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怎样认清一个人的本质?
Posted Rolei_zl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转:怎样认清一个人的本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个人理解:
适度,离开无意识,直面真实的自己。
人总是习惯性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用众多“合理”的借口拒绝成长和改变。
人的很多评判标准和价值倾向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本位价值标准”——一个人在处理同类问题时总是按照这个标准去评判,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总是带有这一种价值倾向。
每一种倾向本身都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关键在于这种倾向本身的程度,和不同倾向组合后的最终后果。“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真正“复杂”的问题是那些规则没那么清晰,框架内的问题因素也不清晰,需要用真正用脑子去“思考”的问题。
“复杂”的思考方式首先是不要先入为主的给事物贴上标签。
追求即时反馈,无法推迟自己的满足感。
拥有承担责任的心态,拥有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基本素质。
需要努力地保持觉察,就能够逐渐从这种“看见自己”的模式中脱离出来。
只有不断地迈向成熟,我们才有能力去体验到更大,更广,更深的世界,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去给予和接受爱,我们才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实相,我们才能够获得存在的意义感。
怎样认清一个人的本质?
这是一篇令人“痛苦”的文章。为什么“痛苦”?因为它让我们离开无意识,直面真实的自己,没有遮掩,没有退路,推动我们真正地成长。
人总是习惯性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用众多“合理”的借口拒绝成长和改变。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没有再给我们找借口的机会,他从5个维度的“本位价值标准”入手,解码思维,清晰呈现如何去认知他人不同的价值标准,层层推进,进而自我分析,自我觉察,认知自己。可能每一个人只有走过自我觉察的痛苦之旅,才能涅槃重生,真正拥抱自己更“成熟”的生命!
本位价值标准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语,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但凡是有足够生活阅历与眼界的人想必都清楚,浪子回头这种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个在婚姻中经常出轨的人能变得忠贞,一个嗜赌的人能戒掉毒瘾,一个强调选专业要看重经济回报的父亲能够理解热爱钢琴的女儿,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往往小到——只会在电视剧和小说里上演。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类的关乎人的本性的问题,而是我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的,一个导致人很难改变,导致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的根本因素,我将其称为——“本位价值标准”。
我发现这个概念的起因是,在一个商场里,我看到一对母女在买衣服。母亲说:“你买这个粉红色的吧,粉色的好看。”女儿说:“我喜欢那个白色的,款式很洋气。”然后她们两个就陷入了争执之中,母亲强调这个颜色好看,女儿强调那个款式洋气。
通过对这对母女的观察,我迅速理解到了一个关键点,他们两个对买衣服这件事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母亲的标准是:衣服的颜色漂不漂亮。女儿的标准是:衣服的款式好不好看。重点就在于这个评判标准上。对于这个概念稍一推敲你会发现,人的很多评判标准和价值倾向通常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你在街上看美女的时候总倾向于看那些腿长的,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想先寻找有没有什么捷径,那些嗜赌和出轨的人倾向于优先让自身欲望得到满足。那么这种在一个人身上固定下来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倾向,就是我所说的“本位价值标准”——一个人在处理同类问题时总是按照这个标准去评判,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总是带有这一种价值倾向。
所以认清一个人本质的关键,就在于摸清楚这个人的“本位价值标准”究竟是什么。通常而言,从五个维度上对一个人的本位价值标准做出分析之后,基本你就能够对这个作出大致的判断了。这五个维度是:
自我&他人
倾向于“自我”是指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人际交往中通常都能很好地去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倾向于“他人”的通常比较擅长照顾他人和为他人付出,能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并拥有不错的人缘。
欲望&责任
倾向于“欲望”的人通常会有些冷血,并且在追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时会很投入。嗜赌的人在赌博时、追求权力的人整夜不成眠的算计时、有名校情结的人用功读书时,这些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倾向于“责任”的人通常都会是很不错的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领导/下属。这一种倾向的人一般会心智比较成熟,但如果是那种从小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过度负责的话,则是比较悲哀的。
理性&感性
倾向于“理性”的人会更务实,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陷也很可能在于,他们很难体会和理解到情感世界中的细节和过程;倾向于“感性”的人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自身的感受,他们通常会很敏感,对生活体验会有着更为强烈的反应。
未来&现在
倾向于“未来”的人看问题会目光长远或是好高骛远,他们通常都有些浪漫主义,他们会因为对未来美好的期待而热爱生活,或是因为对未来的悲观预测而消沉失落;倾向于“现在”的人能心安地活在当下或是及时行乐,他们通常会偏向现实主义,他们能充分地享受当下生活的每一秒,或是限于一时的困境而灰心丧气。
真实&虚伪
倾向于“真实”的人通常都会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类往往都是值得信任的,并且做事都比较脚踏实地,但他们的直率有很多时候也会很容易伤人;倾向于“虚伪”的人往往会更加灵活,他们思路活跃,不淤泥阻滞,但通常可能会不够沉稳,且好钻营,反而往往会舍本逐末,或是只会做些表面功夫。
但在用这五个维度试图去分析一个人之前,还要先确定的一个前提是:这个人在这一维度上是“成熟”的还是“幼稚”的。
比如:成熟的“自我倾向”是指这个人能很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尊严,他能明确自己的边界所在;幼稚的“自我倾向”则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全能自恋。成熟的“虚伪倾向”是指这个人不滞于物,手腕灵活,能分清现实,随机应变;幼稚的“虚伪倾向”是指这个人浮于表面,毫无真才实学,而热衷于钻空子,走捷径。
所以,这五个维度中的每一部分都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虽然在用词上“真实”、“虚伪”这样的表达会由于我们的沟通习惯而令很多人认为真实的特质就是好的,虚伪的特质就是不好的。但事实上每一种倾向本身都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关键在于这种倾向本身的程度,和不同倾向组合后的最终后果。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过度的自我就是自负,过度地为别人负责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感,过度的理性就体会不到情绪层面的美好,过度的感性就脱离了现实,且脆而易伤。所以这五个维度中的两个部分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都有着不同的“程度”。适度的自我和极端的自我,这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同时,每一维度的两部分其实也都不是对立的。并不是说这个人有着“自我”倾向他就在所有的情况中都是这样的,他就完全不会为他人考虑了。而是每一个人的本位价值标准都是非常复杂的,并且都具备着一定的“综合性”和“具体情境性”。
本位价值标准的复杂性
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只能思考“简单”的问题。这个简单是指,问题框架内的所有存在因素都能够清楚地被看到,处理这个问题的规则也显而易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他们只需要简单粗暴地做加减乘除的运算就可以了。而真正“复杂”的问题是那些规则没那么清晰,框架内的问题因素也不清晰,需要你真正用脑子去“思考”的问题。
不回你短信的就是渣男,接收难民就是圣母癌,抵制乐天就是民粹,这种给事物贴上粗暴的标签,并以一个并不严谨的规则进行推导、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常见。“复杂”的思考方式首先是不要先入为主的给事物贴上标签。
A可能的确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不会被感情所打动;B的确通常比较自私,但现在所处的情境是他的孩子正身处危难之中;C在自身的欲望层面上是偏成熟的,但在情感层面上却是幼稚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复杂的思考方式是困难的,因为他要考虑和处理的信息因素非常多,同时还要考虑到问题的“综合性”——即多方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对冲或叠加效果。比如:“理性”、“责任”、“他人”倾向的人可能会在一个将他的“欲望”倾向勾引到极致的情境中而丧失理智,做出背叛妻子的事。所以这又涉及到了“具体情境性”,在不同的情景框架下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情境会对人有不同的抑制或激活。
这就是我想讲的“复杂”的思维方式:先理清情景框架,确定运行规则,再分析这个框架下的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冲、叠加,或刺激释放。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是一种“编码”思维。即将客观的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因素分析、整理、筛选、确定所有相关的有效因子,推理这些因子在当下这一情景下是按照怎样一种规则运作的,那么根据这样一种规则运转下去后,会导致一种怎样的结果。
比如:一桌上有三个女生,她们三个已经聊了一个多小时,一个女生坐在一边,身体后倾,穿职业装,气度自如,对面两个女生看起来更年轻,其中一个在玩手机,另一个女生在和对面的职业装女生交谈。那么我首先要思考的是,在“咖啡馆”、“三人会谈”、“看起来有些陌生”、“可能是商务会谈”、“一人玩手机不参与的”、“一方成熟且职业”这样一种情境是由什么样的因素支撑起来的?
在这样一种三方关系里,她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怎样的?在这样的三个人中,其中一个参与者在低头玩手机却无影响这意味着什么?坦白讲,我的这些思考当然不可能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我也不可能分析清楚这些人的会谈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而且她们在聊什么也和我没有关系,即便我把她们分析得清清楚楚对于我也并没有丝毫的意义。
但关键在于这种思维的方式逐渐令我体验到一种“与上帝同在”的感觉,我想一些程序员朋友们可能偶尔也会体验到这样的感觉,制定规则,添加因子,就能令一个“世界”运转起来。那么回到我们前面所讲的“本位价值标准”,这一点和“编码”思维结合起来后给我带来最直观的一个好处就是,我几乎能够在半天左右的时间里就对一个人有一个大致的掌握,甚至在一些非特殊情境里能对他的行动和反应作出准确地预测。
另一方面,这种思维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方式。比如当我尝试给我自己编码分析时,会发现我的一些固化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倾向其实在不断地限制我。其中最主要的两点,一个是我过度的“欲望”倾向,导致我缺乏自制力,逃避责任,容易成瘾,追求即时反馈,无法推迟自己的满足感;一个是过度的“虚伪”倾向,我会下意识地希望不劳而获,好走捷径,不够踏实,擅长表演和包装,有些时候无法承受生命的实相。
这种自我分析,其实也是令我能够真切地意识到,“本位价值标准”对一个人的影响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能那么迅速地理解到“本位价值标准”存在的原因。因为我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弥漫着一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几乎在处理所有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我喜不喜欢,我舒不舒服,我想不想做,这件事会不会令我痛苦。
我始终都是在追求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由此所导致的就是,我对痛苦的承受能力弱的可怕,内心有些过度的脆弱,而且几乎本能地会逃避所有的责任。最关键的是,由于我过于的“聪明”(这种聪明是指一种小聪明),所以我非常“合理”地将我这种过度地逃避责任、追求欲望“偷换”为做自己、自我实现、成为我自己等等。
适度的追求让自己舒服,这对那些过度为别人而活、缺乏生命体验的人而言,当然是对口的良药。但过分的追求欲望的满足,实质上只是在令我非常浅显的游移于世界的边缘。“拥有承担责任的心态,拥有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基本素质”之后的“做自己”和“追求自身的欲望满足、害怕痛苦、逃避责任”的“做自己”完全是不同的两码事情。所以我之所以能够真切地意识到“本位价值标准”的重要性是因为,我通过这样一个角度血淋淋地看到了自己是多么的丑陋、幼稚和脆弱。我时常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是:“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觉察就意味着你发现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怎样的,当你“看见自己的模式”时,其实就意味着,“你”已经和这种模式“分离”了。接下来甚至不需要你刻意做什么,你只需要努力地保持觉察,你就能够逐渐从这种模式中脱离出来。
就像很多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在客体关系模式后,他会理解之所以自己害怕和别人发生冲突,是因为他内在的那个父母会在与他发生冲突时打他、骂他、否定他。也就是说,他害怕的其实并不是在他眼前的这个人,产生害怕感受的也不是现在的他,而只是童年时给他留下过创伤的那种情境在当下这一刻被重新体验了而已。
所以如果这个人能够逐渐分清楚过去和现在,模式和现实,他就能够从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当然,觉察毕竟只是改变的开始,而不能完全等同于改变。觉察的意义在于,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你会停止之前的做法,并尝试和以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
一个意识到他内在客体关系模式的人不可能仅凭觉察就从过去的模式中完全走出来,而是需要他尝试着和别人发生了几次冲突之后他才会发现,果然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他所本能地设想的那些最坏的结果并没有发生,他才能从那种模式中走出来;我觉察到我过度的“欲望”倾向后,我会尝试着去承担起我应该负的责任,我开始变得小心和慎重,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会再随意地许诺。总结而言,本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概念:本位价值标准。这个概念可以用于分析别人与自我反省。
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编码”思维:确定情景框架,理清运行规则,找出这个情景下所有的有效因子,即可对这一情景做出分析和推理。还有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本文的主线中,即“适度”思维:“过度的”和“适度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所以不要简单地给事物贴上标签,而是要去分辨清楚这件事的“程度”。
最后,以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改变与成长几乎总是要伴随着痛苦的。认清自己,看到并承认自己的阴暗面与丑陋面是痛苦的;放弃过去那种获得安全感和意义感的生活方式是痛苦的;开始做一些自己很抗拒的事情是痛苦的;不再用借口和自我安慰保护自己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也许持续的时间很久,也许即便你经历了很多次这种痛苦还是无法走出去,还是无法彻底地转变,你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无数次想躲开,想停止,想逃避,想让自己歇一歇……
但是相信我,在你认清自身之后的改变所带来的痛苦都是值得的,在这个改变完成之后生命给你的回报也会是丰厚的。只有不断地迈向成熟,我们才有能力去体验到更大,更广,更深的世界,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去给予和接受爱,我们才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实相,我们才能够获得存在的意义感。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你无法拒绝的话,那就是你逐步在迈向的“成熟”。
以上是关于转:怎样认清一个人的本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