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堆排序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而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它的最坏,最好,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O(nlogn),是不稳定排序
-
堆排序中的堆有大顶堆、小顶堆两种。他们都是完全二叉树
-
将该堆按照排序放入列表
1. 大顶堆:
所有的父节点的值都比孩子节点大,叶子节点值最小。root 根节点是第一个节点值最大
2. 小顶堆:
和大顶堆相反,所有父节点值,都小于子节点值,root 根节点是 第一个节点值最小
- 基本思路: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可称为有序区,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估且称为堆区(未排序)。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重复执行,有序区从:1--->n,堆区:n-->0,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 在构造有序堆时,开始时只需要扫描一半的元素(所有父节点)(length/2-1 --> 0)
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子节点:3-->2 -->1 -->0
1. 从最后一个父节点开始,将父节点、他所有的子节点中的最大值交换到父节点。父节点:3
2. 将倒数第二个父节点同理交换,父节点:2
3. 父节点:1
4. 根节点:0
5. 注意很重要:务必注意-承接第3步。
假设根节点值为:10, 当他和两个子节点70, 80,
父节点和两子节点中的大的(80)交换后位于父节点2:原来80的位置。
可是他还有子节点,且子节点中的值比根节点大,那就还需要以他为父节点构造一次,与子节点6 值为20交换一次
同理在其他所有父节点的构造中都需要判断调整
-
忽略第五步。构造好的的大顶堆如下:
-
基本思路: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可称为有序区,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估且称为堆区(未排序)。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重复执行,有序区从:1--->n,堆区:n-->0,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
每次将堆顶(根节点)最的的元素和堆尾列表最后一个元素交换,80 和40交换
即上面说的堆区(未排序):n-->0最大元素(根节点),和有序区从:1--->n,最后一个元素交换
-
按照上面原理继续排序,70, 30 交换。然后调整堆
-
堆顶元素60尾元素20交换后-->调整堆
-
最后结果
- 现在排序这么一个序列:list_ = [4, 7, 0, 9, 1, 5, 3, 3, 2, 6]
"""
堆排序 heap_sort
4
/ \\
7 0
/ \\ / \\
9 1 5 3
/ \\ /
3 2 6
list_ = [4, 7, 0, 9, 1, 5, 3, 3, 2, 6]
"""
def swap(data, root, last):
data[root], data[last] = data[last], data[root]
#调整父节点 与孩子大小, 制作大顶堆
def adjust_heap(data, par_node, high):
new_par_node = par_node
j = 2*par_node +1 #取根节点的左孩子,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 high就是左孩子,如果有两个孩子 high 就是右孩子
while j <= high: #如果 j = high 说明没有右孩子,high就是左孩子
if j < high and data[j] < data[j+1]: #如果这儿不判断 j < high 可能超出索引
# 一个根节点下,如果有两个孩子,将 j 指向值大的那个孩子
j += 1
if data[j] > data[new_par_node]: #如果子节点值大于父节点,就互相交换
data[new_par_node], data[j] = data[j], data[new_par_node]
new_par_node = j #将当前节点,作为父节点,查找他的子树
j = j * 2 + 1
else:
# 因为调整是从上到下,所以下面的所有子树肯定是排序好了的,
#如果调整的父节点依然比下面最大的子节点大,就直接打断循环,堆已经调整好了的
break
# 索引计算: 0 -->1 --->....
# 父节点 i 左子节点:2i +1 右子节点:2i +2 注意:当用长度表示最后一个叶子节点时 记得 -1
# 即 2i + 1 = length - 1 或者 2i + 2 = length - 1
# 2i+1 + 1 = length 或 2i+2 + 1 = length
# 2(i+1)=length 或 2(i+1)+1 = length
# 设j = i+1 则左子节点(偶数):2j = length 和 右子节点(基数):2j+1 = length
# 2j//2 = j == (2j+1)//2 这两个的整除是一样的,所以使用length//2 = j 然后 i + 1 = j
# i = j-1 = length//2 -1 #注意左子节点:2i+1 //2 =i 而右子节点:(2i+2)//2 = i+1
# 从第一个非叶子节点(即最后一个父节点)开始,即 list_.length//2 -1(len(list_)//2 - 1)
# 开始循环到 root 索引为:0 的第一个根节点, 将所有的根-叶子 调整好,成为一个 大顶堆
def heap_sort(lst):
"""
根据列表长度,找到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循化到 root 根节点,制作 大顶堆
:param lst: 将列表传入
:return:
"""
length = len(lst)
last = length -1 #最后一个元素的 索引
last_par_node = length//2 -1
while last_par_node >= 0:
adjust_heap(lst, last_par_node, length-1)
last_par_node -= 1 #每调整好一个节点,从后往前移动一个节点
# return lst
while last > 0:
#swap(lst, 0, last)
lst[0], lst[last] = lst[last],lst[0]
# 调整堆让 adjust 处理,最后已经排好序的数,就不处理了
adjust_heap(lst, 0, last-1)
last -= 1
return lst #将列表返回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st_ = [4, 7, 0, 9, 1, 5, 3, 3, 2, 6]
heap_sort(list_)
print(list_)
#最后结果为:
[0, 1, 2, 3, 3, 4, 5, 6,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