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再学习

Posted Debroon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我们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再学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习方法:不同科目不同方法

文科:刻意模仿,反复练习

  • 直奔大师,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地方开始,不必从零开始。

    比如英语。除了在学校的时候,英语考试是刚需之外,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再也没找到另一个对他们来说真正的刚需了——全国人民从小就开始“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 一晃 16 年过去,天天“ 学 ”,就是坚持不用 !

    毕竟不用英语,也没有影响到日常的交流;不用英语,也不妨碍你上班生活;不用英语,每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所以,关键是用起来。

    林语堂先生说: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而后已,凡能依此法读英文,无不成功,是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见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纯熟为止。学外国语与学古文同一道理,须以背诵为入门捷径。每课中取一二句背诵之,日久必有大进。

    我推荐从 Andy Warhol 日记 开始,他是波普艺术家,波普艺术就是反精英的,只有最自然的东西,不会有各种大词、各种概念,他的日记凭我不多的词汇量,居然基本都认识,太感动了。

    模仿要模仿到什么程度呢?把每一个词它基本的词义和它侧重描述的那部分的词义搞清楚,句子同。

    整个过程:英语(或中文)句子 -> 生搬硬套的直译 -> 用中文(或英语)方式重新表达这个理解(意译) -> 详细分析,把意译和英文原文对应

    比如通过对话,有一次,我在聚餐的时候。身边的朋友起身去洗手间的功夫,过来一个老外,想做在那个空座位上,我马上想表达的是 “这儿有人的!

    脱口而出的是 “There is a person here!”(纯直翻的),那个老外听到之后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说,“OK, I’ll try another one.” 而后找其它的位子去了……

    过了几天,我在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场合,见到一位老外遭遇与我一样的场景,然后她说的是:“Sorry, it’s taken.” 我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而后就更新口语书,找到前些天记录的位置,划掉 “There’s a person here!”,补上 “It’s (the seat is) taken.”

    这就是解决方案:管它对不对,地道不地道,先想办法表达出来。

    老外也是人,也是相当有智商的,他们会动用一切可能的智慧去理解你的话。很多的时候,就算你表达得不地道,不正确,根据当时的场景,他们也能够猜出你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但即便你的表达有误,他们一般也不会指出来,这样会误使你认为自己口语还不错)……

    比如通过阅读,阅读的时候读到这么一段原文:

    • I 'm sorry about not getting back to you sooner.

    • I couldn’t access the internet from my laptop for some reason.

    按照流程,在机器直译得到的是:

    • 很抱歉,没有早点回复你

    • 因为某些原因,我无法从我的笔记本上上网

    现在这一步假想同样的场景,你自己会如何表达即可,把直译改成意译:

    • 不好意思,这么晚才回复你
    •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笔记本连不上网
       

    此时,经过重构的意译与直译,在表达顺序、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做一次详细分析,收获到英文、中文表达同一个意思之间的关联、替换。

    你发现这些单词的用法也不是中文直译过来的:

    • 这么晚:不是用 so late,而是 not…sooner
    • 连上网:不是用 connect to,而是 access
    • 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是用 don’t konw why 或 for no reason,而是 for some reason
       

    句子的主语也变了:

    • 我的笔记本连不上网:主语不是笔记本,而是我 — I couldn’t access the internet from my laptop.
       

    一开始我以为这么单调的事情,是很无聊的,但具体这么做时,我不仅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无聊,反而感觉挺愉悦的。

    就像对着墙壁练球一样,重复单调的动作,观察者觉得好无聊,但其实当时的我从各种纷杂的念头里出来了,在心静的时候慢慢找到了自我,这正是我的心处在最佳的状态,这时候,我会听见心中一切原先被尘嚣掩盖的声音·····

     

  • 反复练习:测验时间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先学点新知识、测验了新知识,马上又复习旧知识,新旧知识交替滚动。

    五次复习法:当晚检测式复习,隔 1 天检测式复习,隔 3 天检测式复习,隔 7 天检测式复习,隔 15 天复习,做到极致就是 — 随时随地的检测式的复习(碎片化时间复习)。

    基本上,大家应该都不喜欢复习,但是复习才是真正让人变强的原因。

    要始终记得这个原理:你学的每一个单词,都绝不是在学一个单词,而是在学成千上万个单词。句子,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知识,也是如此。因为,此后,你会成千上万次的遇到它,用到它

    比如句子 — 不好意思,这么晚才回复你。替换为 不好意思,拖了这么久才跟你说这件事

    • I 'm sorry about not getting back to you sooner. 替换为 I 'm sorry about not telling you this sooner.
       

    比如句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笔记本连不上网。替换为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手机上不了微信

    • I couldn’t access the internet from my laptop for some reason. 替换为 I couldn’t access Wechat from my phone for some reason.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法门。要知道,一个一个的单词,一个一个的句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如果精确的存储在大脑里,它们之间会产生“核聚变”反应。它们之间的组合数量将会按照指数复利 — 关键的是,精准的稳固的存储

    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文科的学习方式可让心静下来,心处在最佳状态,就是学习给你最佳的回报了。

理科:掌握原理,举一反三

  • 掌握原理:从基础开始学,遇到瓶颈,重复重复再重复,从头再来。

    比如费曼先生一句话让妹妹成为天文学家 — 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读,这样坚持下去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首先,找到核心概念,这是掌握部分最难的,而后,用简单的例子或者类比把概念讲清,你才是真的懂了。

     

  • 举一反三:用题目增益理解,精益求精 → 多多益善。

    我们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时,其实只学了概念、底层实现,但具体到面试问题中,考查的不只是底层实现,更多的是应用。

    底层实现和应用设计,不一样

    能实现一个栈,不代表面对一个问题,你能够灵活运用栈。实际上,很多需要使用栈解决的问题,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你往往才开始真正的学习,具体学什么呢?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我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找到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并持续地反思这个问题:如果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那自己的“思考方式”要作出哪些调整?

    于是,一本类似《概率论》这样的书读完以后,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能及格,但却有另外的极少数人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做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大佬的怎样解题技巧、思考方式,学习这些人的思考方式,你才能把自己凭着生活经验拍脑袋想出来的大刀长矛替换成计算机科学家们验证了、优化了无数次的洋枪洋炮。

    • 自己尝试:一个问题琢磨 1 − 2 天都是正常,提升能力的上策:贵精不贵多,有自己的分析路径。
    • 有思路,编出来:面对 bug 不轻言放弃。逻辑都有了,为什么不能编出正确的代码,肯定可以的!
    • 背着写:看别人的解决方案,自己试着实现,一个题目刷俩、三、五遍是很正常的。
    • 总结才能看到进步空间:思考、吸收别人解决方案中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代码的问题。为什么别人的代码可以更有效率或者更加简洁?哪些是自己忽视的?

     
    一开始只刷 LeetCode 上前 200 题,因为前 200 道题最经典,据说 LC 最开始也只有这 200 道题,就是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一道题目要重复到什么程度呢?

    • 计算机科学家:寻找到事物的规律,能从规律中总结出模型,简化模型,什么东西都要越简单越好,要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为止。
    • 计算机工程师:代码可靠安全,不仅懂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必须考虑所有的细节,魔鬼都在细节里。

     
    大概需要重复 5 遍的样子,开始就是要精益求精,你只做很少的最经典的题目。

    精益求精之后再多多益善,这时候刷题也已经变成了一种乐趣——你就想看看还有什么样的题目?到底还是什么题目可以挡住我?还有什么样的题目被编出来?就是好奇~

    你如果有这样的状态,那你不是大神,谁是大神?
     


人和人学习能力的差距在哪里?

  • 快速学习:找一个专家,三下五除二带你入门。
  • 学习动力:你真的给一件事情赋予重大意义,你就不会再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了。
     

快速学习:我不是会得多,只是学得快

快速学习的能力:学习可能速成吗?

速成”,顾名思义,大抵上应该指的是“迅速成功” —— 那当然不可能了!

虽然“迅速成功”绝对不可能,但, 快速入门 ,绝对是有可能的。

快速入门不仅是绝对有可能,而且还绝对必要 !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时候,都有一个概念很重要:最少必要知识。

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快的时间里,摸索清楚最少必要知识都有哪些?

迅速地掌握它们,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 —— 屡试不爽。
 

比如PPT,我的PPT一直是入门级别,只有俩个概念:简洁和留白。

  • 简洁:在任何一个视觉框架中,都要尽量减少各种元素数量、如形状数量、线条样式数量、颜色数量等等,控制在 3 个左右。

  • 留白:所谓的“留白”,就是一定要留出 61.8% 的空间,或者反过来,只占用最多 61.8% 的空间,61.8%是黄金分割比。

入门PPT就这么简单,一点点的设计原理,就是最少必要知识,但依然可以超过我绝大多数老师的PPT,哈哈。

 
比如英语,最少必要知识有哪些?

  • 认识字母
  • 认识音标
  • 会查词典
  • 懂基本语法
  • 会查语法书
  • 会用 Google 搜索引擎

这里面,都是老生常谈了,但这里面有真功夫。

音标,一定要学会音标

因为更多、更多、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谓的 “发音不好”,并非我们哪些英语音素发音不准确、不标准,而是干脆把单词整个都念错了。

音标是什么东西?说穿了不就相当于中文的拼音么?

很多人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被教授过拼音,只不过,那时候学不学得会不那么重要,幼儿园老师也知道她的目标不是一定要教会,而是反正一定要教。

而后来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拼音要再学一遍。细细回想就知道,哪怕 “仅仅再学一遍” 本身也不够用。

事实上,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后长达三五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运用拼音去查字典(还记得小时候书包里背着《新华字典》上学么?

后来这种长期运用才使得我们如同本能一般熟练使用汉语拼音。也就是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至少系统地学了两遍之后,又在其后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不断运用,才习得这个今天我们回头再看觉得无比简单的东西的。

音标和拼音等价,音标的学习确实是一个难关。但是,一旦把机理弄清楚,就可以想出正确的方式去 “轻松掌握” 音标。

  • 首先,不要急于求成;
  • 其次,要通过大量反复运用去掌握音标;

以下是一个总结性的音标学习策略:

  • 首先确定自己有足够的朗读经验。

    比如,每日晨读一小时坚持了至少三个月以上。朗读培养语感,再做选择题的时候,只是觉得哪一个选项填进去 “顺嘴” 就选哪个,正确率奇高无比,几乎从不出错。

    此外,大量的朗读训练,可以使您不必专门练习 “听力”。很多人所谓的 “听力不好” 其实是说得不好造成的,然而,他们舍本求末,就是不说,而后专门练听,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事实上,哪怕说得不好,也一样能够听懂。

    举例来说,我国有很多地区的人普通话说得并不标准,讲话掺杂着浓重的本地口音,甚至使用大量的本地特有词汇,但是,你遇到过他们之中的哪一个向你抱怨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听不懂么?

  • 朗读的训练,让音标的学习就有了保障。

    反复跟读学习材料(如软件上的有声版词典)。

    对照着音标表(除了工作领域之外,推荐男生英式更庄重,女生美式更俏皮),抄写每一个例词的音标,反复若干遍(最好 7 遍以上)。

    抄下例词表,而后默写相应音标,而后检查(至少两遍)。 以后每查一个单词,都要把音标标记在原文边上。

一定要恶补音标;查单词一定要读音标,并且在自己的文本上做出相应的记号;不要想当然地读单词,偷了这点懒,最后大多数单词都可能变成了所谓的“发音不好”······。

以上6条都是真功夫,但篇幅所限,只写了音标这节。

 
比如,大学考试秘籍

大学的考试,最后一周必须特别努力,非常时期非常重要。

因为不及格不是惩罚整个学期都没有好好学习的人的,而是惩罚那些最后一周都不懂得用功的人的。

这主要是有俩个原因:

  • 第一,除了极为“变态”的老师以难为学生为乐,大部分老师都不希望班上很多同学不及格,这样 ta 面子上也过不去,而且系里的负责人也会找 ta 的麻烦。

  • 第二,要用一张考卷把一个学期的内容覆盖是不可能的,所以主要是考查俩类知识。

最基本的概念,如果没有了它们,这门课就无法讲下去了。

这门课主线上的内容,它反映了这门课的精髓。

以微积分为例:

  • 最基础:微积分是建立在无穷小、(函数的)连续性、极限等基础上的,没有它们整个微积分的大厦就坍塌了,因此如果这门课学下来,这些内容没掌握,等于白学,肯定无法及格。

  • 微积分的主线,基本上是导数、微分,和积分三部分。当然,它们派生出一大堆的东西。考试的时候,大部分考题都是围绕着主线展开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掌握了,大部分问题也就会做了。这些内容,可能占不到教科书篇幅的 20%,但是却值得花 80% 的时间去准备。

那怎么搞清楚一门课的基础内容和课程主线呢?

快速刷题,本质上是通过做题提炼出考点并掌握,这是过程,而后一一对应的预测到考题,这是结果。

针对考点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是一种脱离教材冗余文字而构建出的一套实用精要知识体系,精干而系统,而不是碎片知识在大脑的堆积。

这种通过真题提炼出来的知识体系都是考点,所以会重复考到类似的题,提分很容易。

……综上所述。

如果说课学不好有各种原因,比如说智力不足、学习方法有问题、老师教授得不好,等等。

但是如果考试考不好,则是没有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好目标,设计好最后一周的战略并坚决地执行。
 

有效学习的最少必要知识

  • 起步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

    接受、理解自己的笨拙,一直遭遇挫折、一直犯错误是平常,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再反复练习,观察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再反复······尽快开始这个过程、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 把目标拆碎,针对细节反复训练,每次调整、重复、细微动作让思路更加清晰的感觉,这就是进步。

  • 碎片化时间学一个体系化知识,保持一个月。

    可能我们对碎片化这个概念有误解,事实上,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已,而不是知识。

    再说,即便是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持续且连贯的,否则不可能产生什么进步。

    并且,碎片化,也不是今天才产生的,事实上从来都有…… 上小学的时候,是不是上午四节课,每一节都是不一样的科目?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是星期一全讲语文,星期二全讲数学,星期三全讲自然…… 离开学校之后,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学习了(四十五分钟),那不都是“抽时间”搞定吗?

    • 比如,我学 Python 编程语言,第一本书的阅读,基本上是每天在马桶上的十五分钟,花了整整一个月搞定的。

    • 比如,我晚上睡不着觉,就要去看各个OJ上的新出的竞赛题,看看有木有什么好玩的题目,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一个全新的,有让我完全想不到的动态规划状态设计方式,让我不停感慨,算法好美我好蠢。

    所以,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大部分人之所以效率不高,因为他们采用工业时代的方式在管理互联网时代的时间:

    • 在农业时代的时间流: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在工业时代的时间流: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点重复做同一件事;
    • 在互联网时代的时间流: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信息变多,阅读变浅。
       

    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这种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

    • 日常进度:通过记录,量化自己的刻意练习进程,支持碎片化时间学习体系化的知识,最好是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 一周时间学完一章;

    • 碎片整合:找到碎片化信息的直接联系,形成框架,最好的就是白嫖大佬做的思维导图,而后自己做一份;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推荐您看《碎片化学习》小龙山介,有89个碎片化学习简单有效的方案;

    • 多任务:可以在多个任务中切换,心不乱,而且能保持专注在当下的任务 — 比如早上计划性任务、上午创造性任务、下午沟通性任务、晚上学习性任务,从执行切换到思考,从脑力活动切换到体力活动,从一个人干活切换到和别人沟通。


      我是多项目驱动,项目按照时间划分······积极的心法就是,提前做完必须做的事情,始终领先自己的时间表,就能充满从容地进行自我选择

      所谓提前做完必须做的事情,是一份 to-do-list,里面都是我根据自己水平设计的「一点」「虐人」且「非常」「具体」的目标,好目标 = 有难度 + 非常非常具体

      可是——小时候写作业,记得观察过那些一放假就写完的人,和开学前才匆忙开始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前一种特别擅长提前布局未雨绸缪,后一种就比较被动喜欢凑合。

      我自己无数次励志要做第一种,却不自觉的又弹回到第二种,真是愁人(╯﹏╰)

      那么如果你时间本来就少,就千万别预支未来的时间!这件事挤占了下一件事的时间,下一件事就不得不挤占另外一件事的时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而且还得交重新开通费。

      那如果我已经是时间上的穷人了,怎么才能给自己积攒一点余闲呢?

      首先你得改变姿态,敢于对很多事情说“不”。我不做这件事不是因为我没时间做 —— 是因为我想“有时间”。

      其次你可以搞个重新启动,干脆放弃一些项目,一次性地得到一大笔余闲。比如主动休假(礼拜天休息)或者换个方式储蓄充电和开阔眼界(看豆瓣高分电影)。

    • 战略性休息:其实会休息比会工作还难,因为我越累越困,反而越想上网看点什么东西,但上网不但不能休息,反而会让我变得更累… …娱乐不是休息,要休息,先断网。具体的休息方法很多。

      只有放松下来,我们才不会卡在头脑里—— 我们需要放空自己,让信息和感受进来,而后才启动思考程序、去深入思考。

      放空自己,就是从思考的层面退回到信息和感受的层面。走在路上,去观察树叶、泥土、麻雀,去听吆喝声、聊天声,去感受微风、路人的表情、步伐……这就是退回到信息和感受的层面,你这样去做,会感觉到很舒服、放松,很多选项会蹦出来,很多直觉会逐渐出现,很多决定会越来越明确。
       


学习动力:培养啥耐心呀,你真的有欲望要做的事,八头牛都拉不住你

人们做事的驱动来自两个方面:

  • 一个是来自内部,兴趣、好奇心就是很强的内部驱动;
  • 此外,还有虚荣心、成就感等等,这是来自外部的驱动,也就是完成任务之后带来的奖励。
     

激发好奇心:学得久又学得爽

内部驱动之好奇心:

  •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对学习者来说,想明白的感觉就是最好的回报。
  • 感到无聊其实也是个好事儿。无聊感让我们等待好奇心,好奇心驱使我们寻求更高级的知识。你最近对什么知识最好奇,学什么东西最快,也许就说明那是最适合你学的。

 
好奇心,是保持学习速度的机制,学习材料最好在85%熟悉和15%意外之间:

  • 熟悉的比例太多,你会觉得无聊;
  • 陌生的比例太多,你会感到恐慌。

所以,为了激发好奇心:

  • 适合的学习材料:让新内容在每次学习中只占15%,剩下的85%用来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大家都恨不得尽量抓紧时间多学点新东西。但你要知道,短时间内过量输入陌生内容,容易造成心理不适感,让你快速陷入“坚持不住”的状态。科学研究发现,每次学习新内容只占15%,反而学习效率最高 — 会让你感到疲惫不堪的材料就应该抛弃。

  • 提问激发好奇心:提给自己的问题,别从内容里找,从自己的感受里找。根据自己的感受提问,能激发自己寻找答案的欲望,困难的内容学起来也就有意思了。比如,阅读一篇英语文章时,你就可以问自己:这段看不懂,到底卡在哪?这段读起来很爽快,是什么原因?作者用的这个表达太好玩了,我能把它用在别的地方吗?

你应该事先精心准备好一系列、结构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内容。

  • 英语,最理想的一篇课文,应该是其中 85% 的内容是你熟悉的,15%的内容 —— 包括单词和语法 —— 对你来说是新的。

  • 数学,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最好这一讲中 85% 的操作是你本来就会的,15% 是新技巧。

  • 读书,最理想的情况是书中 85% 的内容让你有亲切感,另外 15% 是改造你的世界观。

  • 健身,最让人愉悦的是 85% 的动作都是你熟悉的,后面的 15% 是你尝试的。

  • 管理,从一个问题开始,一环扣一环地讨论。大约讨论十个左右的问题,这十个问题都是递进的关系,一层一层地深入。好的问题,引发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案例的分析中找到正确的逻辑。

  • 复习,不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匀速前进,而应该是把内容给打乱,背2个生词/句子,就复习10个之前背过的单词/句子,而后再背2个生词/句子——以这个节奏往下滚动推进,你会发现背单词/句子立刻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任务驱动:不谈兴趣,自己聘请自己

既然你没有兴趣,我们干脆就把兴趣驱动学习这件事给它否定掉。

学习动力除了内部驱动之外,也可以是外部驱动。

  • 以教为学:这是我最喜欢的外部驱动,我会把我学过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发布在博客上,有虚荣心在,带着去教别人的心态参加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我在一些事情上(如心中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做出来)不但没有拖延症,而且做事患着另外一种病,叫提前完成症,简称叫提前症。说我做什么事都是提前完成的。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就是因为我提前完成这些事,外界,也就是你们,你们会夸我,你们会说我好,你们说我好是我提前去完成这些事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强大的动力。我这个人表演欲望特别的强烈,可以说是我进步的最大的动力了。相反,一些注定没有表扬的事情,我就有拖延症,或者干脆忘了,不过也没关系,有拖延症也没啥,也没听说过把谁拖死过。

成年人要放弃一种需求,就是学什么东西都得有个兴趣,我们要放弃这样的想法。我们要带着任务来驱动学习,没有任务我们自己来制造任务,这样才能贯彻高效的学习。带着去教别人的心态参加学习,效果是最好的。一定要记得,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

  • 无法启动:你有过该做事情的时候,却迟迟无法启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么!

嗯,我时常会因为生活或者情感上的波动掉落出来,沉浸在别的状态中,慢慢就丢失了一些东西,或者变得懒散,或者变得消极,没有那种状态 没有那种心态了……

其实心态都是假的,心态都是假的,我们这一会大哭呢,可能过了一小时就在大笑呢,心态都是假的,那些都是无偿的,什么东西是实在的?

我们要去把握实在的东西,你拿下一门考试,就是拿下一门考试,你拿下了十句英语,就是拿下了十句英语,而后你找到一个收入翻倍的工作,就是搞定了一个收入翻倍的工作,务实,要务实,把握住自己能够把握住的实在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态自然会越来越好。而不要对着心态使劲,心态是虚无缥缈妮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把自己陷进去的。

具体怎么做到呢?

在心理层面上先说服自己相信:

■如果一件事情你每天都在做,意味着你现在就一定能做到。一旦你开始怀疑你能否做到,那么很快你就会真的做不到。因为怀疑和犹豫非常消耗一个人的精神气,消耗到一定程度,人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勇气(一个人要垮,都是精神先垮)。

在行动层面上给自己一点启动时间:

■一方面不管自己内心如何抗拒,如何怀疑,还是要进入行动状态。对于我来说,那就是打开电脑或者打开一本书、做几组深蹲。

■另一方面也不要管自己具体做了什么,先动起来,做的不好没关系。而后你会发现,过了一阵子,你真的可以展开行动了,就像身体和大脑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样,丝毫没有之前停滞不前、怀疑抗拒的感觉。

……

游戏是如此,以前晚上经常去游泳,虽然是室内游泳池,冬天换了衣服,还是要磨蹭好一阵子才下水。

后来我的办法是,到了游泳池边,脚伸下去感觉一下水温,而后就直接跳下去。

这不是一个科学的下水方法,但是是能够保证我毫不犹豫下水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样的迅速启动,只要能坚持N天,你就习以为常了。

……

写作是如此,我就是不上进,看了10年网络小说,看了10年仍不厌倦,可见是真喜欢。

心头就有一个念头涌动,自己也写呀,在喜欢的事情上尝试一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才华,当做一个秘密项目。

不过我一开始手头只有模糊的框架,而且每一篇里都需要用对话、行动、情节填补血肉,让大纲一点点变得丰满起来,落实到每一场戏上。

面对屏幕,要么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要么写到一半突然头脑一片空白的时候。

那今天就可以不写了么!不能呀!

作家不会坐等灵感来临,而是连续数月时间每天准时起床,打开电脑开始继续往下写,写到每天自己规定的字数,而后才考虑如何修改。

有时候,可能会把前几天写好的内容全部推翻重来,因为今天写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通了剧情,或者是人物关系变化,前后终于一气贯通。

因此,也可以说前几天是“装作在创作”,只是为了这一刻的领悟做准备——把结果和原因颠倒过来,把你想要的结果变成原因。

每天更新俩章一点也不轻松,如果不是采用这种创作方法,无论是才华,还是灵感,都无法完成马拉松一样的连续创作过程。

P.S. 写一本小说需要的所有东西,都记录在 3.14,创作最大的回报,是实现自己的理念。

 


人生只如初见:甜而不腻,初恋一生

  • 重新定义快乐:刻意练习的快乐就在于,水平有所长进,真知就是最大的回报。

  • 心理建设:一切都是心理建设,心理建设做好了(赋予意义 or 把抽象的好处变成现实的好处),就会接纳、投入。
     


重新定义快乐:你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你更喜欢获得真知

大家都是学习,为什么就是有一些天生喜欢学习呢?

这取决于我们对快乐和痛苦的定义。

同样是音乐学院的学生,研究发现,中低水平学生练琴喜欢几个人凑在一起练,比较热闹。但是高水平学生则是单独练习。从年轻人社交的角度,一起练更快乐;但是从刻意练习的角度,如果你想体会每一个细微动作让曲子更好听的那个快乐,单独练习才能集中注意力。

跟看一部纪录片相比,学习的确是痛苦的。就好像说相声,在台上把观众逗乐很有趣,但是在台下翻来覆去背贯口就很痛苦。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懂相声,他也可能会觉得每一次调整气息,把贯口背好,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快乐。

我们都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我们更喜欢获得真知,这里面最关键的是转换焦点。

过去几年间,小说占据我生活中特别大的比例,我一直觉得小说就是我的刚需,每天不追剧都不知道空闲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可是这一感知在最近被彻底打破,所谓的刚需原来可以被替代,当我把关注的焦点从“舒服、有趣”的感觉调整为更为 “宝贵、长期” 的成长上时,我的选择立刻发生了变化,不需要动用我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小说这个陪伴为多年的刚需自然而然地退居二线。

那些精彩都是幻觉,每种感觉都有可能被幻觉植入。各种新奇往往是被人有意制造出来、专门吸引你用的。你所谓向往的其实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给你的感觉。

真实生活不会迎合你,只会考验你。游戏只是让你愉悦 —— 而真实世界能改变你,让你成长,让你变成一个连自己当初都想不到的、更好的人。

快感与不快从思维而来。之前总以为,快感与不快是外界给予自己的。然而,它们其实是从自己的思维中产生的。

改变焦点,重新定义快乐。

  • 音乐:每改进一个动作,都让曲子更好听;

  • 相声:每调整一次气息,都让贯口更欢乐;

  • 健身:每运用一个技巧,都让涨更多肌肉;

  • 数学:每重复推导一遍,都让理解更加深化;

  • 编程:每独自调试一次,都让功力更加深厚;

  • 黑客:每认真探索一次,都让漏洞更加明显;

  • C++:每个难点,都让学习更有价值,越难越有价值;

  • 背诵:每次忘记,都让记忆更加深刻,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 没学会:每一次尝试,都让大脑的模型参数更加精确,这不是失败,而是在调参。

    大赞(/≧▽≦/),虽然我也学这个,但是你做得真是比我厉害得多,你一次调参就完成了30%,我才8%,太强了!!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感觉学起来很吃力,因为我的动力是追求自恋,但现在被这个事物打败了,就有一种挫败感,我就转身去玩三国杀、在刷网页、总是忍不住想消磨时间,下意识的想寻求自恋的安抚。安抚过后,我并没有跳出来继续学习,反而一蹶不振,我感觉学习会让我疲惫,其实也不是疲惫,而是挫败感。

    不,其实接触这么枯燥的内容,就比直接去打游戏的同学强太多了!

 

感觉人生无意义,好无聊才玩游戏,看小说,可惜只是空耗岁月。

好玩的东西是自己造的,有意义的人生是自己创造的,快感与不快从思维而来。

以前总以为,快感与不快是外界给予自己的,无聊时为了寻找快乐,各种娱乐项目。

然而,它们其实是从自己的思维中产生的,快乐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

  1. 成就感爆棚的正反馈

    从专门运动一小时,变成单腿站立、每45分钟就做站立、随时随地来一组plank…

    从专门学习一章,变成一个概念、一个句子、一个公式…

    微习惯,先让小的改变发生;二是正反馈,就是不断让小的改变带来正向的结果,进而再去推动更大的改变发生。形成一个正反馈的增强回路。

  2. 自信+热情的积极反馈

    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是同事、朋友或者干脆找个陌生人,最好是在自己的博客上。以教为学,把你学到的东西讲给他们听。

    别人收到你的分享会给你积极的反馈。反馈不但会进一步增加您的多巴胺,还能够给你提供催产素。催产素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

    这样你的热情会进一步增强您的好奇心,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现在事情有点走上正轨的意思了。

 


心理建设:一切都是心理建设,一切都基于心理建设,无论干什么事第一件都是干心理建设!​

学霸基本上都是学习习惯很好的勤快人,不过你如果细看他们的访问,会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反对题海,反对苦读的。

他们对此的一种描绘是:“要讲究学习方法。” — 注意听坑了!

这是从小到大都在忽悠你的一件事,老师让学霸上台介绍学习方法,你也跟着早晨起来听英语,信各种词根记忆……

这些都是皮相,学霸是根本不会告诉你一个真相: ta 比你爱学习, ta 乐在其中。学习本身就能让 ta 爽,在 ta 成绩好了,有老师表扬、异性喜欢了, ta 还会更开心。

大多数后进生不仅体会不到快乐的,而且因为现在的生活什么都不缺,也没有烦恼,但不知为什么,就是干什么都没兴致。

拼命努力这种事情最多只能持续一个月,再长就会让身心的疲劳不断累积,不但学习效率会下降,健康、积极性也将受到损害。

那有什么办法呢?

  • 其实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有趣的事情自然会找到你。

你可以从事任何工作,但你得先确定自己有强烈的欲望搞定这个技能——我事实上在与我的每一个技能谈恋爱,呵护ta、关心ta、哄ta开心,跟ta一起 High…… 爱得要死要活,你想拆散我们?没门!
 

1.赋予正面意义:让原来痛苦的事变得有意义,愉悦的感觉让人不厌其烦。

  • 只要把时间拉到足够长,很多事情的重大意义都会自然浮现出来的,而后把重大意义平均到非常细微的一步,要从非常细微的一步来发现意义、赋予意义,以确定自己每步有强烈的欲望搞定这个东西。

  • 比如,新东方有开百万年薪请英语老师,而要考TOEFL、GRE,要背两万多个单词,100万平均到每个单词上,1个单词相当于50钱。

  • 比如,吃水煮健身餐,当你把清淡的健身餐想象成这世界最好吃的食物,或者吃了就可以涨肌肉,你就可以一直吃下去。

 
2.赋予负面意义:恐惧,让人自律,紧迫感产生巨大的动力。

拿出一张纸去罗列,花几天甚至几个月去罗列以下三点:

  • 如果我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儿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有机会?

  • 在将来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怎样的机会?

  • 如果我最终仍然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跟哪些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有多么凄惨?

你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可以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相信我,这会“吓到”你的大脑,或者准确地说,是把那种你所需要的恐惧深深地埋进你的潜意识里面,然后它就会在很多时候自动工作了,催促你赶紧弄,否则它就焦虑,它就害怕,它就不安生。

 
3.赋予意义之后,再亲眼目睹那样的人的生活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 拥有 or 没有 那项技能的人以及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度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起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

所以,当你和 拥有 or 没有 某项技能的人或人群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感受到那项技能其实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没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

这些判断上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你的感受,于是,很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没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全都变成了“真好玩”、“停不下来”、“要是能多玩一会儿就更好了”的事情。

C++:

  • 赋予正面意义:在最优解时代,我学习一天顶别人十天,反过来我一天不学习,我落后别人十天。
  • 赋予负面意义:在最优解时代,竞争比的不是什么秘密武器,而是比执行力。你能执行这个方法,你就留在场上,否则你就出局。
  • 社会活动时的体面:被人拿一把枪指着,弟弟,时代变了。胜者通吃。

机器学习:

  • 赋予正面意义: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还没诞生,我们都有机会!
  • 赋予负面意义:在智能时代,落后的人都靠精英的施舍过日子,你可以过这样的日子,可你能让养你的人过这样的日子吗?凡,人所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 社会活动的体面:人是既可以善良又足够聪明的,你说是吗?2%的人。

数据结构:

  • 赋予正面意义:什么数据结构1500遍后,底层实现都已经烂熟于心,什么算法1500题后,应用设计都有自己的框架。重复重复再重复。
  • 赋予负面意义:4年了,你还没啃完《算法导论》!吃不了奋斗的苦,就吃挣扎的苦;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
  • 体面的社会活动:没有耐心的人,感受不到希望和进步,做什么都做不好。相反,如果能做好这件事情,那你就可以做好任何事。

数学:

  • 正面意义:学完一章,收入增长 1,5000 人民币。
  • 负面意义:数学不好掉坑里,活该被别人割韭菜。
  • 社交生活:TA的数学双百分,这以后完全没法在一起啊。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

健身:

  • 赋予正面意义:锻炼一次,给形象投入了 390 人民币护肤,给身体投入了 390 人民币保健。
  • 赋予负面意义:你想不想继续像个小喽啰一样,对别人卑躬屈膝!你想不想继续处在社会的地位,被别人踩在脚下、受尽冷眼!你想不想继续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 社交活动时的体面:生与死,不过梦幻一场,平常稀松,但原则与骄傲,却是赖以支撑着人永远前进的不朽动力!天塌下来,哥顶得住。

英语:

  • 赋予正面意义:记住一个句子相当于 50 人民币。
  • 赋予负面意义:全民都会英语的时代,不会英语就是文盲啊,你这么要面子的人,丢得起吗?
  • 社交活动时的体面:喝茶看日出,阅读查论文,是一个绅士应有的格调。

计算机安全:

  • 赋予正面意义:你的发现越重大、越高危,它带给你的声望就越大。
  • 赋予负面意义:呵呵,八年了,别提他了,他连一个漏洞都没发现。哦,原来他是这样子啊。
  • 社交活动时的体面:谍战、黑客、情报、天才、智力对抗···贯穿一生啊,你想要的到底是爱,还是依赖;你对别人到底是关爱,还是可怜;你处事的姿态是平静,还是冷漠?如果你身怀利器,你就需要知道,善恶只有一线之隔。

Liberal Arts:

  • 赋予正面意义:享受思考的乐趣,概念清晰且正确、那种想明白的感觉。
  • 赋予负面意义:算法体现的是人的思想,如果不能独立思考、不会调研、不能从资料中获得洞见、也不懂选择和决断、不能理解他人、没有影响力,有算法也无用。把算法和Liberal Arts结合起来,才是当前世界的最高学问。
  • 社交活动时的体面:那些研究统治世界的大学问的人,真的是在统治世界。
     

4.身心合一:忘记的功夫

近些年的国际羽毛球比赛,一直是两个巨星的舞台,一个是我们中国的超级丹林丹,另一位是马来西亚拿督李宗伟。这两位运动员都是羽毛球领域的伟大运动员。

  • 林丹大家都很熟悉,是羽毛球界不世出的天才人物,无论国际比赛还是国内比赛,能拿的冠军都拿了,而且连着拿了两轮全满贯,这是一个极其厉害的成就。放眼羽毛球比赛的历史,都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有他这样恐怖的统治力。因为这些史无前例的成就,称他是羽毛球界的乔丹不仅不为过,反而有点贬低,因为至少乔丹没拿过两个奥运会篮球金牌。而李宗伟就比较遗憾,他常常扮演的就是林丹夺冠路上的背景,每次在决赛中遇到林丹,他都会输球。

这个情况就非常奇怪,你说李宗伟的技术比林丹差吗?不见得,甚至很多羽毛球界的专业运动员认为,他的技术比林丹更加细腻全面,至少毫不逊色,那么为什么总是在决赛中输给林丹?

顶级运动员充满了竞争的动力,就是我必须赢,我也坚信“我”会赢,我不接受“我”输的状态,所以在每天的平常训练里,一直再准备和进步。

但林丹还不止有竞争欲,还有身心合一的力量,就是在关键性的决赛时间,如果林丹能放下竞争欲,信任身体,从而进入身心合一的状态。

怎么成为像林丹这样的顶级高手呢?

首先,得有强烈的欲望,去做训练,准备是王道,记录在【人生只如初见】。

其次,在一些关键时刻,需要忘记自我,全然放松的进入当下,这是【身心合一】的内容。

你要理解大脑有两种模式: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并且你还能做到在两种模式之间自如切换。

  • 主动控制模式:有点儿慢,但它需要深思熟虑,你需要调用经验、记忆、分析、理性;
  • 自动驾驶模式:快速、自动并且无意识的,如你驾驶汽车遇到突发事件时猛踩刹车,这是个自动处理的动作,包含了反射、本能、直觉、冲动。

身心合一就是,学会信任自己的身体(自动驾驶模式),让身体主导学习过程。

比赛的时候

  • 因为主动控制系统的要求太严格了,它会时刻提醒你,你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哪些方面不够优秀。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这当然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理由和动力,让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认识缺点才能进步嘛。但是在比赛中,这种自我评判就太不合时宜了,会在短时间内让你完全失去自信心,导致一些拿手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

比如跑步,如果你总觉得自己的右腿不舒服,那么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右腿,越来越紧张。就算身体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也会让你在这个过程中毫无乐趣可言 — 越关注,结果越差。

学习的时候

  •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通过镜像神经元实现,可以模仿别人的行为,并进行复刻。在长大以后,这种能力会逐渐减弱,我们更多的通过主动控制模式的逻辑来学习,但要想挖掘潜能、快速学习,就需要使用自动驾驶模式的学习能力(用图像描述的学习材料比用文字描述的好,有直观印象比没有的学习更好,如最快的入门方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教学书里找一段成型的程序照着在电脑上敲一遍再说)。

在赛场上,或者学习中,你都需要保持绝对的专注,心里除了眼前的事,不能有丝毫杂念。我们普通人的意识,就像一片大海,随时随地都有各种念头组成的浪花在翻涌。比如你学习的时候,表面上非常专注,但是脑子里可能在回忆昨天晚上看过的电影,甚至还会思考中午该吃什么。

这些无法控制的念头,就是典型的杂念,想要做到身心合一,就需要屏蔽这些杂念。这很难做到,需要专门的训练 — 做一个忘记的功夫,而后专注呼吸。

忘记的功夫

  • 正常状态,我们只要犯错了,主动驾驶模式就会进行自我批评;
  •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 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如果你在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又控制不住心中的杂念,那么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其他什么都不要想,专注呼吸,这会让你在短时间内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脑海可以得到难得的平静。

这样战略性的暂停会让你的心保持在澄明的状态,长期下来心越来越静,理解能力上升了,学习速度就会越快。

简而言之就是,平时做好准备,而关键时刻,可以使用身心合一的方法,让自己超常发挥。

 
5. 希望,是我心里最重要的东西

我的希望,就是我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 我本身是很差的,我好的方面都是知识和智慧带给我的,没有知识和智慧我一无是处,所以,这就是学习对我最大的意义。

而在“肉眼可见的飞扬”发生之前,还需要很久的时间。这里面都是希望再支撑啊!

  • 当你觉得你所经历的一切毫无意义,今天也毫无干劲,距理想中的自己还是遥不可及时,不如反过来想想,要不是过去做过的一切,你根本走不到今天……而今天的努力的意义,不是计算与最终目标的距离,是为了明天的自己也能信心满满的这样继续努力下去。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并未学会“如何呵护自己的希望”,那希望的烛光随时可能被一阵莫名其妙的风吹灭 —— 哪怕是一个走路虎虎生风的人路过,都可能弄灭那烛光……

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的:)

 
您已经和技能再谈恋爱了,只是你们的恋爱总是充满考验,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那好不容易建立的关系就没了。

谈恋爱要有耐心,不因无聊就厌烦,那这份耐心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平静地接受了TA枯燥的本质;知识就是知识,它没有任何义务去具备幽默生动的属性;技能就是技能,它没有任何义务去具备有趣欢乐的属性。

■其次,就是经过多次实践已然明白,无论多枯燥,总能读完;无论多难,多读几遍总能读懂…… 于是,到最后,只不过是习惯了而已。

 


进步回路:因为进步,所以越发进步

库存:成就

  • 即当天的进步:知识点,框图,做错修正的、不会弄懂的题目。在题目上标注一切让你感到有收获的地方,包括思路、技巧、方法和知识点。总之,是你当时、当天新学到的东西。是你此前不知道,或者此前知道但模糊,以为自己知道却犯错的东西。

因果链:成就 →+ 学得久又学得爽

  • 在反馈 -> 记录 -> 复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整理,不断让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自己的脑子里有清晰的组织与关联——思维导图,本质上就是思维的草稿图。

  • 如果你只是想做读书笔记或者会议摘要,用最朴实、厚道的 bullet points 是最好的办法,树状结构列举提纲,整理要点,完全没有必要画妖艳的思维导图。那思维导图是不是一个被高估了的工具呢?不是。思维导图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工具。思维导图,根本就不是一个整理和记忆工具。它是一个思考工具。

  • 人的短期工作记忆 —— 相当于大脑的“内存” —— 非常有限,每时每刻只能最多想四个东西。思维导图的正确用法,就是给大脑扩充内存。你只能想四个东西,可是做这件事需要同时考虑八个东西,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八个东西都写下来,摆在你面前帮助思考。

  • 我们应该用思维导图做决策和判断。如同开会一样,第一阶段是畅所欲言,谁有什么想法都提出来写下来;第二阶段是评估这些想法,发现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系,把他们用线连接起来;第三阶段是形成决议:把讨论中淘汰掉的想法都划掉,剩下的分出主次和执行顺序,而后整理一下就可以照着做了。

  • 这个思维过程,这种决策方式,才叫思维导图 —— 为了引导思维而画张图。在思维导图上,把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即时写上,再用新的空间结构,建立、修正他们之间的关联。

  • 是哒,一张实用主义的思维导图必定是非常潦草杂乱的,上面画满了各种连线、重点符号、划

    以上是关于我们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再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掌握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课程笔记

    掌握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课程笔记

    掌握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课程笔记

    软件工程学习感想

    如何学习linux?

    干货 | 机器学习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