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家谈 |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主任童亮访谈录
Posted weixin_4528312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科学大家谈 |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主任童亮访谈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编者按:
童亮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物物理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博士学位。自1997年至今于生命科学重镇——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现为该校William R. Kenan, Jr.名誉教授、生物科学系系主任。童亮教授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特别是脂肪酸和糖类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作为国际知名生物科学专家和该领域杰出的华人代表,童亮教授已累计发表研究论文、专著等2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联合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高精尖中心有幸对童亮教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童教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真挚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科研人生的甘苦与热忱,并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要互帮互助,敢于创新,以坚忍不拔的姿态勇往直前。
访谈实录
问题1
童教授,您作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当年在北大读书时的专业是化学,后来是因何对生物产生兴趣并决心投身于生物学的?
童亮:结构生物学其实是一门交叉学科。通俗意义上讲,它既可以归为化学,也可以归为生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归为物理。我主要是做结晶学的,那时候,在美国有的学校把它放在了物理系,有的在化学系,还有的在生物系。我在美国伯克利读博时,结晶学是放在化学系的。我在北大时,是化学系的学生,学的也基本上都是化学相关的知识,生物大多是我到了美国后自学的。在大学毕业后出国前,我在国内也先自学了一些生物化学。我在北大做毕业论文时,做的是小分子结构,也就是化合物的结构。另外,我对数学也很感兴趣,而做结构常常需要结合计算机、数学、化学、生物学等有关知识,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所以结构生物学就燃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北京已经很热了。但是解结构的实验室是有空调的,也恒湿(因为里面有计算机),很舒服的。所以我觉得做结构还是不错的。
问题2
您从北大读完大学后然后到美国伯克利读的博士之后又到普渡大学做博后,最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那么这四所大学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童亮:这四所大学可以说概括了我半生的经历,都是很不错的大学。北大是我第一个大学,在那里读书时也很自由,学到了很多东西,除了专业课知识,我还自学了很多数学和其它方面的东西。总之,是一个储备知识、汲取营养的阶段。后来到伯克利读PhD,从大陆到了美国,可以说是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眼界也随之拓宽了许多。伯克利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大家虽然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感觉上好像不是差的很远。我在伯克利时的实验室也是很好的。大家就是很纯粹的在一起学习、做研究,学术气氛很好,周边的环境也不错。是一个很适合沉淀内心、投入研究的地方。后来到普渡大学去做博后,博后嘛,当然好好干活就是了(笑)。最后到了哥伦比亚,这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学术职位,在哥大我已经待了20年了,所以感情当然很深。这里见证了自己人生当中很多重要的时刻,可以说自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问题3
我们了解到您92年在普渡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进入了一家制药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一直到97年,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辞去公司的工作,转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您从事科研的动力是什么?
童亮: 我第一次找工作时正好是冬天,而美国的校招是在秋天,所以在我找工作的时候,校招已经结束了。于是,我就去公司了。我觉得不管是进公司还是进学校,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还是看自己的喜好。我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如果我去了将会是第一个在那儿做结构生物学的,是开拓者、开创者,再加上当时自己很年轻,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Challenge, 于是就接受了。在那里做的也一直不错。 5年后由于个人原因,开始找新的工作。后来,收到了哥伦比亚的聘书,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新的挑战,我觉得应该去,这一去竟然都20年了,不知不觉的。
科研的动力,以我的经验来看就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探索新的领域、发现新的事物,这本身就很让人着迷,也是科研的一种魅力!
问题4
科研数十年,能不能谈一谈其中的甘苦?其中有没有哪件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童亮:我觉得一直以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实验室里的人们做得好。在哥伦比亚这些年,发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出了一些好的成果,这些都是比较“甘甜”的东西。另外,最近我们合作的一个课题,和制药相关的,有希望快要上市了,能把研究的东西应用到临床,应用到实际,这也是很值得开心的事情。
苦的东西当然也很多,比如每项课题做起来都很花时间,这也没办法,科学就是这样!我常常对自己学生说,你如果要知道你的题目能做出来的话,那很有可能是你在重复别人做过的课题。另外,我还经常开玩笑说“we are scientists,we like to work in the dark”(我们是科学家,但是工作起来常常是在黑暗中。)做科研确实很苦,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你花费很多精力、经费做的课题,最后却不一定能取得成果。这也是做科研令人苦恼的一个地方。
20多年做了很多题目,有一件事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是我到哥伦比亚后做的第一个课题。我的实验室那时候还很小,我去synchrotron收数据,一个人在那里待了3天,基本昼夜无休。晚上如果太累了就趴在一张桌子上,休息一会。在第3天,synchrotron坏了,我借机会出去剪了个头,还顺便买了一条牛仔裤,算是放松一下吧。从那次收的数据得到了我哥伦比亚实验室的第一个结构,所以还是很有意义的。
问题5
在您的科研道路上有没有遇到过“没有突破、没有进展、甚至感觉很灰暗”的时期,或者说瓶颈期。在那个时候,您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的?
童亮:科研是一条不那么好走的路,尤其是做结晶学,还有现在的冷冻电镜。做结晶学的,如果没有晶体就没有成果,这样的话压力会很大。有压力的时候要试着转换一下思想,要相信自己会有好成果出来。其实,不管做什么都会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挫折的时候,人生不也是这样?有时好有时坏。
另外,做科研的时候,要抱着两个目的:一是出成果,二是training(训练)。在学生期间,第2点——训练也更重要。在做的过程当中,尽可能的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从中总结经验,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包括自己的思想理念等。比如你将来要做教授的话,你的责任不仅仅是搞科研,同时还要培养你的学生,而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你一点点的积累。
我做研究生、博后的时候,有很多人来找我帮忙,他们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我常常会尽力去帮忙。虽然不是我的课题,也不是我的paper, 但是,我可以通过帮别人想问题,解决问题,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自己做PI也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帮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你只聚焦在自己的课题上时,眼光就会比较狭窄,相反,如果你看的课题越多,学到的也越多,以后再遇到问题也就能够从容应对了。
问题6
在您看来,应该如何提高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博士生的科研兴趣?
童亮:提高科研兴趣最好从“内外因”两方面着手。第一,是学生自己,首先学生应该找到自己的动力,自己的兴趣,然后乐在其中。一旦开始觉得科研是一种快乐甚至是一种享受的时候,那兴趣自然就提高了。第二,我个人觉得 PI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supporting environment(支持的环境)。学生们取得了进步,要不吝赞美,多鼓励他们,我觉得这点很重要。PI对学生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学生产生科研兴趣很大的一个原因。
问题7
在您从事科研的工作当中,有没有一些感悟或者是经验想分享给青年科研工作者?
童亮: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一样,都没有容易的、也没有捷径。找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来做,这样才更容易有激情,有了激情之后才会产生动力,有了动力之后才会做的更投入,相应的也就更容易出成果,有了成果后又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激情、动力、兴趣。这是一个循环往复又步步衔接的过程。这样的话,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被压力摧垮,因为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挫折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句名言,我很喜欢。“Find a job you love, and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nother day in your life.”意思是你应该找一份你钟爱的工作,那么对你而言生活将不再有“工作”了。
问题8
您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建议或者期望?
童亮:第一,要努力工作(笑)。很多情况下,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多想想为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勤思考,become an expert in the field(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比如我们实验室做十多个课题,但是我真正称得上expert的,肯定不会达到这么多。希望做这个课题的博士、博士后要比我懂的多。
第二,要互相帮助,这一点我在前面讲过了,教学相长,互相帮助的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不能只活在一个独立的小圈子中,迈出去,多和别人交流、学习、合作,这样的话才能学的更多、更快,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
另外,我常常问我手下的人:“Who do you work for?”最直接的回答是我给我的导师(Boss)做。更重要的回答是我给我自己做。我做的好当然对导师有好处,但对自己的好处更大。
科学大家谈”旨在分享学术大师们的科研方法与思想,展示他们丰富精彩的科研人生。该栏目主要围绕学者的“人生感悟”、“科研思想”、“倾情寄语”、“如何提高科研兴趣”等学生较为关心的问题对嘉宾进行简短访谈,以期了解学术大师们科研背后的故事。
(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以上是关于科学大家谈 |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主任童亮访谈录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