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信息时代对人才技能的要求

Posted howard2005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吴军:信息时代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信息时代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晶体管发明者肖克利的经验教训

我们前几天通过介绍世界顶级的跨国公司选拔人才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成为未来精英所需要的素质和努力的方向。

当然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上面那种招聘人员的方式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美国公司所特有的,抑或是什么特定条件下出现的?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今后中国大公司按照这样的标准招聘的人员会越来越多。

Google、微软和高盛的做法在工业化早期并不普遍,因为那个时期所需要的专业人士多,而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少,也就是说一个萝卜有好几个坑,大学毕业生是香饽饽。 今天则不同,是僧多粥少, 竞争某一个职位的众多候选人,通常专业水平都不差,因此就要比专业水平以外的能力了 ,这是今天求职的一个特点。

今天选拔人才其实还有第二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就是 很多工作未来所需要的技能在当下的大学里并没有教授,掌握新知就得靠自己的悟性和努力了。 这可以讲是信息时代和过去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的差别,这个现象从信息时代一开始就出现了。

说起信息时代,其实是整个社会数字化的过程,而这一切要靠以硅为核心的半导体技术。其中贡献最大的人物当属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人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而硅谷的诞生就直接和他相关。 肖克利出生在英国,原本是美国东部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他在发明晶体管之后不久,具体讲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因为家庭的原因(要给妈妈养老),离开贝尔实验室来到旧金山湾区(也就是今天的硅谷地区),并且在朋友的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半导体公司,生产晶体管。

当然,做这件事光靠他一个人是不够的,他需要找一批人来一起做。当时,晶体管刚被发明,美国大学里当然不会教授晶体管的原理,而这个新的器件也没有量产,因此全世界也没有什么人知道该如何制造晶体管。 如果按照今天很多公司专业对口的要求,肖克利是招不到人的,不过肖克利有他自己的办法。

肖克利具体的办法有两个。 首先,他到当时各种学术会议上去听博士生们做报告,通过他们做报告的水平判定他们的智商和研究能力。 然后他主动联系那些他看得上的人,后来两个改变了世界的人物诺伊斯和摩尔就是这么找到的。

罗伯特∙诺伊斯出生在美国中西部衣阿华州的一个小镇上,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并且把大量时间花在做实验上。 1940年,年仅12岁的诺伊斯就和14岁的哥哥盖洛德(Gaylord Brewster Noyce)制作了一架滑翔机。当地人看到这架滑翔机从当地格林奈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的大楼顶上平稳滑下,继而从学院体育场的看台上飞了下去。

诺伊斯家里没有什么钱,因此只上了当地的格林奈尔学院。他属于绝顶聪明但是非常调皮的年轻人,在大学里做过的最出格的一件事就是从附近的农场里偷了一头猪,在同学们的聚餐会上烤着吃了。 这件事要是放在50年前是会被处以绞刑的,因为衣阿华是农业州,对于偷盗牲畜的处罚非常重。好在当时他的导师和学院出面把他保了下来,但是当地法庭判处他停学一年。 这一年他在纽约的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并很快精通于保险业务。大学毕业后,他本想去当飞行员,因视力不佳未能成行,只好去麻省理工学院读物理博士了。

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后,喜欢动手的他决定选择在工业界发展。当时他拿到了美国所有顶级研究所,包括IBM、贝尔实验室和RCA实验室(GE旗下的实验室,当时和贝尔实验室齐名)的聘用书。

不过他却去了一家不大的费尔科公司(Philco),因为他是一个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人。费尔科公司请他去是筹办半导体研究部门。不过费尔科公司一直经营不善,这让诺伊斯进退两难。

这时他接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电话——他后来回忆到:“接到那个电话的感觉,就像是接到上帝打来的电话一样。”

电话是肖克利打来的,邀请诺伊斯到加州加盟他刚成立的晶体管公司。诺伊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肖克利并成为公司的第一位员工。

戈登∙摩尔加盟的过程和诺伊斯相似。当时他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物理学的博士后,虽然研究成果显著,但是他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是否有用也吃不准。

他说,政府给了钱搞研究,我写论文,算下来成本是每个字5美元(当时5美元很值钱),这么高的投入搞出来的研究对政府是否有用,我也不知道。

而就在他感到苦恼之际,肖克利的电话打来了,于是摩尔接受了肖克利的邀请。

当然,光靠这样一个个地去接触候选人非常慢,肖克利还有一个吸引聪明年轻人主动上门找他的办法。

他将招聘广告以代码的形式刊登到学术期刊上,一般人根本读不懂他的广告,当然那些有比较好的基础训练又绝顶聪明的人是读得懂的,于是根据那个广告找上他的人至少就过了智力这一关。

2004年,Google学习肖克利的做法,在硅谷地区101号高速公路旁打了这样一个广告,无理数e中构成素数的前十位数字.com([10-digit prime found in consecutive digits e].com)。

那些有好奇心的,数学比较好,而且爱琢磨的人,会找到答案。构成素数的前十位数字是7427466391。然后你打开网页7427466391.com,就跳转到了Google的招聘广告,这样找上门来的人至少省了HR第一步的筛选。

讲回到肖克利,他用这两种方法从美国各地招来了一大批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却非常优秀的年轻人。

1956年,肖克利顺利地在旧金山湾区创立了他的公司,这一年年底他和巴丁、布莱顿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奖。这使得新成立的小公司名声大振。

招聘来的年轻人没有做过半导体怎么办呢?没有关系, 肖克利觉得只要人聪明,会搞研究,可以很快教会他们做半导体。

事实证明肖克利的想法是正确的,他所招来的诺伊斯和摩尔后来可以讲不但青出于蓝,而且创办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此外,诺伊斯后来发明了集成电路,摩尔提出了摩尔定律。

他手下另一个年轻人克莱纳就是世界上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KPCB(凯鹏华盈)的创始人,其中那个K,就是克莱纳名字的首字母。除了他们几个人,还有一大批人后来都成了世界半导体产业早期的先驱人物和成功的企业家。

不过, 肖克利自己却并没有借助他所培养出来的精英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因为那些年轻人不久之后全跑掉了,这就要说肖克利自身的缺陷了。

肖克利是一位极有天赋的科学家,但是骨子里非常傲慢专横。在贝尔实验室的时候,大家就反映他比较难合作,但是那时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因此傲慢专横的个性还没有显示出来,等到他得了诺贝尔奖,并且独自管理公司时,就变得唯我独尊了。

事实证明,肖克利既不是好的领导,也没有商业远见。他将努力方向放在降低晶体管成本,而不是研制新技术上,这让他最终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因此,他的公司办到第二年,里面八个年轻人就忍受不了他的独裁作风,打算集体“叛逃”。这件事在IT历史上非常有名,被称为“八叛徒事件”。

“叛徒”这个词是肖克利起的, 不过由于这八个人后来开创了全世界的半导体产业,并且催生出硅谷,因此“叛徒”一词后来在硅谷是褒义词,而非贬义词。

总结一下肖克利的成败得失。

首先,所有人都承认肖克利在发现人才方面确实目光敏锐,因此Google等硅谷公司才用他的招聘方法。 肖克利强调智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性,而不太看重年轻人的专业背景。 特别是从事那些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专业积累,聪明好学的人后劲就比较强。 你如果看一下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这两个行业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两个行业是全新的,以前大学里根本不可能教授,全靠从业者自己摸索。

因此这两个行业里成功的人其实和过去的专业背景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最早做在线支付的彼得∙蒂尔和马斯克,都没有金融的背景。今后这样的行业会越来越多。

其次,肖克利认为人的智力水平可能比起跑早了半拍要重要得多,这一点今天美国的跨国公司都认可。

不过,肖克利对智力的看重可能有点过头。肖克利在办公司失败后,就到斯坦福大学做教授了。在斯坦福大学,他公开地讲非洲裔智力不如其他族裔,这给大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最后,因为肖克利自己不善于管理,他招聘贤才的做法,并没有给他个人带来什么好处。因此, 在管理团队时仅仅发现贤才还不够,还要使用好贤才。

不过在硅谷,大家都感谢肖克利糟糕的管理水平,因为这反而使得整个旧金山湾区受益,让半导体产业兴起。因此人们说,在信息时代,坏的管理是特点,不是缺点。

结合肖克利的做法,今天请大家思考一下,在信息时代个人的什么素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以上是关于吴军:信息时代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EOS 编程如何入门

智能时代 吴军 云图

码农人生——信息时代大龄码农的必杀技——写作技能--第005期博文

硅谷之谜《浪潮之巅》续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职场教育小课堂:信息时代的管理方法

“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是错误的,我还要说培根的“知识就力量”这句话也是有时代局限的(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和技能永远在过时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