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学会深度思考系列1:阻碍深度思考的 9 个思维定式
Posted 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程序员学会深度思考系列1:阻碍深度思考的 9 个思维定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质越是难以看清,越是追求深度思考
本质是引起问题或现象发生的、隐藏于背后的真正原因。本质的反义词是表面,也可以说是不重要的细枝末节。
不囿于表面现象及细枝末节,发掘事物背后隐藏的模型及动力机制。
“什么事情会引发那种现象?”
“隐藏于背后的模型是怎样的?”
“今后,这个模型会产生怎样的动力机制?”
阻碍深度思考的 9 个思维定式
要进行深度思考,首先要了解思维的定式,从而认识到自己容易陷入何种思维定式。大家有怎样的思维定式呢?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思维定式是形成深度思考的起点。思维定式大致分为 9 种。
思维定式:① 因果倒置
不理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反而以现象作为原因去回答。这种因果倒置的思维定式简单且大肆蔓延,是最常见的思维定式。
单纯以现象作为原因去回答,无非是掩盖了隐于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绝不能找到条理清晰的答案。
思维定式:② 满足于普通解
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时,只停留在原先普通的解决方式。这其实与因果倒置的思维定式相关。
思维定式:③ 依赖框架
沿用某个框架进行信息整理,并到此为止。使用框架进行信息整理,会隐约觉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就停止了进一步思考。
例如,商业上经常使用的框架中有一种 SWOT 模型。
S(Strength:优势)
W(Weakness:劣势)
O(Opportunity:机会)
T(Threat:威胁)
分别组成两轴,构成一个 2×2 的矩阵。
这是信息整理的有效框架,但仅仅如此的话并无意义。
框架终究只是辅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导出答案的自动机器。
要想理解并活用 SWOT,至少需要将自身的特点——即优势和劣势(SW),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OT)相结合,推导出 4 种策略。进一步说,理解形成 SWOT 之前的因果,思考未来又将产生怎样的动力机制,才是最重要的。仅仅从框架中抓取一个面是不足取的。
依赖框架这一思维定式的危险之处在于,通过信息整理本身所获得的成就感,仅仅来自信息整理而非思考。
本来应该助力于深度思考的框架反而使思考停止,偏离了深度思考。
思维定式:④ 范围适应
范围适应是指着眼于事物分类以寻找解释的思维定式。
很多时候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实则不然。
范围适应的思维定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将逻辑基础建立在世间传言上,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
按范围进行分类,绝不是逻辑性地说明。因为这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
思维定式:⑤ 思考止于关键词
不深入思考问题,而只是一味追逐好看的关键词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样很容易让自己有已经明白的错觉,从而停止思考。这就是由于关键词导致停止思考的思维定式。
要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价值提供”“顾客满意度”……用这些话总结是欠缺具体性的。
“核心能力”
“BPR ”(指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通常定义为通过对企业战略、增值运营流程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政策、组织和结构的重组与优化, 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力最优的目的)
“CRM ”(指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其定义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来协调企业与顾客在销售、营销和服务上的交互,从而提升其管理方式,向客户提供创新式的个性化的客户交互和服务的过程。)
……
等等这些关键词,说出来的瞬间,思维就已经局限在抽象的层面上了。
追逐关键词,很容易让人陷入似乎懂,却实际什么都不太懂的陷阱。
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具体的关键词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比起关键词本身,有意义的是为找到关键词而进行探索的时间、付出的努力以及思考的过程。
如果思考的过程是由组织全员参加并成为全体共同的认知及基点,那么这个关键词便有了更为重大的意义。
思维定式:⑥ 执着于初步假设
原本假设是需要随着新的信息及发现不断进化的,可一旦执着于这个思维定式,就会封闭进化的道路,摆脱不了最初的假设,从而使思考停留在刚刚发现的本质的“一角”,而无视本质的“全貌”。
不拘泥于初步假设,就可以吸收新的想法和发现,从而有更多的可能得到更好的答案。例如,一个关于公司利润率的思考假设。
思维定式:⑦ 忘却思考的初衷
陷入这种思维定式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其实并没有在思考。忘却思考的初衷,也可以说是过分沉迷于工作,反而丢失了本来的目的。
比如在会议上发表冗长的讲话时,说着说着就忘了究竟想说什么,也就是说想传达的信息不明确。这样的逻辑真是太糟糕了。
对于陷入这种思维定式的人,分析资料也好,说话也好,他们经常被问到:
“所以你究竟想说什么?”
忘记初衷的结果是大脑停滞,身体在机械地运转。
思维定式:⑧ 偏重过程
错把“执行程序”当作思考。可能你会在潜意识里有一种错觉,认为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答案会自动出现,但这绝无可能。
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做出的回答才是言之有物的。
首先必须摆正态度,用大脑明确要思考的内容,而仅仅是熟悉程序、机械操作,并不能得出条理清晰的结论。
思维定式:⑨ 失去独立思维
所谓失去独立思维,是指不知不觉中懒于自己思考,而更多地倚赖他人的想法。
认识自己的思维定式,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
执锤者视万物为钉
思考方法或者框架终究只是工具。我们应该使用工具,而非被工具使用。机械性地让信息符合工具,是不可能实现深度思考的。
认识自己的思维定式
以我的经验,大部分人都有 3~4 个思维定式。如果想深度思考,得出条理清晰的答案,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思维定式,让自己不陷入表面性的思考。
如果感觉自己正在思考的东西“因果倒置”了,就试着努力寻找其他答案。意识到自己沉溺于关键词,就试着不用关键词去说明问题。
察觉到自己满足于用框架整理,就试着舍弃框架从其他角度切入,甚至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框架。
如果初步假设不能使思考进一步深化,就想想反例,试着否定自己的初步假设。这么做一定会有效果。
从行动上具体改变是克服思维定式的有效手段。人类其实是意志很薄弱的动物,比起通过改变意志去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更容易改变意志。
使用系统动力学思想进行深度思考
系统动力学是通过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模型”及“动力机制”去捕捉本质的综合学科。
模型是指产生某种现象的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比如给孩子买了参考书后,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不能简单地认为:
“买参考书”→“成绩提高”
造成成绩提高这个现象的是:
“买参考书”→“小孩子(用这个参考书)学习”→“成绩提高”
这个模型才是恰当的。了解了这个模型,就知道即使不买参考书,通过别的途径让小孩子学习的话,成绩也能提高。
所谓动力机制,是以长远目光观察模型产生的现象,以及今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及动向,即会出现怎样的模式。
在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引发现象的模型和动力机制。作为这个模型及动力机制的结果,现象得以展现在我们眼前。
通过这样的方法理解本质,将更加明确深度思考的意义。要进行深度思考,就必须反复思考隐于现象背后的模型及动力机制。
捕捉复杂事物的模型及动力机制:当心轻松赚大钱的机会
囿于眼前的表象,对黑匣子般的模型与动力机制视而不见,无论投入多少时间精力(输入)去思考,期待的结果(输出)也不会出现。乍看有些道理、实质还是“逻辑不通”的答案,是不能帮你取得成果的。
系统动力学为黑匣子般的模型与动力机制带来了曙光。
以身边的事情为例,声称可以轻松赚大钱的投资大半都逻辑不通。运用系统动力学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轻松赚大钱这类事情根本不成立。
如果真有这样轻松赚大钱的机会,跟谁都不说,自己一个人闷声发大财多好,为什么特意要塞给别人去做呢?轻松赚大钱这一模型本身就有问题。
退五十步说,就算是因为自己没钱所以才召集别人一起做,如果真有轻松赚大钱的机会,那么钱自然会越来越多,又何苦去特意劝说别人呢。
进一步想,这原本就是自相矛盾的。自己知道轻松赚大钱的机会,为什么还会没钱?这个模型早就无法说通了。
再退一百步说,假设轻松赚大钱这个模型是真的,这时就产生一个新的疑问,钱究竟从何而来?在不发掘新资源的情况下,这世间大半是零和游戏。考虑到动力机制,如果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个机会,每个人赚的钱就会大幅度减少,这个模型很快就有了破绽。
像这样通过模型与动力机制进行思考,自然就明白轻松赚大钱之类的事情并不存在。被这种事情所骗,别说是得到与输入相对应的输出,很可能结果都是零甚至是负的。所以,绝对不能对黑匣子视而不见。
反过来说,其实越复杂的事物,用模型与动力机制来思考的话就越简单。因为复杂事物的构成要素太多,即使进行分解,那庞大的数量也足以令人望而生畏。
“输入→输出”之间的黑匣子才是本质。通过对黑匣子的模型与动力机制进行简明的捕捉,便可以发掘“条理清晰的答案”。
模型是什么: 剥离细枝末节后精简的概念图
首先,模型是剥离无用的细枝末节后的一张抽象图。对模型进行思考,就是通过右脑的作业使精简的概念图形化。将想法用图形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来。
动力机制是什么: 模 型随着时间流逝产生的运动及结果
“思考动力机制”是指引入时间轴,观察模型会随时间出现怎样的动态。
深度思考的 4 个步骤
深度思考法分为如下 4 个步骤。
步骤① 建立模型
步骤② 解读动力机制
步骤③ 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
步骤④ 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
接下来将针对深度思考法各步骤的具体做法及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认清模型就能看到本质: 用一张图表述思维
解读隐于现象背后的模型,是深度思考的开始。那么怎样解读模型呢?简单来说,就是抽取最重要的部分,用简洁明了的图来表述全貌。
要知道,仅仅通过动脑是很难使思考深化的,必须实际动手进行可视化表达(如下图),通过图像表现隐藏于眼前问题背后的模型。这样思考问题,很多时候都能醍醐灌顶般地找到正解。
建立模型没有特别的规则,但有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包含应该考虑的要素及其因果关系,否则无法研究现象与动力机制的产生机理。
另一个条件是不能横跨多张纸描述模型。建模是为了了解全貌,把握整体构造,所以应该用一张图来展示。而这是以理解全部要素及其关系为起点的,如果不能在一张图上进行表述,很可能是因为思考还不够浓缩。
建模的要点
① 放入 5 个构成要素:“输入源”、“输出点”、“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影响者”。
② 考虑层次:要考虑层次结构。持有分层的意识,可以加深对本质的理解。
例子:引入层次结构的模型/ 汽车业界
③ 注重因果,无视相关:所谓因果关系是指在两个事物之间真实存在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而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事物有关系,但并不互为因果。
由模型产生的动力机制
静态图中绝不存在动力机制。思考动力机制必须引入时间轴,沿着时间轴观察并思考发展方向。为了认清事物本质,制作模型不仅要观察循环一周后的结果,更要沿着长长的时间轴观察在几个来回的循环之后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否则很容易错认事物的本质。
动力机制的 6 种代表性模式
世界势力平衡的本源动力是什么
世界之所以呈现如今的势力平衡,其本源动力是什么呢?可能是军事力量,但为了维持军事力量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微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源于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等。
实际上,纵观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世界重心曾是以中国、印度为中心的亚洲。然而在过去数百年间,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的势力平衡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可以说是漫长人类史中极为特殊的时期。此外,发现美国这一新大陆后,大量人口迁移到北美,也是人类的势力平衡转向欧美的原因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进步经历漫长的时间之后,最终是全世界共享的。美国接纳了大量的人口迁移也就是移民,技术目前也仍处领先地位,但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势力平衡最终还是会转向拥有大量人口及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很可能跨越数百年的光阴,中国或者印度将再度成为世界的执牛耳者,亚洲中心的时代会再度来临。
用函数求解
世界在极为缓慢又极为真实地运转,为了捕捉这些动态,合理使用函数很有帮助。合理使用函数是将本源动力作为输入,结果作为输出,把大部分现象以y=f(x1、x2……)的函数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说函数恰恰可以表现位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本质。对商界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函数,但是在理科世界中,函数的思维方式是很普遍的。
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
事物构成复杂、难以摸清头绪时难免会让人产生坏情绪,能够忍受并继续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最可怕的是总担忧自己能否真的理解掌握,从而被内心的不安击败,最终导致思考停止。
全面准备,付诸实践
有人断言人类唯一的成长机会就是从失败或成功的经历中学习。可以说反馈就是如此重要。
举个大部分人都体会过的事例。
第一次拥有下属时,不论是谁都会想努力做个好领导,善解人意、体贴下属、具有表率作用,并且期待出现彼此信任加深、团队团结一致的正循环。
但在这种设想的模型付诸实践后,往往会出现预想外的结果,使团队力量难以充分发挥。渐渐地,大家意识到下属期望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环境和亲切的上司,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个人的成长,以及为公司与客户做出贡献的切实感受。毕竟不论什么人都希望被周围的人认可,希望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考虑到这些就该明白,领导的一言一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为领导的目标是什么。与其说下属是追随着领导,不如说是追随着领导的目标。大部分人都是在平日的管理工作中,把想法付诸行动并获得现实反馈之后才注意到这一点的。
思考出模型及动力机制后,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其精确度,并在获得反馈后对其加以提升,这就是实现深度思考的方法。
前面介绍了深度思考法的顺序,即从步骤①到步骤④,用以解决问题。现在再来复习一下,依次是
步骤① 建立模型
步骤② 解读动力机制
步骤③ 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
步骤④ 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
也就是解读模型及动力机制、寻找并设置支点和改变模型。隐于现象背后的结构改变,就必然会产生新的事物。
深度思考的方法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可以说,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进步都是通过解读现象背后的模型与动力机制获得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便是一个力证。“时间以恒定的速度流逝,而空间在眼前静止存在”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爱因斯坦对此产生怀疑并将目光投向本质,发现了在我们的宇宙中,一旦时间的速度改变,空间便会扭曲的模型。这揭示了宇宙的真实样貌。
让思维可视化
模型及动力机制最好落实到纸面上,使之可视化。
最初的模型不完整也没关系。通过揣摩不完整的模型,一点点确认自己漏失的地方,再一步步深化模型。
秉持批判性的态度看待自己构建的模型及动力机制。为理清思路而进行的可视化与为批判性地审视思路、深化思考而进行的可视化有云泥之别。
通过不同的图形来整理思路也很有效,比如用矩形表示事实、圆形表示假设、箭头表示因果关系、星号表示关键点,等等。
反复进行可视化表达,反复地书写,对于提升思维的连续性及精确度非常有效,对激发右脑潜能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以上是关于程序员学会深度思考系列1:阻碍深度思考的 9 个思维定式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