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高效的思维工具
Posted sunansheng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思维导图:高效的思维工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线性思考到非线性思考
人类的思维可以分为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两种。一般来讲,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非线性思维则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类似于人的大脑结构和血管组织,如发散性思维、系统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却无优劣之分,它们之间各有利弊。线性思维有助于深入思考,探究到事物的本质;非线性思维有助于拓展思路,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总体而言,非线性思维是为了支持线性思维的深入进行,线性思维是最终目的,而非线性思维是辅助手段。
然而,由于线性思维的简捷性和经济性,人们对线性思维产生了很强的依赖,从而忽视了非线性思维的存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学者首次提出了非线性思维的概念,将其从线性思维的模糊模型中抽离出来。而随着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大量的、高难度的信息摄入人脑,信息超载使线性思维不堪重负,而非线性思维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大数据与复杂系统的处理变得简单、快捷、高效。
人的思考过程本身是线性与非线性并举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类的知识结构本身则以非线性为主。语言和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遗憾的是语言和文字都是线性的。这样一来,线性的语言和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类思考的桎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思考的进行,在信息过载时让人脑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需要借助非线性思考工具重新放飞我们的思考。
思维导图正是这样一种非线性思维工具,帮助人们在很大程度促进思维的发散,拓宽思维的广度。
思维导图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
思维导图有 5 个基本的特征:
- 焦点集中——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
- 主干发散——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发射;
- 层次分明——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写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 节点相连——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
- 使用颜色、形状、代码等。
焦点集中,是指我们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一定要能够突出中心,如果我们拿到一张导图而一眼看不出它的中心,那么这种图无疑是失败的。而突出中心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使用中心图形或醒目的艺术字来代替普通文本,这样容易让我们一眼就能抓住导图的核心。就像当我们看到下面的思维导图时,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张图是要讲思维导图的特征。这一点至关重要。
主干发散,是指在我们拿到一张导图的时候,我们能够一下子找到它的主干分支,而不是一片混乱。在上图中,我们很快就可以知道,思维导图的特征是分为5大部分的,每一分支下面有各自的内容,条理非常清晰,这就保证了我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对思维导图进行理解加工。
层次分明,这主要强调的是,导图内容并不是随意发散、随意安排的,是按照知识内部的结构来进行分级加工的,重要的话题、与焦点联系密切的话题要尽量放在靠近导图中心的位置,而一些相对来说次重要的内容安排在导图边缘的位置,这样就能够保证学习者很快地掌握导图所要讲的重点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等。
节点相连,顾名思义就是思维导图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线条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这里每一条连线都代表着一条思考路径。
图形、颜色和代码,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为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一般使用丰富的图形、颜色等,当然图形一定要与内容紧密联系方可使用,可以不用,但也不可滥用,如果用得不合适反而是对主题内容的干扰。不可否认的是,使用这些元素可以让思维导图变得美观、和谐、舒适,但这绝不是使用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很多人在刚开始绘制的时候,往往舍本逐末,看起来很漂亮的思维导图,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和意义。
大量研究证实,思维导图对于记忆、理解、信息管理、思维激发、思维整理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让思维导图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运用方式。今天,在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思维导图都在展现着它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
可视化,顾名思义就是“让本来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看得更清晰”。根据可视化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可视化分为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和思维可视化。
可以认为,思维导图兼具知识可视化和思维可视化的特征。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被当作知识可视化工具,用以整理和呈现客观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支持一个人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此时就更多被用作思维可视化工具了。
但由于整理和加工知识时需要思维的参与,不同人针对同一知识做出的思维导图也会千差万别,所以知识可视化和思维可视化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总体上看,我们谈及知识可视化时,更多侧重的是结果,关注的是客观性;而当我们谈及思维可视化时,尽管也关注结果,但更关注的是思考者的思考过程。
思维激发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激发的重要手段。联想和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明显的不同。联想是指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如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想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联系反映在人脑中而有各种联想,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低级的联想,也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高级的联想。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以“苹果”为例,我们展开联想,可以想到:苹果树、水果、梨、笔记本电脑等。若运用想象,我们则可以想象出一个红彤彤的挂在树上的苹果,看着让人垂涎欲滴。可以看出,联想是在对象和对象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而想象则是丰富对象的属性,让其形象更加丰满的过程。
思维整理
思维整理是让信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通过对信息进行组块化,达到降低认知负荷,并促进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目的。
高效能人士都有收拾房间的习惯,同样多的东西,如果随意放在屋子里会让屋子显得拥挤不堪,但若整理归类,房间一下子就多出很多空间来。人类的大脑每天都要接受大量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未经整理存入大脑,功能再强大的大脑也会显得不堪重负。
所以,仅仅用思维导图激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往大脑中输入了新的信息。为了让这些信息有效发挥作用,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加工,思维导图也是思维整理的极佳工具。思维整理非常类似于计算机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经过磁盘碎片整理,计算机的运转速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坚持用思维导图整理思维,假以时日,大脑里的信息存储会变得越来越有序,提取利用也会越迅速,如同对大脑更新了硬件一般。
非线性思考
非线性思考在上文中已经描述。
总结:思维导图是高效的思维工具
第一,思维导图是可视化思维工具。人的思维在大脑中进行,看不见摸不着,让思维可视化是认识思维并训练思维的第一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可视化思维工具,能帮助人们将思考过程中的片段以及思考的结果可视化呈现出来,从而为反思和改进提供了物质载体。从这个意义上看,思维导图也是元认知支持工具。
第二,思维导图是非线性思考工具。常言道,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一图胜过千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言和文字是线性的,而图是非线性的。对于复杂关系的描述,语言和文字总显得力不从心,一张图却能清晰地表达出文字表达不出的意思。思维导图作为思维的图示工具,其非线性特征,帮助人们得以从语言文字的线性枷锁里摆脱出来,放飞思维。
第三,思维导图是思维激发工具。传统的头脑风暴从一个主题出发联想出更多的相关主题,本质上依然是线性激发。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作为新的思维激发起点,从而为拓展思维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第四,思维导图是思维整理工具。思维整理犹如房间整理,或者电脑磁盘的碎片整理。在经历了思维激发的过程之后,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思维材料,但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琐碎的思维材料并不能构成意义并形成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做进一步的整理、归类、合并或舍弃,让思维从“有物”走向“有序”。此外,思维导图工具软件也为思维整理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第五,思维导图是系统思考工具。传统的思维往往是局部的、碎片的,思维导图展现的整体与全景,让我们的思维得以系统化,规避了“盲人摸象”的窘境。
第六,思维导图还是高效的交流沟通工具。人和人之间的分歧和误解源自双方理解上的偏差,而理解上的偏差又源自思考问题时的语境。思维导图展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或想法,而是一个更为丰富的语境,这为提升沟通效率、快速达成一致提供了可能。
总之,思维导图是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是面向未来的。毫无疑问,掌握了思维导图这把利器,我们将长期享用其带来的思考“红利”。
声明:苏南生 发表于 2019-06-15 09:33:00 ,共计3324字。
转载请署名:思维导图(一):高效的思维工具 | www.sunansheng.com
以上是关于思维导图:高效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