如亚马逊和谷歌就在折腾“反向混合云”,以公有云为主,私有云为辅,将公有云技术在企业数据中心中变为现实;从云的服务能力来看,分为IaaS、SaaS、PaaS以及各种混合模式;从云的服务环节来看,除了云计算平台,还有IDC、云安全、云通讯、AI、物联网、数据挖掘诸多服务。

技术分享图片

 

正是因为此,云计算市场现状已经是群雄逐鹿,而不是寡头割据。仅仅是在公有云IaaS领域,除了BAT外,就还有硬件巨头如华为、戴尔、新华三、浪潮,三大运营商,以及以UCloud为代表的中立玩家。如果放大到公有云其他环节以及整个云计算市场来看,玩家不胜枚举。说到底,4300亿的超大蛋糕,不是任何一个或者几个玩家可以吞下的。

最后,产业互联网时代云计算链条会更长,各类云服务商或将百花齐放。

产业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厂商的价值将从计算服务商转向技术服务商,在云计算外提供AI、大数据、IoT等技术能力,还要针对各行各业的特性,量身定制面向行业、场景和业务的专属解决方案,这不是任何一个或者几个玩家可以做完的,这意味着云计算产业链会更长,竞争局势会更加复杂。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到来,云服务商将百花齐放。中立的云服务商应该避免跟BAT这样的巨头“硬碰硬”,而是差异化竞争,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自己的专长,这一点,我认为与巨头逐鹿云计算市场多年,已挺进云服务第一梯队的UCloud走出了一条明路,具体来说四点值得借鉴:

1、绝对中立。

UCloud坚持做绝对中立的云服务商,不涉足客户的业务,这样可以彻底消除客户的顾虑。巨头云计算基础是基于自有业务的计算资源冗余和技术能力分享,然而正是因为此会排斥掉一些客户。

2017年,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明令禁止其技术供应商使用Amazon Web Services(AWS)云服务运行App,对于为什么有这个要求,沃尔玛直言不讳:

“我们的供应商可以选择使用其他云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及客户的需求。我们不希望最敏感的数据保存在竞争对手那,这并不奇怪。”

技术分享图片

 

不只是沃尔玛,很多大型零售商都远离AWS。虽然云计算巨头都在宣称永远不碰客户数据,然而这还是不能让有竞争关系的玩家放心。在巨头们的业务如八爪鱼一样渗透到各行各业后,这样的担忧会发生在更多企业身上,很多企业即便上云也会选择不同的服务商,或者说采取混合云模式,享受云计算便利的同时降低数据风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立的云服务商平台就赢得很好的发展空间。

当然,不是所有自有业务的巨头的云计算平台就不好,相反,云计算平台基于自身业务往往可以锤炼出独特的技术能力,阿里云正是基于天猫双11这一极端场景的训练,实现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

2、自主可控。

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自主关键技术,一个重点就是鼓励云计算自主可控,要求企业采用“自主、安全、可控”的IT解决方案,在金融等行业启动去IoE这样的计划。UCloud在2016年通过拆VIE变为纯内资公司,今年7月拿到最大运营商中国移动E轮融资,基于自主研发关键技术获得工信部、国家信息安全、CSA诸多认证,不断在政府、军队项目落地。

UCloud于2017年12月成立军工事业部,全面进入军工领域,将公司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服务于国防事业。2018年9月,UCloud与天津飞腾就UCloud云系列产品与国产飞腾系列芯片,面向自主可控云服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今年下半年,UCloud作为主体单位成功获批建设上海市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数据开放领域),实验室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促进政企数据融合创新应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在本次TIC大会中,UCloud又与浙数文化达成战略合作,将发挥各自在数据和地域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打通,在数据层面促进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技术分享图片

 

能够满足客户自主可控的云计算需求,将成为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的另一个竞争力。

3、技术优势。

UCloud一直将自己定位为技术服务商,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AI和大数据在内的技术服务能力,这更加迎合产业互联网时代对云计算厂商的价值要求。

  • UCloud有成熟的云汉云计算解决方案体系,包括10大解决方案和完善、成熟的云计算产品,UCloud拥有热迁移技术,自主研发基于可编程白盒交换机的UXR网络架构平台;
  • Uloud安全中心可以保障平台内的云计算产品具有不低于99.95%的可用性,数据存储具备不低于99.9999%的可靠性;
  • UCloud不只是有大数据基础产品,基于中立特性上线了数据流通平台安全屋,在不改变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权时,实现数据使用权的可信流通共享,与上海经信委合作,成立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与浙数文化合作,从数据融通方面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 在AI上UCloud发布了GPU、UAI-Train、UAI-Inference等自研产品,提供AI SaaS、私有化部署以及FPGA/ASIC等产品和解决方案。
技术分享图片

 

不只局限于云计算,而是提供综合技术能力,特别是大数据和AI的技术平台能力,是第三方云计算玩家成长的必经之路。

4、产业深耕。

这一点是巨头最难面面俱到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特性,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场景下也有截然不同的云计算需求,特别是产业互联网时代,所有玩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云计算需求千变万化,因此云计算将不能提供一个平台走标准化模式,而是要提供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走个性化道路,这需要平台无限贴近产业、企业和业务,去理解业务需求。

UCloud成立初期就明白这一道理,做行业解决方案给传统企业、政企单位、金融、教育、医疗、人工智能、零售、企业级服务和互联网等行业的8万多家客户提供灵活、可定制和全面的解决方案,形成难以跨越的行业壁垒。不只是UCloud,在产业深耕的玩家还有很多。

显而易见,产业互联网将全面引爆云计算市场,云计算厂商将迎来一场饕餮盛宴,巨头不会吃独食,各种模式、各个环节、各个产业的玩家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以上是关于产业互联网:一颗扔向云计算市场的氢弹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泰国游戏云计算产业显示持续增长

挖掘产业互联网万亿市场,加速传统企业数实融合

数商云:挖掘产业互联网万亿市场,加速传统企业数实融合

一文深度解读边缘计算产业发展前景

一文深度解读边缘计算产业发展前景

SaaS系统平台赋能大健康产业互联网变革,助力企业提升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