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python进行中文文本聚类(切词以及Kmeans聚类)
Posted 致林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转]python进行中文文本聚类(切词以及Kmeans聚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
查看百度搜索中文文本聚类
我失望的发现,网上竟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Python实现的中文文本聚类(乃至搜索关键词python 中文文本聚类
也是如此),网上大部分是关于文本聚类的Kmeans聚类的原理
,Java实现
,R语言实现
,甚至都有一个C++的实现
。
正好我写的一些文章,我没能很好的分类,我想能不能通过聚类的方法将一些相似的文章进行聚类,然后我再看每个聚类大概的主题是什么,给每个聚类一个标签,这样也是完成了分类。
中文文本聚类主要有一下几个步骤,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
- 切词
- 去除停用词
- 构建词袋空间VSM(vector space model)
- TF-IDF构建词权重
- 使用K-means算法
一、 切词
这里中文切词使用的是结巴切词
,github项目主页,作者微博
github项目主页上有结巴切词
的详细安装方式,以及示例说明,这里不再详述,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如下方式安装。
# pip install jieba
或者
# easy_install jieba
还可以参考一下文章:
1.Python中文分词组件 jieba
2.python 结巴分词(jieba)学习
二、 去除停用词
结巴分词
虽然有去除停用词的功能,但是好像只是给jieba.analyse
组建使用的,并不给jieba.cut
使用,所以这里我们还是要自己构建停用词文件,以及去除停用词。
常见的中文停用词有:
1. 中文停用词表(比较全面,有1208个停用词)
2. 最全中文停用词表整理(1893个)
实现代码如下(代码比较水):
def read_from_file(file_name): with open(file_name,"r") as fp: words = fp.read() return words def stop_words(stop_word_file): words = read_from_file(stop_word_file) result = jieba.cut(words) new_words = [] for r in result: new_words.append(r) return set(new_words) def del_stop_words(words,stop_words_set): # words是已经切词但是没有去除停用词的文档。 # 返回的会是去除停用词后的文档 result = jieba.cut(words) new_words = [] for r in result: if r not in stop_words_set: new_words.append(r) return new_words
三、 构建词袋空间VSM(vector space model)
接下来是构建词袋空间,我们的步骤如下
1. 将所有文档读入到程序中,再将每个文档切词。
2. 去除每个文档中的停用词。
3. 统计所有文档的词集合(sk-learn有相关函数,但是我知道能对中文也使用)。
4. 对每个文档,都将构建一个向量,向量的值是词语
在本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这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文本,1.我爱上海,我爱中国
2.中国伟大,上海漂亮
那么切词之后就有一下词语
:我
,爱
,上海
,中国
,伟大
,漂亮
,,
(逗号也可能被切词)。
再假设停用词是我 ,
,那么去除停用词后,剩余的词语就是 爱
,上海
,中国
,伟大
,漂亮
然后我们对文档1和文档2构建向量,那么向量将如下:
文本 | 爱 | 上海 | 中国 | 伟大 | 漂亮 |
---|---|---|---|---|---|
文档1 | 2 | 1 | 1 | 0 | 0 |
文档2 | 0 | 1 | 1 | 1 | 1 |
代码如下:
def get_all_vector(file_path,stop_words_set): names = [ os.path.join(file_path,f) for f in os.listdir(file_path) ] posts = [ open(name).read() for name in names ] docs = [] word_set = set() for post in posts: doc = del_stop_words(post,stop_words_set) docs.append(doc) word_set |= set(doc) #print len(doc),len(word_set) word_set = list(word_set) docs_vsm = [] #for word in word_set[:30]: #print word.encode("utf-8"), for doc in docs: temp_vector = [] for word in word_set: temp_vector.append(doc.count(word) * 1.0) #print temp_vector[-30:-1] docs_vsm.append(temp_vector) docs_matrix = np.array(docs_vsm)
- 在python中表示可能如下
[[2,1,1,0,0],[0,1,1,1,]]
,我们尽可能将其放入到numpy的array或者matrix中方便下面TF-IDF的计算。
四、 将单词出现的次数转化为权值(TF-IDF)
换句话说,我们的vsm保存的本来已经是向量的形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TF-IDF的形式呢?我认为这就是为了将单词出现的次数转化为权值。
关于TF-IDF的介绍可以参考网上的文章:
1. 基本文本聚类方法
2. TF-IDF百度百科
3. TF-IDF维基百科英文版(需要FQ)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关于TF(term frequency)的计算,关于IDF(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的计算,我看公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逆向文件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IDF)是一个词语普遍重要性的度量。某一特定词语的IDF,可以由总文件数目除以包含该词语之文件的数目,再将得到的商取对数得到:
本公式用编辑,推荐一个令人惊叹的网站:Detexify
其中
:语料库中的文件总数
:包含词语的文件数目(即的文件数目)如果该词语不在语料库中,就会导致分母为零,因此一般情况下使用作为分母。
然而百度百科以及网上大部分关于TF的介绍其实是有问题的,TF-IDF百度百科中说词频(term frequency,TF)指的是某一个给定的词语在该文件中出现的频率,那么很明显这个计算公式就为:
然而这种计算方式常常会导致TF过小,其实TF-IDF并不是只有一种计算方式,而是多种,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维基百科的威力了,具体的关于TF-IDF的介绍还是要参照维基百科。
如果不熟悉numpy,可以参考numpy官方文档
column_sum = [ float(len(np.nonzero(docs_matrix[:,i])[0])) for i in range(docs_matrix.shape[1]) ] column_sum = np.array(column_sum) column_sum = docs_matrix.shape[0] / column_sum idf = np.log(column_sum) idf = np.diag(idf) # 请仔细想想,根绝IDF的定义,计算词的IDF并不依赖于某个文档,所以我们提前计算好。 # 注意一下计算都是矩阵运算,不是单个变量的运算。 for doc_v in docs_matrix: if doc_v.sum() == 0: doc_v = doc_v / 1 else: doc_v = doc_v / (doc_v.sum()) tfidf = np.dot(docs_matrix,idf) return names,tfidf
现在我们拥有的矩阵的性质如下,
- 列是所有文档总共的词的集合。
- 每行代表一个文档。
- 每行是一个向量,向量的每个值是这个词的权值。
五、 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
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对kmeans算法来说,它看到已经不是文本了,只是矩阵而已,所以我们用的也是通用的kmeans算法就可以了。
关于kmeans的介绍可以见于如下的文章:
1. 基本Kmeans算法介绍及其实现
2. K-means百度百科
3. 浅谈Kmeans聚类
所不同的是,在大部分的文本聚类中,人们通常用余弦距离(很好的介绍文章)而不是欧氏距离进行计算,难道是因为稀疏矩阵的原因,我并不太明白。
下面的代码来自《机器学习实战》第十章的代码:
def gen_sim(A,B): num = float(np.dot(A,B.T)) denum = np.linalg.norm(A) * np.linalg.norm(B) if denum == 0: denum = 1 cosn = num / denum sim = 0.5 + 0.5 * cosn return sim def randCent(dataSet, k): n = shape(dataSet)[1] centroids = mat(zeros((k,n)))#create centroid mat for j in range(n):#create random cluster centers, within bounds of each dimension minJ = min(dataSet[:,j]) rangeJ = float(max(dataSet[:,j]) - minJ) centroids[:,j] = mat(minJ + rangeJ * random.rand(k,1)) return centroids def kMeans(dataSet, k, distMeas=gen_sim, createCent=randCent): m = shape(dataSet)[0] clusterAssment = mat(zeros((m,2)))#create mat to assign data points #to a centroid, also holds SE of each point centroids = createCent(dataSet, k) clusterChanged = True counter = 0 while counter <= 50: counter += 1 clusterChanged = False for i in range(m):#for each data point assign it to the closest centroid minDist = inf; minIndex = -1 for j in range(k): distJI = distMeas(centroids[j,:],dataSet[i,:]) if distJI < minDist: minDist = distJI; minIndex = j if clusterAssment[i,0] != minIndex: clusterChanged = True clusterAssment[i,:] = minIndex,minDist**2 #print centroids for cent in range(k):#recalculate centroids ptsInClust = dataSet[nonzero(clusterAssment[:,0].A==cent)[0]]#get all the point in this cluster centroids[cent,:] = mean(ptsInClust, axis=0) #assign centroid to mean return centroids, clusterAssment
六、 总结
基本上到这里为止,一个可用的中文文本聚类工具已经完成了,github项目地址。
其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我自己有一些未分类的文章属于人生感悟
(羞羞脸)类别的共有182篇,在切词以及去除停用词之后,共得到13202个词语,我设置K=10,嗯,效果并不是太好,当然可能有一下原因:
- 文档本身已经属于高度分类的了,基于词频的聚类并不能发现关于这些文章间的细微的区别。
- 算法需要优化,可能有些地方可以设置修改一下。
总之,在学习若干天机器学习后,第一次实践之旅算是结束了。
本文转载自:http://blog.csdn.net/likeyiyy/article/details/48982909
以上是关于[转]python进行中文文本聚类(切词以及Kmeans聚类)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