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概念篇)笔记

Posted 一位懒得写博客的小学生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测试(概念篇)笔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概念

什么是软件测试?

  • 验证软件功能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测试与调试的区别

  • 目的不同:测试的任务是发现程序中的缺陷;调试的任务是定位并且解决程序中的问题;
  • 参与角色不同:测试主要是由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来执行,黑盒测试主要由测试人员完成、单元/集成测试主要是由开发人员执行。调试由开发人员完成;
  • 执行的阶段不同:测试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调试一般在开发阶段。
测试左右移
左:需求前调研阶段和需求阶段,测试人员参加;
右:产品上线后,系统监控,日志记录和分析。

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验证软件有或没有问题;
原则:以客户为中心,遵循软件测试的规范、流程、标准和要求

  • 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
  •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 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阶段及错误发生的趋势。一、帮助项目管理者了解当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以便及时纠错、改进。二、帮助测试人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改善测试的效率和有效性。三、让开发人员知道错误产生的重灾区,加强自测试,四、让客户清楚我们专业的质量保证团队,可以向他们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 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也是有价值的,完整的测试是评定软件质量的一种方法;
  • 根据测试目的的不同,还有回归测试、压力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分别为了检验修改或优化过程是否引发新的问题、软件所能达到处理能力和是否达到预期的处理能力等;
  • 软件测试为了建立软件的信心;
  • 从测试的目的出发,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为了验证程序能正常工作的测试;为了验证程序不能正常运行的测试;

一个测试人员所具备的素质

  1. 对软件测试这个岗位的兴趣;
  2. 有能力,编程能力,沟通,团队协作
  3. 责任感和承受一定的压力;
  4. 思维方面: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

什么是需求

  • 软件需求是 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条件或权能(Capability);(满足用户的期望或者合同规定的标准,规范,文档所需要的条件和权限)。
  • 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它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权能;
  • 它包括功能性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对设计和实现提出了限制,比如性能要求,质量标准,或者设计限制。
需求
用户需求:可以简单理解为甲方提出的需求,如果没有甲方,那么就是终端用户使用产品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该需求一般比较简略;
软件需求:用户需求的具体化,或者叫功能需求,该需求会详细描述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

软件需求是测试人员进行测试工作的基本依据

什么是BUG

  • 当且仅当规格说明是存在的并且正确,程序与规格说明之间的不匹配才是错误;
  • 当没有需求规格说明书时,判断标准以最终用户为准:当程序没有实现其最终用户合理预期的功能要求时,就是软件错误。

描述BUG

版本号,测试环境(平台,系统),测试步骤(数据),实际结果,预期结果(需求一致),附件(错误截图,错误日志)。

BUG 级别

崩溃 严重 一般 次要

BUG 生命周期


如果碰到一个 BUG ,和开发人员产生冲突怎么办?

  1. 检查自己的 BUG 描述是否清楚;
  2. 检查 BUG 的定级是否按照公司的标准来的;
  3. 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说服开发
  4.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5. 和开发人员,产品经理开会商量 BUG 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Test Case)是为了实施测试而向被测试的系统提供的一组集合,这组集合包含:测试环境、操作步骤、测试数据、预期结果等要素。

示例:




开发模型和测试模型

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产品的设想开始到软件不再使用而结束的时间。 如果把软件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那么软件的生命周期可以分成6个阶段,即需求分析、计划、、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 瀑布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所有其他模型的基础框架。瀑布模型的每一个阶段都只执行一次,因此是线性顺序进行的软件开发模式;适用于需求稳定的项目。
  • 优点: 强调开发的阶段性; 强调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 强调产品测试;
  • 缺点: 依赖于早期进行的唯一一次需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由于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 一般在软件开发初期阶段需求不是很明确时,采用渐进式的开发模式。螺旋模型是渐进式开发模型的代表之一;
  • 这对于那些规模庞大、复杂度高、风险大的项目尤其适合。这种迭代开发的模式给软件测试带来了新的要求,它不允许有一段独立的测试时间和阶段,测试必须跟随开发的迭代而迭代

  • 优点:强调严格的全过程风险管理。 强调各开发阶段的质量。 提供机会检讨项目是否有价值继续下去
  • 缺点: –引入非常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这对风险管理的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需要人员、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迭代、增量模型

一个系统的四个功能,A模块,B模块,C模块,D模块,两周内完成

  • 迭代:第一周开发人员完成ABCD四个模块基本功能,第二周,在基础功能之上进行细化和改善;
  • 增量:第一周完成AB模块,第二周完成CD模块。

敏捷模型

轻文档,轻流程,重目标,重质量
拥抱变化,可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scrum流程
PO,product owner 产品经理,把客户的需求整理成user story,课表的代表方;
SM scrum master 项目经理,负责保证整个敏捷流程的顺利实施;
ST scrum Team 研发团队,目标是交付一个高质量可用的软件;
  1. 发布计划会议;
  2. 迭代计划会议;
  3. 开发过程中,每日站会;
  4. 产品演讲评审会;
  5. 回顾会议

V模型

  • 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 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 局限性: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未在需求阶段就进入测试。

W模型

  • 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 W模型特点:测试的对象不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
  • W模型优点: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 局限性: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无法支持敏捷开发模式。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着困惑。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通过对在软件生命周期不同的时间点上的软件配置进行标识,并对这些被标识的软件配置项的更改进行系统控制,从而达到保证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可溯性的过程。

配置管理的应用

软件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软件产品(包括文档、源代码和数据等),且这些产品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同一软件产品也会发生变更,从而产生许多版本。软件开发小组必须清晰地知道会有哪些产品、这些产品会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和版本。开发小组必须清晰地知道如何将产品的变更通知给受影响的小组。如果不能有效地了解软件产品及其变更,开发小组将很难组装这些软件产品,很难得到所需的软件产品。

好处

(1)能够对项目中的文档、代码等的变化进行有效管理。
(2)能够方便地重现某个文件的历史版本。
(3)能够重新编译某个历史版本,使维护工作变得容易。
(4)能够使异地多团队开发、并行开发成为现实。
(5)从公司级看,实行统一的配置管理流程可提高项目组间人员流动时的工作效率。

以上是关于测试(概念篇)笔记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测试的基础概念

前端单元测试笔记 —— 覆盖率篇

软件需求

Linux 权能综述

软件工程阅读笔记03

性能测试之操作系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