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计数--1

Posted leon-the-professional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引用计数--1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引用计数法

George E.Collins.1960.

引用计数算法中引入了一个概念计数器。计数器代表对象被引用的次数,它是无符号正整数用于计数器的位数根据算法和实现有所不同。本文结构如下图所示。

技术分享图片

在变更数组元素等的时候会进行指针的更新。通过更新指针,可能会产生没有被任何程序引用的垃圾对象。引用计数法中会监督在更新指针的时候是否有产生垃圾,从而在产生 垃圾时将其立刻回收。这样,可以说将内存管理和 mutator 同时运行正是引用计数法的一大特征。

计数器值的增减

引用计数算法中,mutator没有明确启动GC的语句。它在mutator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增减计数器的值来进行内存管理,这两种情况下计数器的值会发生改变,这使用到了new_obj()函数和update_ptr()函数。

new_obj()和update_ptr()函数

new_obj()生成对象

new_obj(size){
    obj = pickup_chunk(size, $free_list)
    
    if(obj == NULL)
        allocation_fail()
    else
        obj.ref_cnt = 1
        return obj
}

这是生成新的对象,使用pickup_chunk()函数。当函数返回NULL是代表分配失败。在引用计数法中,除了连接到空闲链表的对象,其他所有对象都是活动对象。也就是说,一旦返回NULL就代表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了。也就无法进行分配。

当pickup_chunk()函数返回合适大小的对象时,讲他的计数器ref_cnt置为1,代表其被引用了1次。

update_ptr()更新指针ptr,对计数器进行增减

update_ptr(ptr, obj){
    inc_ref_cnt(obj)  //计数器+
    dec_ref_cnt(*ptr) //计数器-
    *ptr = obj  // 重新指向 obj
}

在mutator更新指针时会执行此程序。其、*ptr = obj是指针更新的部分。

增加引用和删除引用

inc_ref_cnt(obj)对指针ptr新引用对象obj计数器进行增量操作。

inc_ref_cnt(obj){
    obj.ref_cnt++
}

仅仅是对对象计数器进行自增操作。

dec_ref_cnt(*ptr)对之前ptr引用的对象进行计数器减量操作。

dec_ref_cnt(*ptr){
    obj.ref_cnt--
    if (obj.ref_cnt == 0)
        for(child : children(obj)) // 当自己被清除时,自己所引用的孩子的计数器必须减一。进行递归操作。
            dec_ref_cnt(*child)
        reclaim(obj)
}
  • 首先对更新指针之前引用的对象*ptr的计数器进行减量操作。减量操作后,计数器的值为0的对象变成了“垃圾”。因此,这个对象的指针会全部被删除。
  • 然后递归调用dec_ref_cnt(*ptr)对孩子进行计数器减量的操作。
  • 然后通过reclaim()函数,将obj连接到空闲链表上面。

疑问为什么要先inc_ref_cnt(obj)然后再dec_ref_cnt(*ptr)呢?
觉得应该先调用 dec_ref_cnt() 函数,后调 用 inc_ref_cnt() 函数才合适。

答案就是“为了处理ptr和obj是同一对象时的情况”。如果按照先dec_ref_cnt()后inc_ref_cnt()函数的顺序调用ptr和 obj又是同一对象的话执行dec_ref_cnt(ptr)时ptr的计数器的值就有可能变为0而被回收。这样一来,下面再想执行inc_ref_cnt(obj)时obj早就被回收了,可能会引发重大的BUG。

update_ptr()函数执行情况

初始状态下从根引用A和C,从A引用B。A持有唯一指向B的指针(代指状态a),假设现在将A指针更新到了C(状态b)。如下图。
技术分享图片

B的计数器值变成了0,因此B被回收。且B连接上了空闲链表,能够再被利用了。又因为新形成了由A指向C的指针,所以C的计数器的值增量为2。

优点

可即可回收垃圾

在引用计数法中,每个对象始终都知道自己的被引用数(就是计数器的值)。当被引用数的值为0时,对象马上就会把自己作为空闲空间连接到空闲链表。也就是说,各个对象在变成垃圾的同时就会立刻被回收。要说这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内存空间不会被垃圾占领。垃圾 全部都已连接到空闲链表,能作为分块再被利用。

最大暂停时间短

在引用计数法中,只有当通过mutator更新指针时程序才会执行垃圾回收。也就是说,每次通过执行mutator 生成垃圾时这部分垃圾都会被回收,因而大幅度地削减了mutator的最大暂停时间。

没有沿着指针查找

引用计数法和GC标记-清除算法不一样,没必要由根沿指针查找。当我们想减少沿指针查找的次数时,它就派上用场了。 打个比方,在分布式环境中,如果要沿各个计算节点之间的指针进行查找,成本就会增大,因此需要极力控制沿指针查找的次数所以有一种做法是在各个计算节点内回收垃圾时使用GC标记-清除算法在考虑到节点间的引用关系时则采用引用计数法。

缺点

计数器的增减处理频繁

在大多数情况下指针都会频繁地更新,特别是有根的指针,会以近乎令人目眩的势头飞速地进行更新。这是因为根可以通过mutator直接被引用。在引用计数法中,每当指针更新时,计数器的都会随之更新,因此值的增减处理必然会变得繁重。

计数器占用很多位

用于引用计数的计数器最大必须能数完堆中所有对象的引用数。打个比方,假如我们用的是32位机器,那么就有可能要让2 的32次方个对象同时引用一个对象。考虑到这种情况,就有必要确保各对象的计数器有32位大小。也就是说,对于所有对象,必须留有32位的空间。这就害得内存空间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了。打比方说,假如对象只有2个域,那么其计数器就占了它整体的1/3。

实现繁琐复杂

进行指针更新操作 update_ptr()函数是在mutator这边调用的打个比方我们需要把以往写成*ptr=obj的地方都重写成updat_ptr(ptr,obj)。因为调用update_ptr()函数的地方非常多,所以重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遗漏。如果漏掉了某处,内存管理就无法正确进行,就会产生BUG。

循环引用问题

技术分享图片

因为两个对象互相引用,所以各对象的计数器的值都是1。但是这些对象组并没有被其他任何对象引用。因此想一并回收这两个对象都不行,只要它们的计数器值都是1,就无法回收。

延迟引用计数

在讲到引用计数法缺点时候,我们提到了计数器增减处理繁重。下面就对改善此缺点进行说明即延迟引用计数法(Deferred Reference Countin [L. Peter Deutsch 和 Daniel G. Bobrow] )。

什么是延迟引用计数

我们就让从根引用的指针的变化不反映在计数器上。打个比方,我们把重写全局变量指针的 update_ptr(ptr,obj) 改写成 *ptr = obj(直接更改引用对象,没有使用方法也就没有对计数器进行操作。)。如上所述,这样一来即使频繁重写堆中对象的引用关系,对象的计数器值也不会有所变化,因而大大改善了“计数器值的增减处理繁重”这一缺点。然而,这样内存管理还是不能顺利进行。因为引用没有反映到计数器上,所以各个对象的计数器没有正确表示出对象本身的被引用数。因此,有可能发生对象仍在活动,但却被错当成垃圾回收的情况。 如下图所示该对象其实还正在活动。
技术分享图片

之后我们在延迟计数法中使用ZCT(Zero Count Table)。ZTC是一个表,他会事先记录下计数器值在dec_ref_cnt()函数的作用下变为0的对象
技术分享图片

因为计数器值为0的对象不一定都是垃圾,所以暂时先将这些对象保留。由图也能看出,我们必须修正dec_ref_cnt() 函数,使其适应延迟引用计数法。

dec_ref_cnt()函数

dec_ref_cnt(obj){
    obj.ref_cnt--
    if(obj.ref_cnt == 0)
        if(is_full($zct) == TRUE)
            scan_zct()
        push($zct, obj)
}           

当obj计数器为0,就把obj添加到$zct中。不过当$zct爆满,首先要通过scan_zct()函数来减少$zct中的对象。

new_obj()函数

也要修改一线new_obj()函数。当无法分配空间时,执行scan_zct()清理一遍$zct对象(表)。

new_obj(size){
    obj = pickup_chunk(size, $free_list)
    if(obj == NULL)
        scan_zct()
        obj = pickup_chunk(size, $free_list)
        if(obj == NULL)
            allocation_fall()
    obj.ref_cnt = 1
    return obj
}

如果第一次分配没有顺利进行,就意味着空闲链表中没有了大小合适的分块。此时程序要搜索一遍$zct,以再次分配分块。如果这样还不行,分配就失败了。分配顺利进行之后的流程通常与引用计数法完全一样。

scan_zct()函数

scan_zct(){
    for(r :$roots)  // 之前我们说过,把根的引用不反应在计数器上,现在要清表了自然要加上。
        (*r).ref_cnt++
    for(obj :$zct)  // 查水表
        if(obj.ref_cnt == 0)  // 判断值
            remove($zct, obj)  // 减计数
            delete(obj)  //清对象
    for(r :$root)
        (*r).ref_cnt-- // 用完了在给根加回去。
}
  • 程序把所有通过根直接引用的对象的计数器都进行增量。这样才算把根引用反映到了计数器的值上
  • 调查所有与$zct相连的对象,如果存在计数器值为0的对象,则将此对象从$zct中删除(delete)。
// delete代码清单
delete(obj){
    for(child :children(obj))
        (*child).ref_cnt--
        if((*child).ref_cnt == 0)
            delete(*child)  // 同样要递归的去操作孩子的计数器
    reclaim(obj) // 加到空闲链表上
    
}

优缺点

优点在延迟引用计数法中,程序延迟了根引用的计数,将垃圾一并回收。通过延迟,减轻了 因根引用频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计数器增减所带来的额外负担。

缺点为了延迟计数器值的增减,垃圾不能马上得到回收,这样一来垃圾就会压迫堆,我们也 就失去了引用计数法的一大优点(即刻回收垃圾)。

缺点scan_zct() 函数导致最大暂停时间延长了,执行scan_zct() 函数所花费的时间 $zct的大小成正比。$zct 越大,要搜索的对象就越多,妨碍mutator运作的时间也就越长。要想缩减因scan_zct()函数而导致的暂停时间,就要缩小 $zct。但是这样一来调用scan_ zct()函数的频率就增加了,也压低了吞吐量。很明显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Stricky引用计数法

什么是Stricky引用计数法

在引用计数法中,我们有必要花功夫来研究一件事,那就是要为计数器设置多大的位宽。 假设为了反映所有引用,计数器需要1个字(32位机器就是32位)的空间。但是这样会大量消耗内存空间。打个比方,2 个字的对象就要附加1个字的计数器。也就是说,计数器害得对象所占空间增大了1.5 倍。
技术分享图片

对此我们有个方法,那就是用来减少计数器位宽的“Sticky引用计数法”。举个例子我们假设用于计数器的位数为5位,那么这种计数器最多只能数到2的5次方减1也就是31个引用数。如果此对象被大于31个对象引用,那么计数器就会溢出。这跟车辆速度计的指针爆表是一个状况。

针对计数器溢出(也就是爆表的对象),需要暂停对计数器的管理。对付这种对象,我们主要有两种方法

什么都不做

对于计数器溢出的对象,我们可以这样处理:不再增减计数器的值,就把它放着,什么也不做。不过这样一来,即使这个对象成了垃圾(即被引用数为 0),也不能将其回收。也就是说,白白浪费了内存空间。然而事实上有很多研究表明,很多对象一生成马上就死了。也就是说, 在很多情况下,计数器的值会在0到1的范围内变化,鲜少出现 5 位计数器溢出这样的情况。 此外,因为计数器溢出的对象在执行中的程序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可想而知,其将 来成为垃圾的可能性也很低也就是说,不增减计数器的值,就把它那么放着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考虑到以上事项,对于计数器溢出的对象,什么也不做也不失为一个可用的方法。

使用GC标记-清除算法进行管理

另一个方法是,可以使用标记清除算法来辅助。但是需要对标记清除进行修改。
mark_sweep_for_counter_overflow()

// mark_sweep_for_counter_overflow()
mark_sweep_for_counter_overflow(){
    reset_all_ref_cnt()
    mark_phase()
    sweep_phase()
    
}

首先把所有对象的计数器都置为0。下面进入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

mark_phase()

// mark_phase()
mark_phase(){
    for(r :roots)
        push(*r, $mark_stack)
    
    while(is_empty($mark_stack) == FALSE)
        obj = pop($mark_stack)
        obj.ref_cnt++
        if(obj.ref_cnt == 1)
            for(child :children(obj))
                push(*child, $mark_stack)

}

首先把由根直接引用的对象堆到标记栈里,然后按顺序从标记栈取出对象。对计数器进行增量操作。不过这里必须把各个对象及其子对象堆进标记栈一次。while里的if是检测各个对象是不是只进栈一次。一旦栈为空,则标记阶段结束。
sweep_phase()

// sweep_phase()
sweep_phase(){
    sweeping = $heap_top
    while(sweeping < $heap_end)
        if(sweeping.ref_cnt == 0)
            reclaim(sweeping)
        sweeping +=sweeping.size
}

在清除阶段,程序会搜索整个堆,回收计数器值仍为0的对象

这里的标记清除,和之前的标记清除主要有以下3点不同之处。

  1. 一开始把所有对象的计数器置为0.
  2. 不标记对象,而是对计数器进行增量操作。
  3. 为了对计数器进行增量操作,算法对活动对象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搜索。

像这样,只要把引用计数法和 GC 标记 - 清除算法结合起来,在计数器溢出后即使对象 成了垃圾,程序还是能回收它另外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还能回收循环的垃圾

但是在进行标记处理之前,必须重置所有的对象和计数器。此外,因为在查找对象时没 有设置标志位而是把计数器进行增量,所以需要多次(次数和被引用数一致)查找活动对象。 考虑到这一点的话,显然在这里进行的标记处理比以往的 GC 标记 - 清除算法中的标记处理 要花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吞吐量会相应缩小。








以上是关于引用计数--1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关于此代码的引用计数的问题

web代码片段

垃圾回收机制

GC算法-引用计数法

自动引用计数ARC

[当我在研究Cocos-2dx的源代码时,我在想什么]-Ref类,一切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