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比原看代码12:比原是如何通过/create-account-receiver创建地址的?
Posted bytom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剥开比原看代码12:比原是如何通过/create-account-receiver创建地址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freewind
比原项目仓库: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com/BytomBlockchain/bytom
在比原的dashboard中,我们可以为一个帐户创建地址(address),这样就可以在两个地址之间转帐了。在本文,我们将结合代码先研究一下,比原是如何创建一个地址的。
首先看看我们在dashboard中的是如何操作的。
我们可以点击左侧的"Accounts",在右边显示我的帐户信息。注意右上角有一个“Create Address”链接: 点击后,比原会为我当前选择的这个帐户生成一个地址,马上就可以使用了:
本文我们就要研究一下这个过程是怎么实现的,分成了两个小问题:
- 前端是如何向后台接口发送请求的?
- 比原后台是如何创建地址的?
前端是如何向后台接口发送请求的?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也是先从前端开始,在React组件中一步步找到了使用了接口,以前发送的数据。由于这些过程比较相似,在本文我们就简化了,直接给出找到的代码。
首先是页面中的"Create Address"对应的React组件:
class AccountShow extends BaseShow { // ... // 2. createAddress() { // ... // 3. this.props.createAddress({ account_alias: this.props.item.alias }).then(({data}) => { this.listAddress() this.props.showModal(<div> <p>{lang === ‘zh‘ ? ‘拷贝这个地址以用于交易中:‘ : ‘Copy this address to use in a transaction:‘}</p> <CopyableBlock value={data.address} lang={lang}/> </div>) }) } render() { // ... view = <PageTitle title={title} actions={[ // 1. <button className=‘btn btn-link‘ onClick={this.createAddress}> {lang === ‘zh‘ ? ‘新建地址‘ : ‘Create address‘} </button>, ]} /> // ... } // ... } }
上面的第1处就是"Create Address"链接对应的代码,它实际上是一个Button,当点击后,会调用createAddress
方法。而第2处就是这个createAddress
方法,在它里面的第3处,又将调用this.props.createAddress
,也就是由外部传进来的createAddress
函数。同时,它还要发送一个参数account_alias
,它对应就是当前帐户的alias。
继续可以找到createAddress
的定义:
const accountsAPI = (client) => { return { // ... createAddress: (params, cb) => shared.create(client, ‘/create-account-receiver‘, params, {cb, skipArray: true}), // ... } }
可以看到,它调用的比原接口是/create-account-receiver
。
然后我们就将进入比原后台。
比原后台是如何创建地址的?
在比原的代码中,我们可以找到接口/create-account-receiver
对应的handler:
func (a *API) buildHandler() { // ... if a.wallet != nil { // ... m.Handle("/create-account-receiver", jsonHandler(a.createAccountReceiver))
原来是a.createAccountReceiver
。我们继续进去:
// 1. func (a *API) createAccountReceiver(ctx context.Context, ins struct { AccountID string `json:"account_id"` AccountAlias string `json:"account_alias"` }) Response { // 2. accountID := ins.AccountID if ins.AccountAlias != "" { account, err := a.wallet.AccountMgr.FindByAlias(ctx, ins.AccountAlias) if err != nil { return NewErrorResponse(err) } accountID = account.ID } // 3. program, err := a.wallet.AccountMgr.CreateAddress(ctx, accountID, false) if err != nil { return NewErrorResponse(err) } // 4. return NewSuccessResponse(&txbuilder.Receiver{ ControlProgram: program.ControlProgram, Address: program.Address, }) }
方法中的代码可以分成4块,看起来还是比较清楚:
- 第1块的关注点主要在参数这块。可以看到,这个接口可以接收2个参数
account_id
和account_alias
,但是刚才的前端代码中传过来了account_alias
这一个,怎么回事? - 从第2块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传了
account_alias
这个参数,则会以它为准,用它去查找相应的account,再拿到相应的id。否则的话,才使用account_id
当作account的id - 第3块是为
accountID
相应的account创建一个地址 - 第4块返回成功信息,经由外面的
jsonHandler
转换为JSON对象后发给前端
这里面,需要我们关注的只有两个方法,即第2块中的a.wallet.AccountMgr.FindByAlias
和第3块中的a.wallet.AccountMgr.CreateAddress
,我们依次研究。
a.wallet.AccountMgr.FindByAlias
直接上代码:
// FindByAlias retrieves an account‘s Signer record by its alias func (m *Manager) FindByAlias(ctx context.Context, alias string) (*Account, error) { // 1. m.cacheMu.Lock() cachedID, ok := m.aliasCache.Get(alias) m.cacheMu.Unlock() if ok { return m.FindByID(ctx, cachedID.(string)) } // 2. rawID := m.db.Get(aliasKey(alias)) if rawID == nil { return nil, ErrFindAccount } // 3. accountID := string(rawID) m.cacheMu.Lock() m.aliasCache.Add(alias, accountID) m.cacheMu.Unlock() return m.FindByID(ctx, accountID) }
该方法的结构同样比较简单,分成了3块:
- 直接用alias在内存缓存
aliasCache
里找相应的id,找到的话调用FindByID
找出完整的account数据 - 如果cache中没找到,则将该alias变成数据库需要的形式,在数据库里找id。如果找不到,报错
- 找到的话,把alias和id放在内存cache中,以备后用,同时调用
FindByID
找出完整的account数据
上面提到的aliasCache
是定义于Manager
类型中的一个字段:
type Manager struct { // ... aliasCache *lru.Cache
lru.Cache
是由Go语言提供的,我们就不深究了。
然后就是用到多次的FindByID
:
// FindByID returns an account‘s Signer record by its ID. func (m *Manager) FindByID(ctx context.Context, id string) (*Account, error) { // 1. m.cacheMu.Lock() cachedAccount, ok := m.cache.Get(id) m.cacheMu.Unlock() if ok { return cachedAccount.(*Account), nil } // 2. rawAccount := m.db.Get(Key(id)) if rawAccount == nil { return nil, ErrFindAccount } // 3. account := &Account{} if err := json.Unmarshal(rawAccount, account);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 4. m.cacheMu.Lock() m.cache.Add(id, account) m.cacheMu.Unlock() return account, nil }
这个方法跟前面的套路一样,也比较清楚:
- 先在内存缓存
cache
中找,找到就直接返回。m.cache
也是定义于Manager
中的一个lru.Cache
对象 - 内存缓存中没有,就到数据库里找,根据id找到相应的JSON格式的account对象数据
- 把JSON格式的数据变成
Account
类型的数据,也就是前面需要的 - 把它放到内存缓存
cache
中,以id
为key
这里感觉没什么说的,因为基本上在前一篇都涉及到了。
a.wallet.AccountMgr.CreateAddress
继续看生成地址的方法:
// CreateAddress generate an address for the select account func (m *Manager) CreateAddress(ctx context.Context, accountID string, change bool) (cp *CtrlProgram, err error) { account, err := m.FindByID(ctx, accountID)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return m.createAddress(ctx, account, change) }
由于这个方法里传过来的是accountID
而不是account
对象,所以还需要再用FindByID
查一遍,然后,再调用createAddress
这个私有方法创建地址:
// 1. func (m *Manager) createAddress(ctx context.Context, account *Account, change bool) (cp *CtrlProgram, err error) { // 2. if len(account.XPubs) == 1 { cp, err = m.createP2PKH(ctx, account, change) } else { cp, err = m.createP2SH(ctx, account, change) }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 3. if err = m.insertAccountControlProgram(ctx, cp);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return cp, nil }
该方法可以分成3部分:
- 在第1块中主要关注的是返回值。方法名为
CreateAddress
,但是返回值或者CtrlProgram
,那么Address
在哪儿?实际上Address
是CtrlProgram
中的一个字段,所以调用者可以拿到Address - 在第2块代码这里有一个新的发现,原来一个帐户是可以有多个密钥对的(提醒:在椭圆算法中一个私钥只能有一个公钥)。因为这里将根据该account所拥有的公钥数量不同,调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公钥数量为1,说明该帐户是一个独享帐户(由一个密钥管理),将调用
m.createP2PKH
;否则的话,说明这个帐户由多个公钥共同管理(可能是一个联合帐户),需要调用m.createP2SH
。这两个方法,返回的对象cp
,指的是ControlProgram
,强调了它是一种控制程序,而不是一个地址,地址Address
只是它的一个字段 - 创建好以后,把该控制程序插入到该帐户中
我们先看第2块代码中的帐户只有一个密钥的情况,所调用的方法为createP2PKH
:
func (m *Manager) createP2PKH(ctx context.Context, account *Account, change bool) (*CtrlProgram, error) { idx := m.getNextContractIndex(account.ID) path := signers.Path(account.Signer, signers.AccountKeySpace, idx) derivedXPubs := chainkd.DeriveXPubs(account.XPubs, path) derivedPK := derivedXPubs[0].PublicKey() pubHash := crypto.Ripemd160(derivedPK) // TODO: pass different params due to config address, err := common.NewAddressWitnessPubKeyHash(pubHash, &consensus.ActiveNetParams)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control, err := vmutil.P2WPKHProgram([]byte(pubHash))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return &CtrlProgram{ AccountID: account.ID, Address: address.EncodeAddress(), KeyIndex: idx, ControlProgram: control, Change: change, }, nil }
不好意思,这个方法的代码一看我就搞不定了,看起来是触及到了比较比原链中比较核心的地方。我们很难通过这几行代码以及快速的查阅来对它进行合理的解释,所以本篇只能跳过,以后再专门研究。同样,m.createP2SH
也是一样的,我们也先跳过。我们早晚要把这一块解决的,请等待。
我们继续看第3块中m.insertAccountControlProgram
方法:
func (m *Manager) insertAccountControlProgram(ctx context.Context, progs ...*CtrlProgram) error { var hash common.Hash for _, prog := range progs { accountCP, err := json.Marshal(prog)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sha3pool.Sum256(hash[:], prog.ControlProgram) m.db.Set(ContractKey(hash), accountCP) } return nil }
这个方法看起来就容易多了,主要是把前面创建好的CtrlProgram
传过来,对它进行保存数据库的操作。注意这个方法的第2个参数是...*CtrlProgram
,它是一个可变参数,不过在本文中用到的时候,只传了一个值(在其它使用的地方有传入多个的)。
在方法中,对progs
进行变量,对其中的每一个,都先把它转换成JSON格式,然后再对它进行摘要,最后通过ContractKey
函数给摘要加一个Contract:
的前缀,放在数据库中。这里的m.db
在之前文章中分析过,它就是那个名为wallet
的leveldb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Key挺杂的,保存了各种类型的数据,以前缀区分。
我们看一下ContractKey
函数,很简单:
func ContractKey(hash common.Hash) []byte { return append(contractPrefix, hash[:]...) }
其中的contractPrefix
为常量[]byte("Contract:")
。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又将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合约(Contract),看来前面的CtrlProgram
就是一个合约,而帐户只是合约中的一部分(是否如此,留待我们以后验证)
写到这里,我觉得这次要解决的问题“比原是如何通过/create-account-receiver
创建地址的”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虽然很遗憾在过程中遇到的与核心相关的问题,比如创建地址的细节,我们目前还没法理解,但是我们又再一次触及到了核心。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比原的核心部分是很复杂的,所以我将尝试多种从外围向中心的试探方式,每次只触及核心但不深入,直到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再深入研究核心。毕竟对于一个刚接触区块链的新人来说,以自己独立的方式来解读比原源代码,还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比原的开发人员已经很辛苦了,我还是尽量少麻烦他们。
以上是关于剥开比原看代码12:比原是如何通过/create-account-receiver创建地址的?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剥开比原看代码13:比原是如何通过/list-balances显示帐户余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