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glibc内存管理:用户态内存分配器——ptmalloc实现原理
Posted 凌桓丶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Linux glibc内存管理:用户态内存分配器——ptmalloc实现原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目录
C++ STL : SGI-STL空间配置器源码剖析
Linux 内存管理 | 物理内存管理:物理内存、内存碎片、伙伴系统、slab分配器
Linux 内存管理 | 虚拟内存管理:虚拟内存空间、虚拟内存分配
在之前的几篇博客中,我曾经介绍过STL空间配置器、BuddySystem、Slab分配器等内存管理机制,也曾经简单的提及过linux用户态内存分配的策略,这一次就来深入讲一讲在用户态进行内存分配时,到底做了什么。
ptmalloc
在Linux中,当我们申请的内存小于128K
时,malloc
会使用sbrk
或者brk
在堆区分配内存。而当我们申请大于128K的大块空间时,会使用mmap
在映射区进行分配。
但是由于上述的brk/sbrk/mmap
都属于系统调用,因此当我们每次调用它们时,就会从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在内核态完成内存分配后再返回用户态。
倘若每次申请内存都要因为系统调用而产生大量的CPU开销,那么性能会大打折扣。并且从上面的图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堆是从低地址往高地址增长,如果低地址的内存没有被释放,则高地址的内存就不能被回收,就会产生内存碎片的问题。
那么Linux中的malloc是如何实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这就要提到大名鼎鼎的ptmalloc
了,ptmalloc
是glibc中默认的内存管理器。其底层采取了分箱式内存管理机制,也就是实现了一个类似哈希桶结构的内存池,当我们通过malloc
和free
申请和释放内存的时候,ptmalloc
就会代替我们将这些内存进行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内存合并、申请策略,来让用户申请和释放内存的时候更加的高效且安全。
下面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ptmalloc
的工作原理
设计假设
ptmalloc
在设计时集合了高效率、高空间利用率、高可用等目标,因此有了如下几种设计假设
- 具有长生命周期的大内存分配使用
mmap
。 - 特别大的内存分配总是使用
mmap
。 - 具有短生命周期的内存分配使用
brk
,因为用mmap
映射匿名页,当发生缺页异常
时,linux 内核为缺页分配一个新物理页,并将该物理页清 0,一个mmap
的内存块
需要映射多个物理页,导致多次清 0 操作,很浪费系统资源,所以引入了mmap
分配阈值动态调整机制,保证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使用mmap
分配内存。 - 尽量只缓存临时使用的空闲小内存块,对大内存块或是长生命周期的大内存块在释
放时都直接归还给操作系统。 - 对空闲的小内存块只会在
malloc
和free
的时候进行合并,free
时空闲内存块可能放入 内存池中,不一定归还给操作系统。 - 收缩堆的条件是当前 free 的块大小加上前后能合并 chunk 的大小大于 64KB、,并且
堆顶的大小达到阈值,才有可能收缩堆,把堆最顶端的空闲内存返回给操作系统。 - 需要保持长期存储的程序不适合用
ptmalloc
来管理内存。 - 为了支持多线程,多个线程可以从同一个分配区(arena)中分配内存,
ptmalloc
假设线程 A 释放掉一块内存后,线程 B 会申请类似大小的内存,但是 A 释放的内
存跟 B 需要的内存不一定完全相等,可能有一个小的误差,就需要不停地对内存块
作切割和合并,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内存碎片。
Arena
在老版本的glibc中使用的内存分配器是dlmalloc
,其底层对于多线程的支持并不友好,因为所有线程共享同一个内存管理结构。所以当多个线程并发执行malloc
时,为了保证线程安全,其通过使用互斥锁进行加锁,使得只能有一个线程能够访问临界资源,因此在并发环境下使用dlmalloc
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互斥锁的阻塞等待上,因此整个应用的效率极低。
而在ptmalloc
中,为了解决多线程并发争抢锁的问题, 其设定了主分配区main_arean
和非主分配区non_main_arena
。
- 每个进程有一个主分配区,以及多个非主分配区
- 主分配区可以使用
brk
和mmap
来分配空间,而非主分配区只能使用mmap
- 非主分配区的数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 主分配区和非主分配区使用环形链表进行管理,并使用互斥锁保证线程安全
通过引入多个非主分配区,就可以将线程分发到不同的分配区中,将原先多个线程共享一个分配区变为了多个线程共享多个分配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并发的压力。
Chunk
和其他内存管理机制一样,ptmalloc
通过一个名为chunk
的数据结构来管理和组织内存单元。为了节约内存,在使用时它的结构分为空闲的chuck和使用中的chuck两个版本
使用中的chuck:
- chuck指针指向chuck的起始地址,mem指针指向用户使用的内存块的起始地址,而next chunk则指向下一个chuck。
- 在第二个域中,最低的一位p表示前一个chuck是否空闲,主要用于合并内存块的操作。当p=1时代表着上一次chunk正在使用,此时prev_size无效。p=0时代表前一个chuck空闲,prev_size有效。在ptmalloc分配第一个chuck时,总会将p置为1,防止程序越界访问。
- M用于表示内存所处的区域,当M=1时为mmap映射区域分配,M=0为heap区域分配。
- A用于标示分配区,A=1为非主分配区分配,A=0为主分配区分配。
空闲的chuck:
- 空闲的chuck会被放到空闲的链表bins上,当用户申请内存时,其会先去bins上查找是否存在合适的内存。
- 对于空闲的chuck,为了方便其在空闲链表上快速查找合适大小的chuck,他有指向上一个和下一个空闲chuck的指针,同时还有指向上一个和下一个空闲chuck的内存大小的指针。
Bins
对于空闲的shunk,ptmalloc采用分箱式内存管理,通过bins来维护这些空闲的chunk。ptmalloc一共维护了128个bin,同时每个bin中又维护了一个大小相近的chunk链表,如下图
根据chunk的大小以及状态不同,bins又分为以下四个种类
- fast bins:fast bins是small bins的高速缓冲区,享有最快的内存分配、释放速度。当用户释放一块小于等于MAX_FAST(默认为64字节)的chunk时,会默认将其存放到fast bins中。当用户需要分配小内存时,会首先查看fast bins中是否存在合适的内存块,如果有则直接返回,如果没有才会去查看small bins上的空闲chunk。同时,ptmalloc会遍历fast bins,查看是否有合适的chunk需要合并,则将其合并后放入unsorted bin中
- unsorted bin:unsorted bin只有一个,是bins的第一个位置。当用户释放的内存大雨MAX_FAST或者fast bins合并后的chunk都会进入unsorted bin上,当用户malloc的时候会先到unsorted bin上查找是否存在合适的bin,如果没有合适的bin,ptmalloc则会将unsorted bin伤的chunk放入bins上,然后再到bins上查找合适的空闲chunk。
- small bins:用于存放固定大小的chunk,总共有64个bin,bin的大小从16字节开始,以8字节不断递增。当我们需要分配小内存块时,会采用精确匹配的方式从small bins中查找到合适的chunk。
- large bins:用于存放大于512字节的空闲chunk,共有64个bin,bin按照顺序不定长升序排列,同时每个bin中的chunk按照大小降序排列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fast bins相当于small bins的cache,用于提高小内存的分配、释放效率,但也同时可能加剧内存碎片化
- unsorted bin其实就是最近释放的内存集合,它会保留最近释放的chunk,从而消除了寻找合适的bin的时间开销,提高了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效率
- small bins和large bins可以合并相邻的空闲chunk,减轻了内存碎片化,但也同时降低了效率
当然,如果在上面的任何一个bin中都没办法找到合适的内存块,ptmalloc中还预留了其他的一些后备方式。
- top chunk:在分配区中最顶部的chunk被称为top chunk,它不属于任何一个bin。当所有bin中都没有合适的内存时,就由它来响应用户请求。当用户申请的内存小于top chunk的内存时,其会将自己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返回,另一部分则成为新的top chunk。如果用户申请的内存大于top chunk的内存,则top chunk会根据分配区的不同,分别调用
sbrk
或者mmap
来进行扩容。 - last remainder chunk:即最后一次small request中因分割而得到的剩余部分,它有利于改进局部性,当在small bins中找不到合适的chunk时,如果last remainded chunk的大小大于所需要的small chunk大小时,其就会将用户需要的那一部分分出去,剩余的部分则成为新的last remainded chunk,因此后续请求的chunk最终将被分配得彼此接近。
- mmaped chunk:当分配的内存非常大的时候(大于128K),此时就需要通过
mmap
来申请内存,通过mmap申请的内存会被放到mmaped chunk上。同时,在释放的时候会通过判断chunk中的M是否为1来判断是否属于mmaped chunk,如果是则直接将内存交还给操作系统
内存分配、释放流程
分配流程:
- 获取分配区的锁
- 计算出需要分配内存的chunk大小
- 判断chunk的大小,如果小于
MAX_FAST
则到fast_bins上查找,如果小于512字节,则到small bins上查找 - 如果还没有找到,此时则进入unsorted bin上查找,如果找到合适的chunk并进行分配后还有剩余的空间,则根据其空间大小将其放入small bins或者large bins中。
- 进入large bins中查找,找到合适的bin后反向进行遍历,找到第一个大小满足的chunk进行分配,如果chunk分配完后还有剩余的空间,则将其放入unsorted bin中。
- 如果查找了所有的bin都没有找到合适的chunk,此时就需要操作top chunk来进行分配,如果满足大小小于top chunk,则切割top chunk来进行分配。如果大小大于top chunk,则此时会申请内存来满足分配需求。
释放流程:
- 获取分配区的锁
- 判断free的参数是否为空节点,如果是则什么都不做
- 判断当前chunk是否是
mmap
映射出的大块内存(M=1),如果是的话直接munmap
释放掉 - 判断当前chunk是否和top chunk连续,如果连续则直接和top chunk合并
- 判断chunk大小是否大于
MAX_FAST
,如果大于则放入unsorted bin中,并检查是否能够进行合并,如果不能合并则直接free
,如果能则进入步骤8 - 如果chunk大小小于
MAX_FAST
,则放入fast bins中,并判断是否有合并的情况,如果没有合并则free,如果有则进入下一步骤 - 在fast bin中,如果当前当前chunk能够进行合并,则将合并后的chunk放入unsorted bin中。
- 判断top chunk的大小是否大于
mmap
收缩阈值,如果满足则试图归还多出的那一部分给操作系统
总结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ptmalloc虽然能够很好的进行内存管理,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小问题,如:
- 由于ptmalloc收缩内存是从top chunk开始,如果与top chunk相邻的chunk不能够释放,则top chunk以下的chunk都无法释放(即使后分配的内存先释放,也无法及时归还给系统)
- 每个chunk至少为8字节(可能导致内存内碎片)
- 虽然采用了主分配区+非主分配区的策略来优化多线程环境下的并发问题,但是在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时候仍会首先进行加锁(影响性能)
- 由于采用了非主分配区,导致内存不能在不同分配区间移动,内存使用不均衡(内存浪费)
- 不定期分配长生命周期的内存(不利于回收,容易导致内存碎片)
所以后来各大厂商为了能够提升效率,开发出了如tcmalloc
、jemalloc
等内存分配器,但作为linux默认内存管理器的ptmalloc
,以其稳定性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
以上是关于Linux glibc内存管理:用户态内存分配器——ptmalloc实现原理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