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
Posted pldola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沧浪之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蕴含了太多,现在我只读出了价值和规则。
价值
人人平等存在于精神世界,价值平等才是这个社会的法则。好人不是这个社会的评价标准,价值才是。
这本书让我期待的部分在后半部分,池大为如何在沉寂了6年之后依靠什么才能重新从无数人扒过的缝隙里面找到他能抓到的光,最后他依靠告密、妻子董一针、国家课题,以及晏老师的参谋在仕途上步步高升。
无疑,他是幸运的,不是谁都有这些条件的。丁小槐的谄媚仅限于满足领导的个人需求,他摸透了领导的脾性,该在什么地方鼓掌,磨豆浆、洗袜子,所以他当了处长。但是池大为解决的才是领导的zz需求,所以他当上了厅长。这二者所提供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权力、金钱、人脉、能力、时间都是价值空手不可能的(时间是最没价值的),丁只有时间,唯一的权力还是马厅长给的;但是池有妻子董一针(能力)、国家课题和论文(能力、人脉),以及晏老师的参谋(人脉),还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当然比丁强。
所以如何增加自己的价值?
规则
你面前不是一个人,是一条规则。如果是一个人,换一个人就改变了一切。是一条规则,换了谁也不行
文章讲主人公池大为入世、入局的过程。无欲则刚(小自由,“我想坚守那份平民的高贵,独立的高贵”),有所求,只要你所求的东西,在规则之内,就无法摆脱规则。只有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这样的自由才是大自由。
明文写下的规则是针对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没有写下的规则才是无所不在的。
即便是大自由也是相对的,只要你生活在规则当中,就要符合规则的“预设”。“果然每个人还没有进入角色之前就被一种神秘力量预设好了,不论这个人是什么样子,他入了围以后都只能是被预设的样子。他只能在既定的舞台上按既定的程式表演。他不能对抗,因为他对抗的并不是哪一个人。不论是谁,都必须按照预设的程序进入既定的轨道,神秘的力量从来就不怕谁聪明谁倔犟,孙悟空还不聪明不倔犟吗?他跳出如来佛的手心没有?于是每个人都依据着适生的原则,服从了这样一种预设,谁也别吹自己是什么特殊人物,除非他真的活够了。”
关于人
没有读懂太多
我理解这些人,他们不是傻瓜,他们将虚构的意义世界当做真实,以此获得灵魂的归宿。人需要一个终极,否则他的心就会一直悬着而得不到安宁,而这个终极恰恰不能是他自己。
人不能只是自己,只是一个瞬间的生存者,否则他就太可怜可悲也太渺小了。
很喜欢作者简洁、辛辣的表达。
公正会在时间的路口等待那些无助的人吗?
为阎真正名
阎真:《沧浪之水》不是官场小说
前言:
我想说,市场有时候是一个毒瘤。好好的一本书硬是被市场扣上官场小说的帽子。甚至其他的作品也被扣上。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利益。
一大群为了升官发财的人,当然喜欢官场类的写实小说。市场迎合了这些人的心理。受害者是群众。首先,如果你想升官发财,你想成功。看官场小说,
成功学有什么用。现在,连王阳明的心学都被炒作成成功学。简直居心不良。心学是儒学的分支,儒学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理想,居然被解读成不误实的成功学。
这群居心不良的人,明显欺负天朝群众的智商。现在的世界,大多数作品都是垃圾。有些人试图抹黑一些好的作品已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还是很怀念周树人先生。
正文:(转载自湖南政协新闻网)
2004年最后一天,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获得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犹如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拿了第一名,阎真难掩内心的欢喜和激动。
阎真喜欢文字,也沉醉在游弋于城市人文话语的快意人生。虽然一身的书生气质,与这个社会的世故有些距离,但这并不妨碍他用理性的眼睛去观察,用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去再现社会的脉动。
在阎真的《这是我的宿命》一文里,有这样的话语,“如果我对创作有什么梦想,那就是,在一个自己已经不存在的世界中,还有人在读自己的书。这是痴心妄想,但也是最大的生命诱惑,一个比千万富翁的梦想更大的梦想。”
可以想见,这个以写作为生存方式的人,内心充盈着一个简单却异常认真的文学梦想。
从文宿命
阎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师范院校的老师,他从小在平静的院校氛围中长大。
年幼时,阎真对语文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倒是数学成绩拔尖。这样一直到初中时代,因为一个女同学,阎真开始走进了文字的多彩天地,“因为这个女生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读,我很不服气,下决心要超过她。”
阎真因此与文学结下了缘份,但他并没有想到这个不解缘份将他与文学人生紧紧相系。
1973年,阎真高中毕业。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他没有机会被推荐上大学,只好在社会上到处打零工。担土,挑沙子,倒预制板,这些活他都做过,但肉体上的磨难比起内心的空洞,是微不足道的。“未来一片渺茫,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也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即使这样,阎真并没有放弃学习,“有时候我把英语单词写在手背上,有空就看看。其实,我也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为了什么,只是不愿意远离书本。”
迷茫的他,当时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到国营工厂当一名工人。1975年,湘潭电机厂技校招生,阎真在那里学了两年铣工后,被分配到株洲拖拉机厂当了一名工人。
1979年8月的一天,阎真偶然翻看一本《湘江文艺》,上面有一则“建国30周年全省青年文学竞赛”的启事。不知是什么力量的驱使,他心中一动,就用几个晚上的时间写了一个短篇——《菊妹子》,文章投了过去,没想到竟得了奖。作品获奖大大鼓舞了阎真的信心,也在无意间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虽然从来没有上过一堂历史和地理课,但高考时阎真还是决定报考文科。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树立了我的信心,那我跟文学的关系就不是今天这番景象了。现在想起来,我觉得那偶然的翻看,心中一动,还有获奖,这一连串事情的发生,是命运的召唤。这是宿命,除了宿命,别无解释。”
1980年,阎真以株洲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北大的学习生活,阎真感受最深的是她的宽容。“她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让每一个学生沿着自己个性发展的方向自由选择。她允许我以小说作为毕业论文。是北大培养了我一种富于想象力的开放性思维。”
放弃绿卡
1988年,阎真前往加拿大留学,在那里呆了4年时间。然而,在众多“海漂”期盼的绿卡变成现实的时候,阎真却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
在加拿大的4年里,阎真当过厨师、清洁工、塑料厂的工人,还送过广告。刚到加拿大时,在零下20多度的时候,他连续七八天都找不到一份工作。“那时非常艰难,人种没有优势、语言没有优势、专业没有优势,那种苦,不堪回首。”
既然这么苦,苦尽甘来时,阎真似乎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甘甜,但他却选择放弃。至于原因,阎真说,非常个人。说到根本还是对中国文化的依恋,这种对中国文化的依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特别因为自己学的是中文,对中国文化有本能的依恋,对异国文化也有特殊的排斥。“这决不是理性观念的问题,而是情感本能的选择。”阎真不否认加拿大的好,“那里空气好,水质好,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也有朋友劝我,一张绿卡值几十万人民币,就这么丢了?但我想,如果这张绿卡不能给我带来幸福感,于我何用?文化生存说起来有些玄,其实很具体,你是黄种人,你的语言不如人,你的文化感与主流社会有差异,这就决定了你的边缘状态。”
“这种边缘状态对人的自尊和自信是有毁灭性打击的。在大学教书,在研究所搞科研,人家把你当成一种工具,核心圈子对你是封闭的。比如在研究所,一个中国人,除非你有特殊的才能,像杨振宁、丁肇中那样,否则你很难独立进行一个项目,你扮演的只是一个高智商的打工仔。这种感受没有快乐可言,即使有,也是物质的,而非心灵的。”
抗拒“死亡”
回国后,阎真继续在高校教书,很长时间没有再写小说,似乎这一辈子与创作绝缘了。但“宿命”又一次发出了神秘的信号,以神奇的力量指引他回到创作上。
1996年,阎真出版了反映留学生活的小说《曾在天涯》,但当时海外题材的热潮已经过去,反响平平让他有些失望。之后,阎真构思两三年,开始写《沧浪之水》,并于2001年出版。《沧浪之水》因描述了当今社会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冲击,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并获得《当代》2001年度奖、《小说选刊》两年一次的年度奖。
《湘声报》:你写这部小说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阎真:西方有一种说法,叫做“知识分子死了”,是指在当代技术化社会中,知识分子失去了身份的象征。我自己是知识分子,痛感“死亡”之说正在演变为中国的现实。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正在淡化,而这两点正是知识分子的标记。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同时又是一套价值系统,甚至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不动声色的解构性,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挑战。我写这部小说,是对“死亡”的担忧和抗拒。
《湘声报》:小说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阎真:1996年我开始构思,2001年小说出版。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1个版本,将近30万册。
开始写的时候,并不明确要写什么,花了两年时间,做了一千多条笔记,边想边写。最初我想写成批判小说,批判当代知识分子。但进入写作阶段之后,我发现仅仅是批判,就把事情简单化了,因为历史语境、社会背景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功利主义已经合法化,提出个人利益和要求也是正常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已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孔子说过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小人喻利,君子喻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还以这个作为标准的话,市场经济根本就没法进行。
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进行嘲讽以至批判是容易的,可是要予以解析,却相当困难。但这是我最终为自己的小说定下的一个目标。在我的体验中,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在精神上遭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历史的大变局。小说如果不对新的历史处境予以说明,不回应挑战,却只是展开道德上的批判,不但是苍白的,而且是逃避的。
《湘声报》:知识分子标记的缺失,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呢?
阎真:不能简单地说是时代的进步或是时代的悲哀。市场观念使社会在创造财富的时候,提高了效率。但从一个价值体系来讲,它无孔不入,向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渗透,知识分子传统的精神、观念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摧毁了,至少也是一种震撼。
我的小说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精神资源在今天还能不能与现实发生有效的联系?“池大为”的精神坚守失败了,这种失败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有必然性?余秋雨先生写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在虚无主义的历史语境中向传统资源寻索,试图以此为依据建构当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价值平台,这是他的散文一纸风行的根本原因。但我认为,这种努力的效力十分有限。因为他还在用传统的精神资源来应对现代社会的现实,而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精神资源,我不是说没有用,但它的有效性已经大打折扣。既然市场经济是个无可动摇的事实,无可讨论的前提,那么在这个事实、前提之下,怎样建构时代的人文精神、价值标准、价值体系,尽管我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回答这些问题,但我必须提出这些问题。
《湘声报》:小说取名“沧浪之水”,寓意在哪里?
阎真:沧浪之水,其实就是两种选择,清和浊的选择。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选择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湘声报》:“池大为”的身上是不是也有你自己的影子呢?
阎真:“池大为”的身上肯定有我的影子。看了这本书的人,都觉得我应该是一个老练、世故的人,文如其人嘛。但看到我这个人以后,却发现有反差,对不上号。我比较正统,是典型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湘声报》:在书里,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也是你想表现的主题之一。
阎真: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内心渴望得到一种“承担”的机会。承担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是自我证实的需要,还是拓展自我生存空间的途径。在我看来,一个知识分子对权力的渴望,是正常的,有权力才能有更多的承担,才有干点什么的机会。正如小说主人公所体验到的,承担既是世界需要自己,更是自己需要世界。
但我觉得,权力机制对人的改造,是强迫性的,就是你必须遵循我的游戏规则不可。这里涉及到知识分子面对权力的问题,采取怎样的姿态,怎样进行选择。
《湘声报》:你没有在机关单位工作过,也没有当过领导干部,怎么会把机关里的事写得如此生动、真实?
阎真:我对官场的感知,来源于多方面。虽然我没有在机关呆过,也没有当过官,但是我看了很多相关的书,而且也听一些在机关工作的朋友跟我聊起他们的感觉,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再加上我的想象,以及观察生活、社会的一些直观感受。
许多人问,你写的是不是湖南省卫生厅?我说,不是。卫生厅我只去过一次,去的目的是了解卫生厅,上上下下跑了一遍,把卫生厅的部门设置、结构等等情况摸清。我选择“卫生厅”在于卫生、医院与每个人都有关系,具有一种普遍可接受的基础。卫生厅与医院联系在一起,医院就与每个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了,这样与生活近一点。而且,卫生系统有人道的背景,把人放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去思考,跟市场经济的冲突更突出一些。所以血吸虫、抗洪、赤脚医生等等内容都可以写进去,如果不是卫生厅,这些素材都用不上。
其实选择什么部门,并没有本质上的意义,只是选择卫生厅,更具有生命力的感觉。
《湘声报》:《沧浪之水》与其它官场小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阎真:有人将《沧浪之水》看成是官场小说,但我的小说的关键词不是“官场”,而是“知识分子”。当然,我的小说写了官场,但写法与其它小说有所不同。以前有两种写法,一是写正义与腐败的斗争,如《抉择》、《大雪无痕》等,这种写法对事情的理解有善恶二分法倾向;另一种是以揭露黑幕为主,如《国画》、《羊的门》。我的态度在这两种之外。我不想以极端的态度表现现实。在我看来,现实的形态相当复杂,不是黑白二字分得清的。我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何去何从,以及他们的心态变化。歌颂和批判都不是我要表达的东西,我要表达的是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与其他小说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每写一部小说,都会进行很多的理性思考。把表现的主角作为一个问题来思考,这是我写作的特点。
《湘声报》:有些人批评你给予小说主人公太多的同情和理解,你怎么看?
阎真:有的网友在网上批评我的小说,认为我对主人公给予了太多的同情和理解,甚至说我对他们心灵的堕落给予了太多的同情、纵容。我的看法是,我的确在用同情和理解的笔调来写这些人物,但我并不认为我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在书的结尾,池大为仰望天空,群星闪烁,深不可测。在这里,我的表达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要做一些迫不得已的事情,但从内心来说,还是向往崇高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样的结尾,那就会明白,我不是赞成他们的蜕变,而是他们在生活和自尊的窘迫中无法坚守下去,也找不到充分的理由坚守下去,很大程度上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我只是把它客观地反映出来。
《湘声报》:你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内容?
阎真:下一部作品是关于女性生存的。这部作品是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资助作品。女性在社会中,当年轻、漂亮成为历史以后,怎样来面对这个世界。这个选题也是有感而发。为了写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几十本书,小说、理论书籍都有,做了一千多条笔记,所以我写小说的准备时间很长。我想应该不会失水准的。
阎真简介:
1957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以上是关于《沧浪之水》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