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7/7)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7/7)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 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1.    我们所做的许多决策都是基于对不确定事件概率的信念,对于不肯定事件的信念有时还能以概率或主观概率等数字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信念通常被表述为“我想……”“概率是……”“它是不可能的……”等。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信念?

1)    人们依赖于数量有限的启发式原则,而这些原则能将测量概率以及预测价值的任务简化,使其成为更为简单的判断过程。总的来说,这些启发法相当有用,但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的错误。

2)    对概率的主观评估与对距离或大小等物理量的主观测量相类似。这些判断都依赖于效度有限的数据,是根据启发式的规则进行的。例如,某物体的距离取决于其清晰程度。在能见度较低时,物体轮廓就会模糊,而其距离就常常会被高估。另一方面,在能见度较高时,物体轮廓就会清晰,其距离也就会被低估。因此,如果依赖于清晰度,将清晰度作为测量距离远近的标尺的话,就会导致普遍的偏见。

2.    代表性启发法,即通过用A来代表B,也就是通过比较B与A的相似程度来对概率进行评估。例如,如果A能高度代表B,人们就会认为A源自B的概率高。但如果A与B并不相似,人们就会认为A源自B的概率低。

1)    对结果的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或称为基础比率)不敏感。如果人们通过代表性来评估概率,先验概率就会被忽视掉。

    受试者认为某个特定的描述是在说工程师而非律师,是通过描述对于这两个典型职业的代表程度而来的,而很少或根本就不考虑其所属类别的先验概率。

    在没有任何证据和得到了一些无用的证据之后,人们的回应是不同的。在没有人物描述的情况下,受试者会正确地利用先验概率。然而,当某个描述存在,就算这个描述没有任何信息,先验概率还是会被彻底忽略掉。

2)    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

    在某个指定大小的样本中,人们总会通过某个样本结果与相关参数的相似性来评估这个结果的概率。这个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人类的直觉不相符。即使样本大小的重要性在问题形成之时就被强调过,受试者还是不能体会其所起的作用。

    在对后验概率(后验概率是指在得到“结果”的信息后重新修正的概率,是“执果寻因”问题中的"果"。)的判断中,直觉性判断由样本比例主导,本质上并不受样本大小的影响。然而,样本大小却对实际的后验概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验概率的直觉性评估比起正确的值来说并没有那么极端。在这类对概率的评估中,低估证据的影响反复出现。这种情况被称为“保守主义”。

    “小数法则”的受试者认为,他们抽取的样本即使很小,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这样的回应反映了一个有效的假设:某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样本结果可以代表样本所属的整个群体的性质,这与样本大小并无关联。因此,研究人员过于信任小样本的结果,高估了这些结果的可复制性。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些偏见会导致研究人员选择的样本不够大,并对仅有的发现作过多的阐释。

3)    误解机会。人们期望由随机过程产生的事件序列能够代表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即使这个序列很短。

    人们期望过程的基本特征不仅表现在整个序列中,还表现在局部的序列中。然而,局部代表的序列系统地脱离了概率的期望:因为局部代表的序列中选择很多,但可供选择的项却很少。

    赌徒谬误,有局部代表性这个想法的另一个后果。例如,在看到轮盘赌的指针长时间连续指向红色以后,大多数人就会错误地认为现在该是指向黑色的时候了。人们普遍将概率视为可进行自我纠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方向的偏离能引起其相反方向的偏离,以达到恢复平衡的目的。事实上,在概率的结果揭晓之时,偏离并不是被“纠正”了,而只是融为一体了。

4)    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有时,人们需要作一些数值上的预测,这样的预测经常是通过代表性作出的。如果人们仅仅依靠描述的好坏来预测,那么他们的预测就会对证据的可靠性和预测的预期精确度不敏感。因为,描述的好坏程度并不受该描述的可信程度以及精确程度的影响。

    这种判断模式违反了标准的统计理论。在标准的统计理论中,出于对可预测性的考虑,极端和预测范围受到了控制。当某件事的可预测性为零时,该预测的结果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是相同的。

    如果某件事的可预测性非常高,那么预测值就会符合实际值,预测的范围也会等同于实际结果的范围。总之,可预测性越高,预测值的范围就会越广。

5)    效度错觉,由于预测特点与输入信息非常吻合而产生的没有保证的自信就被称为效度错觉。即使当判断者意识到限制其预测准确性的因素时,这种错觉仍然存在。

    因为预测需要依靠输入,而输入模式的内部一致性就是决定人们在预测时自信程度的主要因素。高度一致的模式最常出现在输入变量过多或相关度高的时候。输入变量过多虽然可以增加自信程度,但却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而人们在预测时所抱持的信心常会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

    相关统计学的结果证实,若规定了输入变量的效度,基于几个这种输入的预测会比输入过多或相关情况下的准确性高。

6)    误解回归性。人们没能对回归平均值现象产生正确的直觉。

    首先,人们不能预料一些肯定会发生回归平均值的情境。其次,当他们辨别出回归平均值的发生时,总会捏造出虚假的因果解释。有这样一个信念:预测结果应该最大程度代表输入信息,因此,结果变量的值也应与输入变量的值一样极端。回归平均值的现象之所以难以掌握就是因为与上述信念不相容。

    未能理解回归效应会导致人们高估惩罚的有效性,低估奖赏的有效性。行为最有可能在惩罚之后得到改进,在奖赏之后变得更坏,这其实就是一种回归现象。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这种偶然性。难以掌握回归性主要是因为奖赏与惩罚带来的结果非常明显。

3.    可得性,有时候,人们会通过能想到例子或事件的容易程度来评估这类事的频率或概率。可得性对于评估频率或概率来说,是个很有用的线索,因为相比频率较低的类别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更好、更快地得到频率较高的类别的例子。然而,可得性并不受频率和概率的影响。因此,依赖于可得性会导致预测的偏见。

1)    因例子的可提取性导致的偏见。当用某个类别的例子的可得性来判断该类别的大小时,容易提取的类别会比频率相同但例子较难想到的类别显得更大。熟悉度,显著程度会影响例子的可提取性。最近发生的事有可能会比之前发生的事更容易获得。

2)    因搜索集合的有效性导致的偏见。不同的任务会引发不同的搜索集合。如果用单词出现情境的可得性来判断这些单词的频率,抽象词就会多于具体词。联想起提到抽象概念(爱情故事中的爱情)的情境似乎要比联想起提到具体词(例如门)的情境更为容易。

3)    想象力的偏见。有时,你需要评估某类事件发生的频率,这类事件的实例没有储存在你的大脑中,但你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构建一些实例。

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通常会构建几个实例并通过构建这些实例的容易程度来评估其频率或概率。然而,构建实例的容易程度并不总能反映出真实的频率,这种评估模式很容易导致偏见。

    在真实情境中,想象力对概率的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想象某次探险中无法应对的意外事件来评估这次探险的风险。如果能想到许多这样生动的意外事件,这次探险就会显得尤其危险,尽管想到这些灾难的容易程度并不能反映出它们实际发生的可能性。相反,如果没能想到某些可能的危险,那将要承担的风险就会被低估。

4)    相关性错觉(illusory correlation),明显高估了自然的联想物同时发生的频率,错误地判断了得到的数据,相关性错觉效应极度抗拒相互矛盾的数据。即使在症状与诊断呈负相关的情况下,相关性错觉仍然存在,它使受试者不能察觉到真正存在的关系。

    可得性为相关性错觉效应提供了自然的解释。当两个事件关联性强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它们经常同时发生。因此,强关联常被判断为经常同时发生。

    所以,人们可以自由使用可得性启发式的程序,具体是通过提取、构建和联想等相关大脑运作的容易程度来估测类别的数量、事件的可能性或是事件同时发生的频率。然而,这个有价值的估测过程会导致系统性错误。

4.    判断与锚定

1)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都会通过初始值来确定最后的答案。初始值或起始点,可能是从问题形成之时得到的提示,也可能是在稍微计算之后得到的结果。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调整都不会太过充分。不同的起始点会产生不同的估测,都会偏向于初始值。我们将这个现象称为锚定。

2)    评估连续事件与非连续事件的偏差。

    人们易于高估连续事件的整体概率,低估非连续事件的整体概率。这样的偏见是由锚定效应引起的。基本事件的概率(即任意某个阶段的成功)提供了估测连续事件以及非连续事件概率的自然起始点。因为从出发点进行调整显然不会充分,对于上述两种事来说,最后的估测都会与基本事件的概率相接近。请注意,某个连续事件的整体概率会比其中每个基本事件的概率低,而非连续事件的整体概率会比其中每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高。

    评估复合事件的偏见在计划的情境中尤其明显。

    高估连续事件概率这个普遍的倾向会使人们在评估某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或能否按时完成时过度乐观,但却缺乏根据。相反,非连续结构总会遭遇风险性的评估。

    一个复杂的体系,例如核反应或人的身体,如果其中的某个部分出现问题,整个体系就会出现故障。即使每个部分失败的可能性都很小,但若包含很多部分,那么整体失败的概率也可能会很高。因为锚定效应,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复杂系统失败的概率。

    因此,我们有时可以从事件的结构中推测出锚定偏见的方向。连续事件的链式结构会导致高估,非连续事件的漏斗式结构会导致低估。

3)    评估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在决策分析中,专家时常需要以概率分布的形式来表示他们对某个数值的信念。这些分布表明了其与恰当的校准之间巨大且系统的偏差。通过搜集多个不同数值的主观概率分布,还有可能测试出判断者的度量或校准是否合适。受试者设定的置信区间过小,与他们关于待估量的知识所能证明的相比,反映出了更大的确定性。校准的程度取决于引导的程序。

5.    讨论

1)    依赖于判断启发式的认知偏见不能归因于激励效应,尽管受试者被鼓励应尽量准确,而且答案正确的话还能得到奖赏,但还是会犯前面所提到的严重的判断性错误。

    人们不能从其人生经历中推断出基本的统计学规则,例如回归平均值或是样本大小对样本可变性的影响。我们不能从每天的经历中学习到统计学的规则,因为相关的例子不能被恰当地解释。尽管相关数据比比皆是。

    缺少恰当的编码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判断概率时通常不能察觉到偏见。人们可以通过在分配的同样概率的事件中保持实际发生事件的比例,来了解自己的判断是否是外在度量的。但是,用判断所得的概率来将事件分组并不合适。在分组缺乏的情况下,某个人就不可能知道他分配的高概率预测,有50%会真正发生。

2)    对某个给定事件的主观概率可被定义为某个人是否愿意接受有关这个事件的赌注。如果这个人在不同赌注之间的选择满足于特定的规则,比如概率论的公理,那么内在一致或是连贯的主观概率就可以被引申出来。这种方法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对概率严格主观的解释,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对同样的事件作出不同的概率评估。在现实中,主观概率会决定我们对赌注的偏好,但我们并不是从这些偏好中推断出主观概率的,就如同理性决策中不证自明的理论一样。

3)    内在一致的主观概率可能和人们抱有的其他信念相抵触。例如某个人对抛硬币游戏所有可能结果的主观概率就反映了赌徒谬误。即他推测硬币更可能是呈反面,因为已经连续出现了多次正面。这样的判断可能是有内在一致性的。理性判断者会尝试使自己对概率的判断与自己相关的知识、概率的规则以及个人的判断启发式和偏见相容,即使利用内在一致性能更容易完成判断和评估。

6.    结语--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判断的三种启发式:

1)    代表性。人们通常在需要判断物体A是否属于类别B或是事件A是否属于过程B时,就会使用代表性;

2)    事件的可得性。当人们需要估测某类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是某个特定进展的合理性时,就会使用可得性。

3)    通过锚定进行调整。当相关数值可得时,许多预测都会用到锚定。使用这些启发式不仅能节约很多时间,大多数时候也很奏效,但它们也会导致一些系统性的错误。更好地理解这些启发式和它们带来的偏见,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境下提高判断和决策的质量。

附录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1.    摘要:

1)    在风险状况以及无风险状况下,作选择时认知和心理的决定因素:

    价值的心理物理学会使人们在获利概率大时选择规避风险,在损失概率大时选择冒险。概率中体现的心理物理学使得人们过于重视确定的事情和不可能发生的事。

    决策问题可用多种关于不同偏好的方式来进行描述或建构,这与理性选择的不变性准则相矛盾。心理账户过程可以解释一些消费行为中的反常现象。是否采取某个选择取决于这个选择可能的负面结果是被评估为一种成本还是无法补偿的损失。

2)    决策价值和体验价值。

    决策制定涉及众多学科,包括数学和统计学、经济学和政治科学,以及社会学和心理学。对决策的研究不但解决了规范性问题,也解决了描述性问题。规范性分析涉及理性的本质和决策制定中的逻辑,是人们应有的观念和偏好。而描述性分析涉及的却是人们真实的观念和偏好。

    规范性和描述性考虑问题间的对峙就是判断和决策研究的主要内容。

    在分析决策制定时,通常会将有风险的决策和无风险的决策区分开来。

2.    风险性选择

1)    对于在一定风险下的决策制定的研究关注的就是,在简单的赌钱和确定的概率间的决策,选择确定的事而不是赌一把(所得结果更多或同等)被称为风险规避;不选择确定的事,而愿意赌一把(可能性更小或相等)被称为风险追求。

2)    在决策分析中,常用总财富状态来描述决策的结果。例如,一个下20美元赌注的抛硬币游戏,就可以表示成在个人当前的财富状态W和等概率的可能变成W+20美元或W–20美元的财富状态间的选择。这种表示方法在心理学上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们通常不会从财富状态出发来考虑概率相对较小的结果,人们常会从收益、损失和中立的结果(比如维持现状)的角度来考虑。

    损失厌恶,表明了获得某笔钱的吸引力要弱于人们想要规避某笔损失的意愿。损失厌恶解释了可能的收益的吸引力并不足以抵消可能的损失带来的厌恶。

    在获益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规避和在损失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追求是错的吗?这些偏向与对得失的主观价值的强烈直觉相符合,其前提是人们可自由选择对获得和损失的自我价值。

3)    所有关于理性决策的分析都包含了两条原则:主导性和不变性。

    主导性要求如果前景A在各方面和前景B都一样好,但至少A在一方面强于B,那A就应比B更受青睐。

    不变性要求在众多前景中的偏向不应依从于描述的方式。特别是,如果两种表达方式不同的问题同时出现,能被界定为实质是相同的,那么这两种表达方式不在同一时间出现时,人们也应该对它们持有同样的偏向。这种要求虽然看上去很基础且无关紧要,但人们却不是总能做到。

3.    结果的框架

1)  风险前景的特点表现在它们可能的结果以及产生这些结果的概率方面。然而,同样的选择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构架或描述。例如,一次赌的可能结果可以被构架成现状的获得或损失,或是包含最初财富的资产状态。不变性要求不能因为对结果描述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偏向。比如,人们会在“生命拯救”的说法中选择风险规避,在“生命死亡”的说法中选择风险追求。

2)    构架的敏感性以及S形的价值函数在一些需要同时做出决策的事件中与主导因素相违背。不变性从规范上来看是至关重要的,直觉是很吸引人的,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却无法实现。我们只设想了保证不变性的两种方式:

    第一种就是采取可将任何问题、实质等同的表达方式转化成完全一样的常规表述。在思考每一个决策问题时,从总值的角度考虑,而非仅从收益和损失上考虑。

  另一种可以保证不变性的方法是通过保险精算的结果来评估某项选择,而非通过心理学的结果来评估。可惜这样的准则明显不够,对于缺少客观量度标准的结果完全不适用。

    总之,构架不变性很难被预测,而且人们在某个特殊选择中的自信不能确保其在另外一个框架下还会做出同样的决策。因此,用多种方法来构架决策问题的行为来测试偏向的稳定性是个不错的方法。

4.    概率的心理物理学

1)    决策权重在很大的范围内要低于相应的概率。人们通常在未必有收益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追求,在未必有损失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规避。决策权重的特点解释了彩票和保险政策吸引人的原因。

  过低权衡确定事件的中等或高概率会降低能得到奖励的赌局的吸引力,从而在会有所得的选择中使人们选择风险规避;

    同样,在损失的情况下,也会通过减弱对赌局中的损失厌恶而选择风险追求。

    然而,小概率事件常被过高权衡,且非常小的概率不会被过高权衡或完全忽视,使得这个区域内的决策权重很不稳定。对低概率过高权衡推翻了前面描述的规律模式:它提高了风险大的赌注的价值,提高了对于小概率的严重损失的厌恶值。

2)    不变性之所以被证实不成立是由于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即概率的构架和决策权重的非线性。

    虚假确定性效应,实际上不确定的事件在被权衡时会被看成是确定的。相比有一般或较高概率的事件来说,确定事件会被过高权衡,肯定会获得30美元的选项就比需要连续做出决策的问题选项更具吸引力。

    可能性范围的低端的一个典型现象是对概率保险的厌恶。风险降低一半不会使得只需一半的保险费更具吸引力。相对于完全消除危险而言,人们过低估计了降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因此,当将保险被描述成可以消除危险而不只是降低(某种单一)危险时,保险会更具吸引力。

5.    公式化效应

1)    在控制结果和事件框架的过程里,公共卫生问题(把“生命拯救”的说法换为“生命丧失”,其偏向会从风险规避转变为风险追求。)就体现了公式化效应,在可以不用歪曲或隐藏事实的情况下,只构架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就能左右病人或总统的决策。公式化效应也可以被利用起来控制选项的相对吸引力。

2)    由于价值函数的非线性,以及人们有从问题的陈述所给出或隐含的参考点去评估某种选择的倾向,因此,人们可能会意识不到框架效应对最终决策的影响,对结果的评估易受公式化效应的影响。人们会将听到的东西迅速地转化为抽象的表述,这种表述不能再区分该想法是用主动还是被动的形式来表达的,且不能再辨别实际所说的和暗指的、假定的或包含的意思。

6.    交易与贸易

1)    为了评估多属性选择,人们会建立一个心理账户,并用此说明某个选项的优点和缺点,某项选择的总体价值是通过相对于其参考状态的优缺点的平衡状态得以实现的。因此,当某个选项的优点多于其缺点时,这个选项就会被采纳。在作这种分析时,人们会从心理学上(而非从实际角度)将优缺点分开来考虑。该模式没有规定要把不同的特点综合起来,从而形成对优缺点的整体考虑,但在这种模式下考虑问题时需要作出凹面曲线和损失厌恶的假设。

2)    在最小账户、局部账户或综合账户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用局部账户来构架决策,在制定决策时,该账户的作用在感觉上和“好的形式”发挥的作用相似;局部账户使得人们从相关而不是单独的角度来评估收益和损失,导致金钱交换率有很大变动。

3)    心理账户作用的规范化状态会被质疑。相对丢了10美元而言,一张电影票花双倍的钱更令人懊恼。后悔、沮丧以及自我满足感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左右。可以将另一种框架效应的系统检测作为一种有效的反思方法,帮助决策制定者评估其决策的首要或次要结果的价值。

7.    损失和成本

1)    许多决策问题都以在维持现状和选择一个替代选项的形式出现。这些替代选项在某些方面是有利的,在其他方面又是不利的。替代选项的有利点会被评估成收益,而其不利点会被评估为损失。因为损失比收益的影响更大,决策制定者会偏向于维持当前现状。

2)    用“禀赋效应”这个词来描述人们不愿意分隔属于自己的资产。当放弃资产的痛苦大于获得收益时的愉悦时,购买价格会远低于出售价格。也就是说,人们为了获得某物而付出的最高价钱,会低于使他们放弃已有资产的最低补偿价。

3)    总的来说,损失厌恶偏向于稳定而非改变。偏向的不稳定产生了对稳定的偏向。除了偏向稳定而不是变化以外,适应性和损失厌恶的结合通过降低已排除的选项以及他人“禀赋”的吸引力,对悔恨和忌妒产生了有限的保护。

4)    废弃—损失效用(dead-loss effect)的矛盾行为,指通过将损失的结果构架成消费而不是损失时,人们的主观状态会被提升。

8.    结语

1)    效用和价值的概念一般会被用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中:(1)体验价值:高兴或悲伤的程度、对结果真实体验的满足感或痛苦;(2)决策价值:预期结果对某个选项中总的吸引力或厌恶的影响。由于体验价值和决策价值常被假设成是一致的,所以两者的区别在决策理论中并不明显。对于普通的决策制定者而言,其体验价值与决策价值的一致性不会太完美。影响体验的某些因素是很难预测的,而且一些影响决策的因素对结果的体验并没有产生与其相当的影响力。

2)    享乐的心理物理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测定出能从消极结果中区分出对积极结果的认可或渴望。享乐的参考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客观现状决定的,但其也会受期望值和社会比较的影响。随处境变化而体验到的愉悦或痛苦也依靠于享乐适应的动态变化。享乐体验的复杂与微妙使决策制定者很难预测结果的真实体验。决策价值和体验价值的不匹配引发了很多决策问题中额外的不确定因素。

3)    结果框架时常引出在实际体验中与之无法对应的决策价值。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决策框架不仅影响了决策,还影响了体验。在这些情况下,制定决策时,对结果的评估不仅能预期到体验,还能构架模式。

读书笔记 -《自控力》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跨度足足有半年以上。这本书是本及其有用的好书,在第一次看到前三章的时候,我的无以言表,可惜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再次捡起这本书是在最近一周,是在看完《思考,快与慢》之后,两者结合对于自身的认识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深刻认识了意志力和自控力的机制以及其缺陷,以此来帮助提升对自身的掌控。冥想等锻炼虽然流传已久,但在我心里始终是将它归为封建迷信的一种,但没想到其确实是提升注意力的有效锻炼方式,所以其已列入我的日常锻炼计划。深入理解之久我发现,闭口禅等让人觉得神秘的东西本质上居然只是一种意志力锻炼,实在是非常有趣。除此之外,以往通过道德许可、羞耻感等方式来控制自我行为居然也是歧途,应该改为目标牵引和自我谅解来改正行为。综上,这是本应该放在床头时时阅读题型自己的书,当然里面所述也不能全信,需要自身实践来不断修正。

以上是关于《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7/7)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思考,快与慢》

读书清单

读书记录

《Android群英传》---读书笔记7

《Android群英传》---读书笔记7

锋利的jQuery读书笔记 第7章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