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
Posted lovebolin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责任链模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定义: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使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的重点在于“链”上,由一条链去处理相似的请求在链中决定谁来处理这个请求,并返回相应结果。“链”由多个处理器ConcreateHandler组成,下面看一个通用示例:
//抽象处理者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nextHandler; //每个处理者都必须对请求进行处理 public final Response handleMessage(Request request){ Response response = null; //判断是否是自己的处理级别 if(this.getHandlerLevel().equals(request.getRequestLevel())){ response = this.echo(request); else{ //不属于自己的级别 //判断是否有下一个处理者 if(this.nextHandler != null){ response = this.nextHandler.handleMessage(request); }else{ //没有下一个处理者了,自行处理 } } return response; } //设置下一个处理者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 _handler){ this.nextHandler =_handler; } //每个处理者都有一个处理级别 protected abstract Level getHandlerLevel(); //每个处理者都必须实现处理任务 protected abstract Response echo(Request request); }
抽象处理者需要实现三个职责:一是定义一个请求的处理方法,唯一对外开放的方法;二是定义一个链的编排方法,设置下一个处理者;三是定义具体的请求者必须实现的方法:定义自己能够处理的请求级别和具体的处理任务echo。
//具体的处理者 public class Concrea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定义自己的处理逻辑 protected Response echo(Request request){ //逻辑处理 return nul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return null; } } public class Concrea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定义自己的处理逻辑 protected Response echo(Request request){ //逻辑处理 return nul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return null; } } public class Concreate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定义自己的处理逻辑 protected Response echo(Request request){ //逻辑处理 return nul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return null; } }
在处理类中涉及三个类:Level类负责定义请求和处理级别,Request类负责封装请求,Response类负责封装链中返回的结果,三个类都由业务产生。
//场景类 public class Clien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声明所有的处理节点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3(); //设置链中的阶段顺序1-->2-->3 handler1.setNext(handler2); handler2.setNext(handler3); //提交请求, 返回结果 Response response = handler1.handlerMessage(new Request()); } }
责任链模式优点:
一个非常显著的优点是,将请求和处理分开,请求者不用知道是谁处理的,也不用知道请求的全貌,两者解耦,提高系统灵活性。
责任链模式缺点:
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缺点:一是请求链都是从遍历都尾的,如果请求链太长会造成性能问题;二是调试不方便,特别是链条比较长的时候,由于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调试起来会比较麻烦。
最佳实践:
控制链条长度,防止链条过长破坏性能,同时结合模板方法模式,让各个实现类只关注自己的业务逻辑,至于什么事要处理,则交由父类决定,让父类实现请求传递功能,子类实现具体请求方法。
以上是关于责任链模式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