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保到开放,华为知识产权价值观之变

Posted 鲜枣课堂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自保到开放,华为知识产权价值观之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474年3月19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利法——《发明人法规》,在威尼斯共和国诞生。它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了知识产权时代。

在随后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专利这张薄薄的纸,成为了人类科技进步的基石。它坚决捍卫了发明创造者的权利,鼓励了各行各业的创新,也造就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特别是19世纪,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更是直接刺激了工业革命的爆发,为现代科技和工业体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进入21世纪后,以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CT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科技蓬勃发展。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数字科技相关专利的数量激增,ICT成为全球知识产权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无数企业居中博弈、暗自较劲,渴望掌握更多的专利,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人们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那就是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更为重要的价值财富,也是长远发展的前提保证。

以5G为例。自5G诞生以来,人们就习惯于将5G标准专利的数量,视为企业甚至国家5G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拥有更多5G必要专利的一方,会被视为5G市场的现实领导者,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话语权。

ETSI声明的5G标准专利家族分布情况(截至2021.12.31)

数据来源:咨询公司Clarivate

那么,专利仅仅只是一种竞争的工具吗?在数字化浪潮之下,我们该如何理解知识产权的深层次价值?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的孵化、保护和共享?

2022年6月8日,华为召开了“开拓创新视野:2022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活动。

在会上,华为公布了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最新成果(包括其内部“十大发明”活动的评选结果),阐述了他们的知识产权价值观,以及对知识产权与创新关系的理解。来自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的众多专家,也对知识产权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圆桌研讨

这场活动,对小枣君有很大的启发。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以及目前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我们对知识产权的很多理解,可能并不正确,或者说并不全面。

特此撰文,与大家探讨交流,希望激起更多的思考。

华为的专利布局

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华为的专利很多。到底多到什么程度?我通过几组数据来说明一下:

· 截止2021年底,华为在全球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20万件,累计授权量超过11万件,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超过6万件,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 截至目前,华为是累计获得中国授权专利最多的企业。

· 2021年,华为在美国的新增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五,累计已获得2万件专利。

· 2021年,华为在欧洲申请专利3544项,排名第一。

· 过去5年,有超过20亿台智能手机,获得了华为的4G/5G专利许可。

· 在汽车领域,每年约有800万辆获得了华为4G/5G专利许可的智能汽车,被交付给消费者。

……

这样的成绩,别说在ICT行业,就算放在全社会各行业,都是难以逾越的存在。

成绩的背后,当然是巨大的付出。

华为在研发领域的惊人投入,还有高昂的研发人员工资,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再次通过一组数字,来直观感受一下:

· 2021年,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有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

· 2021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427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收入的22.4%。

· 近十年来,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8,450亿元(约1245亿美元)。

显然,来自外部因素的干扰,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决心。

这些年来,华为频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在优秀人才激励方面,更是毫不手软。最有名的,当属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

得人才者得天下。大量年轻人才的加入,是华为高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这次华为公布的“十大发明”,也从侧方面展现了华为公司内部年轻力量的实力。所有上台进行演讲的获奖者,全部都是青年才俊,着实令人羡慕仰望。

会上发言的青年发明家

说到“十大发明”,华为从2015年就开始了这项评选,目前是每两年评一次。有趣的是,今年因为投票时出现了平分,所以实际上公布的发明并不止十项,而是十一项,分别是:

这些发明是华为数以万计知识产权的缩影。既有算力领域的,也有联接力领域的,既有应用层面的,也有理论层面的。从整体来看,基本上都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作为通信人,小枣君想重点介绍一下光虹膜SRCON

  • 光虹膜

光虹膜是一项应用于光纤接入网的发明专利。

目前,我们在家庭光纤宽带场景普遍采用的是PON技术。PON的英文全名叫做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

PON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OLT(光线路终端)、ODN(光分配网络)和ONU/ONT(光网络单元/终端)。如下图所示:

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ODN,将一根主干光纤分为64根一模一样的“支流“光纤,实现64个用户共享一根主干光纤上网。

这种低成本且简单的解决方案,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运维工程师:

1.光纤状态无法感知,维护难度大

PON是无源系统。所谓无源,就是没有另外附加能源、电源。

光纤本身不导电,那么,光纤的状态信息就无法通过电信号获取。例如,光纤的利用率,是否有空闲端口,运维工程师全都不知道,只能到用户家中去看。如果没有,就要新开,耽误业务开通的时间。

2.故障难以定位

这也是因为光纤无法感知状态导致的问题。当出现故障是,运维人员很难找到故障点,只能顺着光纤一路一路排查,严重影响了故障恢复的时间。

如何才能既发挥PON无源光网络低成本的优势,又使其具备更好的可维护性呢?

来自华为光领域研究部的一个由5名博士组成的团队,提出了光虹膜的解决方案。

虹膜是眼睛构造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人眼的虹膜具有唯一性。而光虹膜,其实就是给光纤创造一个唯一性的标签。

如果这个标签是纸质的,一方面,人工容易出错,另一方面,纸质容易破损遗失。于是,华为博士团队联合精密制造部,通过超高精度的加工技术,在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波导上,雕刻出特殊的微结构(我们称之为光虹膜技术)。

光虹膜,给光纤做“纹身”

这就相当于给经过不同支路的光打上了不同的标签,或者说,在光波导里印刷了一个“二维码”。这样一来,光就携带了地址信息,包括出发地以及目的地。

借助这个信息,运维人员可以轻松实现对ODN光纤资源的管理,大大简化了运维,也缩短了故障定位的时间。

从具体数据来看,采用光虹膜技术,光纤资源的浪费能够减少30%,宽带开通时间从三天以上减少至一天,故障还原时间从48小时以上减少至当天恢复。

我们也可以预见到,光虹膜技术在ODN的应用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在汇聚层和骨干层以及5G前传领域拥有大量的光纤资源,光虹膜技术能够解决光波导状态无法可视化的世界级难题,肯定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SRCON

细心的大家一定发现了,SRCON其实并不是这次获奖的“十大发明”之一。但是,这项发明在会上进行了演示,成功吸引了小枣君的注意。

SRCON是Simulated Reality and optimization of large-scale COmmunicaiton Networks的缩写,名字很长,简单来说,就是大规模通信网络的模拟现实和优化。更简单一点,就是通信网络的数字孪生。

众所周知,我们的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为了让客户有更好的网络体验,无线工程师需要人工制作大量的表格,分析大量的数据,然后再根据情况对天线进行调整。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结构的不断演变,网络优化的工作难度也不断加大。即使对于最优秀的网络专家来说,也非常具有挑战性。

而SRCON,是一种精准模拟移动通信网络的方法。它利用人工智能、数学还有通信技术,建立了复杂通信网络的数学模型。

在网络部署前,SRCON可以有效评估网络调整带来的潜在影响。基于从现实网络中收集的海量数据,SRCON可以了解每一个联网用户的体验。

SRCON还可以通过算法,快速求解大规模网络的最优结构,并进行相应调整。这样一来,既可以提供最好的网络质量,又避免了无效工作带来的碳排放。

目前,华为已经将SRCON应用到了4个国家,帮助了5个运营商服务的300多万用户的网络进行了优化,涉及12,000多个基站。这项发明,正在颠覆传统的网优工作模式,是一次重大的蜂窝通信技术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SRCON是华为和产业界合作的结晶。

两年前,华为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罗志泉教授提出了SRCON的原始思路。

华为拥有网络经营方面的丰富经验,他们将经验与前沿研究团队进行结合,充分利用双方的专长,把理论突破和商业落地的链条打通,最终催生了成熟的SRCON方案。

█ 华为的专利价值观

手握海量专利的华为,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行业的知识产权“航空母舰”。那么,华为究竟会如何发挥这些专利的价值呢?

这次会议,给小枣君留在最深刻印象的,是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的一段话。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说到专利的时候,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专利大棒’、‘专利壁垒’,好像专利是一个坏东西。但我们(华为)希望通过这些宣传活动,也能够让我们业界逐渐形成一个意识:专利许可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专利诉讼、纠纷。但是专利这个制度,本身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对我们产业发展非常关键。”

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

确实,中国是新兴发展中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才逐渐建立起成熟的专利制度。对于专利,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比较保守的阶段——要么认为专利是换取名利的工具,想方设法去“制造”;要么认为专利是打官司的“武器”,唯恐避之不及。

其实,专利虽然会牵扯到企业之间的“攻与防”,但专利制度的本质,是分享和共赢

人们之所以建立专利制度,是为了激励创新,促进技术公开并被业界公平广泛的使用,从而推动产业繁荣和社会进步。

樊志勇自己也提到:“(华为的)专利收费是一个结果,而非目的。”

1995年,华为申请了第一件发明专利。当时,华为对专利的态度,就是用于自保。现在,华为对专利的理解已经与国际接轨。

对他们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专利与技术许可,以促进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才是发挥专利价值的最优途径。

面对专利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利纠纷问题,华为的看法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遵循国际规则和惯例,以积极友好的态度,通过交叉许可、商业合作等多种途径,解决知识产权争议。

专利的许可,应当按照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确定合理的费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创新者的目的,反哺创新,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国家。

结语

综上所述,拥有海量专利的华为,到底是否值得我们害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021年3月,华为透露该公司将开始收取5G专利授权许可费,单台手机许可费甚至不超过2.5美元。这些年,我们也几乎没有看到华为主动发起诉讼官司。

这充分说明,华为是一家以产品营收为主的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策略上非常开放且理性。

对于目前高速发展的中国ICT产业来说,华为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是有极大借鉴意义的。

一方面,我们不能为了专利而专利,应该努力加大真正的研发创新投入,孵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有了更多的知识产权后,我们应该加强分享,在相互专利交叉许可的基础上,使用彼此的专利技术,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营造更为良性的知识产权共享氛围。

在知识产权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吗?

—— 全文完 ——

以上是关于从自保到开放,华为知识产权价值观之变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透过华为军团看科技之变:互动媒体(音乐)

透过华为军团看科技之变:广域网络

透过华为军团看科技之变:数据中心底座

透过华为军团看科技之变:机场轨道

轻舟已过万重山:华为之路,平板PC之变

“软件定义汽车”的数字化之变,华为云低代码平台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