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优化抽象

Posted dog250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输优化抽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昨天跟朋友聊起传输优化的抽象(用词不当,但我及其恶心方法论这个说法),整理一些观点。

端到端传输优化的上限取决于能有效利用多少信息,而下限取决于这副牌你想打多烂,注意,你有什么牌并不由你决定,你只能决定怎么打。

类比考试,你能确定性地考 100 分,你就能确定性地考 0 分,分数的上限和下限同样由你的能力决定。如果你什么都不会,概率上讲,你只能考 50 分,不多也不少。能力越强,偏离 50 分越多。

我们做传输优化,比如 TCP 加速,TCP 拥塞控制,普遍的误区在于,我们总希望通过有限信息获得全部真相,总希望能通过摆置这些有限信息将获得的规律公式化,从而得出一个最优解。这是不符合信息论的。

信息论的一个结论是,做任何有效的决策,必须有额外信息的输入。

一个常用例子,我们总希望不断采集并分析 RTT 来区分拥塞丢包和随机丢包,这显然颠倒了因果。RTT 持续升高只是拥塞的一个表象,反过来看,如果观察到 RTT 持续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了拥塞,比如可能有人在操作路由器逗你玩,若真出现这种玩笑,你真区别不出是真拥塞还是真有人逗你玩,因为没有额外的信息让你做这个区分。这个时候,误判是必然的。

以前上学时,放假买回家火车票都靠抢,但如果你认识铁路系统的人,在放票前给你些信息,你还怕抢不到票吗?同样道理,端到端传输优化,每条连接能利用的信息一致,上限就是通用的公平,如果你非要脱颖而出做得比别人好看,你就必须要有额外信息。

给定一个算法,固定输入,那它的效果就一定存在一个上限,想突破这个上限,必须额外的信息注入,是必须,而不是建议。

对于无线链路传输优化,若能获取链路状态信息,比如物理资源调度信息,就相当于抢火车票时有系统内部的人帮忙。任何脱颖而出的优化都来自信息不对称。该场景的最优解是找厂商或运营商合作,用业务收益让对方受益,对方当然会提供信息。和风险投资不同,这种合作对它们而言是承诺收益的,厂商,运营商投资信息,你利用这些信息改造算法获得优化收益,变现后让对方获得收益,就是这么一个环。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仅依靠滞后的反馈,你永远不会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更不会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即便在理想场景,依靠反馈也只能猜对大部分,任何抖动都不在控制范围,而这些抖动偏偏正是要控制的。比如一个短突发转瞬即逝,你怎么靠反馈捕捉到,反馈只能误导你欺骗你。

要事先知道信息才能对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而这不可能靠端到端完成,这需要底层提供额外支撑。你若笃定端到端闭环优化,那很抱歉,这行不通。

违反分层抽象是必然的,从应用到链路,信息通达,才可优化到极致。分层抽象的收益是通用,反之,极致的优化需要个性化定制,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对于 TCP 还是对皮鞋。

有人说,为什么 BBR 做到了呢?我们能不能做一个 XXYY,它对 BBR 的效果就像 BBR 对 CUBIC 的效果呢?

BBR 多数实际场景到底比 CUBIC 好多少,甚至是不是真比 CUBIC 好姑且不谈,权当它真的吊打 CUBIC 。你以为它是凭空出来的吗?跟 CUBIC 共建于同一套基础设施?

如果 BBR 团队不事先加入 us,ns 级高精度时间戳支持,仅靠 ms 级 的 jiffies,BBR 能玩起来吗?高精度时间戳一直放在系统里,BBR 想利用就要自己去挖这个信息,BBR 前那么多基于延时的算法都不行,就是因为没有利用这个信息,以至于无法支持高精度计算。只有 1 ms的时间精度,就分辨不出 1 ms 以内发生的事,甚至连 rack 都实现不了,更别说 BBR 的 maxbw 计算以及 pacing rate 计算了。

本随笔第二部分,我来谈谈 TCP 报头。

1970~1980 年代的 TCP 由于带宽和内存资源受限而过于谨慎。1990 年代往后,特别到了 2000 年代,带宽和内存等资源不再紧缺,TCP 开始考虑利用这些资源增强表达能力,和老式 TCP 极端有限的表达能力不同,TCP 增加了很多新选项,如 SACK,Window Scale,Timestamps。这些新选项无一例外都是希望为连接注入了新信息而提升性能,这正是本文第一部分的观点。

以 SACK 为例,若没有该选项,TCP 不知道接收端具体收到了哪些包,只能无脑 GBN,这个时候无论什么高尚算法,也无法 “猜” 到对端到底收到了哪些包。缺了这个信息,怎么猜都不行。SACK 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这个信息带回来。

Window Scale 也类似,16 bits 窗口最大容量 64KB,这是 16 bits 所能表达的信息的极限,还是信息不够。注入一个新的 WScale 选项信息,事情就解决了。

TImestamps 这个新选项例外,它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因为没有它也可以完成同样的事,Timestamps 注入的信息完全是冗余信息,有趣的是,冗余信息还浪费了 12 Bytes 的空间:
Save some bandwidth by turning off TCP Timestamps

这也是我提高 TCP Timestamps 精度的原因,因为高精度 Timestamps 作为一个可以 echo 回来的信息,对于度量时序很有用,甚至可用来度量对端 Delayed ACK。此前没这个信息,现在有了,利用好它就有收益。

再进一步看。

SACK 选项由于选项存在长度限制,只能容纳 4 个不连续的块,这使它未竟全功。如何突破这一点呢?
增加新信息以提高表达能力,代价是增加报头长度,徒增的报头长度就是徒增的带宽,也需要徒增 CPU 处理开销,不能让你空手套白狼。

我在想 TCP 为什么不干脆增加一个新选项,该选项的意义就是 “选项本身是否支持 TLV(Type-Length-Value)”,只要两端均升级,那么选项就完全 TLV 化了,SACK 不再受限,还能支持 NACK,甚至能把 Delayed ACK,处理延时等信息全部带回。TCP 只需要调整选项就可以变成任何协议,甚至可以带着 TCP 标准头直接变身 QUIC。

如果愿意,底层链路可以将它想给你的信息打入 TLV 格式的选项中。

TLV 选项实属空谈理想,现实是,TCP 选项依然是固定长度的,对端返回的信息依然有限,那么向谁要信息,怎么返给你就是要做的事。

向对端要端到端信息,可通过带外连接,比如伺服连接专门探测链路并相互交流。向底层要链路信息,需要有接口支持。无论跟客户端合作,跟终端厂商合作,还是跟运营商合作,目标永远是拿到更多的信息,信息,还是信息。

我一直觉得端到端 TCP CC 优化已经到顶了,BBR 最终也退回了到了相对兼容的 BBRv2,并且即便 BBR 本身对网络也是挑剔的。这不是算法到顶了,而是端到端 TCP 连接能提供的所有信息的利用率已经逼近极限。类比考试,就好像你把毕生所学全部烂熟于心,这也就决定了你的能力上限,靠答题技巧走不远,你的上限由你掌握的信息决定。… 谈传输优化,大部分普通连接质量无需优化,客户够用,你需要把那些弱连接识别出来,而你没有额外的信息可以帮你做这个识别… 所以我曾经干过一件事,分析散点图,把一段时间弱连接一个个挑出来求交集,把交集内的 IP 写死在代码里,几千个 if 语句,效果好的很。这就是信息的力量。

浙江温州皮鞋湿,下雨进水不会胖。

以上是关于传输优化抽象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如何在R中找到函数的上限和下限

怎么区别java泛型的上限和下限??

具有上限/下限的 Numpy 自定义 Cumsum 函数?

java泛型上限下限,通配符

java泛型上限下限,通配符

期权价格的上限和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