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数学建模44-聚类模型(攻坚站8)
Posted nuist__NJUPT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备战数学建模44-聚类模型(攻坚站8)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的聚类,就是将样本划分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聚类后,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在每个类中单独使用统计模型进行估计、分析或预测;也可以探究不同类之间的相关性和主要差异。聚类和上一讲分类的区别:分类是已知类别的,聚类未知。常用的聚类有基于距离的:包括K-means和系统聚类等,基于密度的DASCAN算法等。
目录
一、Keans和K-means++算法
1.1、K-means算法
我们可以看一下K-means聚类的基本步骤:一、指定需要划分的簇[cù]的个数K值(类的个数);
二、随机地选择K个数据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不一定要是我们的样本点); 三、计算其余的各个数据对象到这K个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把数据对象划归到距离它最近的那个中心所
处在的簇类中;四、调整新类并且重新计算出新类的中心;五、循环步骤三和四,看中心是否收敛(不变),如果收敛或达到迭代次数则停止循环;六、结束。
K-means算法由如下优缺点,对于缺点2和缺点3,一般常采用K-means++算法进行改进。
优点:
(1)算法简单、快速。
(2)对处理大数据集,该算法是相对高效率的。
缺点:
(1)要求用户必须事先给出要生成的簇的数目K。
(2)对初值敏感。
(3)对于孤立点数据敏感。
1.2、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选择初始聚类中心的基本原则是:初始的聚类中心之间的相互距离要尽可能的远。
算法描述如下:只对K-means算法“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 这一步进行了优化)
步骤一:随机选取一个样本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步骤二:计算每个样本与当前已有聚类中心的最短距离(即与最近一个聚类中心的距离),这个值越大,表示被选取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较大;最后,用轮盘法(依据概率大小来进行抽选)选出下一个聚类中心;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直到选出K个聚类中心。选出初始点后,就继续使用标准的K-means算法了。
下面演示使用SPSS完成聚类操作,SPSS默认使用的是K-means++算法实现的,这里面我选择的K是3,即聚类成3个,可以描述成发达城市,中部城市和不发达城市。
使用SPSS进行K-means++聚类,虽然可以很好地选择聚类中心,但是对于聚类中心的个数K的问题,还是需要主观堆的经验判断,所以还是有缺点的。如果出现数据量纲不同,应该先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再进行聚类,SPSS勾选将标准值另存为变量,即可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二、系统(层次)聚类
2.1、系统聚类基本原理
系统聚类的过程不需要提前设置聚类个数和初始聚类点,系统聚类的流程如下:
系统(层次)聚类的算法流程:
一、将每个对象看作一类,计算两两之间的最小距离;
二、将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
三、重新计算新类与所有类之间的距离;
四、重复二三两步,直到所有类最后合并成一类;
五、画聚类图决定分类个数和类别。
对于需要计算的距离,对于样本与样本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公式如下:
对于指标和指标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另外,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计算方式有如下几种:
1)最短距离法
2)最长距离法
3)组间/组内平均连接法
4)重心法
2.2、系统聚类SPSS实现
在Spss中选择系统聚类,导入变量,如果量纲不同,可以消除, 可以设置绘制谱系图等。
谱系图如下所示,图中的红线是我画上去的,通过红线可以确定分类的个数,主要根据可解释性划分类别,该图中横轴表示各类之间的距离。
另外除了在图中画竖线确定K的个数,另外有一种常见的方法用来确定聚类数K的值,就是肘部法,具体如下:
我们通过SPSS进行系统聚类,会生成聚合系数,我们将聚合系数由大到小降序排列后绘图,找到类似肘部的点,即为聚类类别数K。
我们可以看到绘制的图形中可以去K=3或者K=5,是最好的类别,至于具体取哪个,结合具体的解释性,哪个解释性强,取哪个。
确定聚类个数K后,可以保存聚类结果并绘图,具体如下,当然只能绘制2维或者3维图,即只有当有2个或者三个变量进行聚类才能绘制出图形。
最后绘制的二维和三维图形如下所示:
三、DBSCAN算法
3.1、DBSCAN算法基本原理
DBSCAN算法是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根据挨的近按一定的数量进行聚类。
DBSCAN算法的数据分类如下:主要分成三类,即核心点,边界点,噪声点。
DBSCAN算法的优缺点如下:其实除非指标绘制的散点图有明显的特殊形状,可以考虑使用DBSCAN算法,一般还是用系统聚类比较好。
3.2、DBSCAN算法MATLAB实现
主函数如下,脚本主程序如下:
clc;
clear;
close all;
%% Load Data
load smile;
X = smile;
%% Run DBSCAN Clustering Algorithm
epsilon=0.5;
MinPts=10;
IDX=DBSCAN(X,epsilon,MinPts);
%% Plot Results
%如果只要两个指标的话就可以画图啦
PlotClusterinResult(X, IDX);
title(['DBSCAN Clustering (\\epsilon = ' num2str(epsilon) ', MinPts = ' num2str(MinPts) ')']);
DBSCAN算法实现的函数如下:
function [IDX, isnoise]=DBSCAN(X,epsilon,MinPts)
C=0;
n=size(X,1);
IDX=zeros(n,1); % 初始化全部为0,即全部为噪音点
D=pdist2(X,X);
visited=false(n,1);
isnoise=false(n,1);
for i=1:n
if ~visited(i)
visited(i)=true;
Neighbors=RegionQuery(i);
if numel(Neighbors)<MinPts
% X(i,:) is NOISE
isnoise(i)=true;
else
C=C+1;
ExpandCluster(i,Neighbors,C);
end
end
end
function ExpandCluster(i,Neighbors,C)
IDX(i)=C;
k = 1;
while true
j = Neighbors(k);
if ~visited(j)
visited(j)=true;
Neighbors2=RegionQuery(j);
if numel(Neighbors2)>=MinPts
Neighbors=[Neighbors Neighbors2]; %#ok
end
end
if IDX(j)==0
IDX(j)=C;
end
k = k + 1;
if k > numel(Neighbors)
break;
end
end
end
function Neighbors=RegionQuery(i)
Neighbors=find(D(i,:)<=epsilon);
end
end
绘图的matlab代码如下:
function PlotClusterinResult(X, IDX)
k=max(IDX);
Colors=hsv(k);
Legends = ;
for i=0:k
Xi=X(IDX==i,:);
if i~=0
Style = 'x';
MarkerSize = 8;
Color = Colors(i,:);
Legendsend+1 = ['Cluster #' num2str(i)];
else
Style = 'o';
MarkerSize = 6;
Color = [0 0 0];
if ~isempty(Xi)
Legendsend+1 = 'Noise';
end
end
if ~isempty(Xi)
plot(Xi(:,1),Xi(:,2),Style,'MarkerSize',MarkerSize,'Color',Color);
end
hold on;
end
hold off;
axis equal;
grid on;
legend(Legends);
legend('Location', 'NorthEastOutside');
end
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的smile数据集,最后聚类成3个部分,刚好是一个 微笑的表情。
以上是关于备战数学建模44-聚类模型(攻坚站8)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备战数学建模43-决策树&随机森林&Logistic模型(攻坚站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