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键盘到了,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数十倍
Posted 小威要向诸佬学习呀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新键盘到了,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数十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言:快过年了,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实习,正好旧的键盘坏掉了,最近入手了一款不错的机械键盘奖励自己。到货使用一段时间了,来一篇键盘开箱的博客做一个反馈。
新键盘使用感言:优良的键盘如图云上漫步,普通的键盘如同赤脚走路。
文章目录
键盘介绍
对于键盘,我大致用过三种:机房的键盘,电脑自带的键盘,自己购买的键盘。在大学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到机房敲代码,部分同学可能会带点卫生纸。为什么呢?个人感觉机房的键盘配置稍微影响手感一些,甚至键盘上面的符号都褪色了,而且键盘看起来会比较油,还没有自己笔记本电脑自带的键盘用起来舒服😂 总之,自己购买的机械键盘是最舒服不过了。
有幸使用过朋友的keychron品牌的机械键盘,当时就想:回头自己也要整一个keychron的机械键盘,但是由于经济能力不是很足,因此这个小目标就暂时搁浅了哈哈哈。不过倒是从朋友那里得知了keychron系列的机械键盘挺好的,也让自己涨了些见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款键盘。
Keychron是一个网红机械键盘,可以同时兼容多款操作系统,是众多科技博主推荐产品。
Keychron是机械键盘网红品牌,因在油管上被无数码博主使用而爆红,国内的版本是京东京造K系列键盘,价格要比国外官网便宜。Keychron最大的卖点是可是同时兼容win和mac,在Mac布局中具有与传统Mac系统相同的功能macOS媒体键(F1至F12)。Keychron键盘与多种操作系统100%兼容,完美适用于macOS,Windows,iOS和Android。
Keychron键盘种类介绍
C系列:C系列目前只有2把,C1和C2,均为有线键盘,价格也比较低,适合新手入门。
C系列的性价比非常高,材质用料很足不超过300元,无RGB但支持白光,两个款式除了配列和外观以外,其他大致没有什么区别。
K系列:K系列整体采用低调朴实的设计,有很多类型,其中包括K1/K2/K3/K4/K6/K7/K8/K10等多个型号。K系列的全系都支持蓝牙5.1(同时支持有线连接),连接十分稳定且快速。K系列的各个型号之间区别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外观,配列,外壳材质,背光,轴体热插拔等等。如果打游戏切换成有线连接即可。除此之外,蓝牙可在3台设备(手机和电脑都可)间无缝切换,多系统办公这个功能就非常强大了。
Q系列:Q系列就是客制化键盘,Q系列有Q1,Q2,Q3,Q5,Q6,Q8,Q9,Q10等多种,个人感觉Q3的键盘还不错,铝合金外壳,用料足,QMK开源,支持每一个键盘定制,是专业客制化机械键盘。
键盘开箱
经过以上介绍,想必佬们对keychron网红机械键盘有了部分认识,我入手的这款键盘是keychron的k系列的k4红轴键盘,以下是收到的货物图。这里刚收到的时候有一层气泡膜包围着,防止键盘损坏,我自己提前给拆掉了 😂
打开盒子之后,里面比较整齐,键盘的下面有一些小零件。
keychron网红机械键盘一般都有赠送 拔轴器(键盘支持热插拔的话),和5个可以替换的个性键帽(可以自己装配),连接线,说明书等。
keychron k4机械键盘支持macOS和Windows系统,这里旁边采用的是金属的边框,抚摸起来也较有质感,给人的感觉是相当不错的。底部有个二段式脚撑,设计者还是相当贴心的,为设计者点个赞😁
除此之外,我入手的这款K4键盘可以同时用蓝牙连接3个设备,同时按住Fn
+1或2或3即可。我选择的这款是白光款的支持热插拔的,喜欢玩RGB背光的也可以选择RGB版的,只不过稍微贵那么一点点,这里由于光效视频太大,支持多种光效,想要看光效的小伙伴儿可以联系我哈~
可能大家跟我一样,能够中意键盘的颜值,个人感觉比较复古,尤其是对于键盘的总体配色,左上方ESC键的橙色键帽比较吸引人的注意力,同时感觉键盘整体布局也相当合,显得键盘不是特别的长,小巧玲珑。对于我这款白光键盘,当大写键和数字键等功能键开启时背景会显示红光,其他键显示白光。
之所以选择红轴,是因为个人感觉红轴适合码字和游戏,响应时间比较短,速度比较快,用起来比较舒服,几乎没有噪音,打字的段落感也比较强。如果想让室友 “ 快乐 ”,体验网吧那种键盘的感觉的话,可以选择青轴哈哈(买过来倒无所谓,就是容易挨打)🤭😜 这款机械轴采用的是佳达隆的机械轴,个人感觉体验感体验感极强。
除此之外,这款键盘用了大概一周多左右了,还没有充过电,所以个人认为这款键盘的电池是可以完全放心的。
本篇文章到这里就先结束了,如果对此款键盘感兴趣的话,可以私我关于这款键盘的其他信息,再次感谢各位大佬的支持。
以上是关于新键盘到了,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数十倍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百万级高并发MongoDB集群性能数十倍提升优化实践(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