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复盘:从过去中寻找着眼未来的力量

Posted Rolei_zl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转:复盘:从过去中寻找着眼未来的力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个人理解:
保持成长心态,践行成长思维
复盘的真正意义,不是关注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其核心在于优化和总结,从经验中学到东西并以此作为指导。
能力永远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成长的;失败并不是否定你的能力,而是告诉你可以做得更好;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挑战,只要抱着“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的心态。
复盘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把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行动、每一个任务,都变成自己的养分,把它们吸收,化为己用,让自己比起过去的自己,再多迈出哪怕一步的距离。
永远从过去获得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让信息流动起来,让它们为你所用。一切我所经历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复盘:从过去中寻找着眼未来的力量

复盘:从过去中寻找着眼未来的力量

复盘的真正意义,不是关注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其核心在于优化和总结,从经验中学到东西并以此作为指导,但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复盘的表面,并没有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逻辑规律。
本文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PDCA + 监测循环模式”,强调我们每个人要学会记录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思考、总结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法,并按照本文的框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去,最终形成一套适用的复盘系统,帮助大家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会复盘,落地践行成长思维
我讲过非常多的思维方式,在这些思维方式里面,如果只能选择一样,哪一种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呢?
我想,那应该会是Carol Dweck的“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为什么呢?因为成长思维告诉我们:你的能力永远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成长的;失败并不是否定你的能力,而是告诉你可以做得更好;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挑战,只要抱着“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的心态,都可以令你鼓起勇气。
也就是说:保持成长心态,你会发现,生活中许多压力和焦虑,其实都会变得不值一提。因为它们都可以被认为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我判断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的标准之一。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我能够从中获得成长——不论是经验、能力,还是视野、心智的成长,它对我来说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你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就会对生命中的一切,燃起更大的激情。
那么,如何落地践行成长思维呢?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复盘。
毕竟,成长不是说说而已。如果不经过复盘,没有能够从经验中真正学到东西,用来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那所谓成长,也就不过是无根之本。
很多人对复盘有一个误区:认为“复盘”就等于“我做了什么”。比如,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临睡前总结一下: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收获?给自己这一天打个分;周末,回顾自己这一周做的事情,发现没有达到预期,反思一下:是不是时间管理做得不好,没有能够腾出足够的时间?又或者,终于做完了一个项目,开一场总结大会吧。会上大家凭着回忆和直觉,讲一讲在项目中做得好的经验、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把内容整理下来,封存起来,当成对这个项目的复盘。
这也许是很多人习惯的模式。这种模式有用吗?有。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复盘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觉得“我做了很多事情”,从而感到很满足吗?或者,是让自己发现“我做得还不够好”,从而想办法去弥补吗?
其实都不是。复盘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把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行动、每一个任务,都变成自己的养分,把它们吸收,化为己用,让自己比起过去的自己,再多迈出哪怕一步的距离。也就是说:一天过去了,它其实就已经过去了。你再去纠结它是否充实、是否留有遗憾,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关键的是:我能够从中获得什么?
永远从过去获得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这才是复盘的意义。

所以,很多人会教你:要做每日总结;要给自己的每一天量化、打分;要经常反思“我做了什么”;要关注结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些方法对不对呢?都对。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里,其实效果是很有限的,我用一个大家熟悉的“PDCA”循环来解释。

一般人做事情,着眼于P和D。也就是:先考虑我要做什么,然后去行动。没了。他们关注的是行动,也就是“我做了哪些事情”。好一点的思维模式,着眼于整个PDCA 循环。也就是在行动之后会去思考:我有没有达成我想要的结果?如果没有,是什么地方产生了阻碍?我如何能够克服它们、调整计划?他们关注的是结果,也就是“我做得够不够好”。
但最有效的是什么呢?是给PDCA循环,再套上一层“监测循环”,像这样:

也就是说,在你整个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你都要始终跳出自己的角度,从第三方的视角审视自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记录下来,并加以审视,从中找出自己能够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你关注的是什么呢?是成长,也就是“我可以如何变得更好”。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复盘。
复盘真正的意义,不是关注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

如何着眼于未来?
我用IPO(Input-Process-Output)模型来解释。

记录
首先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记录。很多人不理解记录的重要性,把记录简单理解为做“工作日志”和“每日总结”,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一直都不提倡做简单的工作日志,记录下你几点几分做了什么工作、持续了多长时间,这样毫无意义。
重点是什么呢?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记录下来“一切对未来可能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你面临的问题;可能是你采取的解决方式;可能是你产生的想法;可能是你作出判断和思考的逻辑。它们,才是我们应该去记录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周一,我跟策划部门开了一场选题会。会上,大家讨论了手头正在跟进的一个内容项目的进度和后续计划。有专人做了会议记录,会后发给所有人——这是一个常规的流程。但这份会议记录是复盘吗?不是的。
我在开会的过程中,会另外做一份自己的会议记录,大致记录下这么几个点:哪些想法令我耳目一新?除了我发言的内容,还有什么是我想到但没有提出来的?大家提出的困难和困惑是什么?是否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模式?我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和结论?是什么使得我作出这样的判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会议的过程中,我会时刻切换自己的身份:一个是参会者的视角;一个是第三方的视角。用后者来观察前者,记录下前者的感受、想法、判断和收获。这当然很辛苦,也很麻烦。但只有这样做,你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个任务和项目,都好好地利用起来,让它们真正地“为你所用”。那么,具体应该记录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从这几个点开始:
●  我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
●  我遇到了哪些问题?
●  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
●  我碰到了哪些“可能有用”的信息?
不用管格式,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再等到有空的时候,好好去加工和处理。

反思
记录下来的信息,如果没有对它进行整理,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一般会每天和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记录下来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理、进行思考。这就是第二步:反思。大体上,我会按照以下4个维度来思考——也就是前文“监测循环”里面的4个部分:
     1. 目标重合度
我会关注这件事情本身,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有多大?它跟我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重合度有多高?我是否要调整在它上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一步,可以非常好地让我始终紧扣“我要做”,而不是迷失在“要我做”之中。这也是很多人常犯的毛病。难以拒绝、难以舍弃,反复奔走在那些不重要的琐事里面,却遗漏了对自己来说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不要让自己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2. 优化的空间
我会着眼于自己记录下来的行动,然后去思考:在这些行动中,哪些环节还可以再提高效率?哪些行为我做得不够好,存在优化的可能性?哪些步骤可以整合、省略、调整,更好地满足我的需求?这其实就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先做、再去完善。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先做到“好”,再努力去做到“更好”,最终让它无限接近于自己心中的“最好”。
     3. 问题和想法
这一步,主要是针对工作中产生的碎片化想法——把它们收集起来,再汇总到一起。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总是不断地在面临问题、解决问题,但如果不及时把这些问题收集、记录下来,它们就会快速散失。那么下一次,当我们又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就难以立刻调用出自己的经验,这岂不是非常可惜?毕竟,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所以,记录——汇总——复习,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强化自己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把那些“可能会用到”的信息储存在我们的“第二大脑”里面,等到需要时再去调用。
     4. 方法论迁移
这是比较大的一步。它实质上就是整合以上三步,去思考:在这个项目或者任务中,有没有哪些东西,是我可以提炼出来、总结成方法论、迁移到别的地方的?举几个例子:
●  开了几次会议,是否能从中整理出一套比较高效的会议模式,试用到以后的会议中?
●  运营一个社群,是否能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针,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是传授给别人?
●  反复进行商务沟通,是否能总结出一套话术或心得,来更好地取得双方的信任、提高沟通效率?

实践
也就是说,当你通过记录和反思,对自己的工作和项目进行复盘之后,一定要记得把这些成果“用起来”。当你面临新的挑战和难题时,尽可能摆脱路径依赖,不要完全照搬以前的做法,而是想一想:我能否尝试一些“不同”的做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把从过去总结提炼的东西,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

复盘的实践技巧和方法
最后,分享两个复盘的实践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复盘系统。当然,每个人适用的方法不同,不建议完全照搬,要基于我的建议自己学会思考和设计。
     1. 设计流程模板
我有一个简单粗暴的习惯:一件事情,如果我要做第二遍、第三遍,那我就会去思考:我能否把它做成一个模板,当日后需要时直接套用?其实,生活和工作中,几乎处处都可以有模板。比如:整理家里的杂物时,我就可能用一个“整理的四象限法”,把每一件物品分门别类对应进去后,再去整理。

团队决策时,我就可能做一个打分模板,让大家直接填表,填完算出总分,非常简便高效。同样,去年团队里的商务经常要去谈合作,我就教她:把合作模式做成图表,直接发过去,就无须反复对话确认;把方案做成一个框架,让对方往里面填,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效率;用协作工具把工作对接流程化,这样就无须反复报告、跟进,打开软件一目了然。
好的工作,一定是这样的:通过“记录”把一整套流程、步骤明确下来;再通过“反思”把它固化成流程、模板;最后在“实践”时,直接套用模板,再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或补充即可。然后,在应用模板的时候,再重复前文的“监测循环”,不断去优化它、完善它、迭代它……
不断把需要动脑思考的事情,转化为“自动化加工”,腾出脑力和时间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 ——这才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
     2. KPT复盘法
KPT复盘法,与其说是一个方法,不如说是一个原则。它的用法就是,在复盘的时候,问自己三个问题:
●  Keep:哪些行为是可以保持的?
●  Problem: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  Try:我可以尝试去做些什么?
你会发现,单纯把这些东西记下来,其实意义不大,要真的落到实处才有用。
比如,Keep的部分:可以考虑归纳出方法论,无论是指导自己的实践还是传授给别人,都非常有用。
Problem的部分:就可以通过主题汇总和模板,整理成一张核对清单。下一次行动时,对着打勾,可以帮助自己减少思考成本。
Try的部分:就可以跟“行动卡片”结合起来,用行动卡片把“尝试”落实、具体化……诸如此类。

让信息流动起来,让它们为你所用。一切我所经历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以上是关于转:复盘:从过去中寻找着眼未来的力量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转:谦逊领导力:从关系层级中汲取领导力量

人工智能的过去和未来:深度学习——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力量

你,就是未来! | CSS 2018 Future Power 50安全新锐力量召集中

转:避开这些坑,年终复盘就到位了

2019年终总结-坚持的力量

自我介绍,同时寻找志同道合的队友!