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Python——文件操作
Posted 学霸初养成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初学Python——文件操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文件的打开和关闭
1.常用的打开关闭语句
f=open("yesterday","r",encoding="utf-8") #打开文件
f,close() #关闭文件
第一行是打开名为“yesterday”的文件,只读属性,编码方式为utf-8。如果没有指定文件打开方式,默认只读“r”,如果没有指定编码方式可能会部分乱码。
第二行是关闭文件
2.with as语句
目的:为了防止程序员打开文件后忘记关闭文件
with open("yesterday","r",encoding="utf-8") as f:
<代码段>
3.文件打开方式
打开方式 | 是否可读 | 是否可写 | 是否可创建 | 是否会覆盖 | 特点 | 建议 |
r | 是 | 否 | 否 | 否 | 只读,安全 | 推荐 |
r+ | 是 | 追加 | 否 | 有时部分覆盖 | 容易写入出错 | 不建议 |
w | 否 | 是 | 是 | 全覆盖 | 只写 | 谨慎 |
w+ | 否 | 是 | 是 | 全覆盖 |
只写 打开文件即清空 |
不建议 数据非常不安全 |
a | 否 | 追加 | 是 | 否 | 追加不覆盖 | 推荐 |
a+ | 是 | 追加 | 是 | 否 | 全能且安全 | 推荐 |
说明一下:
(1)r:如果只有读取数据的需求,建议用这种,杜绝了对数据破坏的可能。
(2)r+:之所以不推荐它是因为,写入数据的行为难以捉摸,并且可能会因此破坏数据,造成损失。如果不是十分清楚它的习性,不要用它。
写入方式:有时覆盖,有时追加。
当写入操作前一步是读取的时候,这时候不会覆盖数据,在最后追加:
f=open("yesterday3","r+",encoding="utf-8")
print(f.readline()) #读取一行数据
f.write("nihao") #写入数据
f.close()
执行前的文件:
执行后的文件:
当写入操作前一步不是读取的时候,覆盖写入数据,从光标处开始覆盖部分数据:
f=open("yesterday3","r+",encoding="utf-8")
print(f.tell()) #获取光标当前位置
f.write("nihao") #写入数据
f.close()
执行后:
所以,尽量不要用它
(3)w:只能写入数据,并且覆盖之前的全部数据。由于会对之前数据造成丢失,所以使用它时要谨慎。可创建的意思是如果指定打开的文件不存在,则创建一个文件。
(4)w+:不建议此种方式。每次打开文件都会对数据进行清空,即使不进行任何操作。可以这样理解:每次打开时,都会重新创建一个同名文件并覆盖,初始情况下当然是空的。可读可写可创建。
(5)a:可追加,可创建。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不会覆盖之前的数据
(6)a+:全能型选手,啥活都能干,而且数据安全,不会覆盖。但是有个特点,文件打开时光标起始位置在最后面,所以导致读取不到数据。(其他方式打开文件时,光标都在开头位置)
来测试一下:
f=open("yesterday3","a+",encoding="utf-8")
print(f.tell()) #获取光标当前位置
print(f.readline()) #读取一行数据
f.close()
运行结果:
当前光标位置327(字符),没有读取到数据。怎么办?将光标移动到开头就好了
f.seek(0) #将光标移动到开头位置
顺利运行:
4. f 是什么?
f 叫做文件句柄。是文件的内存对象,包含文件的大小、文件名、硬盘中的起始位置等信息封装成了一个句柄。
二、文件的写和读
1.写
f.write("123\\n")
写入数据时,只能以字符形式,如果是int会出错,并且换行符“\\n”也占有相应的字符。
2.读
注意:任何时候进行读取操作,都要看清楚当前光标的位置,才能读到想要的数据。
①将所有数据一次性全部读出来(一般不用,不适合读取大文件)
data=f.read() #data是一个字符串变量
print(data)
print(f.read()) #如果这三行代码放到一起,会发现第三行代码读不出来数据,而且也没有报错,实际上是没有注意光标的位置,
要解决很简单,只要将光标移动到初始位置就好了
②只读取有限个字符
print(f.read(5)) #从光标处开始只读取5个字符
③读取一行数据
print(f.readline()) #从光标处开始读取一行数据
④readlines()
也是读取全部数据,但有所不同
a=f.readlines()
a是一个列表,文件中每一行数据都转化成列表的元素。
⑤循环读取数据
for i in range:
print(i)
一行一行地读取数据,读完整个文件。推荐用这种方式,内存中始终只保存一行的数据,可以读大文件。
三、其他常用操作
1.查看当前光标位置
print(f.tell())
2.移动光标位置
f.seek(0) #将光标位置移动到开头
f.seek(10) #移动到第10个字符的位置
3.打印文件的编码
print(f.encoding)
4.判断光标是否可以移动
print(f.seekable())
在linux系统一切皆文件,终端设备文件不能移动光标
5.强制刷新
print(f.flush())
功能是,强制、立即将在此之前写入的数据写入到硬盘中。
在计算机中,往硬盘里写入数据通常不是当即发生的,写入(保存)后,操作系统会给人反馈说,已经将数据存了进去,但实际并没有立即写入,而是现将其存入系统缓存中,等到操作系统认为合适的时候再一次性写入进去。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我掌握到的有两点原因:一是提高系统运作效率,由于硬盘读写速度慢,整个程序会因为这个操作变得很慢,卡在这里,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很低;二是保护硬盘,用户可以很频繁地执行写入操作,如果硬盘也这么做(跟用户同步),硬盘寿命会大大降低。
所以,flush()方法的作用是立刻刷新硬盘的数据,将之前写入的数据立刻写入硬盘中。
6.判断文件是否关闭
当同时打开的文件很多时,可能不太清楚哪些文件关闭了,哪些文件没有关,可以用closed()方法检测一下
print(f.closed())
7.清除文件数据
f.truncate(10)
除了前10个字符,清空文件所有数据(文件打开方式不可以是“r”,最好是“a”)
清除操作跟当前光标位置无关。如果括号内不写数据,清空所有数据。
四、二进制文件
打开方式:“rb”(只读),“wb”(只写),“ra”(追加)
什么时候会用到二进制打开方式呢?
1.网络传输只能用二进制(至少在Python3.0)
2.操作二进制文件(如果用字符形式可能会出错)
五、文件修改
上面讲了文件的读写等操作,但是写不能等同于改,写只能覆盖或者追加,有什么方法呢?
一般有两种方法:1.将文件数据全部加载到内存里,针对内存里的数据进行修改,然后再写入
2.打开文件,一行一行地读入,修改完后写入新的文件。(循环执行从旧文件读一行,在新文件写一行的操作)
这里推荐第2种方法,不推荐第一种。因为计算机的内存是有限的,第一种方法不合适处理大文件,而第二种不仅合适大文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f1=open("yesterday2","r",encoding="utf-8") #打开旧文件
f2=open("yesterday3","w",encoding="utf-8") #打开新文件
oldword=input("请输入待修改的内容:")
newword=input("请输入修改后的内容:")
for line in f1: #迭代器循环
if oldword in line: #如果找到了待修改的内容
line=line.replace(oldword,newword) #字符串替换操作
print("修改成功!")
f2.write(line) #无论是否修改了内容,都将其写入新的文件中
f2.close() #关闭新文件
f1.close() #关闭旧文件
以上是关于初学Python——文件操作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