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决策树(基尼系数)

Posted volcao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机器学习:决策树(基尼系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基础理解

 1)公式

  • 技术分享图片
  1. k:数据集中样本类型数量;
  2. Pi:第 i 类样本的数量占总样本数量的比例

 

 2)实例计算基尼系数

  • 3 种情况计算基尼系数:
  • 技术分享图片
  • 基尼系数的性质与信息熵一样:度量随机变量的不确定度的大小
  1. G 越大,数据的不确定性越高;
  2. G 越小,数据的不确定性越低;
  3. G = 0,数据集中的所有样本都是同一类别;

 

 3)只有两种类别的数据集

  • 技术分享图片
  1. x:两类样本中,其中一类样本数量所占全部样本的比例;
  2. 当 x = 0.5,两类样本数量相等时,数据集的确定性最低;

 

 

二、使用基尼系数划分节点数据集

 1)格式

  •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dt_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max_depth=2, criterion=‘gini)
    dt_clf.fit(X, y)
  1. criterion=‘gini‘使用 “基尼系数” 方式划分节点数据集;
  2. criterion=‘entropy‘使用 “信息熵” 方式划分节点数据集;

 

 2)代码实现

  • 导入数据集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 封装函数:

  1. split():划分数据集;
  2. gini():计算数据集的基尼系数;
  3. try_split():寻找最佳的特征、特征值、基尼系数;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from math import log
    
    def split(X, y, d, value):
        index_a = (X[:, d] <= value)
        index_b = (X[:, d] > value)
        return X[index_a], X[index_b], y[index_a], y[index_b]
    
    def gini(y):
        counter = Counter(y)
        res = 1.0
        for num in counter.values():
            p = num / len(y)
            res += -p**2
        return res
    
    def try_split(X, y):
        
        best_g = float(inf)
        best_d, best_v = -1, -1
        for d in range(X.shape[1]):
            sorted_index = np.argsort(X[:,d])
            for i in range(1, len(X)):
                if X[sorted_index[i-1], d] != X[sorted_index[i], d]:
                    v = (X[sorted_index[i-1], d] + X[sorted_index[i], d]) / 2
                    x_l, x_r, y_l, y_r = split(X, y, d, v)
                    g = gini(y_l) + gini(y_r)
                    if g < best_g:
                        best_g, best_d, best_v = g, d, v
                        
        return best_g, best_d, best_v

     

  • 第一次划分

    best_g, best_d, best_v = try_split(X, y)
    X1_l, X1_r, y1_l, y1_r = split(X, y, best_d, best_v)
    
    gini(y1_l)
    # 数据集 X1_l 的基尼系数:0.0
    
    gini(y1_r)
    # 数据集 X1_r 的基尼系数:0.5

    # 判断:数据集 X1_l 的基尼系数等于 0,不需要再进行划分,;数据集 X1_r 需要再次进行划分;

 

  • 第二次划分

    best_g2, best_d2, best_v2 = try_split(X1_r, y1_r)
    X2_l, X2_r, y2_l, y2_r = split(X1_r, y1_r, best_d2, best_v2)
    
    gini(y2_l)
    # 数据集 X2_l 的基尼系数:0.1680384087791495
    
    gini(y2_r)
    # 数据集 X2_l 的基尼系数:0.04253308128544431

    # 判断:数据集 X2_l 和 X2_r 的基尼系数不为 0,都需要再次进行划分;

 

 

三、信息熵  VS  基尼系数

  • 信息熵的计算比基尼系数慢
  1. 原因:计算信息熵 H 时,需要计算一个 log(P),而基尼系数只需要计算 P2
  2. 因此,scikit-learn 中的  DecisionTreeClassifier()  类中,参数  criterion = ‘gini‘,默认选择基尼系数的方式进行划分节点数据集;
  • 大多数时候,二者没有特别的效果优劣;

 

以上是关于机器学习:决策树(基尼系数)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机器学习:决策树(基尼系数)

机器学习算法:决策树算法简介以及分类原理

机器学习-决策树

机器学习-决策树

机器学习-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之鸢尾花特征分类可视化详解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