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准顺”而不是“信达雅”

Posted dotNET跨平台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快准顺”而不是“信达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今年夏天策马翻译举办的翻译讲座上,我和詹成教授交流过一个问题:詹教授讲的很多知识点和经验并不符合“信达雅”?

詹教授的回答是:“信达雅”并非翻译界的标准,他自己在日常翻译工作中的标准是“快准顺”。

詹教授的回答不但解决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团:“信达雅”好像和现代翻译工作格格不入了

“快准顺”明显更适合现代翻译工作,也是我翻译计算机技术书籍中一直遵循的准则。

对了,忘了介绍一下詹教授:

詹成,翻译学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兼MTI教育中心主任。系世界口译最高行业组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资深会员,世界译联和国家人社部认证的同声传译员,有20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经验,为千余场次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为多位中外政要担任译员。曾担任北京奥运村村长陈至立同志的专职译员,被授予“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口述影像训练对口译认知加工能力的效应研究”。出版《政治场域中口译员的调控角色》等四部专著,发表过40余篇论文,参与编写十部国家级规划教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外院之声,公众号:外院之声外院快讯 | 詹成教授谈外事口译理念、原则与技巧

可以看到,詹教授是专业的翻译权威。并且詹教授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权威性远比我翻译计算机书籍大很多。

其实在遇到詹教授之前,我就跟很多朋友交流过,都一致认为“信达雅”已经和现代翻译工作格格不入了。只不过他们都没有詹教授这么专业和权威。

詹教授的“快准顺”是面向他所在的外交、经济、金融等领域。我现在基于计算机书籍翻译这一领域再解释一下“快准顺”:

  • 快:今天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很多技术都是一年甚至九个月就换一代,无论是前端的Angular/React/Vue,还是后端的.NET/.NET Core,亦或人工智能领域(这些都是我熟悉的领域)。以我本人翻译的《图数据库实战》为例,从开始翻译到正式上市销售,耗时10个月,这已经是极快的。如果不满足“快”这个需求,你辛辛苦苦翻译好的书一上市就过时淘汰了,那么意义何在?

  • 准:计算机技术书籍与其他书籍不一样,读者可以马上运行书中配套代码,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发现代码中的错误,或者对文字的翻译与代码不符,那么就会伤害到了读者的感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破坏了读者的心情、伤害了作者的信誉。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翻译的书,大部分都和作者联系过,就书中的代码、我的疑惑交流过,纠正过书中的代码和链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在清朝提出的,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不像今天,我就书中的问题求助作者,作者一天就能答复我。所以那时候的“信”只需要做到“忠实原文”即可,但是在作者一天就能答复译者的今天,如果还只是要求做到“忠实原文”,那实在是对不起读者、落后于时代了。我认为应该要做到“准”!书中代码和文字应该是要正确的,如果不正确,则需要跟作者沟通。

  • 顺: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就我本人而言,经常需要半天内看完五百页的书,然后马上将书中的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在读者这么快的阅读节奏下,如果因为追求“达”和“雅”,而没有做到“顺”,其实是会给读者带来不好的体验。“顺”才是现代读者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工具书。

真实案例1:

有译者为了追求“信”,追求“忠实原文”,结果翻译出来的东西并不正确,代码上都跑不通,这样会耽误读者的时间。重点是,作者并不知道译者的工作,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认为译者做到了“信”。如果和作者沟通交流过,得到作者的认可,不但能够充满底气的做到“准”,而且还不会耽误了读者。

真实案例2:

有翻译社区review的时候一段中文马上就跟着一段英文原文,导致试读者无法以读者的视角去阅读,也就是没有办法做到“顺”了。我很担心,这样做能否满足读者半天内看完五百页的需求?

结束语:

时代变了,清朝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今天译者有问题要和作者交流,一天就能解决了。无论你是追求“快准顺”还是“信达雅”,有了作者的支持,你才能交出更好的译作给读者。

以上是关于“快准顺”而不是“信达雅”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JavaScript变量应该选择啥样的命名规则

面试问题-密码

JavaScrip实现:如何写出漂亮的条件表达式

经典回顾01RNA二级结构预测的动态规划算法

JavaScript实现:如何写出漂亮的条件表达式

为啥我总是要使用 ||而不是 |和 && 而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