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垠:当然我在扯淡》
Posted 彭宇成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读《王垠:当然我在扯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周因阿里面试事件,关注到王垠 [yin 第二声]。
这几天断断续续通读了他博客上的文章。这感觉就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你精疲力尽,饿的头脑发晕,前面突然出现一家不知名的小餐馆,里面的酒呀、鱼呀全部是你的最爱。于是你咕噜咕噜,一口气把自己吃成了一个小胖子。第二天上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脚步更坚定了。
王垠的文章很能激活人性中正直善良的那部分东西。我第一次自愿花 30RMB 在网络上买读他人的文章,算是对同类的支持。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4年前读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时候。尼采的那句 “用蓬勃的生命力战胜人性的悲剧性” ,让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哦,这家餐馆的名字叫 当然我在扯淡,记录王垠对自我经历的一些思考及看法:《我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Hackathon经历》、《生活的智慧》、《程序员的心理疾病》、《创造者的思维方式》等。一来担心哪天餐馆不营业,二来这个月的读书笔记还没写,因此,有了这篇文章。特别说明,下面的内容,除“注 】”之外,都是直接摘抄自 王垠的博客 。好,来首古典钢琴曲,开始我的深海寻宝之旅。
生活的智慧
- 购置很多一模一样的袜子
我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一个小窍门,那就是买很多一模一样的袜子。以前我的袜子都是这里买一双那里买一双,到了后来它们的颜色,样式,长度都不一样。每次洗了袜子你都需要给它们配对,卷起来收好。
但是如果你买很多一模一样的袜子,每天穿一双就扔进一个专门放“穿过袜子”的筐子。由于每双袜子只穿一次,它们就不会臭。然后你就可以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洗一次袜子。洗了袜子之后你不需要把它们配对折叠,直接拿出来扔进一个“干净袜子”的筐子就行了 😃
对于内裤和T恤,我也有类似的办法。每次洗了衣服,折那么多T恤都是一件讨厌的事情。我的T恤是不会皱的,所以后来我发现干脆不要叠T恤。买一个专门放T恤的筐子,洗了之后就把它们扔到里面,要用的时候抓出来就可以了。
由于使用了筐子来收纳这些小衣物,虽然筐子里面乱乱的,可是整个房间看起来却井井有条。
- 洗脸盆确实不需要,足疗盆可以有
注】补充一个不错的实践:
-
雄性单身狗真的有必要随身携带门钥匙吗,门关着不上锁会有小偷来家里偷东西?1. 现在应该没几个人家里存放大量现金;2. 对于住在小区的男同学,完全可以不锁门。 发正我近三年就是这么做的,不管是住自己家还是在外面租房,省了带钥匙的麻烦。
-
买了 20 双同款式色系不尽相同的袜子后,我基本解决了早上起来发现没有干净袜子穿的困境 … 下次买袜子,色系也要买一样的?好像真的可以省掉配对的麻烦。
程序员的心理疾病
由于程序员工作的性质,他们长期以来受到的所谓“黑客”式的“熏陶”,形成了一种行业性的心理疾病。患了这种病的人对于很多新入行的人,甚至一些外行人士造成了持续的伤害。
慢慢的,这些不幸的受害者也形成了“条件反射”,进而成为了这个心理变态的系统的一部分,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快的变成“怪胎”。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警醒一下。
这里我就简单的把我所观察到的一些症状总结一下,希望作为对于 IT 业界人士的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希望为遇到类似问题的新手和外行人士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以免他们也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 无自知之明
由于程序员的工作最近几年比较容易找,工资还不错,所以很多程序员往往只看到自己的肚脐眼,看不到自己在整个社会里的位置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关键和重要。很多程序员除了自己会的那点东西,几乎对其它领域和事情完全不感兴趣,看不起其他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前同事 TJ 作为一个资深的天体物理学家,在一个软件公司里面那么卑微。貌似会写点 node.js,ios 软件的人都可以对他趾高气昂的样子,而其实这些东西的价值哪里可能跟 TJ 知道的物理知识相提并论。
很多科学家其实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程序员知道的那点东西,有人却认定了他们不是这个专业的,不懂我们的东西,或者故意把问题搞复杂,让他们弄不明白。
- 引难为豪
在 IT 行业里批评一个技术难用,是一件非常容易伤自尊的事情,因为立马会有人噼里啪啦打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命令或者一大篇代码,说:就是这么简单!然后你就发现,这些人完全不明白什么叫做设计,他们以自己能用最快的速度绕过各种前人的设计失误为豪,很多程序员甚至以自己打字快为豪。
往往也就是这些自诩打字快的人喜欢使用过度复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可以告诉你,我打字的速度是相当之慢的。我大量的使用鼠标,方向键,而且把 Emacs 里最常用的功能都尽量绑到 F 功能键上,这样我就可以用一个指头启动一个功能。Dan Friedman 的打字速度就更慢,而且他经常故意使用“一指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写出来的代码非常精辟,几乎不带多余的垃圾,所以根本不需要打很快。
当遇到这样引难为豪的人,我的经验是,千万不要恭维他们。你必须嘲笑这些东西的设计,并且指出它们的失误之处,否则你不但助长了这些人的气焰,让这种风气继续延续下去,而且将来自己的自尊也难保了。很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勇气把这些话说出来,这就造成了今天的局面,纷繁复杂的垃圾充斥着世界。
爱因斯坦说,你需要很多的天才和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追求到简单。非常大的勇气…… 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 去读文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引用 Eric Raymond 的一篇叫做《提问的艺术》的文章,这篇文章后来就成为了对提问者没礼貌的借口。由于这篇文章的误导,当你希望同事能给你一个手把手的演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丢给你一篇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文档,让你自己去读,仿佛文档就可以代替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况且不说这文档可能已经过时,里面有很多地方已经不符合最新的设计,而这意味着在潜意识里,他们觉得高你一等。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做 RTFM(Read The Fucking Manual):
在 IRC 的聊天室里,由于隔着网络的屏障,这种对提问者没礼貌的现象就更加嚣张。我曾经有几次去 Java 的聊天室问一些貌似基础,而其实很深入的语言设计问题,结果没有一次不是以收到像“去读 API!”这样的回答而结束。API 谁不会读,然而我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此的理解。所以后来我根本不去 IRC 这种地方了,因为那里面对你打字的基本上已经不是人类了。他们觉得你问问题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好像他们一天到晚泡在 IRC 里面就是在做什么正事似的。不想回答问题,不开口还不行吗。后来你发现,原来在 IRC 里面训斥新手就是这些人唯一的乐趣,所以其实他们是非开口说话不可的。然而这次他们遇到的却不是个新手,而是一个可以把 Java 整个造出来的人。
像 Haskell 之类的聊天室貌似稍微友好一点,然而后来你发现他们显得友好是有所企图的。因为当时 Haskell 还没有很多人用,他们需要吸引新手,所以竭尽所能的诱导他们。而一旦它用户稍微多了一点,有声势了,就有人开始居高临下,成为专家一样的人物。他们就开始写书,然后就开始牛气哄哄的了。然后你就会发现当对 Haskell 的设计提出异议的时候,这些“id”们是多么的不友好,有理也说不清。所以最后你发现,其实所有语言的所谓“社区”都一个德行。如果 Haskell 有一天像 Java 一样如日中天(当然不大可能),肯定对大部分问题的答案也就是“去读API!”其实它已经在向这一步发展了。
不得不指出,《提问的艺术》等介绍“黑客文化”的文章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极大的责任。说穿了,写这些文章的人一般都是 Unix 的跟屁虫。这种文章试图抹去人类文明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而重新给“礼貌”做出定义。其结果是,人类的文明因为这些文章,在程序员的世界里倒退了几十甚至几百年。很多外行人人不喜欢跟程序员说话,叫他们是 nerd,就是这个原因。
注】 看完这篇文章后:
- 发现自己身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过度重视文档。文档当然能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但文档并不是一切,并不能取代沟通。
- 我做了一件事情,在团队wiki首页上加了最后一段话:
我不是编译器专家
我曾经提到的DSL例子,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他们都自陈做过编译器,所以成天在我面前高谈阔论,甚至在最基础的概念上班门弄斧,显示出一幅“教育”其他人的姿态。其实他们只有一个人做过 parser,还不算是真正的编译器工作,却总显示出高深莫测的模样。
像哲人一样捋捋胡子,摇摇脑袋,慢条斯理,嗯 …另外一个完全就是外行,只是知道一些术语,成天挂在嘴边。每次他一开口,我都发现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再说什么,却仍然洋洋得意的样子。
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警醒广大 IT 公司,也是为了在精神上支持其它程序员。我希望他们不要被编译器的“难度”迷惑了,不要被编译器人吓唬和打压。你们做的并不是更低级,更无聊的工作。正好相反,真正可以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并不在底层的编译器一类的东西,而在更接近应用和现实的地方。
每当有人向我表示编译器高深莫测,向往却又高攀不上,我都会给他打一个比方:做编译器就像做菜刀。你可以做出非常好的菜刀,然而你终究只是一个铁匠。铁匠不知道如何用这菜刀做出五花八门,让人心旷神怡,米其林级别的菜肴,因为那是大厨的工作。要做菜还是要打铁,那是你自己的选择,并没有贵贱之分。
自动化服务的误区
所以呢要做自动化,不能只从技术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要知道世界上不止有追求效率的人,还有喜欢乐趣和文化的人,“无人服务”会少了很多文化。服装行业需要很多的文化,使用机器人来服务,会把很多顾客给无聊走的。所以作为“十年内AI无法取代的人类工作”的例子,服装导购也是一个AI技术无法取代的工作。不是因为技术完全没有能力做服装导购的事情,而是你换成机器之后,很多人不来你的店了,因为失去了文化的感觉。
看过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人可能还记得,男主角去餐厅做服务员,年老的服务员在教他的时候说:“你是一个侍者,不是下人。服务是一门高度的艺术。上帝为人服务,但上帝不是下人。” 服务是一门艺术,有道理,所以它很难被技术取代。
永恒
不因为大家都追捧而去屈从大众的品味,不因为与众不同而害怕被人认为“老气”,由自己的美学和喜好而定,吸收天下一切可能的美好思想,这才是真正优雅而独立的人。这样的人面对岁月和年龄毫无畏惧。
所谓“成功”
现在中国大众认可的所谓“成功”其实是一个圈套。如果你在乎它,为它奋斗,你就被这些人控制了,你就成为了他们的奴隶。所有在乎别人的眼光,按照大众的“成功”标准去奋斗的人,都是奴隶而已。我根本不在乎这些人的观念。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这么在乎“成功”,喜欢跟人攀比呢?因为他们习惯了被人打分。从小被家长,被老师打分,参加各种竞赛,考试,张榜排名…… 他们从来没有从自己的角度,站在更高的地方看过世界,没有审视过这些给他们打分的人,他们到底有什么资格来评判自己?
从学校出来工作或者创业,就开始被领导,被同事打分,被社会舆论,被女人,被丈母娘打分。中国社会所谓的“成功”,就是这样的一种评分。被打分的人,地位总是低于给他打分的人,所以一心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的人,特别在意别人眼光的人,其实地位是卑贱的。
我是否成功,是我自己说了算。
如果照他说的,很多人因为我有钱,我“成功”,而对我“阿谀奉承”或者“臣服”,我会满意吗?我关心的是一个人的实质素养,他是否从内心认同和尊重我,而不是他表面上演给我看的。所以等有了钱有了地位,随便说句垃圾言论,引得一大群人奉承我,各种媒体吹捧我,其实不能满足我的人生目标。我非常的厌恶奉承我的人,总是让我恶心和不屑。
所以我根本不在乎利用“成功”来让人臣服。我有我自己对于“成功”的标准,我做我自己开心的事情,我吸引我自己喜欢和认可的人。我不在乎大众的品位,因为那往往意味着低级。
为什么拍照是个坏习惯
拍照最不好的地方并不在于其他人对你的看法,而在于“现场体验”的损失。再好的照片也无法替代真实的世界,而拍照却往往让你错过现场的感觉。镜头抓住了图像,而你的眼睛也就错过了最关键最真实的信息。不管是泉水的清透,野生动物的憨态,或是F-18战机的轰鸣 … 都是照片无法记录下来的信息,他们必须通过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身体去感觉。当你摸出相机,瞄准,取景,直到按下快门,这期间最宝贵的信息,最真实的感觉,就被你的眼睛、耳朵、身体与心错过了。想一想有多少精彩的瞬间,你是从相机的屏幕上看到的,而不是直接用眼睛看到的呢?你的镜头拍下的精彩瞬间越多,你的眼睛错过的也就越多。
本来旅游的目的应该是让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渗透到自己身体里面,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然而由于你的心都拿去拍照了,你失去了旅游最主要的价值。本来巍峨的山峰,青青的草木,憨态可掬的野生动物,它们都是你要拜访的朋友。然而你在他们跟前却视而不见,忙着掏出手机,仿佛手机上的“好友” 才是真正的朋友。为了这些虚无的好友,以及他们的点赞和羡慕,你错过了跟这些真正的,可爱的朋友亲密接触的机会。不能跟自然界做朋友的人,应该也不会有很好的人类朋友。
就在你按动快门的那一瞬间,你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所以请别再忙着拍照了,珍惜此时此刻的感觉吧。
注】 一个景点,拍一两张照片足以,并不需要一直举着手机拍照,特别是与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为了那一堆照骗,造成“现场体验”的损失,实在是不划算。
美国公司管理层的洗脑技巧
- 树立虚假威信
很多管理层的人,从跟你面试时开始,就已经开始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和威信了。只要你对公司表达一点点的欣赏,他们就会想办法在心理上压倒你。比如,当你表达对某公司的尊敬时,他就会开始说:“对的,这是一个成熟的公司。我在这已经工作了 14 年了,这表示我喜欢这个公司。当年,我是 A 系统的构架师,我还是 B 系统的构架师,我跟某某牛人一起工作……”
等你进了这公司,从人事部(HR)管理系统里面一查,才发现这人的履历里面根本没有什么 A 系统和 B 系统构架师的经历。后来从同事那里听说,他只不过是参与制作了 A 和 B 里面的一小部分,根本不是什么构架师,而且他参与的那部分代码,直到许多年后的今天还有 bug。
还有一种虚假威信不依赖于公司,而是在公司外面的“社区”里形成的。比如在 javascript 的社区里,这种现象极为严重。有些人写了一块很小的代码,GitHub 上的星比较多,然后就被无知的 JavaScript 程序员们捧上了天。参加各种肤浅的会议,把大学一年级就该学到的东西(closure 一类的)当成宝贝一样宣讲。还有些人开始写书,当然这书完全没有价值,Amazon 上全是一两颗星的差评。然而这种人总能以“书作者”的身份自居,在某些肤浅的公司占据管理位置。
然后呢,为了维护自己的虚假威信和地位,为了建立“业绩”,他们会在公司里疯狂的瞎指挥。总是要提出一些跟其他公司都不一样的“新作法”,显得自己有创造力,结果每次都帮倒忙。为了有人支持自己,他必须招收更多的同类进入公司。最后导致整个部门都被这种人占领,各种假大空一拥而入,光拿钱不做事,或者帮倒忙。真正有本事的人受不了这些人的排挤,陆续离去,形成“反向淘汰”。这样的公司不走向失败才怪。
虽然你心知肚明,但为了自我保护,不能告诉上司你已经看透了他。所以他也假设你不知道,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就可以利用这些虚假的资历,占据对话的有利地位,对你指手画脚。
… …
持续更新中
总 结
我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发光发热,哪里还有精力去搭理世俗的繁华。哈哈,突然我就写出了这么棒的句子:致谢王垠。
以上是关于读《王垠:当然我在扯淡》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