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基础-socket编程
Posted 鸿飞漫天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Python基础-socket编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网络基础
1.1 一个程序如何在网络上找到另一个程序
首先,程序必须要启动,其次,必须有这台机器的地址,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的地址大概就是国家\\省\\市\\区\\街道\\楼\\门牌号这样字。那么每一台联网的机器在网络上也有自己的地址,它的地址叫做IP地址。
IP地址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英语: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是IP Address的缩写。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
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IP地址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成(a.b.c.d)的形式,其中,a,b,c,d都是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例:点分十进IP地址(100.4.5.6),实际上是32位二进制数(01100100.00000100.00000101.00000110)。
"端口"是英文port的意译,可以认为是设备与外界通讯交流的出口。
因此ip地址精确到具体的一台电脑,而端口精确到具体的程序。
1.2 OSI七层模型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三者组成,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一台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己跟自己玩了(打个单机游戏,玩个扫雷啥的)
如果你要跟别人一起玩,那你就需要上网了,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由一堆协议组成,协议就是标准,比如全世界人通信的标准是英语,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互联网协议就是计算机界的英语。所有的计算机都学会了互联网协议,那所有的计算机都就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去收发信息从而完成通信了。
1.2.1 osi七层模型
人们按照分工不同把互联网协议从逻辑上划分了层级:
1.2.2 socket 概念
socket层
理解socket
socket是应用层与TCP/IP协议族通信的中间软件抽象层,它是一组接口。在设计模式中,Socket其实就是一个门面模式,它把复杂的TCP/IP协议族隐藏在Socket接口后面,对用户来说,一组简单的接口就是全部,让Socket去组织数据,以符合指定的协议。
其实站在你的角度上看,socket就是一个模块。我们通过调用模块中已经实现的方法建立两个进程之间的连接和通信。 也有人将socket说成ip+port,因为ip是用来标识互联网中的一台主机的位置,而port是用来标识这台机器上的一个应用程序。 所以我们只要确立了ip和port就能找到一个应用程序,并且使用socket模块来与之通信。
1.2.3 套接字(socket)的发展史
套接字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版本的 Unix,即人们所说的 BSD Unix。 因此,有时人们也把套接字称为“伯克利套接字”或“BSD 套接字”。一开始,套接字被设计用在同 一台主机上多个应用程序之间的通讯。这也被称进程间通讯,或 IPC。套接字有两种(或者称为有两个种族),分别是基于文件型的和基于网络型的。
基于文件类型的套接字家族
套接字家族的名字:AF_UNIX
unix一切皆文件,基于文件的套接字调用的就是底层的文件系统来取数据,两个套接字进程运行在同一机器,可以通过访问同一个文件系统间接完成通信
基于网络类型的套接字家族
套接字家族的名字:AF_INET
(还有AF_INET6被用于ipv6,还有一些其他的地址家族,不过,他们要么是只用于某个平台,要么就是已经被废弃,或者是很少被使用,或者是根本没有实现,所有地址家族中,AF_INET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python支持很多种地址家族,但是由于我们只关心网络编程,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么只使用AF_INET)
1.2.4 tcp协议和udp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eg:打电话)、传输效率低全双工通信(发送缓存&接收缓存)、面向字节流。使用TCP的应用:Web浏览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程序。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服务,传输效率高(发送前时延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面向报文,尽最大努力服务,无拥塞控制。使用UDP的应用:域名系统 (DNS);视频流;IP语音(VoIP)。
二 套接字(socket)初使用
2.1 基于TCP协议的socket
tcp是基于链接的,必须先启动服务端,然后再启动客户端去链接服务端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8898)) #把地址绑定到套接字 sk.listen() #监听链接 conn,addr = sk.accept() #接受客户端链接 ret = conn.recv(1024) #接收客户端信息 print(ret) #打印客户端信息 conn.send(b\'hi\') #向客户端发送信息 conn.close() #关闭客户端套接字 sk.close() #关闭服务器套接字(可选)
client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 创建客户套接字 sk.connect((\'127.0.0.1\',8898)) # 尝试连接服务器 sk.send(b\'hello!\') ret = sk.recv(1024) # 对话(发送/接收) print(ret) sk.close() # 关闭客户套接字
问题解决:个别windows电脑会遇到如下问题:
解决方式:
#加入一条socket配置,重用ip和端口 import socket from socket import SOL_SOCKET,SO_REUSEADDR sk = socket.socket() sk.setsockopt(SOL_SOCKET,SO_REUSEADDR,1) #就是它,在bind前加 sk.bind((\'127.0.0.1\',8898)) #把地址绑定到套接字 sk.listen() #监听链接 conn,addr = sk.accept() #接受客户端链接 ret = conn.recv(1024) #接收客户端信息 print(ret) #打印客户端信息 conn.send(b\'hi\') #向客户端发送信息 conn.close() #关闭客户端套接字 sk.close() #关闭服务器套接字(可选)
2.2 基于UDP协议的socket
udp是无链接的,启动服务之后可以直接接受消息,不需要提前建立链接
2.2.1 简单使用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udp_sk = socket.socket(type=socket.SOCK_DGRAM) #创建一个服务器的套接字 udp_sk.bind((\'127.0.0.1\',9000)) #绑定服务器套接字 msg,addr = udp_sk.recvfrom(1024) print(msg) udp_sk.sendto(b\'hi\',addr) # 对话(接收与发送) udp_sk.close() # 关闭服务器套接字
client端
import socket ip_port=(\'127.0.0.1\',9000) udp_sk=socket.socket(type=socket.SOCK_DGRAM) udp_sk.sendto(b\'hello\',ip_port) back_msg,addr=udp_sk.recvfrom(1024) print(back_msg.decode(\'utf-8\'),addr)
2.3 socket参数的详解
socket.socket(family=AF_INET,type=SOCK_STREAM,proto=0,fileno=None)
创建socket对象的参数说明:
family | 地址系列应为AF_INET(默认值),AF_INET6,AF_UNIX,AF_CAN或AF_RDS。 (AF_UNIX 域实际上是使用本地 socket 文件来通信) |
type | 套接字类型应为SOCK_STREAM(默认值),SOCK_DGRAM,SOCK_RAW或其他SOCK_常量之一。 SOCK_STREAM 是基于TCP的,有保障的(即能保证数据正确传送到对方)面向连接的SOCKET,多用于资料传送。 SOCK_DGRAM 是基于UDP的,无保障的面向消息的socket,多用于在网络上发广播信息。 |
proto | 协议号通常为零,可以省略,或者在地址族为AF_CAN的情况下,协议应为CAN_RAW或CAN_BCM之一。 |
fileno | 如果指定了fileno,则其他参数将被忽略,导致带有指定文件描述符的套接字返回。 与socket.fromfd()不同,fileno将返回相同的套接字,而不是重复的。 这可能有助于使用socket.close()关闭一个独立的插座。 |
三 粘包
3.1 粘包现象
同时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3.2 粘包成因
3.2.1 TCP协议中的数据传递
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这样会产生很多数据包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速度。
面向流的通信特点和Nagle算法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面向流的,提供高可靠性服务。
收发两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要有一一成对的socket,因此,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更有效的发到对方,使用了优化方法(Nagle算法),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然后进行封包。
这样,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
对于空消息: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也可以被发送,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发送过去。
可靠黏包的tcp协议:tcp的协议数据不会丢,没有收完包,下次接收,会继续上次继续接收,己端总是在收到ack时才会清除缓冲区内容。数据是可靠的,但是会粘包。
基于tcp协议特点的黏包现象成因
发送端可以是一K一K地发送数据,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可以两K两K地提走数据,当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数据,或者一次只提走几个字节的数据。
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所看到的数据是一个整体,或说是一个流(stream),一条消息有多少字节对应用程序是不可见的,因此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这也是容易出现粘包问题的原因。
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个UDP段都是一条消息,应用程序必须以消息为单位提取数据,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节的数据,这一点和TCP是很不同的。
怎样定义消息呢?可以认为对方一次性write/send的数据为一个消息,需要明白的是当对方send一条信息的时候,无论底层怎样分段分片,TCP协议层会把构成整条消息的数据段排序完成后才呈现在内核缓冲区。
例如基于tcp的套接字客户端往服务端上传文件,发送时文件内容是按照一段一段的字节流发送的,在接收方看了,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字节流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
此外,发送方引起的粘包是由TCP协议本身造成的,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个TCP段。若连续几次需要send的数据都很少,通常TCP会根据优化算法把这些数据合成一个TCP段后一次发送出去,这样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
3.2.2 UDP不会发生黏包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的,面向消息的,提供高效率服务。 不会使用块的合并优化算法,, 由于UDP支持的是一对多的模式,所以接收端的skbuff(套接字缓冲区)采用了链式结构来记录每一个到达的UDP包,在每个UDP包中就有了消息头(消息来源地址,端口等信息),这样,对于接收端来说,就容易进行区分处理了。 即面向消息的通信是有消息保护边界的。 对于空消息: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也可以被发送,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发送过去。 不可靠不黏包的udp协议:udp的recvfrom是阻塞的,一个recvfrom(x)必须对唯一一个sendinto(y),收完了x个字节的数据就算完成,若是y;x数据就丢失,这意味着udp根本不会粘包,但是会丢数据,不可靠。
3.2.3 总结
黏包现象只发生在tcp协议中:
1.从表面上看,黏包问题主要是因为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缓存机制、tcp协议面向流通信的特点。
2.实际上,主要还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
3.3 粘包的解决方案
3.3.1 解决方案一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subprocess ip_port=(\'127.0.0.1\',8080)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s.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s.bind(ip_port) s.listen(5) while True: conn,addr=s.accept() print(\'客户端\',addr) while True: msg=conn.recv(1024) if not msg:break res=subprocess.Popen(msg.decode(\'utf-8\'),shell=True,\\ stdin=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err=res.stderr.read() if err: ret=err else: ret=res.stdout.read() data_length=len(ret) conn.send(str(data_length).encode(\'utf-8\')) data=conn.recv(1024).decode(\'utf-8\') if data == \'recv_ready\': conn.sendall(ret) conn.close()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time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res=s.connect_ex((\'127.0.0.1\',8080)) while True: msg=input(\'>>: \').strip() if len(msg) == 0:continue if msg == \'quit\':break s.send(msg.encode(\'utf-8\')) length=int(s.recv(1024).decode(\'utf-8\')) s.send(\'recv_ready\'.encode(\'utf-8\')) send_size=0 recv_size=0 data=b\'\' while recv_size < length: data+=s.recv(1024) recv_size+=len(data) print(data.decode(\'utf-8\')) 客户端
存在的问题:
程序的运行速度远快于网络传输速度,所以在发送一段字节前,先用send去发送该字节流长度,这种方式会放大网络延迟带来的性能损耗
3.3.2 解决方案二--进阶
刚刚的方法,问题在于我们我们在发送消息大小的时候,同样不知道要发送的数据长度。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可以把要发送的数据长度转换成固定长度的字节。这样客户端每次接收消息之前只要先接受这个固定长度字节的内容看一看接下来要接收的信息大小,那么最终接受的数据只要达到这个值就停止,就能刚好不多不少的接收完整的数据了。
struct模块
该模块可以把一个类型,如数字,转成固定长度的bytes
>>> struct.pack(\'i\',1111111111111) struct.error: \'i\' format requires -2147483648 <= number <= 2147483647 #这个是范围
import json,struct #假设通过客户端上传1T:1073741824000的文件a.txt #为避免粘包,必须自定制报头 header={\'file_size\':1073741824000,\'file_name\':\'/a/b/c/d/e/a.txt\',\'md5\':\'8f6fbf8347faa4924a76856701edb0f3\'} #1T数据,文件路径和md5值 #为了该报头能传送,需要序列化并且转为bytes head_bytes=bytes(json.dumps(header),encoding=\'utf-8\') #序列化并转成bytes,用于传输 #为了让客户端知道报头的长度,用struck将报头长度这个数字转成固定长度:4个字节 head_len_bytes=struct.pack(\'i\',len(head_bytes)) #这4个字节里只包含了一个数字,该数字是报头的长度 #客户端开始发送 conn.send(head_len_bytes) #先发报头的长度,4个bytes conn.send(head_bytes) #再发报头的字节格式 conn.sendall(文件内容) #然后发真实内容的字节格式 #服务端开始接收 head_len_bytes=s.recv(4) #先收报头4个bytes,得到报头长度的字节格式 x=struct.unpack(\'i\',head_len_bytes)[0] #提取报头的长度 head_bytes=s.recv(x) #按照报头长度x,收取报头的bytes格式 header=json.loads(json.dumps(header)) #提取报头 #最后根据报头的内容提取真实的数据,比如 real_data_len=s.recv(header[\'file_size\']) s.recv(real_data_len)
使用stuct解决粘包
借助struct模块,我们知道长度数字可以被转换成一个标准大小的4字节数字。因此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预先发送数据长度。
发送时 | 接收时 |
先发送struct转换好的数据长度4字节 | 先接受4个字节使用struct转换成数字来获取要接收的数据长度 |
再发送数据 | 再按照长度接收数据 |
我们还可以把报头做成字典,字典里包含将要发送的真实数据的详细信息,然后json序列化,然后用struck将序列化后的数据长度打包成4个字节(4个自己足够用了)
发送时 | 接收时 |
先发报头长度 |
先收报头长度,用struct取出来 |
再编码报头内容然后发送 | 根据取出的长度收取报头内容,然后解码,反序列化 |
四 socketserver
上面用socker启的服务端,在同一时刻只能接受一个客户端的链接。
想要一个server端同时为多个client端服务,该如何处理呢?
import socketserver import time class Myserver(socketserver.BaseRequestHandler): # 必须继承这个类 socketserver.BaseRequestHandler def handle(self): # 必须重写这个方法 handle 必须叫这个名字 conn = self.request print(conn) time.sleep(3) conn.send(b\'hello\') time.sleep(5) conn.send(b\'hello2\') myserver = socketserver.ThreadingTCPServer((\'127.0.0.1\', 9000), Myserver) #实例化,需要把ip,端口和上面写的类作为参数传递进去 myserver.serve_forever() ## 启动server端
参考:http://www.cnblogs.com/Eva-J/articles/8244551.html
---恢复内容结束---
以上是关于Python基础-socket编程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