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笔记——管理概论
Posted _瞳孔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现代企业管理笔记——管理概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来我的个人网站看看:瞳孔空间
一:管理、管理学和管理者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管理学的特点:
- 综合性。
- 科学性。
- 艺术性。
- 应用性。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 归纳法
- 试验法
- 演绎法。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工商企业、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等都是组织。组织的共同特征:
- 每一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以一个或一组目标来表示的。
- 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
- 每一个组织都发展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管理者的定义为:管理者就是负责对人力、资金、物资和信息情报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人员。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按其重要作用来分析,可以从两方面来分类:
- 从管理组织层次、上下组织关系来分,管理者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基层第一线的管理者。
- 从管理的各部分专业领域来分,以一个经济组织或企业为例,管理者一般可以分为市场营销管理者、财务管理者、业务管理者、人事管理者、其他专业管理者等,有的经济组织或企业还聘请各方面专家作为内部顾问或国际性业务方面的顾问。
二:管理的职能和性质
管理的基本职能没有定论:
-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着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位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采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种职能作为管理教科书的框架。
- 周三多教授认为,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是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
- 《企业管理学》(杨善林主编)将管理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四个: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具有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故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活动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的,是一种客观存在,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无关。
-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通常也称作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本质上,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不能不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三:管理理论的发展
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古代的管理思想
- 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 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3.1:古代的管理思想
15世纪,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在其许多著作中阐述了许多管理思想,具有比较大影响的是他提出了管理四原则:
- 群众认可。所有的政府能否持续存在要依赖于群众的支持。
- 内聚力。要使国家能持续存在,必须有内聚力。
- 领导方法。君主要通过努力刻苦的学习来掌握领导方法。
- 生存意志。要有强烈的生存意志,在困难的时候能坚韧不拔,为国家的生存进行奋斗。
3.2: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18世纪中叶,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早期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以及查尔斯·巴贝奇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亚当·斯密创立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
-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人们所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取决于国民劳动的熟练程度、技术和能力以及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
- 劳动所创造价值是劳动者工资和利润的来源,工资越低,利润则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则越低。
- 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已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私利,而这种私利又为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人们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以此调节工资、利润和劳动分配关系。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观点,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
- 劳动分工是人们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结果。他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进步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的熟练技巧和能力,是劳动分工的基本依据。
- 罗伯特·欧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罗伯特·欧文不仅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而且在他管理的工厂中进行了实践。他经过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住宅。他的改革试验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也有人认为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 查尔斯·巴贝奇的利润分配管理思想。查尔斯·巴贝奇认为,工人与工厂主之间既存在利益冲突,又存在共同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利润的科学分配来调节。
- 主张建立“利润分配”制度,工人可以按照其承担的工作和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
- 重视对生产的研究和改进,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鼓励工人提出改进生产的建议。
- 工人的收人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按照工作性质和工种确定的固定工资;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经典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他们的理论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先驱,对现代管理思想有很大影响,也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和他的追随者研究的重点始终是企业的基层作业管理和工人的工作效率,他的理论成了管理学的起点。但泰罗把工人视为“机器”、“经济人”,目的是为资本家创造高利润。下面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四原则
- 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
- 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 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过来
-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与科学管理同时代的另一批思想家也在思考问题,不过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组织,我们称其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家。在发展更一般的管理理论方面,即解释管理者的工作是什么以及有效的管理由哪些要素构成方面,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他们的著作为当代管理和思想建立了框架,故他们与科学管理思想家们通常被称为古典理论家。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以下是法约尔的观点:
- 经营不同于管理。法约尔认为前者的含义要广于后者。经营包括六项职能,而管理仅是其中的一种。经营的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
- 十四项管理原则。包括:分工、权威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工作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法约尔特别强调,原则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则。
- 管理的要素。法约尔认为,在经营的六大职能中,管理职能最为重要。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其中:
- 计划意味着观察和估计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
- 组织是建立起统一企业的人、财、物的权力机构;
- 指挥是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统一起来;
- 协调是调整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活动与关系;
- 控制是使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与既定的计划、发出的命令和确立的原则相符合,从而防止和纠正错误。
-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 明确分工。确定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使之合法化。
- 等级系统。各种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 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挑选组织中所有成员。
- 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 遵守规则和纪律。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办事程序。
- 组织中人员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为基础,只受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 职业定向。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职业管理人员。
3.3: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平、民主和独立的浪潮席卷全球,企业的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和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现代管理理论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管理思想非常活跃,研究的侧重点也互不相同,所以呈现出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
3.3.1:行为科学学派及其理论
该学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等。
- 人际关系理论(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梅奥等人总结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观点如下:
- 工人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不是经济人。他们有必须加以满足的物质方面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 管理者应重视协调人际关系。领导的责任在于提高工人“士气”,增加工人“满意度”,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为此要改变传统领导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企业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需要层层递进,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高层次需要和主导需要具有更重要的激励意义。
- 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又称为双因素理论。
-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人际关系,地位、安全等。
- 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得到他人的认可、工作本身带来的愉快、晋升、成长、责任等。
- “X—Y”理论(麦格雷戈):麦格雷戈认为,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受其对人本性假设的影响。当管理人员持某一种对人本性的观点时,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麦格雷戈提出两种人性假设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X理论和Y理论”。
- 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为:多数人生来懒惰,不愿意负责任,只有少数人勤奋,有责任心;多数人工作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满足,企业主为获得最大利润,工人为追求最高报酬;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矛盾的。大多数人具有上述特点,只能是被管理者,只有少数人能克制自己,成为管理者。按照X理论进行管理的方式;组织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工人提高工效,完成组织任务,为了克服人性的自私与懒情的弱点,管理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实行标准化作业、程序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管理的原则是实行权威督导与控制,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管理者手中,强迫多数员工绝对服从管理者的意愿;激励制度是实施个人奖惩。用金钱来刺激员工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惩罚措施。这就是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
- 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自动人”(或称为“自我实现人”)。认为:人天生勤奋,每个成熟的人除有物质和一般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要充分运用自己才华,发挥潜能做出成就的愿望,人只有在实现了自己这种愿望时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表现得主动、有自制力和有创造性。基于Y理论的管理方式:管理的重点是要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员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提倡目标管理与自主管理,在管理制度上应该更具有灵活性,给员工更多一些完成工作的自主权,以便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人的独立创造才能;提倡内在激励,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不是靠物质刺激,也不仅是靠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是强调工作本身对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这标志着管理由传统的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
3.3.2:现代管理学派及其理论
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以后,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管理理论,形成许多学派。这些理论与学派在历史渊源与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主要的管理学派与理论简介如下:
- 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其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 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组织的产生是人们协作愿望的结果。
- 组织存在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和意见交流。
- 提出了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目标的程度,是组织存在的必要前提;组织效率是指在实现其目标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是组织生存的能力。
- 管理人员的权威来自于下级的认可。
- 经理人员的作用是信息联系系统的中心,并对成员的协作活动进行协调,使组织正常运转,以实现其目标。
- 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奇,他们继承了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从系统的概念出发,建立起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模式。他们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都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主要观点有:
- 企业管理系统由人、资金、物、技术、时间、信息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在一定目标下组成一体化系统。其中人是管理系统中的主体,其他各项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均受人的控制与协调。
- 企业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 企业管理系统内部主要有四个基本子系统
- 运行系统,即输入过程与输出过程;
- 控制系统,是指企业对各种有机要素的转化过程;
- 支持系统,是指企业内各后勤保证的过程;
- 信息系统,即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处理、传递的过程。
- 企业管理分三个层次:作业层(即基层管理)、协调层(即中层管理)、战略层(即高层管理)。
- 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 决策管理学派。决策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和马奇。因为对决策理论研究的贡献,1978年西蒙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决策管理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观点主要有:
- 管理就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都需要决策。
- 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
- 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决策的过程至少应该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都含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各个阶段有可能相互交错,因此决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 提出制定决策的理由;
- 尽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的行动方案;
- 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选出最满意的方案;
- 对该方案进行评价。
- 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反复出现和例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指那种从未出现过的,或者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还不很清楚或相当复杂的决策。解决这两类决策的方法一般不同。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并不严格,因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许多非程序化决策将转变为程序化决策。
- 经验管理学派。经验管理学派,又称案例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德鲁克和戴尔。他们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企业实际管理工作者,提出一些实际的建议。也就是说,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其主要观点有:
- 管理有三项基本任务:第一是取得经济效果(利润)。第二是使工作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第三是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因此,管理者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作出有效决策、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联系、学会目标管理等。
- 提倡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管理机能和管理制度。
- 对高层管理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对高层管理的任务﹑结构﹑战略等作了深人的研究。
- 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又叫管理中的数量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该学派的特点是:
- 为管理决策服务,运用数学模型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
- 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率等。
- 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运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 权变管理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森斯﹑菲德勒和豪斯。该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该学派的基础是“超Y理论”。“超Y理论”认为人们怀着不同的需要加人工作组织,人们有不同的需要类型。有的人需要更正规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而不需要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前者欢迎“X理论”的管理方式,后者欢迎“Y理论”的管理方式。因此,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等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卢森斯将过去的管理理论划分为四种学说: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他认为这几种学说都没有把管理与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同时,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他们的学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管理中必须重视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实际上,在环境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可以解释为“如果一就要”的关系。即“如果”发生或存在某种环境情况,“就要”采用某种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来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权变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和领导方式等方面,包括:计划要有弹性;组织结构要有弹性;领导方式应权宜应变。但是,权变管理理论过于强调管理的特殊性,忽视管理的普遍原则与规律,这是该理论的最大缺陷。
四:管理的基本原理
4.1:人本原则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人本原理包括下述主要观点:
-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 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 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 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因此,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4.2:规律性原则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来管理企业的目的,这就是规律性原理。
根据生产力发展规律,企业管理要达到以下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专业化,协作化、联合化加以组织,生产过程的组织要依据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类型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控制方法;企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要符合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
按照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要求,企业管理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如按劳分配价值规律等要求。
4.3:系统性原理
系统是按照统一的功能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现代管理处在各个层次的系统之中。每个单位,每个管理法则,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既属于本系统内,又与周围各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输入”与“输出”联系,同时还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范畴之内。因此,为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环境或系统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性。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是由生产、财务、人事和研究开发等子系统所构成的。要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必须使系统内部结构合理,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通盘规划,合理安排整体中每一个局部,达到整体最优规划,使每一个局部都服从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搞好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力求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使系统达到最佳功能。
企业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之中。因此,必然要与环境进行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以,企业要了解同类企业和有关行业的动向,了解市场和用户的需求,选择最优方案,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4:控制性原理
现代管理的控制活动,就是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控制职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没有控制职能,管理职能体系就不完整,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
一个系统的控制功能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 计划和实施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是以计划为依据,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和具体,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同时计划中要有明确的检验标准,这是有效控制的条件之一;
- 控制职能的发挥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现对计划执行情况的考察、衡量,并对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
在控制活动中必须搞好信息反馈,这也是实现有效控制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控制系统组织机构中应明确规定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送的分工和职责。
4.5:弹性原理
管理的弹性原理是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其主要内容如下:
- 由于随机性和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静止地、机械地看问题。
- 由于随机性和管理领域的特点,要求管理系统包括企业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 使管理具备弹性的办法是在大量统计中发现规律,从高层次范围内发现方向,从潜在问题中进行应变准备,给管理系统更大的灵活性。
在应用弹性原理时,必须注意“消极弹性”。“消极弹性”的根本特点是把留有余地当作“留一手”。这种消极弹性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有限地运用,但现代管理要着眼于“积极弹性”,不是“留一手”而是“多几手”,通过充分发挥智慧,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可供选择的多种调节方案以适应变化的客观环境,从而在任何条件下都保证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4.6:激励原理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需要动力。管理作为一种运转形式,要持续而有效地运行下去,也必须依靠强大的动力推动。人是企业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人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内在潜力,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就是管理的激励原理。激励原理表明,人们的努力决定于奖励的价值及个人认为需要努力的程度和获奖概率。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出强大的动力。从管理的角度可把动力分为如下三种:
- 物质动力
- 精神动力
- 信息动力
4.7:效益原理
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以尽量少的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这就是管理的效益性原理。
讲求经济效果,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根本目标之一,是企业各方面工作的综合表现。提高经济效益实质上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效益得以增长的前提。
以上是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笔记——管理概论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