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如何穿透云雨雾和黑夜,从太空看破地球?

Posted 大彤小忆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遥感如何穿透云雨雾和黑夜,从太空看破地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遥感卫星上搭载了遥感传感器,它会接收并分析来自地面的电磁波信号,在遥远的距离下感知地面物体,所以得名遥感。这些卫星一般位于距地400~700千米的高空轨道上。根据接收的电磁波波长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可见光遥感接收的电磁波就是可见光,波长一般在0.38~0.76微米之间,只要采用其中三个波段就能合成出一张彩色的图像。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下面这两张照片的清晰度有所区别。


  原因之一是它们拍摄时的镜头孔径不一样。


  根据以下公式 R 空 间 分 辨 率 = a 探 测 器 像 元 间 距 h 轨 道 高 度 f 焦 距 R_{空间分辨率}=\\frac{a_{探测器像元间距}h_{轨道高度}}{f_{焦距}} R=fah f 焦 距 = D 镜 头 孔 径 N 光 圈 值 f_{焦距}=D_{镜头孔径}N_{光圈值} f=DN可知,镜头孔径越大,焦距越长,R值就越小。其中,空间分辨率R是照片中一个像素格对应到地面时的实际长宽,所以R越小,遥感影像就越清晰。


  在2021年3月,中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传回三张遥感拍摄的火星照片。其中下面的两张黑白照片是通过可见光遥感的全色模式拍摄而成的,把0.38~0.76微米的全部可见光打包混合而成的图像,相比普通的彩色图像,它虽然是黑白的,但其实包含更多的科学信息,清晰度也更高。


  不过在强的可见光遥感遇到云雨雾或者黑夜时,也只能两眼一抹黑,此时就需要微波遥感了。
  微波的波长在1毫米到1米之间,波长更长、散射更小,在大气中衰减较少,能够穿透云雨雾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微波遥感接收的是自身发射的电磁波,在夜晚也能使用。而负责发射和接收微波微波信号的传感器就是雷达,雷达就是能够发射然后接收一个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根据回波信号的强弱,生成一张如下图所示的灰度图。


  其中金属的船只对电磁波反射率更高,回波信号更强,所以呈现出亮灰色。而水体、植被、泥土等反射率更低,呈现出深灰色。


  雷达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这是雷达最大的优势。为了让雷达更清晰地观测地球,还需要用一些特别的技巧。雷达的分辨率分为距离向分辨率和方位向分辨率,如下图所示。


  距离向分辨率是垂直于飞行方向的影像清晰度。根据如下公式, P g 距 离 向 分 辨 率 = τ 脉 冲 宽 度 c 波 速 2 c o s Φ 俯 角 P_{g距离向分辨率}=\\frac{\\tau_{脉冲宽度}c_{波速}}{2cos\\Phi_{俯角}} Pg=2cosΦτc脉冲宽度越小,距离向分辨率越小,清晰度就越高。所以只要使用如下这样一枚脉冲调制器,把较宽的回波信号压缩成更窄的信号,就能获得更高的清晰度,称为脉冲压缩技术


  方位向分辨率平行于飞行方向的影像清晰度,它与雷达的孔径有关。根据如下公式, P a 方 位 向 分 辨 率 = λ 波 长 R 距 目 标 地 物 的 距 离 D 天 线 孔 径 P_{a方位向分辨率}=\\frac{\\lambda_{波长}R_{距目标地物的距离}}{D_{天线孔径}} Pa=D线λR孔径越大,方位向分辨率越小,清晰度就越高。所以需要在卫星的运行过程中,让雷达不断地发出电磁波信号,再回收和组合这些信号,就能得到更大的虚拟孔径。这样,雷达就能在体型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清晰度,称为合成孔径技术


  利用脉冲压缩技术和合成孔径技术,雷达就能穿透云雨雾和黑夜,24小时全天候观测地球。
  除了可见光遥感和微波遥感外,其他类型的遥感卫星也在为人类提供农作物长势监测、森林火灾监测,大气臭氧探测等服务。

以上是关于遥感如何穿透云雨雾和黑夜,从太空看破地球?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太空科技:地球之外有没有其他星球存在生命迹象?

星际之门中地球人难道没有一个能够在太空作战的装备?

KL散度&互信息

盘点2019十大“爆炸性”太空新闻……有的撞上了地球

“去了太空就别回来了!”贝索斯还没“上天”,就遭美国 5 万多人请愿:不准重返地球...

“去了太空就别回来了!”贝索斯还没“上天”,就遭美国 5 万多人请愿:不准重返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