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理论总结
Posted moonyaoo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CAP理论总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 代表 Consistency,一致性,是指所有节点在同一时刻的数据 是相同的,即更新操作执行结束并响应用户完成后,所有节点存储的数据会保持相同。
A 代表 Availability,可用性,是指系统提供的服务一直处于可用状态, 对于用户的请求可即时响应。
P 代表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是指在分布式系统遇到 网络分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响应用户的请求。网络分区是指因为网络故障导致网络不连 通,不同节点分布在不同的子网络中,各个子网络内网络正常。
在电商系统中,假设 C 与 A 和 B 的网络都不通了,A 和 B 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形成了两 个分区{A, B}和{C},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仍能响应用户请求。
CAP 理论指的就是,在分布式系统中 C、A、P 这三个特征不能同时满足,只能满足其中两 个。
网络中有两台服务器 Server1 和 Server2,分别部署了数据库 DB1 和 DB2, 这两台机器组成一个服务集群,DB1 和 DB2 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保持一致,共同为用户 提供服务。用户 User1 可以向 Server1 发起查询数据的请求,用户 User2 可以向服务器 Server2 发起查询数据的请求,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分布式系统。
在满足一致性 C 的情况下,Server1 和 Server2 中的数据库始终保持一致,即 DB1 和 DB2 内容要始终保持相同; 在满足可用性 A 的情况下,用户无论访问 Server1 还是 Server2,都会得到即时响应; 在满足分区容错性 P 的情况下,Server1 和 Server2 之间即使出现网络故障也不会影响 Server1 和 Server2 分别处理用户的请求。
当用户发起请求时,收到请求的服务器会及时响应,并将用户更新的数据同步到另一台服务 器,保证数据一致性。
在实际场景中,网络环境不 可能百分之百不出故障,比如网络拥塞、网卡故障等,会导致网络故障或不通,从而导致节 点之间无法通信,或者集群中节点被划分为多个分区,分区中的节点之间可通信,分区间不 可通信。 这种由网络故障导致的集群分区情况,通常被称为“网络分区”。 在分布式系统中,网络分区不可避免,因此分区容错性 P 必须满足。
假设在满足P的情况下,Server1 和 Server2 之间网络出现故障,User1 向 Server1 发送请求,将数据库 DB1 中的数据 a 由 1 修改为 2,而 Server2 由于与 Server1 无法连接导致数据无法同步, 所以 DB2 中 a 依旧是 1。这时,User2 向 Server2 发送读取数据 a 的请求时,Server2 无法给用户返回最新数据,
处理方式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处理方式是,保证一致性 C,牺牲可用性 A:Server2 选择让 User2 的请求阻塞, 一直等到网络恢复正常,Server1 被修改的数据同步更新到 Server2 之后,即 DB2 中数据 a 修改成最新值 2 后,再给用户 User2 响应。第二种处理方式是,保证可用性 A,牺牲一致性 C:Server2 选择将旧的数据 a=1 返回给 用户,等到网络恢复,再进行数据同步。
比如对于涉及钱的交易时,数据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保 CP 弃 A 应该是最佳选择。而对于其他场景,大多数情况下的做法是选择 AP 而牺牲 C,因为很多情况下不需要太强的 一致性(数据始终保持一致),只要满足最终一致性即可。 最终一致性指的是,不要求集群中节点数据每时每刻保持一致,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最终能达 到一致就可以了。
分布式事务中基于分布式 消息的最终一致性方案对事务的处理,就是选择 AP 而牺牲 C 的例子。 这个方案中,在应用节点之间引入了消息中间件,不同节点之间通过消息中间件进行交互, 比如主应用节点要执行修改数据的事务,只需要将信息推送到消息中间件,即可执行本地的 事务,而不需要备应用节点同意修改数据才能真正执行本地事务,备应用节点可以从消息中 间件获取数据。
在分布式系统中,现在的网络基础设施无法做到始终保持稳定,网络分区(网络不连通)难 以避免。牺牲分区容错性 P,就相当于放弃使用分布式系统。既然分布式系统不能采用这种策略,那单点系统毫无疑问就需要满足 CA 特性了。比如关系 型数据库 DBMS(比如 mysql、Oracle)部署在单台机器上,因为不存在网络通信问 题,所以保证 CA 就可以了。
如果一个分布式场景需要很强的数据一致性,或者该场景可以容忍系统长时间无响应的情况 下,保 CP 弃 A 这个策略就比较适合。 一个保证 CP 而舍弃 A 的分布式系统,一旦发生网络分区会导致数据无法同步情况,就要 牺牲系统的可用性,降低用户体验,直到节点数据达到一致后再响应用户。
保证 CP 的系统有很多,典型的有 Redis、HBase、ZooKeeper 等。
ZooKeeper 集群包含多个节点(Server),这些节点会通过分布式选举算法选出一个 Leader 节点。在 ZooKeeper 中选举 Leader 节点采用的是 ZAB 算法。
在 ZooKeeper 集群中,Leader 节点之外的节点被称为 Follower 节点,Leader 节点会专 门负责处理用户的写请求: 具体示意图如下所示: 当用户向节点发送写请求时,如果请求的节点刚好是 Leader,那就直接处理该请求;如果请求的是 Follower 节点,那该节点会将请求转给 Leader,然后 Leader 会先向所 有的 Follower 发出一个 Proposal,等超过一半的节点同意后,Leader 才会提交这次写 操作,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强一致性。
比如当出现网络分区时,如果其中一个分区的节点数大于集群总节点数的一半,那么这个分区可 以再选出一个 Leader,仍然对用户提供服务,但在选出 Leader 之前,不能正常为用户提 供服务;如果形成的分区中,没有一个分区的节点数大于集群总节点数的一半,那么系统不 能正常为用户提供服务,必须待网络恢复后,才能正常提供服务。
这种设计方式保证了分区容错性,但牺牲了一定的系统可用性。
如果一个分布式场景需要很高的可用性,或者说在网络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该场景允许数 据暂时不一致,那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牺牲一定的一致性了。 网络分区出现后,各个节点之间数据无法马上同步,为了保证高可用,分布式系统需要即刻 响应用户的请求。但,此时可能某些节点还没有拿到最新数据,只能将本地旧的数据返回给 用户,从而导致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适合保证 AP 放弃 C 的场景有很多。比如,很多查询网站、电商系统中的商品查询等,用 户体验非常重要,所以大多会保证系统的可用性,而牺牲一定的数据一致性。
采用保 AP 弃 C 的系统也有很多,比如 Eureka、Cassandra。
CAP 和 ACID 的“C”“A”是一样的吗?
CAP 中的 C 强调的是数据的一致性,也就是集群中节点之间通过复制技术保证每个节点 上的数据在同一时刻是相同的。 ACID 中的 C 强调的是事务执行前后,数据的完整性保持一致或满足完整性约束。也就 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并发事务有多少,事务在分布式系统中的状态始终保持一致。
CAP 中的 A 指的是可用性(Availability),也就是系统提供的服务一直处于可用状态, 即对于用户的请求可即时响应。 ACID 中的 A 指的是原子性(Atomicity),强调的是事务要么执行成功,要么执行失败。
以上是关于CAP理论总结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