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算法学习02:决策树的学习以及应用决策树解决Cora数据集论文分类问题
Posted theworld666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机器学习算法学习02:决策树的学习以及应用决策树解决Cora数据集论文分类问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机器学习算法学习02:决策树的学习以及应用决策树解决Cora数据集论文分类问题
文章目录
1.前言
决策树方法作为非常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曾经一度是作为专家推荐系统的研究方向。在数十年前,那时的部分人工智能学家相信,通过将生活中的事情逐一用逻辑表示,再通过决策树对这些逻辑的回答进行逐一选择,最终可以使得机器分辨所有物体。即使到了现在,决策树系统逐渐退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今天,他的思想还仍然在生活中被应用着。学习并掌握决策树算法对我们来说依旧十分重要。本次实验代码已发布在GITHUB上,需要的可以上GIT自取:liujiawen-jpg/Decision-Tree: Machine Learn 02 (github.com)
2.算法分析
2.1算法概述
决策树算法其实用逻辑可以非常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个逻辑问题,我们用下面这张图来进行解释:
如上图,我们想要决定今天到底要不要出去外面玩。那么有时候外面天气可能下雨刮风 或者说非常炎热,我们可能只想窝在家里打游戏,决策树模拟了我们这种决策树过程。我们以最左边的叶子节点来叙述。首先我们要查看外面的天气景色(outlook)属性,发现是晴天,接下来我们判断湿度是否大于七十,如果大于,很可惜又热又湿的天气并不适合我出去玩,只能在家里玩游戏了。但是如果小于七十,那么今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天气,我们应该出去玩。
通过上面这个案例,我们得知了决策树算法的大致流程,是不是觉得他看起来并不是很难。好像过于抽象到连数学公式都很难描述他😂😂😂。但这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就是为什么outLook(这里我们称之为决策属性)的决策优先级要排在humidity(湿度),windy(刮风的)之前。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之前我们还能判断他的优先级,但是进入一些足够复杂,决策属性足够多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还能主观判断谁应该作为优先级,所以选择决策属性的优先级也变得极为重要(如何判断优先级,我们留到后面再说)。那么到这里决策树的算法步骤相信大家就看得出来了:
-
选择数据集中各个决策属性的优先级
-
通过各个决策属性各个优先级,训练集的数据和标签用于生成决策树(这里可以认为是在训练步骤)
-
将测试集输入决策树,通过各个决策树的属性比较,最终由遍历到的叶子节点的标签作为测试结果的标签
2.2 算法优化
看似上面的步骤,已经十分完美了,但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最终测试数据遍历下去找到的叶子节点为空怎么办(即没有对应的叶子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很正常的,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决策树全部都是基于我们的训练数据来生成的,我们仍然用上面的决策树进行举例:
如果我们的训练集中没有出现Humidity(湿度)<=70的时候,即生成的决策树中不存在最左边的叶子节点的时候,但我们测试的时候遇到了这种结果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我们的算法应该返回什么结果 ,总不能返回对不起无查询结果而返回吧。这个时候前人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法,当查询到的叶子节点为空时。算法统计该空节点的兄弟节点中出现最多的类别作为我们返回的类别。
比如上图这种出现情况最左边的叶子节点为空的时候,我们统计他的兄弟节点发现只有一个节点他的类别是不出去玩,那么我们就放心地选择不出去玩算了(虽然你发现这样的结果和真实相悖,但没办法训练集如果没有办法包括所有情况的话,我们只能使用类似投票表决的方法来决定了)。那么改良后的步骤就调整为这样:
- 选择数据集中各个决策属性的优先级
- 通过各个决策属性各个优先级,训练集的数据和标签用于生成决策树(这里可以认为是在训练步骤)
- 将测试集输入决策树,通过各个决策树的属性比较,最终由遍历到的叶子节点的标签作为测试数据的结果,如果遍历到的叶子节点为空,则统计该空节点的兄弟节点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签,作为测试数据的输出结果。
那么到这里算法陈述完了,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代码对于上述算法的实现。
3.算法代码
3.1 决策属性优先级选择
在之前,我们说过一个数据拥有非常多的属性,选择各个属性在决策树节点中的优先级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到底用什么标准去划分,用什么公式去划分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我使用了三种方法用于进行数据集的划分:
3.1.1 信息熵
信息熵是由信息论之父香农提出的,他认为数据的混乱程度是可以进行量化的,于是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对于数据U我们对的信息熵定义如下:
H
(
U
)
=
E
[
−
log
p
i
]
=
−
∑
i
=
1
n
p
i
log
p
i
H(U)=E\\left[-\\log p_{i}\\right]=-\\sum_{i=1}^{n} p_{i} \\log p_{i}
H(U)=E[−logpi]=−∑i=1npilogpi
这里做出解释,n为数据中的类别, p i p_i pi为i类别出现的概率, l o g p i logp_i logpi为以2为底数 p i p_i pi为真值的结果,对每个类我们计算这两种结果,并将求他们的乘积之和作为该数据集的信息熵,信息熵代表数据集的混乱程度。下面我们编写代码来将该公式来实现:
#计算信息熵
def calcShannonEnt(dataSet, method = 'none'):
numEntries = len(dataSet)
labelCount = {}
for feature in dataSet:
if method =='prob': #统计信息增益率时使用
label = feature
else:
label = feature[-1] #输入信息默认最后一维为标签
if label not in labelCount.keys():
labelCount[label]=1
else:
labelCount[label]+=1
shannonEnt = 0.0
for key in labelCount:
numLabels = labelCount[key]
prob = numLabels/numEntries
shannonEnt -= prob*(log(prob,2))
return shannonEnt
通过上述代码,我们便可以将一个数据集的信息熵计算出来,那么回到我们原来的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计算信息熵来确定决策属性的优先级呢?这里我们还需要一个信息增益增益:
Gain
(
D
,
a
)
=
Ent
(
D
)
−
∑
v
=
1
V
∣
D
v
∣
∣
D
∣
Ent
(
D
v
)
\\operatorname{Gain}(D, a)=\\operatorname{Ent}(D)-\\sum_{v=1}^{V} \\frac{\\left|D^{v}\\right|}{|D|} \\operatorname{Ent}\\left(D^{v}\\right)
Gain(D,a)=Ent(D)−v=1∑V∣D∣∣Dv∣Ent(Dv)
也就是对每个可以用来决策的属性,我们都用它划分数据集后并计算划分后的信息熵,然后用总的数据集的信息熵减去该信息熵,这我们称之为该属性的信息增益。可以发现当该属性划分后的数据集的混乱程度越低(也就是说使用他划分后效果好),信息熵越低,则它所带来的的信息增益也会越大。所以我们遍历所有决策属性计算他们的信息增益,选取信息增益的大小作为我们划分数据属性的优先级:
#使用决策属性划分数据集,会将数据集axis维度的值等于value的值的数据集切出来
def splitDataSet(dataSet, axis, value): #划分数据集
retDataSet = []
for featVec in dataSet:
if featVec[axis] == value:
reducedFeatVec = featVec[:axis]
reducedFeatVec.extend(featVec[axis+1:])
# 去掉对应位置的特征
retDataSet.append(reducedFeatVec)
return retDataSet
#选择最佳划分数据集的属性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1 #最后一个位置的特征不算
baseEntropy = calcShannonEnt(dataSet) #计算数据集的总信息熵
bestInfoGain = 0.0
bestFeature = -1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newEntropy = 0.0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 通过不同的特征值划分数据子集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prob = len(subDataSet)/float(len(dataSet))
newEntropy += prob *calcShannonEnt(subDataSet)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计算每个信息值的信息增益
if(infoGain > bestInfoGain): #信息增益最大的作为
bestInfoGain = infoGain
bestFeature = i
return bestFeature #返回信息增益的最佳索引
3.2.2 信息增益率
但是信息增益其实是有偏向性的,他十分偏向于拥有更多选择的决策属性(如果我们将数据编号拿来也作为决策属性毫无疑问他将作为第一优先级的决策属性)这也导致了部分情况下决策树正确率受到了影响,那么学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数据划分方法–信息增益率(Gain ratio)。也就是是在原有信息增益的情况下我们多考虑一个对于属性内部也计算一次信息熵:
Gain
ratio
(
D
,
a
)
=
Gain
(
D
,
a
)
IV
(
a
)
\\operatorname{Gain} \\operatorname{ratio}(D, a)=\\frac{\\operatorname{Gain}(D, a)}{\\operatorname{IV}(a)}
Gainratio(D,a)=IV(a)Gain(D,a)
I V ( a ) = − ∑ v = 1 V ∣ D v ∣ ∣ D ∣ log 2 ∣ D v ∣ ∣ D ∣ \\mathrm{IV}(a)=-\\sum_{v=1}^{V} \\frac{\\left|D^{v}\\right|}{|D|} \\log _{2} \\frac{\\left|D^{v}\\right|}{|D|} IV(a)=−v=1∑V∣D∣∣Dv∣log2∣D∣∣Dv∣
也就是说,我们也需要对内部再次进行一次划分并用类似信息熵的方式来求IV(a):
def calcShannonEnt(dataSet, method = 'none'):
numEntries = len(dataSet)
labelCount = {}
for feature in dataSet:
if method =='prob': #当参数为prob时转而计算信息增益率
label = feature
else:
label = feature[-1]
if label not in labelCount.keys():
labelCount[label]=1
else:
labelCount[label]+=1
shannonEnt = 0.0
for key in labelCount:
numLabels = labelCount[key]
prob = numLabels/numEntries
shannonEnt -= prob*(log(prob,2))
return shannonEnt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3(dataSet): #使用信息增益率进行划分数据集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1 #最后一个位置的特征不算
baseEntropy = calcShannonEnt(dataSet) #计算数据集的总信息熵
bestInfoGain = 0.0
bestFeature = -1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newEntropyProb = calcShannonEnt(featList, method='prob') #计算内部信息增益率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newEntropy = 0.0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 通过不同的特征值划分数据子集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prob = len(subDataSet)/float(len(dataSet))
newEntropy += prob *calcGini(subDataSet)
newEntropy = newEntropy/newEntropyProb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计算每个信息值的信息增益
if(infoGain > bestInfoGain):
bestInfoGain = infoGain
bestFeature = i
return bestFeature #返回信息增益的最佳索引
3.3.3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各个新闻中也经常出现。它经常被用于衡量国家的贫富差距,在CART决策树中,作者采用他来作为决策属性划分的依据。在这里就让我们揭开他的神秘面纱,一起来看看他具体是如何计算的,对于数据集D我们定义基尼系数如下:
Gini
(
D
)
=
∑
k
=
1
∣
Y
∣
∑
k
′
≠
k
p
k
p
k
′
=
1
−
∑
k
=
1
∣
Y
∣
p
k
2
\\begin{aligned} \\operatorname{Gini}(D) &=\\sum_{k=1}^{|\\mathcal{Y}|} \\sum_{k^{\\prime} \\neq k} p_{k} p_{k^{\\prime}} \\\\ &=1-\\sum_{k=1}^{|\\mathcal{Y}|} p_{k}^{2} \\end{aligned}
Gini(D)=k=1∑∣Y∣k′=k∑pkpk′=1−k=1∑∣Y∣pk2
p
k
p_k
机器学习-决策树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