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请求过程

Posted 战斗民族就是干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Web请求过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S架构

最常见的架构方式。

优点:

1.客户端使用统一(此处的统一主要指实现原理统一)的浏览器,不需要特殊的网络配置。

2.服务端基于统一的HTTP协议。基于此协议的服务器有很多,如Tomcat,nginx,JBoss。这些服务器可以直接拿来用。

请求发生的完整过程

HTTP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状态的短连接的通信方式,通常情况下一次请求就完成了一次数据交互,通常也对应一次业务逻辑。然后这次通信就断开了。

采用这种方式是为了能够同时服务更多的用户,防止由于一个用户独占连接而造成阻塞的现象。

下面主要介绍用户在浏览器输入网址之后发生的整个完整过程。

1.用户输入URL,也就是网址。如www.google.com。

2.DNS域名服务器会将其转换成IP地址。

3.用户端根据IP地址向服务器发起请求。

4.服务器端可能会有负载均衡设备来平均分配所有的用户请求。在请求到达服务器后,会经过一些复杂的业务逻辑来处理用户请求。请求的数据可能在三个地方:
分布式缓存系统,文件系统或者数据库中。从其中取出数据返回给浏览器。

5.数据返回后,浏览器解析数据发现还有一些静态的资源(CSS,JS或者图片),然后再次发起请求。这些静态资源很有可能是在CDN上,如果在的话CDN服务器会再次处理用户的请求。

6.最终在浏览器端看到完整的网页。

以上就是大致的请求数据的过程。

不管架构如何变化,有三个原则是始终不变的:

1)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都要用一个URL表示。

2)必须基于HTTP与服务端交互。

3)数据展示必须在浏览器中进行。

如何发起请求

发起请求实质上就是建立一个Socket连接,但是这是一个特殊的Socket连接。

浏览器在建立Socket之前,必须根据地址栏里输入的URL的域名DNS解析出IP地址,在根据这个IP地址和默认的80端口与远程服务器建立Socket链接,然后浏览器根据这个URL组装成一个get类型的HTTP请求头,通过outPutStream.write 发送到目标服务器,服务器等待inputString.read返回数据,最后断开这个连接

端口号:80

所以完全可以自己模拟浏览器发起一个HTTP请求。专门有个处理HTTP请求的开源工具包,叫HttpClient。

在linux中通过curl+URL可以简单地发起一个HTTP请求。如:curl "www.google.com"

请求的解析

HTTP请求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HTTP的头部。

HTTP请求头:

Accept-Charset    用于指定客户端接受的字符集
Accept-Encoding   可接受的内容编码
Accept-Language   自然语言 比如zh-cn
Host              指定被请求资源的Internet主机和端口号
User-Agent        客户端将它的操作系统、浏览器和其他属性告诉服务器
Connection        当前连接是否保持。

 

HTTP响应头:

Server            使用的服务器名称
Content-type      指明发送给接受者的实体正文的媒体类型,如Content_Type:text/html;charset = GBK
Content-Encoding: 告诉浏览器服务端采用的压缩编码
Content-Language: 描述了资源所用的自然语言
Content-Length  : 指明实体正文的长度
Keep-Alive      : 保持连接的时间

 

常见的状态吗:

200 客户端请求成功
302 临时跳转,跳转的地址通过Location
400 客户端请求语法有错误,不能被服务器识别
404 请求资源不存在 403 服务器收到请求,但是拒绝提供服务 500 服务端发生不可预期的错误

 

浏览器的缓存设置

在浏览器端Ctrl+F5可以重新发起请求而不使用缓存数据。发出报文的请求头里面相关字段告诉服务器,不要缓存要最新的数据。

这两个字段是:Pragma:no-cache Cache-Control:no-cache

public:所有内容都将被缓存,在响应头中设置
private:内容只缓存到私有缓存中,在响应头中设置
no-cache:所有内容都不会被缓存,在请求头和响应头中设置
no-store:所有内容都不会被缓存到缓存或Internet临时文件中,在响应头中设置
must-revalidation/proxy-revalidation:如果缓存的内容失效,请求必须发送到服务器/代理以重新验证,在请求头中设置
max-age=xxx:缓存的内容将在XXX秒后失效,只在HTTP1.1可用,在请求头中设置

Cache-Control和Expires同时出现时,Cache-Control会覆盖其他字段

Expires:一般后面跟一个日期时间,超过这个时间设置之后,缓存内容将失效,也就是浏览器在发出请求之前检查这个页面的这个字段,看页面是否过期了,过期了就重新向浏览器发起服务

Last-Modified:一般表示服务器上资源最后修改时间,根据这个修改时间可以判断当前请求的资源是否是最新的,如果是最新的,服务器就返回304状态码告知浏览器

Etag:服务器给每个页面分配一个唯一的编号,然后区分编号判断页面内容是否是最新的

DNS域名解析过程

1.用户输入URL,浏览器检查自身有没有缓存该域名的IP地址。

2.如果没有,浏览器检查操作系统缓存中是否有这个DNS解析结果。

3.如果缓存中还没有,则操作系统会把这个域名发送给LDNS(Local DNS)即本地域名服务器。

4.如果LDNS中还没有,则只能去Root Server域名服务器中请求解析了。这样的情况比较罕见,因为全球只有13台左右这样的服务器。

5.根域名服务器会返回一个本地域名服务器所查域的主域名服务器(gTLD Server)地址。gTLD是国际顶级域名服务器地址,如.com、.cn、.org,全球只有13台

6.LDNS向gTLD发送请求。

7.gTLD接受此请求,返回一个此域名对应的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的地址。这个Name Server通常就是你注册的域名服务器。

8.Name Server返回该域名对应的IP和TTL值,然后Local DNS Server会缓存这个对应关系,缓存时间由TTL控制。

9.解析结果返回用户。用户根据TTL值缓存在本地系统缓存此对应关系。

TTL是域名解析的生命周期,TTL值全称是“生存时间(Time To Live)”,简单的说它表示DNS记录在DNSf服务器上的缓存时间。

清除缓存域名

Local DNS的缓存由TTL来控制,很难人工介入。但是本地机器的缓存可以用以下命令来清除:

Windows: ipconfig /flushdns
Linux:   /etc/init.d/nscd restart

几种域名的解析方式

域名解析记录主要分为:A 记录、MX记录、CNAME 记录、NS记录和 TXT记录

A记录:A 代表的是Address,用来指定域名对应的IP地址。域名可以多对一但是不能一对多。

MX记录:Mail Exchange,就是讲某个域名下的邮件服务器指向自己的Mail Server。

CNAME记录:别名解析。将一个域名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别名。

NS记录:为某个域名指定DNS解析服务器。

TXT记录:为某个主机名或者域名设置文字说明。

CDN

工作机制

CDN即内容分发网络。通过现有的Internet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网站的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要的内容,提高用户网站的响应速度。

负载均衡

对工作任务进行平衡、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去,共同完成任务。

三种架构:

1.链路负载均衡

由DNS解析来完成负载均衡,用户直接访问目标服务器,而不需要经过其他的代理服务器,通常访问速度会更快。

缺点:一旦某台服务器挂掉,由于用户本地和Local DNS都有DNS缓存,缓存没有及时更新,则造成用户无法访问这个域名。

2.集群负载均衡

硬件负载均衡:由一台专门的硬件设备负责转发请求,太贵一般公司用不起,但是性能很好(一分钱一分货啊)

软件负载均衡:由多台代理服务器组成。网络延时较长。

3.操作系统负载均衡

利用操作系统级别的软中断或者硬件中断来完成。

动态加速

在CDN的DNS解析过程中,通过动态链路探测来寻找回源最好的一条路径,然后通过DNS调度将所有请求调度到选定这条路径上回源,从而加速用户访问的效率。

回源:有用户访问某一个URL的时候,如果被解析到的那个CDN节点没有缓存响应的内容,或者是缓存已经到期,就会回源站去获取。如果没有人访问,那么CDN节点不会主动去源站拿的。





以上是关于Web请求过程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VSCode自定义代码片段14——Vue的axios网络请求封装

VSCode自定义代码片段14——Vue的axios网络请求封装

VSCode自定义代码片段14——Vue的axios网络请求封装

暑假自学JAVA Web心得

Python 向 Postman 请求代码片段

在哪里以及如何使用片段填充我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