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3章(数据链路层)

Posted 行稳方能走远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第3章(数据链路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站视频:计算机网络微课堂(有字幕无背景音乐版)
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4411d7jb?p=61

目录

3.1、数据链路层概述

概述

链路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数据链路则是在链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硬件(如网络适配器)和软件(如协议的实现)

网络中的主机、路由器等都必须实现数据链路层

局域网中的主机、交换机等都必须实现数据链路层

从层次上来看数据的流动

仅从数据链路层观察帧的流动

主机H1 到主机H2 所经过的网络可以是多种不同类型的

注意:不同的链路层可能采用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

数据链路层属于计算机网路的低层。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 点对点信道
  • 广播信道

局域网属于数据链路层

局域网虽然是个网络。但我们并不把局域网放在网络层中讨论。这是因为在网络层要讨论的是多个网络互连的问题,是讨论分组怎么从一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转发到另一个网络。

而在同一个局域网中,分组怎么从一台主机传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经过路由器转发。从整个互联网来看,局域网仍属于数据链路层的范围

三个重要问题

数据链路层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是

封装成帧

  • 封装成帧 (framing) 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
  • 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

差错控制

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比特差错:1 可能会变成 0, 而 0 也可能变成 1。

可靠传输

接收方主机收到有误码的帧后,是不会接受该帧的,会将它丢弃

如果数据链路层向其上层提供的是不可靠服务,那么丢弃就丢弃了,不会再有更多措施

如果数据链路层向其上层提供的是可靠服务,那就还需要其他措施,来确保接收方主机还可以重新收到被丢弃的这个帧的正确副本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来举例的

如果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除了包含上面三个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

如图所示,主机A,B,C,D,E通过一根总线进行互连,主机A要给主机C发送数据,代表帧的信号会通过总线传输到总线上的其他各主机,那么主机B,D,E如何知道所收到的帧不是发送给她们的,主机C如何知道发送的帧是发送给自己的

可以用编址(地址)的来解决

将帧的目的地址添加在帧中一起传输

还有数据碰撞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交换技术的成熟,

在 有线(局域网)领域 使用点对点链路链路层交换机交换式局域网取代了共享式局域网

在无线局域网中仍然使用的是共享信道技术


3.2、封装成帧

介绍

封装成帧是指数据链路层给上层交付的协议数据单元添加帧头和帧尾使之成为帧

  • 帧头和帧尾中包含有重要的控制信息

发送方的数据链路层将上层交付下来的协议数据单元封装成帧后,还要通过物理层,将构成帧的各比特,转换成电信号交给传输媒体,那么接收方的数据链路层如何从物理层交付的比特流中提取出一个个的帧?

答:需要帧头和帧尾来做帧定界

但比不是每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帧都包含有帧定界标志,例如下面例子

前导码

  • 前同步码:作用是使接收方的时钟同步
  • 帧开始定界符:表明其后面紧跟着的就是MAC帧

另外以太网还规定了帧间间隔为96比特时间,因此,MAC帧不需要帧结束定界符

透明传输

透明

指某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却好像不存在一样。

透明传输是指数据链路层对上层交付的传输数据没有任何限制,好像数据链路层不存在一样

帧界定标志也就是个特定数据值,如果在上层交付的协议数据单元中, 恰好也包含这个特定数值,接收方就不能正确接收

所以数据链路层应该对上层交付的数据有限制,其内容不能包含帧定界符的值

解决透明传输问题

  • 解决方法:面向字节的物理链路使用字节填充 (byte stuffing) 或字符填充 (character stuffing),面向比特的物理链路使用比特填充的方法实现透明传输
  • 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其十六进制编码是1B)。
  • 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将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插入的转义字符。
  • 如果转义字符也出现在数据当中,那么应在转义字符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 ESC。当接收端收到连续的两个转义字符时,就删除其中前面的一个。

帧的数据部分长度

总结


3.3、差错检测

介绍

奇偶校验

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例题

总结

循环冗余校验 CRC 是一种检错方法,而帧校验序列 FCS 是添加在数据后面的冗余码


3.4、可靠传输

基本概念

下面是比特差错

其他传输差错

  • 分组丢失

路由器输入队列快满了,主动丢弃收到的分组

  • 分组失序

数据并未按照发送顺序依次到达接收端

  • 分组重复

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分组在网络中滞留了,没有及时到达接收端,这可能会造成发送端对该分组的重发,重发的分组到达接收端,但一段时间后,滞留在网络的分组也到达了接收端,这就造成分组重复的传输差错

三种可靠协议

  • 停止-等待协议SW
  • 回退N帧协议GBN
  • 选择重传协议SR

这三种可靠传输实现机制的基本原理并不仅限于数据链路层,可以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各层协议中

停止-等待协议

停止-等待协议可能遇到的四个问题

确认与否认

超时重传

确认丢失

既然数据分组需要编号,确认分组是否需要编号?

要。如下图所示

确认迟到

注意,图中最下面那个数据分组与之前序号为0的那个数据分组不是同一个数据分组

注意事项

停止-等待协议的信道利用率

假设收发双方之间是一条直通的信道

  • TD:是发送方发送数据分组所耗费的发送时延
  • RTT:是收发双方之间的往返时间
  • TA:是接收方发送确认分组所耗费的发送时延

TA一般都远小于TD,可以忽略,当RTT远大于TD时,信道利用率会非常低

像停止-等待协议这样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实现的可靠传输协议,常称为自动请求重传协议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意思是重传的请求是自动进行,因为不需要接收方显式地请求,发送方重传某个发送的分组

回退N帧协议GBN

为什么用回退N帧协议

在相同的时间内,使用停止-等待协议的发送方只能发送一个数据分组,而采用流水线传输的发送方,可以发送多个数据分组

回退N帧协议在流水线传输的基础上,利用发送窗口来限制发送方可连续发送数据分组的个数

无差错情况流程

发送方将序号落在发送窗口内的0~4号数据分组,依次连续发送出去

他们经过互联网传输正确到达接收方,就是没有乱序和误码,接收方按序接收它们,每接收一个,接收窗口就向前滑动一个位置,并给发送方发送针对所接收分组的确认分组,在通过互联网的传输正确到达了发送方

发送方每接收一个、发送窗口就向前滑动一个位置,这样就有新的序号落入发送窗口,发送方可以将收到确认的数据分组从缓存中删除了,而接收方可以择机将已接收的数据分组交付上层处理

累计确认

累计确认

优点:

  • 即使确认分组丢失,发送方也可能不必重传
  • 减小接收方的开销
  • 减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

缺点:

  • 不能向发送方及时反映出接收方已经正确接收的数据分组信息

有差错情况

例如

在传输数据分组时,5号数据分组出现误码,接收方通过数据分组中的检错码发现了错误

于是丢弃该分组,而后续到达的这剩下四个分组与接收窗口的序号不匹配

接收同样也不能接收它们,讲它们丢弃,并对之前按序接收的最后一个数据分组进行确认,发送ACK4,每丢弃一个数据分组,就发送一个ACK4

当收到重复的ACK4时,就知道之前所发送的数据分组出现了差错,于是可以不等超时计时器超时就立刻开始重传,具体收到几个重复确认就立刻重传,根据具体实现决定

如果收到这4个重复的确认并不会触发发送立刻重传,一段时间后。超时计时器超时,也会将发送窗口内以发送过的这些数据分组全部重传

若WT超过取值范围,例如WT=8,会出现什么情况?

习题

总结

  • 回退N帧协议在流水线传输的基础上利用发送窗口来限制发送方连续发送数据分组的数量,是一种连续ARQ协议
  • 在协议的工作过程中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不断向前滑动,因此这类协议又称为滑动窗口协议
  • 由于回退N帧协议的特性,当通信线路质量不好时,其信道利用率并不比停止-等待协议高

选择重传协议SR

具体流程请看视频

习题

总结


3.5、点对点协议PPP

  • 点对点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点对点数据链路层协议
  • PPP协议是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IF在1992年制定的。经过1993年和1994年的修订,现在的PPP协议已成为因特网的正式标准[RFC1661,RFC1662]
  •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一种协议,它的特点是:简单;只检测差错,而不是纠正差错;不使用序号,也不进行流量控制;可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

  • PPPoE 是为宽带上网的主机使用的链路层协议

帧格式

必须规定特殊的字符作为帧定界符

透明传输

必须保证数据传输的透明性

实现透明传输的方法

  • 面向字节的异步链路:字节填充法(插入“转义字符”)

  • 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比特填充法(插入“比特0”)

差错检测

能够对接收端收到的帧进行检测,并立即丢弃有差错的帧。

工作状态

  • 当用户拨号接入 ISP 时,路由器的调制解调器对拨号做出确认,并建立一条物理连接。
  • PC 机向路由器发送一系列的 LCP 分组(封装成多个 PPP 帧)。
  • 这些分组及其响应选择一些 PPP 参数,并进行网络层配置,NCP 给新接入的 PC 机
  • 分配一个临时的 IP 地址,使 PC 机成为因特网上的一个主机。
  • 通信完毕时,NCP 释放网络层连接,收回原来分配出去的 IP 地址。接着,LCP 释放数据链路层连接。最后释放的是物理层的连接。

可见,PPP 协议已不是纯粹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它还包含了物理层和网络层的内容。


3.6、媒体接入控制(介质访问控制)——广播信道

媒体接入控制(介质访问控制)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

Medium Access Control翻译成媒体接入控制,有些翻译成介质访问控制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 局域网最主要的特点是:
    • 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
    • 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 局域网具有如下主要优点
    • 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很方便地访问全网。局域网上的主机可共享连接在局域网上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
    • 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地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残存性。

数据链路层的两个子层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IEEE 802 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

  1. 逻辑链路控制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
  2. 媒体接入控制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 MAC子层,而 LLC 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
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 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基本概念

为什么要媒体接入控制(介质访问控制)?

共享信道带来的问题

若多个设备在共享信道上同时发送数据,则会造成彼此干扰,导致发送失败。

随着技术的发展,交换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具有更高性能的使用点对点链路和链路层交换机的交换式局域网在有线领域已完全取代了共享式局域网,但由于无线信道的广播天性,无线局域网仍然使用的是共享媒体技术

静态划分信道

信道复用

频分复用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将整个带宽分为多份,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 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请注意,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的发送速率)。

时分复用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 时分复用则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 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 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其周期就是TDM帧的长度)的。
  • TDM 信号也称为等时 (isochronous) 信号。
  •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波分复用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使用一根光纤来同时传输多个光载波信号

光信号传输一段距离后悔衰减,所以要用 掺铒光纤放大器 放大光信号

码分复用 CDM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动态接入控制

受控接入

受控接入在局域网中使用得较少,本书不再讨论

随机接入

重点

随机接入(CSMA/CD协议)

总线局域网使用协议:CSMA/CD

基本概念

最初以太网是将许多计算机都连接到一根总线上。易于实现广播通信。当初认为这样的连接方法既简单又可靠,因为总线上没有有源器件。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Ethernet)**的技术标准

以太网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目的站收到有差错帧就把它丢弃,其他什么也不做

多址接入MA

表示许多主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CS

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总线上并没有什么“载波”。因此, “载波监听”就是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

碰撞检测CD

  • “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
  • 当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信号电压摆动值将会增大(互相叠加)。
  • 当一个站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
  • 所谓“碰撞”就是发生了冲突。因此“碰撞检测”也称为“冲突检测”。
  • 在发生碰撞时,总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了严重的失真,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
  • 每一个正在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为什么要进行碰撞检测? 因为信号传播时延对载波监听产生了影响

A 需要单程传播时延的 2 倍的时间,才能检测到与 B 的发送产生了冲突

CSMA/CD 协议工作流程

CSMA/CD 协议工作——争用期(碰撞窗口)

CSMA/CD 协议

以上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第3章(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第4章 数据链路层_三个基本问题

第7章 网络层协议_网络层首部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第4章 数据链路层_扩展以太网

31-第3章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